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意识的课程,教师合理的提问方式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教师教和学生学之间的重要纽带,是构建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平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必须把握好“四度”,才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思考社会问题和身边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科学把握提问的效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直观、清晰明白、易于让学生接受,使学生明白提问者的真实意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概念模糊、思路不清晰,导致学生无法明白教师的真实意图,不懂教师要表达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答。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应该建立在主题明确、思维清晰、具有启发功能基础之上。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提出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之路,学生才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已有的价值观念判断,通过独立思考,回答出教师的提问。反之,可以用对错是非做出简单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出现在课堂提问中,既浪费课堂有效时间,又使学生学习欲望降低。例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每种角色各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特别是明确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角色与责任,给学生一个大致的价值判断,然后进入本课“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设问:①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②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③如果承担这个责任,对我有什么帮助?④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⑤归纳总结承担责任有什么代价?什么回报?有了前面的引导作为铺垫,“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提问就不至于仅仅局限于笼统概念之上,使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回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比较相似的知识点或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也可设置一些有效度的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相似知识点处设问、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设问、在跨年级有前后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处设问等。也可以将教材中提供的“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资源当作提问的载体,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进行探讨;也可以紧密联系实际,多提一些推理、评价类的问题,如可以结合当前的生活热点、社会热点、国际热点问题等,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设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深入剖析,提出见解,可以扩大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参与度,促进教学顺利展开。
二、有效控制提问的密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由问题的合理有效性决定的,并不是由所提问题的数量来决定的,这就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提问密度的研究上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开启学生主动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了教学提问中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提出的问题过于频繁,使学生疲于应付,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阻碍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发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提问频率低,又会导致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和思想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只有控制好提问密度,才可以使提问发挥出真正的价值,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设立本着密度适宜、容量小、准确度高的原则,切忌反复提问,只有在提问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回答问题和创新,更好地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才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挖掘提问的深度
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情境的设立,是课堂提问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深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比如: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这节课,提问方式要立足于国家政治体系和民主生活,学生暂时还没有机会参加国家民主生活,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提问方式就会生硬僵化,缺少生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思变通,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方式单一、提问范围封闭,学生就会丧失积极思考的动力,厌倦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兴趣锐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应在不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现象相互结合,创建具有一定深度的、生动、自然、活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自主学习。
四、合理设置提问的梯度
无论在哪一环节提问,在哪一时间提问,无论希望提问起什么作用,不能忽略的一点是:问题设计必须有梯度。这样才能做到每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结构紧凑合理、逻辑思维缜密。问题设计要有一定梯度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设计,使复杂的、有难度的大问题能够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相因,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入深处。不同类型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价值,在课堂提问中合理的搭配不同思维类型、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思维的机会,从而获得课堂提问的真正效果。
“梯度性”的问题设计,好似登山,路虽然艰难,但移步换景,且越往高处,风景越美,视野越开阔,学生的收获也越多。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这一课“探究与分享”环节,可以由浅入深设置以下问题:①从古到今人类有哪些创新的成果?②我国当前有哪些科技创新的成果?③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科技创新的典型例子?④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创新?⑤除了科技方面的创新,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理论等方面有哪些创新成果?⑥这些创新成果是如何驱动国家发展的?这六个问题,由浅如深,层层递进,有一定的梯度。
“教無定法,贵在得法”,要想学生答得漂亮,首先要教师问的精彩!课堂提问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思维习惯中健康、快乐成长。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研究提问技巧,创建有效的提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多实践、多总结、多创新,从而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科学把握提问的效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设计,应该直观、清晰明白、易于让学生接受,使学生明白提问者的真实意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提出的问题概念模糊、思路不清晰,导致学生无法明白教师的真实意图,不懂教师要表达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回答。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提问,应该建立在主题明确、思维清晰、具有启发功能基础之上。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身心特点,因势利导,提出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的探索和思考之路,学生才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已有的价值观念判断,通过独立思考,回答出教师的提问。反之,可以用对错是非做出简单回答的问题,就不要出现在课堂提问中,既浪费课堂有效时间,又使学生学习欲望降低。例如八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六课第二框《做负责任的人》,教师应先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每种角色各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特别是明确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角色与责任,给学生一个大致的价值判断,然后进入本课“探究与分享”栏目的设问:①我选择的责任是什么?②如果承担这个责任,我可能付出什么?③如果承担这个责任,对我有什么帮助?④有没有哪种选择不需要付出代价?⑤归纳总结承担责任有什么代价?什么回报?有了前面的引导作为铺垫,“探究与分享”栏目的提问就不至于仅仅局限于笼统概念之上,使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回答。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比较相似的知识点或紧密联系的知识点,也可设置一些有效度的问题,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如在相似知识点处设问、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设问、在跨年级有前后逻辑关系的知识点处设问等。也可以将教材中提供的“运用你的经验”、“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资源当作提问的载体,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去进行探讨;也可以紧密联系实际,多提一些推理、评价类的问题,如可以结合当前的生活热点、社会热点、国际热点问题等,提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设问,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深入剖析,提出见解,可以扩大学生对课堂提问的参与度,促进教学顺利展开。
二、有效控制提问的密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是由问题的合理有效性决定的,并不是由所提问题的数量来决定的,这就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提问密度的研究上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开启学生主动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提问中有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了教学提问中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所提出的问题过于频繁,使学生疲于应付,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阻碍学生思维能动性的发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提问频率低,又会导致课堂缺乏师生互动和思想交流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只有控制好提问密度,才可以使提问发挥出真正的价值,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设立本着密度适宜、容量小、准确度高的原则,切忌反复提问,只有在提问中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勇于回答问题和创新,更好地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才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适当挖掘提问的深度
引导学生深度思维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情境的设立,是课堂提问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深度,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内容,比如:初中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这节课,提问方式要立足于国家政治体系和民主生活,学生暂时还没有机会参加国家民主生活,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提问方式就会生硬僵化,缺少生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思变通,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方式单一、提问范围封闭,学生就会丧失积极思考的动力,厌倦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兴趣锐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立足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应在不超过学生认知水平的前提下,尽量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把课堂知识和生活现象相互结合,创建具有一定深度的、生动、自然、活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自主学习。
四、合理设置提问的梯度
无论在哪一环节提问,在哪一时间提问,无论希望提问起什么作用,不能忽略的一点是:问题设计必须有梯度。这样才能做到每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结构紧凑合理、逻辑思维缜密。问题设计要有一定梯度性,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进行设计,使复杂的、有难度的大问题能够分解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相因,环环相扣,一步一个台阶地把问题引入深处。不同类型问题对学生思维发展有不同价值,在课堂提问中合理的搭配不同思维类型、不同思维水平的问题,才能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中获得发展思维的机会,从而获得课堂提问的真正效果。
“梯度性”的问题设计,好似登山,路虽然艰难,但移步换景,且越往高处,风景越美,视野越开阔,学生的收获也越多。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课第一框《创新改变生活》这一课“探究与分享”环节,可以由浅入深设置以下问题:①从古到今人类有哪些创新的成果?②我国当前有哪些科技创新的成果?③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科技创新的典型例子?④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进行创新?⑤除了科技方面的创新,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理论等方面有哪些创新成果?⑥这些创新成果是如何驱动国家发展的?这六个问题,由浅如深,层层递进,有一定的梯度。
“教無定法,贵在得法”,要想学生答得漂亮,首先要教师问的精彩!课堂提问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启迪学生思维的关键因素,良好的提问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在良好的思维习惯中健康、快乐成长。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不断研究提问技巧,创建有效的提问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多实践、多总结、多创新,从而达到切实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