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学论文文本理解在2011年高考中有5套试卷均有涉及,内容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里,我们通过例题就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问题讲解。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此类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其设题方式一般为:找出对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两个或多个概念比较,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属于第二种设题方式。
B项对应句是“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原文是“而”,表转折,但选项中却把“而”理解成“因而”。
答案B
点拨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要注意与原文的相关信息反复比对,加以整合。第一种设题方式题型较为简单,考查对某个概念的理解,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第二种设题方式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 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C.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找出A项对应句(在第二段):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这里的意思应是古希腊雕塑家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让作品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
答案A
3. 为什么中国艺术家要“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首先要明白“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实就是追求意境。为什么要追求意境,是本文的重点,应该先在文中筛选出关于“意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键句——第一段末句、第二段首句、第三段第三句和末段首句,然后再加以整合,概括作答。
答案抒发他们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点拨此类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给定一个句子,找出对此句的理解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②对文中分散的多个句子的理解,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③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谈谈对某个句子的理解。以上第2题属于第二种设题方式,第3题属于第三种设题方式。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谈中国诗》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 中国古代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C. “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诗歌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
D. 外国诗人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2.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这句话有何含义?
参考作案
1. B (原文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这是就“平均”数而言,并不是如B 项所说“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2. ①对比说明中国诗歌之短;②中国诗歌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此类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其设题方式一般为:找出对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两个或多个概念比较,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属于第二种设题方式。
B项对应句是“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原文是“而”,表转折,但选项中却把“而”理解成“因而”。
答案B
点拨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要注意与原文的相关信息反复比对,加以整合。第一种设题方式题型较为简单,考查对某个概念的理解,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第二种设题方式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 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C.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找出A项对应句(在第二段):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这里的意思应是古希腊雕塑家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让作品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
答案A
3. 为什么中国艺术家要“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首先要明白“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实就是追求意境。为什么要追求意境,是本文的重点,应该先在文中筛选出关于“意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键句——第一段末句、第二段首句、第三段第三句和末段首句,然后再加以整合,概括作答。
答案抒发他们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点拨此类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给定一个句子,找出对此句的理解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②对文中分散的多个句子的理解,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③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谈谈对某个句子的理解。以上第2题属于第二种设题方式,第3题属于第三种设题方式。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谈中国诗》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 中国古代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C. “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诗歌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
D. 外国诗人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2.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这句话有何含义?
参考作案
1. B (原文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这是就“平均”数而言,并不是如B 项所说“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2. ①对比说明中国诗歌之短;②中国诗歌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