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论文文本理解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nd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学论文文本理解在2011年高考中有5套试卷均有涉及,内容包括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这里,我们通过例题就重要概念和句子的理解问题讲解。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中国艺术的这种意境,它给人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康德曾经说过,有一种美的东西,人们接触到它的时候,往往感到一种惆怅。意境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当然这不等于说西方艺术没有意境,西方艺术中也有这样的作品,例如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它不仅唱出了俄罗斯民族的苦难,而且唱出了人类共同的苦难,所以它引起了全世界听众的共鸣。
  (摘编自叶朗《说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 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 “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解析此类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理解。其设题方式一般为:找出对重要词语(即重要概念)的理解最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两个或多个概念比较,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此题属于第二种设题方式。
  B项对应句是“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原文是“而”,表转折,但选项中却把“而”理解成“因而”。
  答案B
  点拨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要注意与原文的相关信息反复比对,加以整合。第一种设题方式题型较为简单,考查对某个概念的理解,无非是抓住概念的特点来衡量,即揭示事物本质属性(最为全面的)的选项是正确的;第二种设题方式就是重要概念(词语)之间形成的各种判断(试题中表现为选项),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 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一个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C. 康德所说的“一种惆怅”,表明他作为西方人也感觉到了一种与意象有很大不同的“美的东西”。这种东西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意境”。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解析找出A项对应句(在第二段):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非常完美”不等于“十分漂亮”,这里的意思应是古希腊雕塑家追求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让作品与具体物象几乎完全吻合。
  答案A
  3. 为什么中国艺术家要“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首先要明白“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其实就是追求意境。为什么要追求意境,是本文的重点,应该先在文中筛选出关于“意境”的特点和作用的关键句——第一段末句、第二段首句、第三段第三句和末段首句,然后再加以整合,概括作答。
  答案抒发他们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的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点拨此类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涉及到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给定一个句子,找出对此句的理解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②对文中分散的多个句子的理解,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③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谈谈对某个句子的理解。以上第2题属于第二种设题方式,第3题属于第三种设题方式。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谈中国诗》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 中国古代诗歌以篇幅短小见长,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C. “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说诗歌语言要讲究含蓄,要耐人寻味。
  D. 外国诗人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2.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这句话有何含义?
  
  参考作案
  1. B (原文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这是就“平均”数而言,并不是如B 项所说“在阅读时都只需要两三分钟”)
  2. ①对比说明中国诗歌之短;②中国诗歌轻巧自在,凭人去遐想。
其他文献
1.正确认识雌、雄配子的比例  “两种配子的数量比为1∶1”是指同种性别的两种不同基因型的配子比,即“两种雄配子之比为1∶1”或“两种雌配子之比为1∶1”,而不是雄配子和雌配子之比。在自然界中雄配子的数量远比雌配子的多。
期刊
悲秋是一种流传千年的“感冒”,文人雅士则是易感人群。这不,公元1169年的秋天,悄悄潜入金国打探敌情又返回到南宋建康(今南京)的一代词人辛弃疾很快就“伤了风”。本来是一个和往年并无二致的大好秋天,在他眼里却全成了愁。他登上千古名亭——赏心亭,左顾右盼: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是青山依旧,无奈仅存半壁;而反观朝廷却力求主和,志士不得其位,虽思进取却力不得伸……那个恨,
期刊
热点回放 应国家文化部邀请,2102年8月13日、14日晚,临沂市柳琴剧团携现代柳琴戏《沂蒙情》晋京参加“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活动。  《沂蒙情》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捧,也获得首都专家的一致好评。《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
期刊
人文精神是人类思想文化领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滥觞于希腊的智者运动,复兴于文艺复兴,成熟于启蒙运动。人文精神不仅在当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文化和生活。在注重提高人文素养的今天,这一知识点也成为新高考常考常新的热点,因此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领会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也是我们历史学习的应有之义。  本文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考点和同学们在训练过程中的易错
期刊
任何一件作品总会留下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生境遇的烙印。无可否认,鉴赏诗歌必须从诗歌本身入手,从语言文字入手,从作者所选取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分析,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绪或诗旨。但在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诗风的变化跟作者的人生阅历有密切关系。《醉花阴》与《声声慢》即为如此。二词虽同出李清照之手,却是作者不同时期思想变化的深刻体现。  初读《醉花阴》,有种迷蒙清丽之感。虽说这首词
期刊
一、 “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希腊先哲  例1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  A. 维护公民生存权利 B. 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 抗议雅典司法不公 D. 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解析 解答本
期刊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在跌宕起伏的情节“摇摆”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林冲形象,于层层紧“逼”中彰显人物性格发展过程,有力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情节的“摇摆”体现了林冲性格演变的复杂过程。他乡遇旧知是情节的开端。旧知李小二曾得到过林冲的救助,而此时的林冲却担心拖累李小二夫妻俩,其善良秉性可见一斑; “我因恶了高太尉……未知久后如何”,可见他此时的忍受屈辱、软弱动摇。买刀寻敌是情节的发展。高俅对林冲步
期刊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以其丰富而广博的学识背景,似乎在漫不经心间,为我们梳理着古往今来关于“木叶”的种种意象。沿着他的指引,我们轻易地走进了“木叶”的殿堂。于是,我们看到了:  屈原,站在湘水之滨吟唱着“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低吟声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失意的湘君,久盼女神而不见,与之擦肩而过的怅惘。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微波荡漾,那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恰似愁绪四溢,心事茫然的心波。黯然神伤的凄
期刊
一、折线图(或曲线图)判读  人口折线图反映人口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它的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人口数量。  判读此类图,要“三看”:一看横坐标的时间尺度,二看纵坐标的人口数量,三看折线(或曲线)起伏,根据折线的形态划分人口增长阶段,总结归纳人口增长特点(人口数量多少,增长速度快慢——看折线斜率大小),分析推导影响人口增长的原因,并且能够进行图图(或图文、或图表)转换。
期刊
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的地形及地势特征,理解他们对该区域河流、人口、城市的影响是必须的。本文将通过对区域图的分析以及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东南亚地区地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