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对女性文学的研究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buk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特点是着力探讨女性问题。众多追随夏洛蒂·勃朗特文学作品的读者,都对其特殊的文学魅力进行了研究与探索,作品中强烈的反抗意识和鲜明的主观性是最为吸引读者的地方。在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时代,女性受到较大的制约,传统观念规范着女性的思维、行为,传统的文学模型限定着女性的写作方向。因而,探讨和研究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文学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女性 文学 《教师》 模仿男性 叙述者
  引言
  女性文学的发展阶段被伊莱恩·肖沃尔划分为女性阶段、女权阶段、女人阶段。女性阶段是对于一直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旧的模式的研究和模仿,是对于社会角色、艺术标准的理念的内在化;女权阶段是对于旧的标准和价值的对抗与斗争,它只倡导少数人的部分利益、权利、价值,集中反映在自主权的争取方面;女人阶段是一个自我发现的阶段,它摆脱了一直以来女性的不独立、对于男性的依赖,积极寻求自我价值及身份的认同。在女性阶段中,女作家通常会以男性作家的口吻进行写作,试图用男性的文化标准,进行文章价值观的确立及申明,以力图争取具有与男性文化同等的身份地位、知识成就;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往往习惯于通过模仿男性的文化价值观及写作风格,来获取男性社会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
  在女性作家最初的模仿阶段,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就是女性作家使用男性笔名。后来的文学作家通常将这一时期女性作家采用男性笔名来作为女性纯真丧失的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作家希望将写作作为自己所想要终身从事的愿景,及当时的社会对于女性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与期望的相互冲突与矛盾;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作家对于自己所处的不利的社会地位的深刻意识与感知。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社会中,女性居于从属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男性,没有自己独立的社会权利,因而,当时的女性作家往往将自己改为男性创作者,从而获得男权社会下人们对于女性文学作品的认可与接受,减少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文学作品的生存阻力。
  夏洛蒂·勃朗特的大多数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对于女性问题的探讨、对于女性权利的维护。“历数英国的文学作家中,既继承了传统的文学写作风格,又具备了必要的针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精神的,勃朗特姐妹居于首位。”夏洛蒂·勃朗特既以男性身份进行写作,获得了男性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提出维护女性权利,对抗着男权社会,不断的修正着孕育她的文学传统,对于女性、女性权利进行着重新界定。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中一道天然的保护屏障就是对于男性话语的屈就与妥协,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夏洛蒂·勃朗特在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文学地位,同时,又在背后一直毫不妥协的强调着女性主题、女性的权利及文学地位,竭力展示着自己的不同之处。在19世纪的社会中,女性就意味着注定要被规范在父权社会的象征秩序之中;然而,夏洛蒂·勃朗特不甘心屈居于男性社会的束缚之下,因而,她想要通过文学写作来改变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边缘地位,采用模仿男性的方式,就成为了夏洛蒂·勃朗特探索与开拓女性文学出路的重要抉择。在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教师》中,女作家就是通过模仿男性作家的方式进行创作的。
  一 夏洛蒂·勃朗特作为男性叙述者及其自由创作
  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小说《教师》中,通过采用男性叙述者的方式,来达到作品被认可的目的。在这部小说中,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化身为一名男性教师,以男性教师的眼光和充满同情的口吻,探索了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哀;男教师的叙述方式,作者简洁、朴实无华的文风,都证明了女作家在力图采用自己的叙述模式,以维护小说故事的可信性与真实性,在最大程度上拉大女性性别与女性作家之间的距离与差异,从而尽可能的获得男权社会下的大众认可与接受。
  采用男性叙述方式,能够给女性作家提供更多的选择及生长空间。在小说《教师》中,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完全的享受着当时社会中的女性所不能够享受的特权,例如,正因为他是男性,所以他能够不受限制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居住环境和职业,尊享男权社会中的一切针对女性的特权;另外,通过男性叙述者的方式,可以使得夏洛蒂·勃朗特摒除女性天生的羞涩心理,从而能够更加容易、自由的描述、评价男权社会下的女性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日常的生活状况。
  在《教师》的开始章节中,克利姆斯沃思通过书信告诉了他的朋友,他由于不愿意和某位远方表妹结婚,因而就和已故的母亲家族断了关系。根据克利姆斯沃思的描述,所谓完美的、高贵的上流社会中的女性,都是没有智商的玩偶。他在书信中说“我试图通过与她嫂子的谈话,观察她的眼神,竭力想要从中发现和探索出那些未能够从她的谈话和脸上所流露出来的智力。”然而,他却大失所望。她的嫂子并没有如同想象中的那样,流露出一丝的有教养、优雅的气质、高贵的出身所应有的特点。通过克利姆斯沃思的描述,夏洛蒂·勃朗特所要揭示的是,在男权社会中,被人们奉为淑女、名媛贵族的完美女性,其实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她们只不过是被男权社会所制造出来的供人们消遣、取乐的玩偶而已。
  在《教师》中,克利姆斯沃思的特殊社会地位,使得他能够洞悉更多的女性形象所不为人知的侧面及内心。这种特殊的洞察力往往能够让他发现更多的女性内心世界,因而成为他的一大优势资源。作为一名教师,克利姆斯沃思能够通过对于女性学生的观察与交流之中,发现更多的女性奥秘:与其说女性像鲜花那样的纯洁美丽,倒不如说她们像动物那样的充满着生气;与其说女性像天使,倒不如说她们像奴隶。因而,事实上夏洛蒂·勃朗特正是通过克利姆斯沃思的视角,对于女性的社会地位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
  然而,与此相反的则是克利姆斯沃思强烈的抨击着男性社会中的种种。例如,通过克利姆斯沃思的口,可以看出其舅舅出身于高贵的家庭,然而却具有凶狠、残暴、庸俗的社会恶习;其哥哥爱德华·克利姆斯沃思身为一位工厂主,凶狠、残暴的鞭打、奴役自己的下属,因而,可以将爱德华·克利姆斯沃思定性为男权社会中的黑暗势力、专制制度的化身。而小说的叙述者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则是男权社会下正义与公平的代表,他虽然身为男性,享受着男性社会所赋予的种种特权,却与男性社会格格不入。从这一层面上讲,夏洛蒂·勃朗特是经由男性叙述者的身份,与自己的女性性别相结合,从而道出了女性作家模仿男性作家的秘密。   二 作为男性叙述者及其创作窘境
  严格意义上讲,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与夏洛蒂·勃朗特本人,及其以后的诸多创作作品中的许多女性主人公形象,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也是父母双亡,相貌平平,然而却信守承诺;他没有任何的遗产可以继承,因而,在这个男权社会中,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同女性一样,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孤立无援。所以,单从这个层面上讲,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是一位女性化的男性叙述者,更为重要的是,在女性的孤立无援中,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产生了一种被埋葬、被囚禁、被束缚的感觉,紧随其后的就是产生出了想要逃离这个社会的叛逆心理。因而,在夏洛蒂·勃朗特的文学作品中,“逃离与束缚”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它在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的身上体现了出来。
  当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在其哥哥爱德华·克利姆斯沃思的专制与冷酷之下生活时,他时时感觉到不安全与压抑,对于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来说,在X郡的生活就像是在监狱一样,痛苦而又难熬,因而,在长时期的痛苦与纠葛之中,他终于决定与其哥哥决裂并且放弃了经商生意。在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决定启程去布鲁塞尔前夕,他对于自由进行了一番描述:“第一次,我扑入了自由的怀抱里,她用自己的拥抱和微笑,温暖了我的身心,让我觉得像西风和太阳吹拂着一样温暖,让我重新找到了生机。在那个崭新的时刻,我能够真正的感觉到自己像是一个特殊的登山爱好者,坚信着自己的信念,即在山顶能够看到美妙的日出景观。”夏洛蒂·勃朗特一直在寻求挣脱男权束缚的障碍,获得平等与自由,因而,采用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充当自己的代言人,以表明自己创作生涯的主导思想。
  在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孤独、贫穷,而且有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意愿,但是他却从不曾真正意义上经历过露西·斯诺或者是简爱那样的彻底的孤立无援、贫困潦倒;他虽然缺乏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气概,却可以享有男性社会下的一切男性权利。曾经经商的父亲,贵族出身的母亲,以及两个贵族亲戚等都使得他能够获得高于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与权利;在伊顿公学所接受的教育,使得他可以获得高于一般人的绅士地位。所有这些,都是他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在布鲁塞尔生活期间,他所受到的教育和贵族出身的优势,都使得他能够获得较大的竞争优势。尽管夏洛蒂·勃朗特赋予了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许多的女性特征及思维方式,但是,就其本质而言,他仍然是一名男士,仍然尊享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所没有的特权优势。这些优势都使得女性小说家在叙述中遇到一定的障碍,女性小说家进行男性作家模仿的过程中,必然陷入一定的尴尬境地。
  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弗朗西斯·亨利人物形象具有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女性形象的一切特点,她以自强、自尊的信念,持续不停的对抗着男权社会中的种种专制现象。夏洛蒂·勃朗特曾说过:“我必须以积极、勇敢的姿态,迎接命运强加给我的一切痛苦,为了自由与正义而战。”通过男性叙述者的视角,将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表征,反而凸显了弗朗西斯的抗争仿佛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小说在描述弗朗西斯与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的感情方面,读者可以深刻的体会到作者明显的逃避意识: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作为第一叙述者,在逃避女性的情感纠葛;夏洛蒂·勃朗特作为一名作者,则是在逃避男性叙述者的内心感受,因而,这正是男性叙述者的尴尬之处。
  夏洛蒂·勃朗特通过选择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这一角色来表现自己的“逃离——束缚”这一创作主题。在《教师》中,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一直扮演着对抗男权社会中的种种不足、丑陋的制度与现象的角色,他由于自身的弱势地位,而受到了地位、等级更高的人的支配与控制,在其所处的环境之下,并没有太多的自由,因而,他转而选择逃离,选择与女性结为联盟,通过观察女性生活、洞悉女性的内心世界,来获得自身的安慰。然而,他从冲破束缚、重获自由的那天起,就构建了另一种权威的模型。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之所以选择与弗朗西斯结合,是因为弗朗西斯有着跟他一样的命运与人生经历,有着共同的信念、兴趣和爱好。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不平等: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从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丈夫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及以后,他都希望是弗朗西斯精神上与生活上的主人与操控者,乃至在弗朗西斯与他结合之后,仍然称他为“master”;在弗朗西斯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之后,威廉姆·克利姆斯沃思仍然在处处表现自己的独特的社会地位,树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及特权。
  结语
  总之,在《教师》中,夏洛蒂·勃朗特通过模仿男性来达到揭示男权社会中的种种不公的现象,试图通过男性视角来获得男权社会下的读者与大众的接受与认可。因而,研究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莉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研究》,江苏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 陈喜荣:《生态女权主义评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年第5期。
  [3] 方刚:《精神我析》,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版。
  (张莉,齐齐哈尔大学大学英语教研部讲师)
其他文献
中国现当代男性作家的作品中,从来不乏乡村女性形象。沈从文的《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塑造经典乡村少女形象——翠翠。但是,今天当我们深入追究翠翠何以“被经典”时,或者说她具备哪些值得被认为是“经典”的特质时,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性格特征、情感状况、文化层次、生存技能等,这些问题在小说中几乎是模糊的。事实上,在《边城》里,我们几乎只可以用“柔美纯朴”来概括她的核心特质,关
期刊
摘要 《老人与海》是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广受好评。本文以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为参照点,解读《老人与海》中体现出的生态关怀,引发对生态和谐这个恒久命题的深刻探索,进而分析人类自身的诸多困惑,指出人类必须维护三方面生态的和谐,否则将会受到大自然的严惩。  关键词:《老人与海》 生态关怀 自然生态 精神生态 社会生态  美国著名小说家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
期刊
编者按:2014年3月26日,鲁迅文学院、《作家》杂志社与青岛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后土》——农民的中国梦”青年作家叶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鲁迅文学院举行。研讨会由鲁迅文学院副院长李一鸣主持,张炯、雷达、胡平、梁鸿鹰、成曾樾、贺仲明、韩春燕、刘新生、范玉刚、北乔、郭艳等评论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本刊刊发研讨会发言综述及部分评论文章。  日前,“《后土》——农民的中国梦”青年作家叶炜作品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期刊
摘要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美国女权主义文学不断涌动,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作为当时杰出的女权主义者和作家,对于美国早期女权主义运动起到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她的代表作《黄色墙纸》,以半自传体的写作方式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父权社会对女性的霸权式操控从而导致女性自主意识的缺失,以及给女性身心带来的巨大伤害,最后以近乎疯癫的状态达到反抗父权社会的自我实现。本文阐述了小说中女性遭受的来自父权社会的压迫和禁锢
期刊
摘要 生态女性主义阐述了自然与女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女性从本质上是与自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旨在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和男女平等意识,意图建立一个互依共存、两性和谐相处的世界。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的角度对薇拉·凯瑟的小说《我的安东尼亚》进行了充分地解读,呼吁女性和自然要挣脱父权制的枷锁,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安东尼亚 自然 薇拉·凯瑟 和谐 
期刊
摘要 夏洛特·帕·吉尔曼的《黄色墙纸》和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都是反映19世纪女性争取自身自由和权利的著名短篇小说,然而不同作品中的两个女主人公“我”和马拉德夫人在争取自由和反抗男权主义的斗争中意识不同,而且受当时社会条件限制,她们争取自由的努力以疯癫和付出了生命为代价而结束。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两位女主人公在挣脱男权禁锢过程中的不同表现,解读女权主义运动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渐变,以及在这两篇小说中
期刊
摘要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F·S·菲茨杰拉德最经典的作品,因为故事的情节与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很大的相似性而具有强烈的自传体色彩。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这段时期是传统的美国梦和工业化的美国文明的交替时期。在社会财富急剧膨胀的同时,传统的道德观和人生观与现代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出身贫寒却雄心勃勃的盖茨比把富家美女黛西视作自己“美国梦”的化身,拼命追求,甚至不择手段,并最终
期刊
摘要 作为艺术长廊中经久不衰的女性形象,美国小说《飘》的女主人公斯嘉丽与中国小说《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都以其鲜活的个性及戏剧化的人生经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塑造了两个独特而光芒四射的女性形象,同时,这两个女性形象又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东西文化在女性价值观问题上的异同。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斯嘉丽与林道静形象所透射出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斯嘉丽与林道静 女性形象 女性价值观 文化内涵
期刊
摘要 爱德华·艾比是一位常年居住在美国西南部沙漠的生态作家和环保先锋,他把自己称为一株独居在沙漠中的仙人掌,后世评论家因此把他称作“沙漠之子”。《孤独的沙漠》是爱德华·艾比的一部生态散文著作,文笔流畅优美,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思想的反叛精神,是美国生态文学史中可以与《寂静的春天》、《瓦尔登湖》相媲美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孤独的沙漠》 唯发展主义批判 民族挽歌  20世纪后半期,美国文坛涌现出一批
期刊
摘要 《坎特维尔的幽灵》是奥斯卡·王尔德早期的一部短篇佳作。本文剖析了其中三组相互对立、交融的二元对立: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现实、邪恶的幽灵与纯洁的孩子,指出二元对立有助于表现王尔德对英国传统文化与美国现代精神、唯美主义艺术与功利主义现实的批判和认同,并表达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与对纯真美好世界的向往,也使小说呈现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 《坎特维尔的幽灵》 二元对立 解构  引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