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它建立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的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连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2012年北京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唐兢提案建议,对旧城保护区四合院制定“零拆除,百分百保护”的刚性政策,同时,把保护区外所有未被拆毁的胡同全部划为保护区,把旧城作为一片完整的保护区,以真正落实整体保护。
四合院的建筑格局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房屋。小的,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一进四合院
最小的一进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倒座房”。四合院中种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两进四合院
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做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三进四合院
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由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五进四合院
组合方式较多,通常为“前堂后寝”式。第一进院与三进院相同,第二进院是对外使用的厅房和东西厢房,之后再设一道垂花门,在厅房和这道垂花门之间形成第三进院,垂花门之后为正房和厢房所在的第四进院,是主院。如果后面还有后罩房,就构成了第五进院。还有的在倒座房北侧再建一排南房,组成四进或五进院。
北京四合院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花园和假山。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厕所,这些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风水的说法,西南为“五鬼之地”,建厕所可以用秽物将白虎镇住,从实用的角度看,厕所建在西南方适应了西北——东南风向,可防臭味在院内扩散,但大多数居民如厕大多在胡同里的“官厕”,即现在说的公共厕所。
四合院的院落布局
大门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筑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侧,以取“紫气东来”之意,也有说法是占据八卦中的巽位,即风位,是和风、润风吹进的位置,以引进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祥之位,体现“坎宅巽门”的原则。
大门的形制
根据主人的地位等级不同,四合院的街门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门楼)等几种不同的形制。
王府大门:顾名思义是用于王府,通常是三间房开门一间,大门上有门钉。按照不同的等级最多有63颗门钉。 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都是有官的人家使用。广亮大门通常宽一开间,门设于中柱的位置;金柱大门规格上略小,门设于金柱的位置。
蛮子门和如意门: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蛮子门的门更为靠前,设于檐柱位置;如意门通常在檐柱的位置砌一堵墙,门很小。如意门上面的门头通常是砖雕,也有用瓦片堆成链形,砂锅形图案。最简单的大门是直接在墙上用砖砌筑一个入口门洞,安装门扇,没有内部空间,称为门楼。
大门的构件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门楼的屋顶通常的铺瓦有筒瓦和仰合瓦两种方式。屋顶有清水脊和卷棚(又称元宝脊)等几种。
清水脊:通常在两边有两块向上的瓦,称为蝎子尾,鸱尾,朝天笏,在蝎子尾下面有花砖。房檐位于墀头的位置,通常装有博风起到保护墀头墙的作用,博风也可以有砖雕。
雀替:是位于檐柱和檐枋之间的木构件,在力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雀替和三幅云更多地是官品的象征。只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才有雀替,而蛮子门和如意门由于大门设在檐柱上,因此没有雀替的位置。
门簪:是把楹固定在门中门槛上的木结构,大门用四颗门簪,小门用两颗门簪。门簪露于门外的部分用门簪帽来装饰,门簪帽一般是带有曲线的六角形。门簪帽上通常雕刻有迹象的图样和文字。
门板:大门的门板有很多种,门板上通常还雕刻有门联,比较讲究一些的街门都雕刻有门心,一般比较常见的联句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之类。门的中间装有门钹,用于叩门,门下方有护门铁。
墀头:是指山墙突出檐柱以外的部分,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墀头墙上的盘头(又称为戗檐和拔檐)以及如意门门头的砖雕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门墩:是指门枕石位于门外部的部分,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箱形,以及兽吻或狮子(有说是狻猊)几部分组成。
在门旁通常还有上马石和拴马桩等设施,有的还有泰山石敢当。
影壁
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起到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的作用,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四合院的大门有时候向后退几步在大门左右修建八字墙,称为燕翅影壁或撇子影壁。四合院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壁,一般镶嵌在东厢房盝顶的山墙上,也有规格高一些的院落,采用独立影壁。影壁也可置于四合院大门外的街道中正对大门的位置。
倒座房
倒座房是整个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其檐墙临胡同,一般不开窗。由于门窗都向北,因此采光不好。其最东为私塾,最西为厕所,其间的房子一般为仆人居住。南侧的街门、倒座房、北侧的垂花门和游廊共同围成四合院的前院,前院是主人会客办公的场所,通过垂花门之后才是内宅,即四合院的生活区。
屏门
进入大门后影壁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道屏门,向东通向“塾”的小院,向西通往有倒座房的外院。在内外院之间的垂花门内也有屏门。
垂花门
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闺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不迈垂花门。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因此称为垂花门。
正房
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三间,大四合院的正房可以为五至七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正房的明间(即中间一间)称为堂屋,也称为中堂,两侧是卧室和书房,正房的特点是冬天太阳能够照进屋里,冬暖夏凉。
厢房
东西厢房是子孙们的住房,也常是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北京四合院东厢房一般住长子长媳,因此在建筑上东西厢房的高度有着细微的差别,东厢房略高西厢房略低,但由于差别非常细微因此很难用肉眼看出来。
耳房
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且布局颇似人的双耳,故而被称作耳房。如果院子狭长,厢房通常也会有耳房,通常是平顶的,因此厢房的耳房被称为盝顶。
后罩房
后罩房通常在最里一进院子,是靠近院落边界的房子,通常由主人的女儿居住。后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间数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尽量添满住宅基地的宽度。后罩房的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其房屋尺度及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群房
群房,又称裙房,通常是在院子的东侧或西侧的一排房子,作为厨房和仆人住宅。
廊
四合院里的廊是有顶的建筑,用于下雨雪时行走,分为檐廊和游廊两种,前者是指正房和厢房前面有顶的走廊,顶通常是屋檐延长出来的;后者是指沿墙的廊(抄手游廊)和连接正房与厢房的走廊(穿山游廊)。有的檐廊和抄手游廊用窗户封起来,成为室内环境,称为暖廊。
四合院的构造
构造材料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用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
装修
除梁柱等支持建筑整体的关键部件外,起辅助修饰作用的构件称作装修。按室内外的不同,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
外檐装修:包括吊挂楣子、坐凳栏杆、隔扇门、支摘窗等。
内檐装修:包括天花、隔断。其中隔断又有板壁、花罩、博古架、碧纱橱四种形式。 雕饰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各地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城市,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是,绝大多数为单层建筑,当中围成的院落接近正方形,四面各房屋独立,以廊相连,院门多开在东南方位。从空中俯瞰北京城,可以看到一片灰瓦的房屋围着一个四方的院子。院子里绿葱葱的树木给灰色的房屋做点缀,也给四合院院里的人们提供了树荫。
现在,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建筑形象的标志。
其他地方的四合院
除北京外,中国北方其他地方也以四合院为主要的民居形式。由于气候、建筑材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四合院也有不同的特色。
著名的山西省平遥的乔家大院就是山西风格的四合院。更广义地说,黄土高原上由窑洞围合而成下沉式“地坑窑”的院落也是四合院的一种。另外,云南省大理白族的“三坊一明壁”式民居,也是由正房、厢房和三坊房屋及明壁围成的四合院。
不同之处是,山西南部以及陕西、河南等地,由于夏季有严重的西晒,因此为减少日晒而把院子南北向加长,不像北京四合院为接近正方形,而是长方形。而安徽徽州的四合院则南北窄而东西长,以接受更多日照。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大,因此加高了院墙,称为庄窠。南方的庭院则较小,四周以楼围成,中央称为天井。
此外,云贵的“一颗印”和东北的大院与四合院也有相似之处,不过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因此院子面积很大,院内空地多,以便接纳更多阳光。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
而到了现代,一方面自来水、暖气等家用设施没有进入四合院,沦为大杂院的四合院也未继续改进以适应汽车、空调等设备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回老城的踪影,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一座又一座四合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留下的空地上建起了新一代的高楼大厦,没有了实物的见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难以读懂曾经的历史和文明。愿我们珍惜老城剩余的风景,珍惜那些即将消失的遗迹,保护好前辈的文化传承,让我们的文明历史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编辑 刘哲汐)
四合院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就是三合院前面有加门房的屋舍来封闭。若呈“口”字形的称为二进一院;“日”字形的称为三进二院;“目”字形的称为四进三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一般人不得随意进入。
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它建立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的心理、保持传统文化和邻里融洽关系的居住环境。
四合院的历史
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一整套阴阳五行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
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连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
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前往大都的富商、官员建造住宅,由此开始了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时期。后经明、清完善,逐渐形成北京特有的四合院建筑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北京的很多四合院沦为了大杂院,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改造的开展,很多传统四合院被拆毁,如1998年拆除康有为的粤东新馆,2000年拆除赵紫宸故居,2004年拆除孟端胡同45号的清代果郡王府,2005年拆除曹雪芹故居,2006年拆除唐绍仪故居。与此同时,一些四合院被列入北京市和各区县级的保护院落。
随着老城区保护的开展,对原有四合院进行了改造,例如1990年由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主持的对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的危改项目,在保留院落结构的基础上,将原有四合院的平房改为楼房,增加了厨房、卫生间等设施。该改造工程获得了联合国的世界人居奖。北京南池子危改中,也将部分四合院房屋改成两层,并修建了地下车库。2006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四合院建筑要素图》,作为对四合院保护、修缮、翻建、改建的参考依据。2012年北京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唐兢提案建议,对旧城保护区四合院制定“零拆除,百分百保护”的刚性政策,同时,把保护区外所有未被拆毁的胡同全部划为保护区,把旧城作为一片完整的保护区,以真正落实整体保护。
四合院的建筑格局
正式的四合院,一户一宅,平面格局可大可小。房屋主人可以根据土地面积的大小、家中人数的多少来建造,小到可以只有一进,大可以到三进或四进,还可以建成两个四合院宽的带跨院的房屋。小的,房间为13间;一院或二院者,房间为25间到40间。厢房的后墙为院墙,拐角处再砌砖墙。大四合院从外边用墙包围,墙壁高大,不开窗户,以显示其隐秘性。从制式上来说,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进行设计和建造的。
一进四合院
最小的一进院,进了街门直接就是院子,以中轴线贯穿,房屋都是单层,由倒座房、正房、厢房围成院落,其中北房为正房,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故称为“倒座房”。四合院中种植花果树木,以供观赏。
两进四合院
分为前院和后院,后院又叫做内宅。前院由门楼、倒座房组成,连接前后院的一般为垂花门,一些相对朴素的住宅则用月亮门,后院由东西厢房、正房、游廊组成。也有的两进四合院,例如北京茅盾故居,并没有垂花门隔出前院,而是在正房后加后院,建专供女眷居住的后罩房。
三进四合院
完整的四合院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由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在整个院落中,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住西厢,佣人住倒座房,女儿住后院,互不影响。这其中也有“男外女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五进四合院
组合方式较多,通常为“前堂后寝”式。第一进院与三进院相同,第二进院是对外使用的厅房和东西厢房,之后再设一道垂花门,在厅房和这道垂花门之间形成第三进院,垂花门之后为正房和厢房所在的第四进院,是主院。如果后面还有后罩房,就构成了第五进院。还有的在倒座房北侧再建一排南房,组成四进或五进院。
北京四合院最大的进深为两个胡同之间的距离,约77米左右,一些比较奢华的院落甚至还有花园和假山。规格高一些的四合院还设有厕所,这些内设的厕所一般都被安排到西南角,按风水的说法,西南为“五鬼之地”,建厕所可以用秽物将白虎镇住,从实用的角度看,厕所建在西南方适应了西北——东南风向,可防臭味在院内扩散,但大多数居民如厕大多在胡同里的“官厕”,即现在说的公共厕所。
四合院的院落布局
大门
大门又叫街门、宅门,是北京四合院与外界沟通的通道,一般都修筑在整个院落的东南侧,以取“紫气东来”之意,也有说法是占据八卦中的巽位,即风位,是和风、润风吹进的位置,以引进东南风,挡住冬天的西北风,是吉祥之位,体现“坎宅巽门”的原则。
大门的形制
根据主人的地位等级不同,四合院的街门分为王府大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门楼)等几种不同的形制。
王府大门:顾名思义是用于王府,通常是三间房开门一间,大门上有门钉。按照不同的等级最多有63颗门钉。 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都是有官的人家使用。广亮大门通常宽一开间,门设于中柱的位置;金柱大门规格上略小,门设于金柱的位置。
蛮子门和如意门:是一般人家使用的。蛮子门的门更为靠前,设于檐柱位置;如意门通常在檐柱的位置砌一堵墙,门很小。如意门上面的门头通常是砖雕,也有用瓦片堆成链形,砂锅形图案。最简单的大门是直接在墙上用砖砌筑一个入口门洞,安装门扇,没有内部空间,称为门楼。
大门的构件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占一间房的面积,其零配件相当复杂,仅营造名称就有门楼、门洞、大门(门扇)、门框、腰枋、塞余板、走马板、门枕、连槛、门槛、门簪、大边、抹头、穿带、门心板、门钹、插关、兽面、门钉、门联等等。门楼的屋顶通常的铺瓦有筒瓦和仰合瓦两种方式。屋顶有清水脊和卷棚(又称元宝脊)等几种。
清水脊:通常在两边有两块向上的瓦,称为蝎子尾,鸱尾,朝天笏,在蝎子尾下面有花砖。房檐位于墀头的位置,通常装有博风起到保护墀头墙的作用,博风也可以有砖雕。
雀替:是位于檐柱和檐枋之间的木构件,在力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雀替和三幅云更多地是官品的象征。只有王府大门、广亮大门和金柱大门才有雀替,而蛮子门和如意门由于大门设在檐柱上,因此没有雀替的位置。
门簪:是把楹固定在门中门槛上的木结构,大门用四颗门簪,小门用两颗门簪。门簪露于门外的部分用门簪帽来装饰,门簪帽一般是带有曲线的六角形。门簪帽上通常雕刻有迹象的图样和文字。
门板:大门的门板有很多种,门板上通常还雕刻有门联,比较讲究一些的街门都雕刻有门心,一般比较常见的联句是“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之类。门的中间装有门钹,用于叩门,门下方有护门铁。
墀头:是指山墙突出檐柱以外的部分,用以支撑前后出檐墀头墙上的盘头(又称为戗檐和拔檐)以及如意门门头的砖雕都是精美的工艺品。
门墩:是指门枕石位于门外部的部分,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通常由须弥座,抱鼓或箱形,以及兽吻或狮子(有说是狻猊)几部分组成。
在门旁通常还有上马石和拴马桩等设施,有的还有泰山石敢当。
影壁
影壁在四合院中通常起到遮挡视线、美化和突出大门的作用,通常是由砖砌成,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座有须弥座,也有简单的没有座。四合院的大门有时候向后退几步在大门左右修建八字墙,称为燕翅影壁或撇子影壁。四合院大门内一般也有一个影壁,一般镶嵌在东厢房盝顶的山墙上,也有规格高一些的院落,采用独立影壁。影壁也可置于四合院大门外的街道中正对大门的位置。
倒座房
倒座房是整个四合院中最南端的一排房子,其檐墙临胡同,一般不开窗。由于门窗都向北,因此采光不好。其最东为私塾,最西为厕所,其间的房子一般为仆人居住。南侧的街门、倒座房、北侧的垂花门和游廊共同围成四合院的前院,前院是主人会客办公的场所,通过垂花门之后才是内宅,即四合院的生活区。
屏门
进入大门后影壁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一道屏门,向东通向“塾”的小院,向西通往有倒座房的外院。在内外院之间的垂花门内也有屏门。
垂花门
垂花门又称二门,开在内外院之间的隔墙上,位于院落的中轴线上。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闺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指不迈垂花门。垂花门的外檐柱不是从地上立起的,而是悬在中柱的横木上,称为垂柱,垂柱的下端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因此称为垂花门。
正房
四合院的正房一般三间,大四合院的正房可以为五至七间,坐北朝南,是一家之主的居所。正房的明间(即中间一间)称为堂屋,也称为中堂,两侧是卧室和书房,正房的特点是冬天太阳能够照进屋里,冬暖夏凉。
厢房
东西厢房是子孙们的住房,也常是三间。以东厢房为尊西厢房为卑,北京四合院东厢房一般住长子长媳,因此在建筑上东西厢房的高度有着细微的差别,东厢房略高西厢房略低,但由于差别非常细微因此很难用肉眼看出来。
耳房
正房两侧的两间房间高度低于堂屋,且布局颇似人的双耳,故而被称作耳房。如果院子狭长,厢房通常也会有耳房,通常是平顶的,因此厢房的耳房被称为盝顶。
后罩房
后罩房通常在最里一进院子,是靠近院落边界的房子,通常由主人的女儿居住。后罩房和正房朝向一致,坐北朝南,其间数一般是和倒座房相同,以尽量添满住宅基地的宽度。后罩房的等级低于正房和厢房,其房屋尺度及质量相比而言都稍差。
群房
群房,又称裙房,通常是在院子的东侧或西侧的一排房子,作为厨房和仆人住宅。
廊
四合院里的廊是有顶的建筑,用于下雨雪时行走,分为檐廊和游廊两种,前者是指正房和厢房前面有顶的走廊,顶通常是屋檐延长出来的;后者是指沿墙的廊(抄手游廊)和连接正房与厢房的走廊(穿山游廊)。有的檐廊和抄手游廊用窗户封起来,成为室内环境,称为暖廊。
四合院的构造
构造材料
北京四合院属砖木结构建筑,房架子檩、柱、梁(柁)、槛、椽以及门窗、隔扇等等均为木制,木制房架子周围则以砖砌墙。梁柱门窗及檐口椽头都用油漆彩画,虽然没有宫廷苑囿那样金碧辉煌,但也是色彩缤纷。墙习惯用磨砖、碎砖垒墙。屋瓦大多用青板瓦,正反互扣,檐前装滴水,或者不铺瓦,全用青灰抹顶,称“灰棚”。窗户和槛墙都嵌在上槛(无下槛)及左右抱柱中间的大框子里,上扇都可支起,下扇一般固定。
装修
除梁柱等支持建筑整体的关键部件外,起辅助修饰作用的构件称作装修。按室内外的不同,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
外檐装修:包括吊挂楣子、坐凳栏杆、隔扇门、支摘窗等。
内檐装修:包括天花、隔断。其中隔断又有板壁、花罩、博古架、碧纱橱四种形式。 雕饰
四合院的雕饰图案以各种吉祥图案为主,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福寿双全”,以插月季的花瓶寓意“四季平安”,还有“子孙万代”“岁寒三友”“玉棠富贵”“福禄寿喜”等等,展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各地的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北京是四合院最常见也最有特色的城市,提起四合院,常常就是指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是,绝大多数为单层建筑,当中围成的院落接近正方形,四面各房屋独立,以廊相连,院门多开在东南方位。从空中俯瞰北京城,可以看到一片灰瓦的房屋围着一个四方的院子。院子里绿葱葱的树木给灰色的房屋做点缀,也给四合院院里的人们提供了树荫。
现在,北京的四合院现在已经和北京胡同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成为北京城市建筑形象的标志。
其他地方的四合院
除北京外,中国北方其他地方也以四合院为主要的民居形式。由于气候、建筑材料、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四合院也有不同的特色。
著名的山西省平遥的乔家大院就是山西风格的四合院。更广义地说,黄土高原上由窑洞围合而成下沉式“地坑窑”的院落也是四合院的一种。另外,云南省大理白族的“三坊一明壁”式民居,也是由正房、厢房和三坊房屋及明壁围成的四合院。
不同之处是,山西南部以及陕西、河南等地,由于夏季有严重的西晒,因此为减少日晒而把院子南北向加长,不像北京四合院为接近正方形,而是长方形。而安徽徽州的四合院则南北窄而东西长,以接受更多日照。西北甘肃、青海风沙大,因此加高了院墙,称为庄窠。南方的庭院则较小,四周以楼围成,中央称为天井。
此外,云贵的“一颗印”和东北的大院与四合院也有相似之处,不过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东北土地辽阔而气候寒冷,因此院子面积很大,院内空地多,以便接纳更多阳光。
四合院的文化内涵
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古代,四合院基本上满足了一家人生活的需要,那时两进四合院以及更大的四合院通常是官宦和士绅的住所。
而到了现代,一方面自来水、暖气等家用设施没有进入四合院,沦为大杂院的四合院也未继续改进以适应汽车、空调等设备的需要,另一方面,像四世同堂那样的大家庭也比较少见,有钱的人家通常愿意在交通方便的郊外购置别墅,而不是生活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
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已经越来越难以找回老城的踪影,在城市的开发建设中,一座又一座四合院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留下的空地上建起了新一代的高楼大厦,没有了实物的见证,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人难以读懂曾经的历史和文明。愿我们珍惜老城剩余的风景,珍惜那些即将消失的遗迹,保护好前辈的文化传承,让我们的文明历史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编辑 刘哲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