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自从DCS问世以来,虽然经历了初创、发展、不断成熟的阶段,设备不断智能化、网络化,系统越做越大,编程语言手段不断拓展,但纵观不同阶段的DCS控制结构,却是基本不变的。因此,DCS结构的了解、掌握对学习DCS控制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关键词 DCS结构 智能化 网络化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在我国,自控专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或集散系统。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是一种新型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系统,它是在集中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演变而来。它往往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多级计算机系统,它们之间由通信网络为纽带。集成了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显示(CRT)和控制(Control)的4C技术,它的主导思想是分布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它的配置往往很灵活、组态较方便。
1975年DCS问世,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划分具体如下:
(1)1975年到1980年的草创期。这时的DCS刚刚问世,它的通讯系统只是初级的局域网,全系统由一个通讯指挥器指挥,网络对各单元的访问形式采用轮流询问方式。代表有TDC-2000、MOD-3等。
(2)1980年到1985年的成熟期。这时虽然也采用局域网,但网络形式已经由主从式星型网络转变成对等式的总线网络或环网,提高了传输速率,扩大了通信范围。比如TDC-3000、MOD-300等。
(3)1985年到1990年的扩展期。由于在局域网络方面,各个厂商均采用国际标准组织ISO的OSI开放系统互联的参考模型,使符合开放系统的各制造厂的产品得以实现相互连接,相互通信和进行数据交换。还有第三方软件的应用,过去DCS各厂自成系统的封闭结构被打破了,原来的DCS仅仅可以应用,而这时的DCS不仅能应用,而且能应用开发。比如TDC-3000、Centum XL等。
(4) 90年代以后的网络开放期。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规程普遍被各个大的厂商采用,如IEE802(以太网)、IEE802.4(令牌总线)、EEFDDI(光纤分布数据界面)、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协议)或MAP(制造自动化协议)等,这使得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可共存一个网络标准,达到了互换产品、共享资源的目的。如Centum CS3000、Advant500等。
在近四十年中,DCS虽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上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总体的来说,DCS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标准化,更加产品化。
作为生产过程中,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如果仅仅以为DCS不过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系统,那不过是多年前传统DCS的一个狭义的概念。自从有了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拓展,现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含义已经被大大扩展了,它不但包括过去DCS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并且向下,深入到了现场的每台测量设备、执行机构;向上,发展到了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传统意义上,DCS仅仅是指生产过程中,控制这一部分的自动化,而当代工业自动化系统,则定位为企业全面的解决方案,即total solution 的层次。只有从这个角度上,解决提出的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自动化发挥其真正的、应有的作用。
DCS具有以下优点:
(1)可靠性高 由于系统控制功能已经被DCS分散到各台计算机上实现,每台计算机作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这样的系统结构具有容错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只会使这个节点的功能受到影响,但不会导致系统其他功能的丧失。另外,由于各台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较单一且专业,所以,往往根据实现的功能,选用特定结构和软件的专用计算机,这样系统中各个节点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
(2)系统开放 现代DCS设计大多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是开放式的系统。系统中,各节点采用局域网方式通信,实现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彼此之间又相互独立,所以,改变或扩充系统功能时,只需将新增的节点接入系统的通信网络中或从网络中卸下,只要之间没有连锁,其他联系,不会影响到系统其他节点的正常工作。
从结构上划分,DCS包括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过程级的组成主要包括过程控制站、I/O单元和现场仪表、执行器等,是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实施部分。操作级的组成主要包括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主要完成系统的操作和组态。管理级主要是指工厂管理信息系统(如:MIS系统),作为DCS更高层次的应用,目前我国行业内,除了特大型工业或长输管线,能应用到这一层的系统较少.
如果将DCS的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划分角色。分别就是小分队、战区司令部和党中央。
过程级是可以单独完成自己特定任务的小分队。这个小分队分工明确,层级分明,管理有序。现场仪表是负责侦查、收集情报、提供战场动态的侦查兵,所谓“情报”就是工业运行参数;而执行器是负责对敌打击,或者预警等等,它们的种类很多,如阀门,报警器等等;I/O单元如同这只小分队的神经,负责通讯保障,上情下达都靠它;还有这只分队的灵魂主将,自然非控制站莫属了,它负责根据决断。它要把现场仪表收集的情报,汇总整理,然后给执行器发出指令;这样,过程级就完成了一个打击链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闭环回路”。
操作级是对于整个战役负责的战区司令部。司令部也是各司其职,各有任务。操作员站、操作员如同监军,除非应急是不动作的。对于每个过程级的执行情况进行监视,掌控,一旦有特殊情况,才发号施令;工程师站扮演司令的角色,是谋划整个战役的战法、战略的,不管具体的实施。有鉴于它的权力太大,也对于整个战局至关重要,一般人是不能操作的,只有授权人才能操作;当然,有的操作级还有配方站,其实就是参谋部,把工程师站的“战法”,传授给操作站和控制站。 管理级是党中央了,是更高一级的监控了。它的设置要看工控的规模了,不一定都配备。
诚然,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都是重要的角色,可是最重要的却是沟通它们的通讯。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是项链上的宝石,而通讯系统则是将它们穿起来的红绳。如果红绳断了,整个项链就散了。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DCS网络有四层,分别是I/O层、现场总线层、控制总线层和DCS网络层。
(1)I/O通讯层 它将多种I/O信号传送到控制器,由控制器读取I/O信号。I/O总线包括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并行总线的I/O模件必须与控制器模件相邻。串行总线的I/O模件和控制器之间的距离要比较近,通常控制器模件和I/O模件被装在一个机柜内或相邻的机柜内。
(2)现场总线层 远程I/O适合采用现场总线,DCS的远程I/O应用中,采用HART总线较多。如现场的变送器,可离控制器较远(控制器和变送器两者距离可达1公里以上),把变送器来的信号编成组,用HART总线把信号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同时读进每组信号。典型现场总线如CAN、LONWORKS、HART总线等。
(3)控制总线层 它实现了控制器之间的通讯,常称之为控制总线。一条总线上,控制器之间可以调用数据,使得模拟量和开关量结合。控制器之间的数据调用通过网络。当CPU和存储器的能力较强时,开关量的逻辑运算和模拟量的采集功能可在一个控制器中完成,这样的控制总线只有一种形式的控制器。其通讯协议类似以太网,采用载波监听,令牌广播发送。
(4)DCS网络层 它将现场控制器和人机界面连成一个系统。如果要确保通讯可靠,DCS生产厂家无论是电缆,还是通讯接口,都要形成冗余。在地理位置上,节点可以分散配置,各结点的距离要求,不同的DCS系统不同。DCS网络的总长度可达几公里,最短也有几百米,网络不够长时需加中继器。
虽然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但DCS的网络结构,我们发现并没有突破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这三层架构。所以,明确了解这三层结构,对我们学习掌握DCS,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潘世永,郑萍,李英.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发展及展望.中国知网,2003(4).
[2]陈利军,郭艳玲.集散控制系统的最新技术特点与展望.中国知网,2006(5).
关键词 DCS结构 智能化 网络化
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集散控制系统,是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英文缩写。在我国,自控专业又称之为集散控制系统或集散系统。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是一种新型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系统,它是在集中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发展、完善、演变而来。它往往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多级计算机系统,它们之间由通信网络为纽带。集成了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显示(CRT)和控制(Control)的4C技术,它的主导思想是分布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它的配置往往很灵活、组态较方便。
1975年DCS问世,到现在已经经历了近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划分具体如下:
(1)1975年到1980年的草创期。这时的DCS刚刚问世,它的通讯系统只是初级的局域网,全系统由一个通讯指挥器指挥,网络对各单元的访问形式采用轮流询问方式。代表有TDC-2000、MOD-3等。
(2)1980年到1985年的成熟期。这时虽然也采用局域网,但网络形式已经由主从式星型网络转变成对等式的总线网络或环网,提高了传输速率,扩大了通信范围。比如TDC-3000、MOD-300等。
(3)1985年到1990年的扩展期。由于在局域网络方面,各个厂商均采用国际标准组织ISO的OSI开放系统互联的参考模型,使符合开放系统的各制造厂的产品得以实现相互连接,相互通信和进行数据交换。还有第三方软件的应用,过去DCS各厂自成系统的封闭结构被打破了,原来的DCS仅仅可以应用,而这时的DCS不仅能应用,而且能应用开发。比如TDC-3000、Centum XL等。
(4) 90年代以后的网络开放期。符合国际标准的通信协议和规程普遍被各个大的厂商采用,如IEE802(以太网)、IEE802.4(令牌总线)、EEFDDI(光纤分布数据界面)、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协议)或MAP(制造自动化协议)等,这使得不同厂家、不同型号、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可共存一个网络标准,达到了互换产品、共享资源的目的。如Centum CS3000、Advant500等。
在近四十年中,DCS虽然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其功能和性能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但在系统的体系结构上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总体的来说,DCS变得更加开放,更加标准化,更加产品化。
作为生产过程中,自动化领域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如果仅仅以为DCS不过是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系统,那不过是多年前传统DCS的一个狭义的概念。自从有了计算机的应用,网络的拓展,现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含义已经被大大扩展了,它不但包括过去DCS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并且向下,深入到了现场的每台测量设备、执行机构;向上,发展到了生产管理,企业经营的各个角落。传统意义上,DCS仅仅是指生产过程中,控制这一部分的自动化,而当代工业自动化系统,则定位为企业全面的解决方案,即total solution 的层次。只有从这个角度上,解决提出的问题,才能使计算机自动化发挥其真正的、应有的作用。
DCS具有以下优点:
(1)可靠性高 由于系统控制功能已经被DCS分散到各台计算机上实现,每台计算机作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这样的系统结构具有容错功能,也就是说,如果某一台计算机出现的故障,只会使这个节点的功能受到影响,但不会导致系统其他功能的丧失。另外,由于各台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较单一且专业,所以,往往根据实现的功能,选用特定结构和软件的专用计算机,这样系统中各个节点的可靠性也得到提高。
(2)系统开放 现代DCS设计大多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是开放式的系统。系统中,各节点采用局域网方式通信,实现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彼此之间又相互独立,所以,改变或扩充系统功能时,只需将新增的节点接入系统的通信网络中或从网络中卸下,只要之间没有连锁,其他联系,不会影响到系统其他节点的正常工作。
从结构上划分,DCS包括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过程级的组成主要包括过程控制站、I/O单元和现场仪表、执行器等,是系统控制功能的主要实施部分。操作级的组成主要包括操作员站和工程师站,主要完成系统的操作和组态。管理级主要是指工厂管理信息系统(如:MIS系统),作为DCS更高层次的应用,目前我国行业内,除了特大型工业或长输管线,能应用到这一层的系统较少.
如果将DCS的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划分角色。分别就是小分队、战区司令部和党中央。
过程级是可以单独完成自己特定任务的小分队。这个小分队分工明确,层级分明,管理有序。现场仪表是负责侦查、收集情报、提供战场动态的侦查兵,所谓“情报”就是工业运行参数;而执行器是负责对敌打击,或者预警等等,它们的种类很多,如阀门,报警器等等;I/O单元如同这只小分队的神经,负责通讯保障,上情下达都靠它;还有这只分队的灵魂主将,自然非控制站莫属了,它负责根据决断。它要把现场仪表收集的情报,汇总整理,然后给执行器发出指令;这样,过程级就完成了一个打击链条,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闭环回路”。
操作级是对于整个战役负责的战区司令部。司令部也是各司其职,各有任务。操作员站、操作员如同监军,除非应急是不动作的。对于每个过程级的执行情况进行监视,掌控,一旦有特殊情况,才发号施令;工程师站扮演司令的角色,是谋划整个战役的战法、战略的,不管具体的实施。有鉴于它的权力太大,也对于整个战局至关重要,一般人是不能操作的,只有授权人才能操作;当然,有的操作级还有配方站,其实就是参谋部,把工程师站的“战法”,传授给操作站和控制站。 管理级是党中央了,是更高一级的监控了。它的设置要看工控的规模了,不一定都配备。
诚然,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都是重要的角色,可是最重要的却是沟通它们的通讯。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是项链上的宝石,而通讯系统则是将它们穿起来的红绳。如果红绳断了,整个项链就散了。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DCS网络有四层,分别是I/O层、现场总线层、控制总线层和DCS网络层。
(1)I/O通讯层 它将多种I/O信号传送到控制器,由控制器读取I/O信号。I/O总线包括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并行总线的I/O模件必须与控制器模件相邻。串行总线的I/O模件和控制器之间的距离要比较近,通常控制器模件和I/O模件被装在一个机柜内或相邻的机柜内。
(2)现场总线层 远程I/O适合采用现场总线,DCS的远程I/O应用中,采用HART总线较多。如现场的变送器,可离控制器较远(控制器和变送器两者距离可达1公里以上),把变送器来的信号编成组,用HART总线把信号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同时读进每组信号。典型现场总线如CAN、LONWORKS、HART总线等。
(3)控制总线层 它实现了控制器之间的通讯,常称之为控制总线。一条总线上,控制器之间可以调用数据,使得模拟量和开关量结合。控制器之间的数据调用通过网络。当CPU和存储器的能力较强时,开关量的逻辑运算和模拟量的采集功能可在一个控制器中完成,这样的控制总线只有一种形式的控制器。其通讯协议类似以太网,采用载波监听,令牌广播发送。
(4)DCS网络层 它将现场控制器和人机界面连成一个系统。如果要确保通讯可靠,DCS生产厂家无论是电缆,还是通讯接口,都要形成冗余。在地理位置上,节点可以分散配置,各结点的距离要求,不同的DCS系统不同。DCS网络的总长度可达几公里,最短也有几百米,网络不够长时需加中继器。
虽然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但DCS的网络结构,我们发现并没有突破过程级、操作级和管理级这三层架构。所以,明确了解这三层结构,对我们学习掌握DCS,是很有帮助的。
(作者简介:陕西首创天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潘世永,郑萍,李英.集散控制系统(DCS)的发展及展望.中国知网,2003(4).
[2]陈利军,郭艳玲.集散控制系统的最新技术特点与展望.中国知网,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