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没有任何情感与意义的,但是色彩通过视觉传达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使之产生色彩联想,左右人们的情绪涨落变化,从而赋予了色彩丰富的思想与情感。设计者在设计图书封面时要在书籍内涵中寻求那些丰富的色彩符号,准确把握封面主色调的情感,运用有代表性的色彩语言来烘托、强化作品的主体情感,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情趣并引导读者的情感抒发与之共鸣。
关键词:色彩;主色调;情感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28-02
一、引 言
陈希学是一位优秀的编辑,也是当今活跃在我国儿童文学界的一位优秀作家和诗人。我们相互很了解,他也认可我的设计理念,特别是色彩感觉。近年来他出版了《少年纪事》、《少年献词》、《编海心声》三本书,委托我装帧设计,我也欣然接受。三四年前陈希学就有了这三本书的出版计划,因此我对设计做了整体的考量,特别是对书籍封面主色调进行了统筹规划。那么在书籍封面装帧设计时如何准确地把握图书封面主色调的情感呢?我结合这三本书的封面设计浅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人们在欣赏一个主题时,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一本书籍封面时第一要把握的就是主色调,色彩是书籍封面设计中引人注目的重要的艺术语言,与形、图、文、材、质等表现语言相比较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抽象性特征。色彩是有情感因素的,封面主色调不但要反映图书内容本身的情调,还附加着设计者的主观色彩,封面的色调要整体、要和谐、要突出,要用主色调引起读者视觉注意。
不同的图书题材及内容不同,图书本身内容的情感,情感抒发的方式以及情感抒发的浓淡节奏也不同,设计封面时应对的色彩语言也必有差异。
二、色彩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
就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没有任何情感与意义的,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对人们是一种刺激行为,而主观上人们又是一种心理反应行为,久而久之色彩通过视觉传达对人们心理影响使之产生色彩联想,左右了人们的情绪涨落变化,形成色彩认知,从而赋予了色彩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和某种象征意义。俄国著名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色彩是有情感的,设计者对于色彩的选择、强调无不显现其主观审美情感的趋向性。
《少年献词》是陈希学为少年儿童撰写的节日朗诵诗,这些诗歌内容健康明朗,主题鲜明,格调高雅,有激情,富时代气息。根据色彩的象征性,把这本书的主题色调定位为红色,因为红使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热血、太阳、燃烧的火焰,它兴奋、积极、冲动、富有生命力与视觉冲击力,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热情、诚恳、喜庆、吉祥、富贵、革命、斗争等等,红色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这样的主色调不但能渲染节日的气氛,而且真实地映衬出当代青少年阳光灿烂的内心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2],这种“力”是通过色彩象征以及色彩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来达到的。白色喻纯洁,给人以纯净、圣洁的感受;绿色,是和平之色,让人想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常与蓬勃的生命联结在一起,象征着生命与生存环境、和平、安宁、成长。黄色示富贵、至尊,让人想到的是金秋时节和果实,象征着成熟、金钱、成就、富丽堂皇。青、蓝令人感到寒冷、沉静,是灵性和知性兼具的色彩;明亮的天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暗沉的蓝,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正蓝在热情中带着深邃与坚定;淡蓝、粉蓝可以让人完全放松……色彩表达感情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同人的心理效应发生的缓急、层次、程度不尽相同,有时受色彩视觉的刺激,直接左右人的情绪高低,有些要通过间接的色彩联想,来影响人的情绪涨落,更甚者涉及到人的观念与信仰变化。
三、主色调是作品主体情感抽象的概括
康定斯基说“内在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3],封面主色调的定位也离不开作品的内在精神情感。《少年纪事》是一本收集了陈希学撰写的80余篇约200万字的儿童报告文学作品集,把80多位优秀少年的事迹活灵活现的摆在读者面前,作者把心灵和情感投入给纯洁无瑕的儿童世界,把那些动人的事迹推广开来,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良性社会效果。
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这本书以“淡绿色”为主色调,既是作者心灵中的情感“绿”——那是作者心灵深处透出的希望,也是作者笔下像春天一样富有活力、有生命的“绿”——那是作品字里行间展现出的未来。在这里绿色就是作者、作品情感抽象的意象表达。
纯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只是反映画家本身对色彩的理解与表达,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则不同,特别是反映图书主体情感的主色调的定位,它运用的出发点是作者及作品反映的情感,但最终必须是在读者共同理解的层面上施展其表现力的,要把书籍的几十万文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地展现在封面上,这时的设计者是站在书籍内容与读者之间的“中间站”进行编辑加工,只有意会了作者以及作品的情感,并熟练掌握一系列视觉传达语汇以及大多数读者对色彩象征意义的共同理解,才能在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准确而含蓄地把书籍内容通过设计的手段转化成抽象的色彩语言——使封面很“给力”,很“出色”。
主色调就是设计者对作品情感抽象的概括,烘托、强化图书本身内容的情感,起到强烈的视觉效应,加深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从而达到书籍封面主色调的神韵传达与读者心灵的灵犀相通,引导读者的情感抒发以及情感共鸣。
四、主次色调间复杂和谐的情感变化体现韵律美
主色调的象征在封面设计中绝非是单一的个体表现,还有书名的色彩、图形的色彩以及各种不同文字内容的色彩,都要考虑其主次、强弱、对比、协调所产生出的节奏,主次色彩之间的相互配置所传达出的复杂、和谐的情感变化,在协调中产生多变的视觉效应,形成一种秩序美,这样的作品会给读者带来鲜明的印象。设计封面色彩的协调处理也是封面设计主色调定位中重要的一关。
主次色彩合理的选择与搭配有利于确保封面主色调的整体美感。《编海心声》是一部编辑学方面的理论文集,收集了陈西学近年来编辑心得及编辑理论研究文章30余篇,因为这些文章从内涵到文字形式都具有理性色彩,主色调设计时用两块同色相,不同明度的棕色,在抽象概括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出理性风格,这使得封面主色调表现的氛围与书籍内容主体色彩的关系相得益彰。
我们要在封面色彩设计中掌握好主次色彩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以及对比色、同类色和不同明度色彩的搭配运用,还要有色相冷暖对比,否则就会感到缺乏生气;要有明度深浅对比,否则就会感到沉闷;要有色彩纯度对比,否则就会感到陈旧和平淡。
诸多的审美法则融入其中,在变化中求协调,在协调中寻变化,使多彩的变化统一于协调之中,使色彩在相互的衬托中达到完美的版面效果。
五、色彩审美情趣的变化推动设计视觉创新
设计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书籍封面主色调定位设计也是如此。设计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设计之美建立在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的基础上,但在色彩运用中过于形式化、套路化、规律化,封面主色调便显得单调、陈旧、平庸、没有生气。美的真谛也在于不断创新,设计要抓住人们的审美意趣并引领人们的审美情绪,不断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求创新。
当色彩成为一种风格形成流行色时,它必然造就了审美的异趣。当人们看倦了一种流行色时这种审美情趣已逐渐消退,又开始垂青于新的色彩语素。作为设计者要不断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拓展视野,培养灵敏的色彩嗅觉,善于观察收集社会“流行色”信息,掌握最新的色彩语素,引领主流色彩;强化色彩创新思维,不断追求色彩创新的可能,使读者“第一眼”接触到书籍封面时就有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增强视觉印象,提高阅读兴趣,感受书籍在传达信息过程中的快乐。
总之,图书装帧设计者要在书籍内涵中敏锐地捕捉出那些反映图书内容情感的色彩符号,勾勒出作品的主色调,并运用有代表性的色彩情感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和作品的主体情感,在方寸之间构筑具有丰富情感的色彩美和画面美,强有力地感染并引导读者的情绪,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情趣,达到用色彩说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阿恩海姆.常又明译,色彩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
关键词:色彩;主色调;情感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10-0128-02
一、引 言
陈希学是一位优秀的编辑,也是当今活跃在我国儿童文学界的一位优秀作家和诗人。我们相互很了解,他也认可我的设计理念,特别是色彩感觉。近年来他出版了《少年纪事》、《少年献词》、《编海心声》三本书,委托我装帧设计,我也欣然接受。三四年前陈希学就有了这三本书的出版计划,因此我对设计做了整体的考量,特别是对书籍封面主色调进行了统筹规划。那么在书籍封面装帧设计时如何准确地把握图书封面主色调的情感呢?我结合这三本书的封面设计浅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1]”。人们在欣赏一个主题时,视觉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对色彩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在设计一本书籍封面时第一要把握的就是主色调,色彩是书籍封面设计中引人注目的重要的艺术语言,与形、图、文、材、质等表现语言相比较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抽象性特征。色彩是有情感因素的,封面主色调不但要反映图书内容本身的情调,还附加着设计者的主观色彩,封面的色调要整体、要和谐、要突出,要用主色调引起读者视觉注意。
不同的图书题材及内容不同,图书本身内容的情感,情感抒发的方式以及情感抒发的浓淡节奏也不同,设计封面时应对的色彩语言也必有差异。
二、色彩具有丰富的情感表现力
就色彩本身而言,色彩是没有任何情感与意义的,在自然欣赏、社会活动方面,色彩在客观上对人们是一种刺激行为,而主观上人们又是一种心理反应行为,久而久之色彩通过视觉传达对人们心理影响使之产生色彩联想,左右了人们的情绪涨落变化,形成色彩认知,从而赋予了色彩丰富的思想与情感和某种象征意义。俄国著名画家列宾说:“色彩即思想”——色彩是有情感的,设计者对于色彩的选择、强调无不显现其主观审美情感的趋向性。
《少年献词》是陈希学为少年儿童撰写的节日朗诵诗,这些诗歌内容健康明朗,主题鲜明,格调高雅,有激情,富时代气息。根据色彩的象征性,把这本书的主题色调定位为红色,因为红使人产生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联想到热血、太阳、燃烧的火焰,它兴奋、积极、冲动、富有生命力与视觉冲击力,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热情、诚恳、喜庆、吉祥、富贵、革命、斗争等等,红色是个能量充沛的色彩,这样的主色调不但能渲染节日的气氛,而且真实地映衬出当代青少年阳光灿烂的内心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阿恩海姆在《色彩论》中说:“色彩能有力地表达感情”[2],这种“力”是通过色彩象征以及色彩联想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来达到的。白色喻纯洁,给人以纯净、圣洁的感受;绿色,是和平之色,让人想到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常与蓬勃的生命联结在一起,象征着生命与生存环境、和平、安宁、成长。黄色示富贵、至尊,让人想到的是金秋时节和果实,象征着成熟、金钱、成就、富丽堂皇。青、蓝令人感到寒冷、沉静,是灵性和知性兼具的色彩;明亮的天蓝,象征希望、理想、独立;暗沉的蓝,意味着诚实、信赖与权威;正蓝在热情中带着深邃与坚定;淡蓝、粉蓝可以让人完全放松……色彩表达感情的程度因人而异,不同人的心理效应发生的缓急、层次、程度不尽相同,有时受色彩视觉的刺激,直接左右人的情绪高低,有些要通过间接的色彩联想,来影响人的情绪涨落,更甚者涉及到人的观念与信仰变化。
三、主色调是作品主体情感抽象的概括
康定斯基说“内在因素决定艺术作品的形式”[3],封面主色调的定位也离不开作品的内在精神情感。《少年纪事》是一本收集了陈希学撰写的80余篇约200万字的儿童报告文学作品集,把80多位优秀少年的事迹活灵活现的摆在读者面前,作者把心灵和情感投入给纯洁无瑕的儿童世界,把那些动人的事迹推广开来,形成一波又一波的良性社会效果。
孩子是未来,孩子是希望!这本书以“淡绿色”为主色调,既是作者心灵中的情感“绿”——那是作者心灵深处透出的希望,也是作者笔下像春天一样富有活力、有生命的“绿”——那是作品字里行间展现出的未来。在这里绿色就是作者、作品情感抽象的意象表达。
纯粹绘画中的色彩表现只是反映画家本身对色彩的理解与表达,书籍封面装帧设计则不同,特别是反映图书主体情感的主色调的定位,它运用的出发点是作者及作品反映的情感,但最终必须是在读者共同理解的层面上施展其表现力的,要把书籍的几十万文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形象地展现在封面上,这时的设计者是站在书籍内容与读者之间的“中间站”进行编辑加工,只有意会了作者以及作品的情感,并熟练掌握一系列视觉传达语汇以及大多数读者对色彩象征意义的共同理解,才能在方寸之间展现万千气象,准确而含蓄地把书籍内容通过设计的手段转化成抽象的色彩语言——使封面很“给力”,很“出色”。
主色调就是设计者对作品情感抽象的概括,烘托、强化图书本身内容的情感,起到强烈的视觉效应,加深对书籍内涵的理解。从而达到书籍封面主色调的神韵传达与读者心灵的灵犀相通,引导读者的情感抒发以及情感共鸣。
四、主次色调间复杂和谐的情感变化体现韵律美
主色调的象征在封面设计中绝非是单一的个体表现,还有书名的色彩、图形的色彩以及各种不同文字内容的色彩,都要考虑其主次、强弱、对比、协调所产生出的节奏,主次色彩之间的相互配置所传达出的复杂、和谐的情感变化,在协调中产生多变的视觉效应,形成一种秩序美,这样的作品会给读者带来鲜明的印象。设计封面色彩的协调处理也是封面设计主色调定位中重要的一关。
主次色彩合理的选择与搭配有利于确保封面主色调的整体美感。《编海心声》是一部编辑学方面的理论文集,收集了陈西学近年来编辑心得及编辑理论研究文章30余篇,因为这些文章从内涵到文字形式都具有理性色彩,主色调设计时用两块同色相,不同明度的棕色,在抽象概括的对立统一中体现出理性风格,这使得封面主色调表现的氛围与书籍内容主体色彩的关系相得益彰。
我们要在封面色彩设计中掌握好主次色彩明度、纯度、色相的关系,以及对比色、同类色和不同明度色彩的搭配运用,还要有色相冷暖对比,否则就会感到缺乏生气;要有明度深浅对比,否则就会感到沉闷;要有色彩纯度对比,否则就会感到陈旧和平淡。
诸多的审美法则融入其中,在变化中求协调,在协调中寻变化,使多彩的变化统一于协调之中,使色彩在相互的衬托中达到完美的版面效果。
五、色彩审美情趣的变化推动设计视觉创新
设计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创新,书籍封面主色调定位设计也是如此。设计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设计之美建立在人类基本的审美意趣的基础上,但在色彩运用中过于形式化、套路化、规律化,封面主色调便显得单调、陈旧、平庸、没有生气。美的真谛也在于不断创新,设计要抓住人们的审美意趣并引领人们的审美情绪,不断求新、求异、求变、求不同、求创新。
当色彩成为一种风格形成流行色时,它必然造就了审美的异趣。当人们看倦了一种流行色时这种审美情趣已逐渐消退,又开始垂青于新的色彩语素。作为设计者要不断学习提高文化修养,拓展视野,培养灵敏的色彩嗅觉,善于观察收集社会“流行色”信息,掌握最新的色彩语素,引领主流色彩;强化色彩创新思维,不断追求色彩创新的可能,使读者“第一眼”接触到书籍封面时就有一个全新的视觉感受,增强视觉印象,提高阅读兴趣,感受书籍在传达信息过程中的快乐。
总之,图书装帧设计者要在书籍内涵中敏锐地捕捉出那些反映图书内容情感的色彩符号,勾勒出作品的主色调,并运用有代表性的色彩情感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和作品的主体情感,在方寸之间构筑具有丰富情感的色彩美和画面美,强有力地感染并引导读者的情绪,使读者获得身临其境的审美情趣,达到用色彩说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 阿恩海姆.常又明译,色彩论[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3]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