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其主导手段之一就是提问,提问的优劣影响教学的进程与效果,提问要有精心的准备,同时也要坦然应对课堂出现的质疑,提问要有启发性、新颖性、层次性,要有一定的梯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还要对学生的答问作出恰当的评价。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发现不足,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一、提问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
提问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不精心准备,随便发问,那么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可以提问,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可以提问,通过提问唤起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步步为营,从胜利走向胜利。
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可以提问,通过关键处的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回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金属片和小羽毛,哪个物体下落的快?”学生回答“金属片,因为金属片重,”教师接着做课本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情况,接着发问“哪个物体下落的快?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落的快”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三、提问的问题要语义明确,要留有余地
教师提问设计和运用上要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语言简洁,表达要明确、严谨、科学,学生一听,就知道提问的是关于什么方面的问题,从而积极思考;如果教师提问时,语言啰啰嗦嗦、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学生就不能抓住问题的中心,难以明确所提的问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准确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之中,等大家思考一番,再让学生回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认真思考,必然匆忙回答,势必影响答案的准确性,而且会使学生养成轻率回答问题的习惯,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提问要有层次、梯度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思维能力等等方面有差异,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在同一层次,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深度类型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根据具体的问题难易程度,可以提问单个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多个学生,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在某问题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学生提问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不能只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题型,提问的方式是不一样,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其中判断型主要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描述型、分析型主要针对中等生,比较型主要针对优等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同时也可防止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学习积极性,损伤自信心和自尊心。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如果问题太大,学生将无从下手,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问题,换个角度或者将原来的问题化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五、提问要有新颖性
太熟悉的东西人们一般不太注意,因为已司空见惯;太不熟悉的东西,也不太注意,因为和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任何东西都毫无联系,因此,教师提问,就应有适当的新颖性,提问千篇一律,老调重谈,会使人生厌,提问只有具有适度的新颖性,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才能引起其探索活动。
六、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要给出恰如其分地评价,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存在哪些问题,都要讲清楚,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课堂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发现不足,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一、提问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
提问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估计学生的答案会出现那些情况,每种情况的问题在哪里,如果不精心准备,随便发问,那么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没什么作用,还有可能问的学生晕头转向,给教学设下障碍,学过的东西该记的是否记住了,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可以提问,通过提问,常常可以发现教和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予以补救,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可以提问,通过提问唤起找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步步为营,从胜利走向胜利。
每堂课的重点、难点、一般说教师是心中有数的,但在学生来说却不一定,可以提问,通过关键处的提问,引起学生重视,是很必要的。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不是填空式回答,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截成几段,教师问上半句,学生答下半句;也不是判断式发问,学生无须做多少思考,凭猜测便能正确回答,更不是搞“提灌式”,用问的方法去“灌”,直到学生钻进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里,使之就范。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应“慷慨”地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演示实验、叙述现象、出示练习题、阅读资料、观察挂图、参观或其他实践活动等,用准确、清晰、简明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2.利用矛盾,引起思索,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的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一个金属片和小羽毛,哪个物体下落的快?”学生回答“金属片,因为金属片重,”教师接着做课本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物体的下落情况,接着发问“哪个物体下落的快?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落的快”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提出激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问题,教学中教师适当选取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寻找多种解答途径,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准确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知识。
三、提问的问题要语义明确,要留有余地
教师提问设计和运用上要精心思索,巧妙安排,体现教师在语言文字上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语言简洁,表达要明确、严谨、科学,学生一听,就知道提问的是关于什么方面的问题,从而积极思考;如果教师提问时,语言啰啰嗦嗦、含糊其词、模棱两可,学生就不能抓住问题的中心,难以明确所提的问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法准确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后,不要马上让学生回答,而是要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都处于紧张的思维状态之中,等大家思考一番,再让学生回答,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刚提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没有认真思考,必然匆忙回答,势必影响答案的准确性,而且会使学生养成轻率回答问题的习惯,影响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提问要有层次、梯度
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思维能力等等方面有差异,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在同一层次,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设计一些不同深度类型的问题,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根据具体的问题难易程度,可以提问单个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多个学生,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选择有利于发挥学生特长的时机让他们参与,更好地激发班级群体积极思维的热情,在某问题中,可以让学生针对某一现象,学生提问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课堂提问不能只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错误,教师都要考虑这种回答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全班多数学生是否理解他的回答?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矫正,那么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只有把这些情况搞清楚了,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题型,提问的方式是不一样,如要求回答“是什么”的判断型,回答“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其中判断型主要针对基础差的学生,描述型、分析型主要针对中等生,比较型主要针对优等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可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各有收获,同时也可防止学生因多次失败而丧失学习积极性,损伤自信心和自尊心。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如果问题太大,学生将无从下手,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问题,换个角度或者将原来的问题化成几个相互关联的子问题。
五、提问要有新颖性
太熟悉的东西人们一般不太注意,因为已司空见惯;太不熟悉的东西,也不太注意,因为和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任何东西都毫无联系,因此,教师提问,就应有适当的新颖性,提问千篇一律,老调重谈,会使人生厌,提问只有具有适度的新颖性,才能适应学生好奇求胜的心理,才能引起其探索活动。
六、对学生的回答要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论正确与否,老师都要给出恰如其分地评价,好,好在什么地方;不好,存在哪些问题,都要讲清楚,教学中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教师一下子拿出自己的答案,而对学生的回答却不置可否,实际上把提问当成了—个没意义的过场,特别是对不确定的或错误的答案,尤其不能放过,缺了什么,错了什么,应该落实下来,这本身就是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