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9月吉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主任杨玉宝博士首创 “导师工作室”制教研模式;2011年10月,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杨玉宝博士提议,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创立“导师工作室”,主持人要具有一线教学经验并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知名度;2012年3月12日,吉林省教育学院成立了首个、目前唯一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张玉新导师工作室”。
读书的厚度决定老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叮”的一声,手机突然震动一下,张玉新老师的简书又更新了。
一篇《戏说<水浒>:同样是都头,差别很大》,这次写的是马兵都头“美髯公”朱仝和步兵都头“插翅虎”雷横二者的命运对比,这是张玉新“戏说水浒”系列的第八篇,而此时已经是深夜十点了。
使用简书不过半年时间,他的简书个人主页上显示已经写了十五万余字,平日工作之余他便乐此不疲地写东西,有的是生活碎片的感悟,有的是出差途中的有感而发,有些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在他笔下,一件看似寻常的生活琐事,都能写出些独到乐趣。“戏说水浒”是张玉新最近在写的一个系列主题,每次摘取几个主角,从一些颇具“戏说”的视角给这些北宋“群星”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他爱好品茶,而这些北宋宣和年间的老“茶叶”也在他的杯子里泡出了“新味儿”。
张玉新爱读书,喜欢写作,而这不仅仅是对于自己。“语文教师没有读写的底子,不会有可持续性发展。我很关注学员的书底儿,看重积淀,注重文笔。”工作室在挑选学员时,读写的能力是最基本要求。进入工作室的学员,得先列出自己的藏书明细,先露露“底儿”,其次在工作室三年的学习周期里面,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读书计划,每年一次读书汇报会便是检验大家读书成果的时候。
每一次的读书汇报会之后,张玉新都会请学员们去办公室喝茶,与学员共同品茶之时,他便对大家的读书汇报作出点评。“第一次读书汇报时,我把两年内读的几乎所有的书都和大家分享了一遍,汇报结束后我还很得意,觉得自己任务完成得很好。但是张老师当场并没有点评。”工作室学员朱琳琳谈起自己第一次参加读书汇报会时这么说,言语之间还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忐忑。“没有幼学,不成章法。”张玉新喝完一口茶,对忐忑已久的朱琳琳说到。而这八个字成了朱琳琳到今天都不敢松懈的提醒,成了她做教师的警钟。
“通过读书,学员们能够汲取到新的思维方式,在无形之中影响教学实践,厚积薄发,成长才有所改进。”在张玉新看来,读书的厚度决定老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学员们在工作室学习三年之后,便会被“打出山门”,自由生长,而临别之时,他会为每个人准备一摞厚厚的书作为礼物。
教学三境界——技,术,道
“我张玉新是人还是狗?”大家目瞪口呆,课堂上的人都愣住了,无人敢说。2011年3月末的一天,听说张玉新要来给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一学生上节课,教室里早就坐满了学生,狭窄的过道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老师,有高中的,有初中的,还有实习生,把并不狭窄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说我是人的,请说出是人的理由;说我是狗的,请说出是狗的理由。用你们理科的思维,就是首先要确立‘求证目标’,写论文首先要确立‘求证目标’——论点。”课堂上的大家恍然大悟,随后他拿出一组材料,从硅化木的演变到胡杨树的生死,启发大家确定“求证目标”——天灾与人祸的辩证关系。班级如同火上浇了油,大家发散思维,纵展联想。
张玉新的课堂教学极具个人特色,多年前的一堂公开课讲《打渔杀家》,他讲到兴奋之处,直接在课堂上就唱起京剧来了,这堂课的创新和大胆之举让他的老师张翼键在后来的回忆中多次夸赞。1993年“逆向立意作文指导”一课被评为东北三省作文优质课,2000年在“唐人绝句鉴赏”课中归纳出“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九字诀诗歌教学范式,在作文教学中形成“如水附形”“装水入瓶”的两阶段操作范式……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几年,张玉新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节奏快、容量大、灵活多变的特点,也就是独创教学的阶段。
“青年教师成长要经历模仿教学、独立教学、独创教学几个阶段。根据工作室学员现在的所处的教学阶段,以及学员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促使他们向更高的教学阶段发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风格。”张玉新对工作室青年教师学员的培养有着一套成长路径设计,通过汇报会、研讨会等形式,学员观察导师、同行的课堂教学,从模仿教学逐步成长到独立教学,最终形成鲜明的自我风格,达到独创教学。
“在张老师看来,教学境界有三重:技,术,道。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到达道的境界。真正到达这一境界的老师,眼里有的不再是课本,不再是零散的知识,而应是‘语文’,我入职七年,时时对照这样的规律规划自己的成长。希望能成为真正的语文老师,而不是教书匠。”学员朱琳琳说工作室关于青年教师三阶段的成长设计对她影响很大。
“关东汉子”的语文理想
从2012年开办工作室以来,工作室先后集聚学员共七期近百人,这些学员大多是张老师在各个教学比赛中发现的“种子”教师。谈及到为何加入工作室,学员都是源于对张玉新的极大认可,“亦仙亦侠”“真性情”“真功夫”是他们经常提及的词。他的网名叫“关东汉子张玉新”,徒弟刘勇说“关东汉子”恰好形容了张玉新身上“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
“在大學时就拜读过许多张玉新老师的文章与专著,对先生的深厚学识、对语文教学的不懈钻研与真性情都很钦佩,渴望拜师于先生门下。”工作室最小的90后学员孙默言语之间满是对张玉新的钦佩。
而真正凝聚人心的是称之为工作室灵魂的“沿着语文教育的阶梯,走民族化之路”发展理念,其实这也是这位“关东汉子”的语文理想和追求。“我在中学做了20年语文教师,在第8个年头就厌倦高中教学,觉得学生的许多语文学习的问题出在初中,高中无法解决。”在高中教语文的张玉新发现,基于高考的强大压力,学生最在乎的是分数,根本没有成型的“语文素养”,这些到高中之后表现出来的似乎已是“病入膏肓”,他想顺着“河流”往上游走,从源头上去控制这些问题。于是他去初中教了4年,结果发现很多问题出在小学。 “我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观察,结合对古代语文教育的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张玉新说。小学、初中、高中各自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听、说、读、写都重视,重点都不突出,结果都没有落实,通过不断观察总结,张玉新逐渐形成了“语文教育的阶梯”的认识:小学阶段,分为以学习语言文字、阅读语言文章为主的两个阶梯;初中阶段,分为以学习语言文章、阅读文学作品为主的两个阶梯;高中阶段,分为以学习语言文学、感知语言文化为主的两个阶梯。
从业二十多年来,张玉新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在历史中不断深化。1997年的语文大讨论导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修正性定位,当课程标准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莫名其妙地“统一”起来后,许多人开始另辟道路追索语文教育的病根,这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寻根与回归的愿望。
他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被异质文化同化,语文教育必须回归到传统上来,走民族化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其一,凡外来的经过借鉴、吸收、溶化,成为本民族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丰富、促进本民族语文教育的发展;其二,本来是本民族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异化为非本民族的了,必须使它回归,但回归不是复古,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一次扬弃。
沿着“语文教育民族化”的目标追求,结合“语文阶梯”的教学认识,张玉新便和志同道合的“种子”教师们一同努力深耕。精诚所至,人人便能“炼真金”。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斩获“吉林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员们著作与发表论文累计逾20万字,在全国各类赛课比赛中引屡获大奖,多位学员成长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精英、课题主持人。
名师面对面
本刊记者:我们看到工作室正在做的若干项目中,有一些是结合互联网正在做的事情,您是如何理解互联网时代中的语文教学的?
张玉新: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是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全面关照;语文学科是最古老的学科,它的古老说明它有稳定的内在结构,说明它有超强的包容能力与创生能力。语文教学自然应该借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自己,科学技术能为语文插上飞翔的翅膀。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语文教研效率,我们首创“张玉新导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为教师策划提供动态、前沿、丰富、包容的优秀学习资源。每天推出一篇语文名师文章,将理论学习化整为零;建立主题讨论微信群,将专题讨论过程形成文字成果发表;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不定期搞专题讨论直播、在“映客”直播,剖析、矫正偏态教学行为。通过这些尝试有效矫正了“偏态教学行为”,为建构“原生态”教学观及实施“原生态”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刊记者:导师工作室的这种形式类似于你们当年的拜师模式,都会有一种影响和传承,正如您始终记着李光琦老师的“长能耐,立规矩”六字箴言、从翼鍵先生手里接过紫砂壶一样。工作室发展这六年以来,您挑选的这些“种子”教师传承下去了什么?生根发芽出了什么?
张玉新:我当年在东北师大附中曾经拜师,而且收获很大;也有负面影响,年轻人容易对师傅百依百顺,缺少鉴别力,很多人以成为师傅第二为荣。我从中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所谓师傅不能以老爷子自居,不要摆谱,更不要搞那种十分繁复而庸俗的拜师仪式。我反复强调,工作室是一个松散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大家都是平等的身份,我不允许学员叫我师父或师傅,大家都有独立的人格,不是谁的附属品。或者说,我更关注学员在工作室的真实成长,更关注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玉新第二。
“近功德而远功利”是工作室的价值观,大家都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愿意分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愿意让别人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诊断意见并在实践中改正。我一直强调工作室学员要成为“全能型”骨干教师,上一堂好课仅仅是入门水平,还要读一本垫底儿的书,命一套原创的试题,写一篇感人的好文章,做一场有质量的专题讲座。总之,凡是要教学生会的,自己必须先会;先做一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然后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读书的厚度决定老师专业发展的高度
“叮”的一声,手机突然震动一下,张玉新老师的简书又更新了。
一篇《戏说<水浒>:同样是都头,差别很大》,这次写的是马兵都头“美髯公”朱仝和步兵都头“插翅虎”雷横二者的命运对比,这是张玉新“戏说水浒”系列的第八篇,而此时已经是深夜十点了。
使用简书不过半年时间,他的简书个人主页上显示已经写了十五万余字,平日工作之余他便乐此不疲地写东西,有的是生活碎片的感悟,有的是出差途中的有感而发,有些则是语文教学的一些思考,在他笔下,一件看似寻常的生活琐事,都能写出些独到乐趣。“戏说水浒”是张玉新最近在写的一个系列主题,每次摘取几个主角,从一些颇具“戏说”的视角给这些北宋“群星”找到了新的打开方式,他爱好品茶,而这些北宋宣和年间的老“茶叶”也在他的杯子里泡出了“新味儿”。
张玉新爱读书,喜欢写作,而这不仅仅是对于自己。“语文教师没有读写的底子,不会有可持续性发展。我很关注学员的书底儿,看重积淀,注重文笔。”工作室在挑选学员时,读写的能力是最基本要求。进入工作室的学员,得先列出自己的藏书明细,先露露“底儿”,其次在工作室三年的学习周期里面,必须有自己明确的读书计划,每年一次读书汇报会便是检验大家读书成果的时候。
每一次的读书汇报会之后,张玉新都会请学员们去办公室喝茶,与学员共同品茶之时,他便对大家的读书汇报作出点评。“第一次读书汇报时,我把两年内读的几乎所有的书都和大家分享了一遍,汇报结束后我还很得意,觉得自己任务完成得很好。但是张老师当场并没有点评。”工作室学员朱琳琳谈起自己第一次参加读书汇报会时这么说,言语之间还能感受到她当时的忐忑。“没有幼学,不成章法。”张玉新喝完一口茶,对忐忑已久的朱琳琳说到。而这八个字成了朱琳琳到今天都不敢松懈的提醒,成了她做教师的警钟。
“通过读书,学员们能够汲取到新的思维方式,在无形之中影响教学实践,厚积薄发,成长才有所改进。”在张玉新看来,读书的厚度决定老师专业发展的高度。学员们在工作室学习三年之后,便会被“打出山门”,自由生长,而临别之时,他会为每个人准备一摞厚厚的书作为礼物。
教学三境界——技,术,道
“我张玉新是人还是狗?”大家目瞪口呆,课堂上的人都愣住了,无人敢说。2011年3月末的一天,听说张玉新要来给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一学生上节课,教室里早就坐满了学生,狭窄的过道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老师,有高中的,有初中的,还有实习生,把并不狭窄的教室挤得水泄不通。
“说我是人的,请说出是人的理由;说我是狗的,请说出是狗的理由。用你们理科的思维,就是首先要确立‘求证目标’,写论文首先要确立‘求证目标’——论点。”课堂上的大家恍然大悟,随后他拿出一组材料,从硅化木的演变到胡杨树的生死,启发大家确定“求证目标”——天灾与人祸的辩证关系。班级如同火上浇了油,大家发散思维,纵展联想。
张玉新的课堂教学极具个人特色,多年前的一堂公开课讲《打渔杀家》,他讲到兴奋之处,直接在课堂上就唱起京剧来了,这堂课的创新和大胆之举让他的老师张翼键在后来的回忆中多次夸赞。1993年“逆向立意作文指导”一课被评为东北三省作文优质课,2000年在“唐人绝句鉴赏”课中归纳出“懂事儿·知趣儿·品味儿”九字诀诗歌教学范式,在作文教学中形成“如水附形”“装水入瓶”的两阶段操作范式……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几年,张玉新的教学风格形成了节奏快、容量大、灵活多变的特点,也就是独创教学的阶段。
“青年教师成长要经历模仿教学、独立教学、独创教学几个阶段。根据工作室学员现在的所处的教学阶段,以及学员自身特点,因材施教,促使他们向更高的教学阶段发展,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造个性化的课堂教学风格。”张玉新对工作室青年教师学员的培养有着一套成长路径设计,通过汇报会、研讨会等形式,学员观察导师、同行的课堂教学,从模仿教学逐步成长到独立教学,最终形成鲜明的自我风格,达到独创教学。
“在张老师看来,教学境界有三重:技,术,道。但不是每一个老师都能到达道的境界。真正到达这一境界的老师,眼里有的不再是课本,不再是零散的知识,而应是‘语文’,我入职七年,时时对照这样的规律规划自己的成长。希望能成为真正的语文老师,而不是教书匠。”学员朱琳琳说工作室关于青年教师三阶段的成长设计对她影响很大。
“关东汉子”的语文理想
从2012年开办工作室以来,工作室先后集聚学员共七期近百人,这些学员大多是张老师在各个教学比赛中发现的“种子”教师。谈及到为何加入工作室,学员都是源于对张玉新的极大认可,“亦仙亦侠”“真性情”“真功夫”是他们经常提及的词。他的网名叫“关东汉子张玉新”,徒弟刘勇说“关东汉子”恰好形容了张玉新身上“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的豪迈。
“在大學时就拜读过许多张玉新老师的文章与专著,对先生的深厚学识、对语文教学的不懈钻研与真性情都很钦佩,渴望拜师于先生门下。”工作室最小的90后学员孙默言语之间满是对张玉新的钦佩。
而真正凝聚人心的是称之为工作室灵魂的“沿着语文教育的阶梯,走民族化之路”发展理念,其实这也是这位“关东汉子”的语文理想和追求。“我在中学做了20年语文教师,在第8个年头就厌倦高中教学,觉得学生的许多语文学习的问题出在初中,高中无法解决。”在高中教语文的张玉新发现,基于高考的强大压力,学生最在乎的是分数,根本没有成型的“语文素养”,这些到高中之后表现出来的似乎已是“病入膏肓”,他想顺着“河流”往上游走,从源头上去控制这些问题。于是他去初中教了4年,结果发现很多问题出在小学。 “我就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观察,结合对古代语文教育的学习,发现了一些问题。”张玉新说。小学、初中、高中各自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听、说、读、写都重视,重点都不突出,结果都没有落实,通过不断观察总结,张玉新逐渐形成了“语文教育的阶梯”的认识:小学阶段,分为以学习语言文字、阅读语言文章为主的两个阶梯;初中阶段,分为以学习语言文章、阅读文学作品为主的两个阶梯;高中阶段,分为以学习语言文学、感知语言文化为主的两个阶梯。
从业二十多年来,张玉新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在历史中不断深化。1997年的语文大讨论导致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修正性定位,当课程标准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莫名其妙地“统一”起来后,许多人开始另辟道路追索语文教育的病根,这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寻根与回归的愿望。
他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被异质文化同化,语文教育必须回归到传统上来,走民族化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体系。其一,凡外来的经过借鉴、吸收、溶化,成为本民族语文教育的一部分,丰富、促进本民族语文教育的发展;其二,本来是本民族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已经异化为非本民族的了,必须使它回归,但回归不是复古,而是在否定之否定之后的一次扬弃。
沿着“语文教育民族化”的目标追求,结合“语文阶梯”的教学认识,张玉新便和志同道合的“种子”教师们一同努力深耕。精诚所至,人人便能“炼真金”。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斩获“吉林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员们著作与发表论文累计逾20万字,在全国各类赛课比赛中引屡获大奖,多位学员成长为省市级骨干教师、教学精英、课题主持人。
名师面对面
本刊记者:我们看到工作室正在做的若干项目中,有一些是结合互联网正在做的事情,您是如何理解互联网时代中的语文教学的?
张玉新: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是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全面关照;语文学科是最古老的学科,它的古老说明它有稳定的内在结构,说明它有超强的包容能力与创生能力。语文教学自然应该借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自己,科学技术能为语文插上飞翔的翅膀。为了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语文教研效率,我们首创“张玉新导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为教师策划提供动态、前沿、丰富、包容的优秀学习资源。每天推出一篇语文名师文章,将理论学习化整为零;建立主题讨论微信群,将专题讨论过程形成文字成果发表;在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不定期搞专题讨论直播、在“映客”直播,剖析、矫正偏态教学行为。通过这些尝试有效矫正了“偏态教学行为”,为建构“原生态”教学观及实施“原生态”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刊记者:导师工作室的这种形式类似于你们当年的拜师模式,都会有一种影响和传承,正如您始终记着李光琦老师的“长能耐,立规矩”六字箴言、从翼鍵先生手里接过紫砂壶一样。工作室发展这六年以来,您挑选的这些“种子”教师传承下去了什么?生根发芽出了什么?
张玉新:我当年在东北师大附中曾经拜师,而且收获很大;也有负面影响,年轻人容易对师傅百依百顺,缺少鉴别力,很多人以成为师傅第二为荣。我从中得到的最大感受,就是所谓师傅不能以老爷子自居,不要摆谱,更不要搞那种十分繁复而庸俗的拜师仪式。我反复强调,工作室是一个松散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大家都是平等的身份,我不允许学员叫我师父或师傅,大家都有独立的人格,不是谁的附属品。或者说,我更关注学员在工作室的真实成长,更关注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张玉新第二。
“近功德而远功利”是工作室的价值观,大家都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愿意分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也愿意让别人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诊断意见并在实践中改正。我一直强调工作室学员要成为“全能型”骨干教师,上一堂好课仅仅是入门水平,还要读一本垫底儿的书,命一套原创的试题,写一篇感人的好文章,做一场有质量的专题讲座。总之,凡是要教学生会的,自己必须先会;先做一名优秀的语文学习者,然后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