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缘起
虽然中国内地和台湾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体现出的教育目的和对学生素养要求也有所差异,但两岸语文教育毕竟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血脉。
比较两岸的高考语文试题,共同之处颇多。譬如,试题都充分反映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对待标准化试题的态度(台湾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客观题占55分,主观题占45分)、试题的呈现方式(台湾卷有17题单项选择,7题多项选择)、试题的取材(台湾卷取材自高中国文教材选文)等等。
本文就2011年两岸高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试题上的差异,作一比较分析,以求“管中窥豹”。
第一,两岸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文言文的试题比例差距较大。
《2011年台湾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语文)考科试题》,文言与白话的比例为35∶20;对照2011年中国内地的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比例最高的是北京卷,达42分,与白话的比例为42∶48;最低的是福建卷,为27分,与白话的比例为27∶53;其余各地卷及全国卷文言文的分值在32~37分之间。相较而言,台湾地区的高考试题中文言的比例远重于白话现代文,中国内地高考试题的文言比例则稍显不足。
第二,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使用存在差异。
中国内地是“一料多用”,即一则材料设置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试以2011年江苏卷为例,试题对苏轼《陈公弼传》的阅读设置了四个问题。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③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④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含3小题)
台湾主要是“多料一用”,即一则材料设置一个问题。例如,2011年台湾卷第20题(多选题,答案是BE)。
风花雪月等景物,作者都可藉之寄情,以表达思念爱悦之意,曹植《七哀》“愿为东南风,长逝入君怀”即是其例。下列文句,运用相同写作手法的选项是:
A.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
C.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逐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D.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景气俱,而莫得其涯
E.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第三,对学生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内地高考试题对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多以“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的形式出现,而台湾卷的考查题型更为灵活,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例如,2011年台湾卷第11题(单选题,答案是C)。
以下四副对联,依序对应之建筑,正确的选项是:
甲、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乙、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丙、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淑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丁、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需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A. 岳阳楼/关帝庙/刘鹗纪念馆/庄子庙
B. 鹳雀楼/陶潜祠/刘鹗纪念馆/观音殿
C. 岳阳楼/武侯祠/李清照纪念馆/老子庙
D. 黄鹤楼/关帝庙/蒲松龄纪念馆/老子庙
类似的题型也出现在台湾以前的试题中,如2010年台湾卷第11题(单选题,答案是C)。
韩愈年幼而孤,由长兄、长嫂抚养成人,因此与侄韩老成结为兄弟。贞元十九年,韩老成过世,韩愈撰《祭十二郎文》悼之;若韩愈要为韩老成另撰一副挽联,最恰当的选项是:
A. 梓里共瞻师道立,我徒怅望哲人萎
B. 手足悲值风雨夕,国家忧恸脊令原
C. 回首前尘忝居父执,伤心旧梦敬挽幽魂
D. 当年砚共芸窗冰雪聪明推第一,此日归真返璞精魂缥缈欲招三
二、 思考
1.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中国内地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此外还有诸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等目的。
台湾也于2004年颁布了《高中国文课程标准暂行纲要》,其目标是:
壹提高阅读、欣赏及写作语体文之能力,熟练口语表达及应用。
贰培养阅读文言文及浅近古籍之兴趣,增进涵咏传统文化之能力。
叁研读文化经典教材,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精神。
肆阅读优质课外读物,增进文艺欣赏与创作之能力,开拓生活视野,加强人文关怀。
伍经由语文教育,培养出关心当代生存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现代国民。
其中,第贰、叁条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这与中国内地新课改之目标不谋而合。但是,第叁条中的“研读文化经典教材”,比之中国内地的“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显然台湾地区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高于中国内地的。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突出强调了“国文”,暗含着对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甚至,从课程标准的序号标示上都能体现出来:不用我们通常所用的阿拉伯数字“1、2、3……”而严格采用汉字的“壹、贰、叁……”
2. 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
台湾高中必修的国文教科书有《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其中的《高中国文》与中国内地的《语文》类似。由于台湾的教科书由民间编纂,经审定后由民间发行,供各个学校自由选用,故教科书版本较多,本文选择较有代表性的翰林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高中国文》为具体对象予以说明。
翰林版《高中国文》全书六册,一到五册选文每册皆有13课并加上2课附录,总体来说每册共有15课,而第六册因为时间性的关系而缩减到11课,但附录反而增加为3课,总数为14课。在每册的选文当中,诗词曲及现代诗的课数通常会包含2到3篇选文,先秦诸子散文也会依选文内容长度来斟酌篇数,因此一册选文篇数往往大于一册课数。据统计,六册共选录文章111篇,其中文言文71篇(包含古代诗词曲),占64%。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教育部宣布从2006年起,降低文言文比例为45%,这一改变在台湾国文教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知名学者余光中等倡导组织“抢救我们的国文教育”等活动。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宣布,将文言文比例重新增至65%。
反观中国内地教材,文言文篇目不足,编排衔接不当,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文言文教学在设置上是脱节的。
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即使是浅显的文言文也未出现一篇,所以在进入初中之前,学生对文言文没有最初的起码的认识,进入初中,一接触文言文,会有点措手不及,学生的兴趣可能会受到影响,积极性会受到挫伤。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六册初中教材古诗文共为30篇课文,占所有课文总数的1/5,另有一部分诵读欣赏的课文,当然这仅是提供学生自己熟读成诵的。
而苏教版高中五册必修教材共有文言文30篇,不足总数的1/3,另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等选修教材,各地区视当地具体实情开展,但相比较台湾高中的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3.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认识
中国内地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大多数教师一直流于技术层面,重文言实词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体悟;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讲解,轻文章意境情韵的涵咏;重古今异义、常见通假的记忆,轻文章文化内涵的开掘。教师在讲授时常常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常常用一种固定模式组织教学,照本宣科,一译百了。课堂缺少创新,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美的意蕴。
这里无意否定文言文词句解释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的实际效果上,这种重“言”轻“文”的方式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之乎者也”,更罔谈文言文的文化意义与文学价值,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严重缺失。
倪文锦先生在《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特别提到台湾一些语文教育界人士的认识,“他们认为,串讲不仅费时、单调、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他们养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了使国文教学(当然包括文言文教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加上西方现代教育论的影响,目前台湾国文教学中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单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教学法、社会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发展教学法、创造教学法、编序教学法、协同教学法等等。”由此可见,台湾更注重从文化价值取向去认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这也可以从台湾高考试题中略见端倪。比如,2011年台湾卷第8题(单选题,答案是A)。
清代《四库全书》分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屈原作品收录于《楚辞》,故〈渔父〉须查集部
B. 《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故列于史部
C. 《道德经》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可在经部查阅
D. 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孟子》一书列于子部
三、 结语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文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都是一个民族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根本。母语没有根基,将使民族文化空洞、民族素质下降。虽然台湾的文言文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但两岸毕竟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在时代发展下如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也是我们共同的问题。
坚守还是弱化?我们正站在文言文教学的十字路口。
参考文献:
[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d03a45
c55fbfc77da269b1d2.html.
[2] 2011年台湾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语文)考科试题[EB/OL],http://www.docin.com/p-228206666.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明建. 我国台湾高中语文课程纲要对大陆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J]. 基础教育参考,2007(3).
[5] 倪文锦,何文胜. 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虽然中国内地和台湾的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不同,体现出的教育目的和对学生素养要求也有所差异,但两岸语文教育毕竟同根同源,有着相同的文化血脉。
比较两岸的高考语文试题,共同之处颇多。譬如,试题都充分反映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对待标准化试题的态度(台湾卷满分为100分,其中客观题占55分,主观题占45分)、试题的呈现方式(台湾卷有17题单项选择,7题多项选择)、试题的取材(台湾卷取材自高中国文教材选文)等等。
本文就2011年两岸高考语文试卷在文言文试题上的差异,作一比较分析,以求“管中窥豹”。
第一,两岸的高考语文试卷中,有关文言文的试题比例差距较大。
《2011年台湾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语文)考科试题》,文言与白话的比例为35∶20;对照2011年中国内地的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比例最高的是北京卷,达42分,与白话的比例为42∶48;最低的是福建卷,为27分,与白话的比例为27∶53;其余各地卷及全国卷文言文的分值在32~37分之间。相较而言,台湾地区的高考试题中文言的比例远重于白话现代文,中国内地高考试题的文言比例则稍显不足。
第二,对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使用存在差异。
中国内地是“一料多用”,即一则材料设置多个性质不同的问题。试以2011年江苏卷为例,试题对苏轼《陈公弼传》的阅读设置了四个问题。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
③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④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含3小题)
台湾主要是“多料一用”,即一则材料设置一个问题。例如,2011年台湾卷第20题(多选题,答案是BE)。
风花雪月等景物,作者都可藉之寄情,以表达思念爱悦之意,曹植《七哀》“愿为东南风,长逝入君怀”即是其例。下列文句,运用相同写作手法的选项是:
A.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B.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州
C.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逐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D.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与景气俱,而莫得其涯
E.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第三,对学生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重视程度不同。
中国内地高考试题对文言文和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查,多以“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的形式出现,而台湾卷的考查题型更为灵活,更注重传统文化的积淀。例如,2011年台湾卷第11题(单选题,答案是C)。
以下四副对联,依序对应之建筑,正确的选项是:
甲、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乙、可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吾见其人
丙、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淑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丁、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需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
世上好话佛说尽,又谁知五千妙论书自尊师
A. 岳阳楼/关帝庙/刘鹗纪念馆/庄子庙
B. 鹳雀楼/陶潜祠/刘鹗纪念馆/观音殿
C. 岳阳楼/武侯祠/李清照纪念馆/老子庙
D. 黄鹤楼/关帝庙/蒲松龄纪念馆/老子庙
类似的题型也出现在台湾以前的试题中,如2010年台湾卷第11题(单选题,答案是C)。
韩愈年幼而孤,由长兄、长嫂抚养成人,因此与侄韩老成结为兄弟。贞元十九年,韩老成过世,韩愈撰《祭十二郎文》悼之;若韩愈要为韩老成另撰一副挽联,最恰当的选项是:
A. 梓里共瞻师道立,我徒怅望哲人萎
B. 手足悲值风雨夕,国家忧恸脊令原
C. 回首前尘忝居父执,伤心旧梦敬挽幽魂
D. 当年砚共芸窗冰雪聪明推第一,此日归真返璞精魂缥缈欲招三
二、 思考
1. 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
中国内地于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列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此外还有诸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等目的。
台湾也于2004年颁布了《高中国文课程标准暂行纲要》,其目标是:
壹提高阅读、欣赏及写作语体文之能力,熟练口语表达及应用。
贰培养阅读文言文及浅近古籍之兴趣,增进涵咏传统文化之能力。
叁研读文化经典教材,培养社会伦理之意识及淑世爱人之精神。
肆阅读优质课外读物,增进文艺欣赏与创作之能力,开拓生活视野,加强人文关怀。
伍经由语文教育,培养出关心当代生存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现代国民。
其中,第贰、叁条明确了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这与中国内地新课改之目标不谋而合。但是,第叁条中的“研读文化经典教材”,比之中国内地的“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显然台湾地区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定位是高于中国内地的。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地区突出强调了“国文”,暗含着对母语的一种自觉的体认,甚至,从课程标准的序号标示上都能体现出来:不用我们通常所用的阿拉伯数字“1、2、3……”而严格采用汉字的“壹、贰、叁……”
2. 文言文在教材中的比例
台湾高中必修的国文教科书有《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其中的《高中国文》与中国内地的《语文》类似。由于台湾的教科书由民间编纂,经审定后由民间发行,供各个学校自由选用,故教科书版本较多,本文选择较有代表性的翰林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高中国文》为具体对象予以说明。
翰林版《高中国文》全书六册,一到五册选文每册皆有13课并加上2课附录,总体来说每册共有15课,而第六册因为时间性的关系而缩减到11课,但附录反而增加为3课,总数为14课。在每册的选文当中,诗词曲及现代诗的课数通常会包含2到3篇选文,先秦诸子散文也会依选文内容长度来斟酌篇数,因此一册选文篇数往往大于一册课数。据统计,六册共选录文章111篇,其中文言文71篇(包含古代诗词曲),占64%。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教育部宣布从2006年起,降低文言文比例为45%,这一改变在台湾国文教学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知名学者余光中等倡导组织“抢救我们的国文教育”等活动。201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又宣布,将文言文比例重新增至65%。
反观中国内地教材,文言文篇目不足,编排衔接不当,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文言文教学在设置上是脱节的。
就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即使是浅显的文言文也未出现一篇,所以在进入初中之前,学生对文言文没有最初的起码的认识,进入初中,一接触文言文,会有点措手不及,学生的兴趣可能会受到影响,积极性会受到挫伤。
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六册初中教材古诗文共为30篇课文,占所有课文总数的1/5,另有一部分诵读欣赏的课文,当然这仅是提供学生自己熟读成诵的。
而苏教版高中五册必修教材共有文言文30篇,不足总数的1/3,另有《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等选修教材,各地区视当地具体实情开展,但相比较台湾高中的比例是远远不够的。
3.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认识
中国内地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大多数教师一直流于技术层面,重文言实词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体悟;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的讲解,轻文章意境情韵的涵咏;重古今异义、常见通假的记忆,轻文章文化内涵的开掘。教师在讲授时常常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常常用一种固定模式组织教学,照本宣科,一译百了。课堂缺少创新,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美的意蕴。
这里无意否定文言文词句解释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的实际效果上,这种重“言”轻“文”的方式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学生不懂得自己为什么要学这些“之乎者也”,更罔谈文言文的文化意义与文学价值,优美典雅的文言文被弄得支离破碎,本该活泼的课堂气氛被搞得死气沉沉,令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严重缺失。
倪文锦先生在《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一书中特别提到台湾一些语文教育界人士的认识,“他们认为,串讲不仅费时、单调、呆板,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使他们养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了使国文教学(当然包括文言文教学)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加上西方现代教育论的影响,目前台湾国文教学中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设计教学法、单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教学法、社会化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发展教学法、创造教学法、编序教学法、协同教学法等等。”由此可见,台湾更注重从文化价值取向去认识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这也可以从台湾高考试题中略见端倪。比如,2011年台湾卷第8题(单选题,答案是A)。
清代《四库全书》分古书为经史子集四部,下列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屈原作品收录于《楚辞》,故〈渔父〉须查集部
B. 《左传》以鲁史为中心,编年记事,故列于史部
C. 《道德经》为道家最重要的经典,可在经部查阅
D. 孟子为先秦诸子之一,故《孟子》一书列于子部
三、 结语
语言是民族的语言,文字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文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都是一个民族立身处世、安身立命的根本。母语没有根基,将使民族文化空洞、民族素质下降。虽然台湾的文言文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但两岸毕竟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头,在时代发展下如何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也是我们共同的问题。
坚守还是弱化?我们正站在文言文教学的十字路口。
参考文献:
[1]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E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d03a45
c55fbfc77da269b1d2.html.
[2] 2011年台湾大学入学指定科目考试国文(语文)考科试题[EB/OL],http://www.docin.com/p-228206666.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明建. 我国台湾高中语文课程纲要对大陆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J]. 基础教育参考,2007(3).
[5] 倪文锦,何文胜. 祖国大陆与香港、台湾地区语文教育初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