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着“微课”的小船驶进“威尼斯”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xirenll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目前,微课以其突出的主题、具体的内容、较短的教学时间和较小的容量等特点,深得一线教师的喜爱。[1]依据“微课”的上述特点,笔者整理了《威尼斯商人》的“微课”资源,探讨“微课”对促进课堂“深度阅读”的作用。
  《威尼斯商人》是一篇戏剧课文,带有很强的故事性,矛盾冲突此起彼伏。笔者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整理了两个层面的微课程内容:帮助教师备课的文字、图片与讲座以及教学微视频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表演型“微课”。
  文字类视频包括:“《安妮日记》介绍”“夏洛克的身世介绍”“犹太人的悲惨命运”“节选内容之前的情节梳理”。
  图片类视频包括:图片文字视频“莎士比亚”;动漫图片课文朗读视频;图片文字视频“四大吝啬鬼介绍”。
  表演类视频包括:优酷视频“威尼斯商人”剪辑;表演视频“法庭辩论”。
  教学讲座类视频包括:教学视频“我眼中的犹太人”;教学视频“从《威尼斯商人》读到了什么”;“如何抓住人物语言赏析人物形象”;“视角不同,理解各异——人物形象的不同分析视角”讲座。
  这些“微课”的设计意在辅助学生对《威尼斯商人》进行深入阅读。在学习《威尼斯商人》前,笔者让学生利用学校机房下载资源包到手机上,或拷贝到家用电脑上,让学生在“无线课堂”的支持下自由阅览。当学生初步阅览了大部分“微课”后,再开展课堂教学。
  那么,如何用“微课”促进课堂“深度阅读”呢?
  一、借助“微课”引出“深度问题”
  教学伊始,笔者先呈现了一个“微课”视频——“威尼斯商人”剪辑。视频内容如下:
  公 爵 来人,传那犹太人到庭。
  萨拉里诺 他在门口等着;他来了,殿下。
  (夏洛克上)
  公 爵 大家让开些,让他站在我的面前。……犹太人,我们都在等候你一句温和的回答。
  在这段对话中,公爵对夏洛克的称呼不是客气地称呼他的名字,而是直接喊“犹太人”。
  笔者希望以“微视频”中的称呼激发学生的课堂情绪,聚焦教学要讨论的问题,以使课堂学习情境化、问题化。学生看完视频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看了这段视频后,你发现在称呼上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非常明确地指出:公爵不是直呼夏洛克的名字,而是用“犹太人”这样一个种族的名称来称呼夏洛克。笔者接着问:这样喊行不行?学生则明确指出:不行!用一个种族的名称来代指种族中的某个人,显然是对这个种族人群的藐视。
  上述第一个问题解决后,笔者又问学生:用类似“犹太人”这样称呼夏洛克的还有“一个不懂怜悯,没有一丝慈悲之心的不近人情的恶汉”“你这冷酷无情的家伙”“这个残忍的恶魔”“这个犹太人”“万恶不赦的狗”等,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莎翁这样安排的妙处。
  由此,这一内容的教学结合了学生课前自主观看微课群资源的预习内容展开,学生开始汇报自己对犹太人、对夏洛克的认识:犹太是一个民族, 犹太人是这个民族中所有人员的集合,夏洛克只是这个集合中的一分子而已。这样称呼,传达出一个信息, 以公爵为首的基督徒们蔑视的不是一个人(夏洛克),而是一个民族(犹太民族),这正是夏洛克怀恨安东尼奥的最主要原因。[2]
  这段微视频,更多的是用来引发课堂教学所要进一步了解的背景知识,以推进课堂阅读的不断深入。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要基于《威尼斯商人》“微课”群,认真选择、组织“微课”,基于“微课”来设计教学方案。只有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好地用“微课”聚焦《威尼斯商人》的教学问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推进了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在使用微型视频资源开展教学时,我们要结合视频、文字和图片中包含的隐性知识,以情境显性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笔者在设计时,主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结合课文选择微课视频,选择观看短小视频表演、提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开展讨论。
  开展基于“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课堂教学,还要注意尊重文本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微课”。在使用“微课”时,还要考虑教学推进的顺序,要尊重学习者的阅读水平。只有基于这样的“微课”,才能推演出一系列问题,将文本阅读引向深水区。[3]
  二、借助“微课”支持“深度探究”
  《威尼斯商人》是节选篇目,教材所选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为了深入探究戏剧人物和作品的社会意义,教师就要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以帮助学生开展对问题的深度探究。
  在《威尼斯商人》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基于“如何抓住人物语言赏析人物形象”“视角不同,理解各异——人物形象的不同分析视角” 两个讲座的微课,开展了人物形象的品析活动。其微课主要涉及以下四个内容。[4]
  联系相关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通过比较分析厘清人物性格。
  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还原情境透析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
  微课的主要内容旨在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戏剧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有选择地使用一至两种方法,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开展分析、欣赏。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在微课中,笔者重点采用比较分析法,并做了如下示范。
  笔者首先播放了“夏洛克陈述只要一磅肉的理由”和“鲍西娅劝夏洛克仁慈点”两段微视频(总计不足3分钟),并把两个人物的语言采用对比方式用课件展示如下:
  夏洛克 ……现在我就这样回答您:为什么有人受不住一头张开嘴的猪,有人受不住一头有益无害的猫,还有人受不住咿咿唔唔的风笛的声音,这些都是毫无充分的理由的,只是因为天生的癖性,使他们一受到刺激,就会情不自禁地现出丑相来;……   鲍西娅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御杖不过象征着俗世的威权,使人民对于君上的尊严凛然生畏;慈悲的力量却高出于权力之上,它深藏在帝王的内心,是一种属于上帝的德性,执法的人倘能把慈悲调剂着公道,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所以,犹太人,虽然你所要求的是公道,可是请你想一想,要是真的按照公道执行起赏罚来,谁也没有死后得救的希望;我们既然祈祷着上帝的慈悲,就应该按照祈祷的指点,自己做一些慈悲的事。
  两个人物的语言,让我们明确感受到因为人物身份的不同,语言风格存在的差异:夏洛克在前半场舌战中,有时用反诘方法进行反驳,有时冷嘲热讽,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语言却很鄙俗,充满商人的口语,如“耗子”“张开嘴的猪”“忍不住要小便”等,而判决后,处处不离一个“钱”字,表现了他拜金主义的本性;鲍西娅的语言是诗与哲理的结合,语言明快简洁,既表现了人文主义者的思想,又符合其律师的身份,果断干练,聪明博学。[5]
  在微课的示范下,学生们既明白了分析喜剧人物的基本方法,又能够仿照示例结合课文内容做出富有思考力的解读。比如,有的学生在分析展示的过程中这样表达:我们通过基督徒们对夏洛克的质问,以及夏洛克的辩解,联系到犹太人在当时的处境,可以看出,基督徒们的质问,往往会首先给自己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这也难怪夏洛克会下定决心一定要安东尼奥身上的那磅肉。
  类似的结合课文内容的解读还有很多,甚至还有学生用郭冬临小品中的语言来解释鲍西娅的出场:用一个不公的欺骗去验证一个荒唐的案件,最终得到的只能是一个更加充满荒诞的结局!
  以上结论是因为学生课前对犹太人的历史遭遇充分了解,分析人物形象时似乎出现了一边倒的状况:把夏洛克作为受害者予以同情。这种解读应该不是莎翁创作本剧的初衷。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作品的精神世界,教学时,笔者结合“四大吝啬鬼的介绍”这一微课内容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同学们都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值得我们同情的角色,那么后人为什么还要把他归入四大吝啬鬼之列呢?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借助课件结合莎翁戏剧作品的艺术成就,为学生做了以下知识内容的补充。[6]
  19世纪英国著名批评家哈兹列特曾指出:“(夏洛克)报复的欲望几乎和屈辱的感觉难以分开,因此,我们不由得对于‘藏在犹太人宽大长袍’下高傲的精神表示同情。”在当时普遍仇恨犹太人的基督教世界中,夏洛克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民族复仇意义。如果说夏洛克缺乏宽恕精神,那么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也不曾给予他多少理解。
  描写一个坏人,并不需要十分高超的艺术,但是要使坏人能够博得他人的同情,却需要非凡之手尚可成功。莎士比亚一面将夏洛克的“坏”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面又写夏洛克的另外一种动人哀怜处。他既将夏洛克写成了一个恶魔,又表现出他受尽歧视侮辱以博得观众的同情。夏洛克那种愤激的、哀伤的、滔滔不绝的辩护性“演说”,不能不让人动容。这种情形,类似一般人对于犯人的同情。
  也就是说,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整个作品创作的角度来赏析。在教学中,笔者建议学生从以下角度探究夏洛克的为人。
  夏洛克“敌人”的视角。
  夏洛克本人的视角。
  莎士比亚的视角。
  “我”的结论。
  学生通过变换视角后,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得到如下结论:夏洛克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观念无可非议,我们对他所遭受的歧视给予了一定的同情,但是他为了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极端做法,就与偏执、狠毒、自私为伍,这是莎士比亚要谴责和批判的。而安东尼奥、鲍西娅等以友谊、仁慈、爱情为重的人文精神,是莎翁要表达的主题。这种主流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夏洛克是戏剧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人物,对其形象的分析,必然会涉及其他人物。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微课”的作用,以分析夏洛克的形象为线索,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由书本到“微课”,既让其分析建立在文本之上,又引导了学生学会借助微课资源,正确地鉴赏戏剧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 微课[EB/OL].(2014-04-29)[2014-05-30].http://baike.baidu.com/view/5982553.htm?fr=aladdin.
  [2] 姜楚华,姜楚波.为尊严而战——《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形象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B,2008(1):44-45.
  [3] 张一山.用“微课”促进课堂“深度阅读”——以《范进中举》“微课程”使用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2014(4):29-31.
  [4] 如何鉴赏戏剧中的人物形象[EB/OL].(2012-09-23[2014-06-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9a7a3e0101ay5x.html.
  [5] 倪军仓.《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B,2002(12):21-23.
  [6] 张兴海.对《正确处理学生的另一种声音》的质疑[J].语文教学通讯B,2007(10):23.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核心素养形成的角度出发,设计并实施“多边形及其内角和”一节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在思辨中形成概念,在化归中探寻策略,在类比中突破重点,在发散中丰富智慧,以此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为终身发展而学习.  关键词:多边形内角和;教学设计;构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指向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意蕴和旨趣,彰显教师的教育智慧.数学核心素养要
芦花鸡每天都会下一枚鸡蛋。  月底的时候,芦花鸡围着鸡窝把这个月下的鸡蛋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仔仔细细地数了六遍,最后得出结论:鸡蛋被偷了!  芦花鸡的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黄鼠狼!她要好好惩罚那可恶又猖狂的臭家伙。  芦花鸡把鸡窝里的二十二枚鸡蛋放入瓦楞箱收好之后,便“咯咯咯”地出门去借蛋了。  在山脚下的小溪边,芦花鸡向绿毛龟借了一枚乌龟蛋;在半山腰的石头缝里,芦花鸡向响尾蛇借了一枚蛇蛋;
摘 要:应用文写作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有育人价值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和品质。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核心素养;育人价值  从2016年10月的浙江省英语新高考首次考试开始,写作部分分为两节,第一节是应用文写作。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情感的工具,应用文具有
摘 要:初中科学教学注重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必须关注其落点。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的落点,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特征,适合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  关键词:科学;探究;对策  科学教学的一个鲜明学科特色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对科学探究的理解,通过引领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讨论等探究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然而我们冷静思考,会发
笑起来眉眼弯弯,如太阳般炙热温暖的“阳光姐姐”伍美珍,以轻松幽默又贴近现实的校园故事筑起成长的堡垒,把文学的种子播撒进无数人的童年。《同桌冤家》《小公主和矮爸爸》《我的同桌是班长》……数不尽的好故事背后有个怎样的大作家呢?本期专访来为你揭秘!  云:“阳光姐姐”这个称号是怎么来的?  伍:我在文学创作之前,做过很多年的少儿期刊编辑,主持杂志中的“阳光信箱”栏目,时间久了,杂志中善解人意的“阳光姐姐
摘 要:为减轻学生的解题负担,教师可以从研究题目的编制规律入手,揭示解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并且让学生共同参与编题与解题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的脉络,体味主动学习的乐趣,变“要我解”为“我要解”.  关键词:脉络;思维;生题  在各地的数学中考试卷中,函数与几何相结合的综合题频繁出现.这类题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初中阶段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但对初中学生来说难度颇高,它不仅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全科育人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就应选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培育德育渗透的延伸线,设计德育渗透的拓展面.   关键词:德育渗透;初中数学;有序数对;全科育人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指出: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党的
摘 要:2018年11月的浙江历史选考卷充分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凸显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渗透对核心素养的考查。选考卷注重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重视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突出学科知识的创新性和综合性。  关键词:历史选考;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高考题是历史复习的指挥棒,教师通过对试题主旨和考点的分析,从“考什么”出发,探析“为何这样考”“考题的价值何在”,
@鹊声光:余歌多好聽的名字,可惜姓章。  @南柚桑:玦玑,一个多么仙气的名字,可惜姓蛙。  @CPTBTPTP_30:嘉乐多好听的一个名字,偏偏姓农。  @半步台阶半步雨:琅,多么有诗意的字,可惜姓张。  @Sean是肖恩_:尚偃多好听的一个名字,偏偏姓毕。  @ZHOU·lm:初墨,一个多么优雅的名字,可惜姓熊。  西城摘自新浪微博
1.围绕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  答:三人行,必有我师。不用猜,因为职位的关系,齐桓公肯定是当老师的,管仲和鲍叔只能是学生,所以才有管鲍之交。  2.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  答:带你走近导航,这样什么地名你都听得清。  3.“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