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险越来越普及,保单这张纸已经成了家庭生活安稳的必要保障。保单成为人们经济的后盾、生活的保障,管好自己的这张“纸”才能一生安稳。
日本人在订婚的时候,男方要买一张寿险保单,受益人写上女方的名字,这是一种爱与责任的体现。而随着家庭生活的延续,每个日本人一生的保单数量可能达到6张。
在我国香港,保险也深受欢迎。人均投保的保单数约7张。无论是寿险、健康险、教育保险或是意外险、养老险等等,都被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障。
保单成为人们经济的后盾、生活的保障,管好这张“纸”才能一生安稳。
投保时机需掌握合理选择很重要
当然,受到经济条件及我国大部分地区保险市场刚刚起步的制约,目前的人均保单数还很低。即使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保险保障的能力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少消费者对于商业保险的认识并不深入,不免被营销人员误导。
要做好投保第一步,选对产品、选准时机并不难,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好。
我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能够承受吗?
对每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风险的先后顺序并不同。例如,年轻人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步入中年后,身体疾病成了最大的风险,而养老金是否充足,能否生活无忧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投保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今后几年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何方。
另外,不妨补充问一句,是否可以承受这样的风险。当同时面对许多风险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对家庭影响最大的风险。例如,对中年人来说,如果同时面对健康和养老问题,不妨先考虑前者。毕竟,疾病的发生可能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家庭经济直面考验。而养老金的多少,只会影响生活质量,不至于让家庭陷入困境。所以,普遍适用的法则是首选“抗击打性”较强的风险保障。
现在投保合适吗?
过早或过晚地投保对投保人来说都是不利的。例如,孩子幼年时,就为他投保终身寿险,虽然保费比较便宜,但这样的家长忽略了保费的时间效应。长时间的保费投入,使这部分资金无法用于他处,其实也是一种浪费。
而过晚地投保,会使保费高昂,且保险金额并不因此增加,这势必抬高了保险成本。在养老险、重疾险方面比较明显。所以,一般会建议有投保意向的消费者在35~45岁投保。否则就不划算了。
比较过其他同类产品吗?
不能听保险公司代理人的一面之词。有些消费者苦于无法知晓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往往在听了销售人员一番话后,乖乖投保。
其实,利用网络查询各家保险公司的同类产品是个不错的方法。可以登录保险公司主页,选择感兴趣的保险产品,查阅资料。一般保险公司在保障范围、保险期限以及投资类产品的手续费等方面的资料透明公开,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细细比较一番再选择合适的产品也不迟。
保险中的“三要三不要”
要更好地依靠保单享受安稳生活,还要记住保险中的三条秘诀。
首先,要注重保障,无需过分关注收益
市场上以“投资回报”为宣传重点的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产品,市场的接受率颇高。2007年,保费增长最快的保险产品中,投连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险种名列前茅。不过,这类险种的退保比例也相当高。究其原因,无非是投资的实际回报率低于投保时的宣传值,大大远离了投保人的希望。
其实,无论保险推出时宣传的收益率有多高,都只是一个预期目标,而非一定的回报。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等具有投资账户的险种收益情况,与金融市场的浮动密切相关。从2006年、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投资账户的收益情况就可以看出,当市场整体走弱时,这些投资账户也难逃厄运。唯一不变的只有保单的保险保障。所以,投保人还应更多地聚焦保障内容。
其次,要合理搭配险种,不要人云亦云
“我邻居买了个保险,听说可好呢,有疾病和身故保障,到期还能返还,中间还能分红。”“我同事最近投保的意外险,保费特别低,好像很划算。”“我朋友说,XX公司的保险不错,要不就选这家的?”“XX公司的收益太低了,以后再也不买这家的了。”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你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呢?
保险产品的数量虽然有限,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有适合自己的“黄金组合”。人云亦云式的投保很可能造成该买的没买,不该买的买了一堆。
48岁的王女士曾经在受访时透露,自己已有的保险是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5万元的重疾险,都是几年前在同事的推荐下买的。可如今,她发现自己重疾险的额度太低,5万元的保障是无法应对未来重疾风险的,而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如果换成终身寿险显然更加实用。进一步询问才得知,推荐她购买这些产品的同事比她年轻10岁,于是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差异。
当然,保险的选择不仅仅会因为年龄而不同,还需要结合职业、健康情况、工作情况等等。每个人的保险规划都应该度身定做。
最后,要管好保单,不要投保后一丢了之身为投保人的你,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投保了医疗保险,可真的去医院看病后不知道如何向保险公司理赔;为孩子投保了教育金保险,待孩子考上大学能领取奖励金时,却找不到当初的保险合同;投保车险后,不记得保险公司的车险客服电话,行车出险后,要一番查询后才能报案;投保高额的意外保险或是寿险,可保单存放的位置只有投保人知道,受益人却不知。
有不少投保人在拿到保单后,马马虎虎地将合同存放起来,对保险责任、免赔条款等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有时候,以为自己可以领到保险金额,结果遭到拒赔;而有时,以为不在保险范围内,放弃申请保险金,结果失去了可以得到赔偿的机会。
管理好保单是发挥保单作用的关键一步。投保保险产品不就是为了出险后得到赔偿吗?如果连保单都找不到,保险范围都不了解,谈何理赔?
所谓的保单管理,不仅仅需要存放妥当,避免保单“失踪”,还应对保障的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底。必要时,可以询问保险公司专业人士,对条款作具体解释。
出险后,如果消费者认为属于合同范围,那么应尽快提出理赔申请。特别是需要定损的保险,如车险、财产险等,如果拖延了申请时间,很可能遭到拒赔或是赔偿金额大打折扣。
有时,保险公司会利用合同优势,以消费者误解条款为由拒赔,此时,据理力争是必要的。双方协商如果解决不了,还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等手段解决。由于保险公司为合同的订立方,较消费者来说有先天优势,所以,仲裁机构、法院等一般会站在消费者角度作出判决,以维护市场公平。
日本人在订婚的时候,男方要买一张寿险保单,受益人写上女方的名字,这是一种爱与责任的体现。而随着家庭生活的延续,每个日本人一生的保单数量可能达到6张。
在我国香港,保险也深受欢迎。人均投保的保单数约7张。无论是寿险、健康险、教育保险或是意外险、养老险等等,都被视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保障。
保单成为人们经济的后盾、生活的保障,管好这张“纸”才能一生安稳。
投保时机需掌握合理选择很重要
当然,受到经济条件及我国大部分地区保险市场刚刚起步的制约,目前的人均保单数还很低。即使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保险保障的能力也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不少消费者对于商业保险的认识并不深入,不免被营销人员误导。
要做好投保第一步,选对产品、选准时机并不难,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好。
我最大的风险是什么?能够承受吗?
对每个年龄段的人来说,风险的先后顺序并不同。例如,年轻人意外事故的概率较高,步入中年后,身体疾病成了最大的风险,而养老金是否充足,能否生活无忧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投保前,不妨先问问自己,今后几年中,所面临的最大风险来自何方。
另外,不妨补充问一句,是否可以承受这样的风险。当同时面对许多风险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对家庭影响最大的风险。例如,对中年人来说,如果同时面对健康和养老问题,不妨先考虑前者。毕竟,疾病的发生可能需要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家庭经济直面考验。而养老金的多少,只会影响生活质量,不至于让家庭陷入困境。所以,普遍适用的法则是首选“抗击打性”较强的风险保障。
现在投保合适吗?
过早或过晚地投保对投保人来说都是不利的。例如,孩子幼年时,就为他投保终身寿险,虽然保费比较便宜,但这样的家长忽略了保费的时间效应。长时间的保费投入,使这部分资金无法用于他处,其实也是一种浪费。
而过晚地投保,会使保费高昂,且保险金额并不因此增加,这势必抬高了保险成本。在养老险、重疾险方面比较明显。所以,一般会建议有投保意向的消费者在35~45岁投保。否则就不划算了。
比较过其他同类产品吗?
不能听保险公司代理人的一面之词。有些消费者苦于无法知晓其他保险公司的产品,往往在听了销售人员一番话后,乖乖投保。
其实,利用网络查询各家保险公司的同类产品是个不错的方法。可以登录保险公司主页,选择感兴趣的保险产品,查阅资料。一般保险公司在保障范围、保险期限以及投资类产品的手续费等方面的资料透明公开,消费者可以一目了然,细细比较一番再选择合适的产品也不迟。
保险中的“三要三不要”
要更好地依靠保单享受安稳生活,还要记住保险中的三条秘诀。
首先,要注重保障,无需过分关注收益
市场上以“投资回报”为宣传重点的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对于这些产品,市场的接受率颇高。2007年,保费增长最快的保险产品中,投连险等具有投资功能的险种名列前茅。不过,这类险种的退保比例也相当高。究其原因,无非是投资的实际回报率低于投保时的宣传值,大大远离了投保人的希望。
其实,无论保险推出时宣传的收益率有多高,都只是一个预期目标,而非一定的回报。投连险、分红险、万能险等具有投资账户的险种收益情况,与金融市场的浮动密切相关。从2006年、2007年及2008年上半年投资账户的收益情况就可以看出,当市场整体走弱时,这些投资账户也难逃厄运。唯一不变的只有保单的保险保障。所以,投保人还应更多地聚焦保障内容。
其次,要合理搭配险种,不要人云亦云
“我邻居买了个保险,听说可好呢,有疾病和身故保障,到期还能返还,中间还能分红。”“我同事最近投保的意外险,保费特别低,好像很划算。”“我朋友说,XX公司的保险不错,要不就选这家的?”“XX公司的收益太低了,以后再也不买这家的了。”在选择保险产品时,你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呢?
保险产品的数量虽然有限,但对每个人来说,都有适合自己的“黄金组合”。人云亦云式的投保很可能造成该买的没买,不该买的买了一堆。
48岁的王女士曾经在受访时透露,自己已有的保险是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5万元的重疾险,都是几年前在同事的推荐下买的。可如今,她发现自己重疾险的额度太低,5万元的保障是无法应对未来重疾风险的,而20万元的人身意外保险如果换成终身寿险显然更加实用。进一步询问才得知,推荐她购买这些产品的同事比她年轻10岁,于是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差异。
当然,保险的选择不仅仅会因为年龄而不同,还需要结合职业、健康情况、工作情况等等。每个人的保险规划都应该度身定做。
最后,要管好保单,不要投保后一丢了之身为投保人的你,有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投保了医疗保险,可真的去医院看病后不知道如何向保险公司理赔;为孩子投保了教育金保险,待孩子考上大学能领取奖励金时,却找不到当初的保险合同;投保车险后,不记得保险公司的车险客服电话,行车出险后,要一番查询后才能报案;投保高额的意外保险或是寿险,可保单存放的位置只有投保人知道,受益人却不知。
有不少投保人在拿到保单后,马马虎虎地将合同存放起来,对保险责任、免赔条款等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有时候,以为自己可以领到保险金额,结果遭到拒赔;而有时,以为不在保险范围内,放弃申请保险金,结果失去了可以得到赔偿的机会。
管理好保单是发挥保单作用的关键一步。投保保险产品不就是为了出险后得到赔偿吗?如果连保单都找不到,保险范围都不了解,谈何理赔?
所谓的保单管理,不仅仅需要存放妥当,避免保单“失踪”,还应对保障的具体内容做到心中有底。必要时,可以询问保险公司专业人士,对条款作具体解释。
出险后,如果消费者认为属于合同范围,那么应尽快提出理赔申请。特别是需要定损的保险,如车险、财产险等,如果拖延了申请时间,很可能遭到拒赔或是赔偿金额大打折扣。
有时,保险公司会利用合同优势,以消费者误解条款为由拒赔,此时,据理力争是必要的。双方协商如果解决不了,还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等手段解决。由于保险公司为合同的订立方,较消费者来说有先天优势,所以,仲裁机构、法院等一般会站在消费者角度作出判决,以维护市场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