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档案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之一。学校已有112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院校。
招办电话:027-87280707
王牌专业:园林学、园艺学、水产养殖学
2005年,当我从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时候,母校老师将一本装帧精美且印有校园各个景点的画册发到我们每个毕业生的手中。当我翻看完这本画册的时候,发现这些既亲近又陌生的景色,将我对母校原已平静下来的感情重新点燃,临别时真有点舍不得。是啊,多年来,母校一草一木都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历久弥新……
勤读力耕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母校的校训。因为是农业院校,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母校的时候取其意:既要勤奋学习书本上的农业技术知识,也要注重下地躬亲实践,做到自立的同时还要回馈社会。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园艺学,我所学到的知识也完全秉承了这八个大字的理念。园艺是一门以园艺作物(例如蔬菜、果树和花卉等)为对象,通过基因改良和栽培技术等手段达到园艺作物优质和丰产目的的学科。
记得园艺理论知识学完的时候,班上的每位同学都在实验基地里分到了两块面积各为一分的地,这两块地将全部由学生自己松土、施肥、浇水,再种上园艺作物。当时我在自己的两块一分地分别种上了西葫芦和西红柿。那段日子,全班同学集体下地干活,老师在旁边指导,教我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我种的西红柿和西葫芦小苗很快就破土而出了,当时我特别高兴,几乎每天吃了晚饭就去地里看看它们,施肥、浇水、捉虫子,一开始它们长得较慢,后来就长得特别快,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天天成长,幸福之情难以言喻!才几个星期的工夫,原来荒芜的土地便被一片片绿色笼罩,煞是喜人。在我的精心看管下,我的西红柿开始开花结果了,一树大大小小的西红柿让第一次参与种植的我颇有成就感。与同学们相互分享果实更是一件美事,我的西红柿无激素、无化肥、无转基因,是真正的“三无”绿色食品,无论生吃熟吃都很美味。而西葫芦是煮火锅的佳肴,一旦我们在宿舍打起火锅来,总惹得隔壁几个宿舍的兄弟敲盆打碗过来讨食。
掌握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再经过扎实的实际操作,我们可谓是初入园艺门。记得我考上研究生回乡省亲那年,家乡的果农还请我去教他们如何嫁接果树,而经我指点嫁接出来的那批果树,又收成奇好,我一时成了乡里乡亲见面便夸口的风云人物。正因此事,我更加确信,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算得上学会了、学通了。
在创业协会中学“创业”
母校在办学方面十分注重理论知识和日常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渗透在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三年级,我加入了学校的“大学生阳光创业协会”,说起加入该协会,真是一次美丽的邂逅。2003年暑期,该协会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社会实践调查题目,我作为园艺专业的一名学生,对家乡湖北云梦县曾店镇的农户牲猪饲养种类和方式很感兴趣,于是我向协会申报了这个社会调查题目,很快,我的题目就得到了协会的资助。
那年暑期,我通过实地走访和大量数据分析,论证了在家乡创办“猪—果—鱼—农产业生态园”的可行性,在猪圈和鱼塘周围种上桃和梨,利用农田粮食来养猪,猪粪喂鱼。这种绿色循环经济,会为家乡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创业协会的实践活动很多,记得还有一次,为了获取真实的猪肉调查数据,我们去了湖北咸宁牲猪屠宰场实测数据。那天,我们早上四点钟就起床了,睡眼惺忪地来到牲猪屠宰场,从每一头刚宰好的牲猪身上,取一块里脊肉,送到检测仪器里,记录每头猪的肉质指标,以期为牲猪的下一步培育提供科学数据。虽是寒冬,可大家在一起干得热火朝天、劲头十足,因为分工明确,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也正是在这个团队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与人合作的技巧和真本领。
感念恩师
“校长,虽然我们学校有逾百年的历史,但是一些建筑物还是用数字来命名,这点能不能有所改观?”记得在一次校长与大学生面对面的座谈会上,一位学生对当时的校长张端品教授如是说。张校长不但没有觉得这位同学唐突,反而当即表示接受这一建议,并号召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共同来为学校的建筑物和道路取名。就这样,老师和学生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将每一座楼、每一条路都取上了一个人文别致的名字。后来,我们的第15栋学生宿舍楼被命名为“荟园”,取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相聚在这里,群贤毕至,群英荟萃。
也许正因为母校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办学精神,使得那些始终站在一线的教师心甘情愿为母校奉献了一辈子。
柑橘学教授章立才是华中农大一位感动校园的老教授,九十余岁高龄的他,依然致力学术,还为学校设立了柑橘学专项奖学金。作为老前辈的章教授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才是真英雄”的观点,他在母校任教期间,每年暑期一有机会就下到农户一线进行走访和调查,和柑橘农户亲切交谈,询问他们柑橘种植情况,暑期结束,他又将农户的问题带回他的日常理论研究中,如果这些问题有所突破,他会及时将方法无偿地反馈给农户,柑橘农户从章教授那里,切切实实获得了不少种植良方。大家问教授为什么不著书立说将技术设为专利,教授便说:我的知识全是农民教的,他们教我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跟我提过专利的事情。教授耿直磊落的品性,一直是母校课堂内外流传的佳话。直到耄耋之年,章教授还坚持给自己的本科学生上课。这就是华中农大教师的工作态度,他们愿意为母校尽自己最后一分力。
阔别母校六年了,我真想再一次徜徉在她的怀抱。深秋,正是狮子山麓丹桂飘香,南湖水畔鱼肥橘黄的时节,而我却无福消受了,只好借文凭吊,捎去我对母校的真挚问候:母校,你真的很美丽!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综合性重点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111计划”成员高校之一。学校已有112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国办学历史最长的高等农业院校。
招办电话:027-87280707
王牌专业:园林学、园艺学、水产养殖学
2005年,当我从母校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时候,母校老师将一本装帧精美且印有校园各个景点的画册发到我们每个毕业生的手中。当我翻看完这本画册的时候,发现这些既亲近又陌生的景色,将我对母校原已平静下来的感情重新点燃,临别时真有点舍不得。是啊,多年来,母校一草一木都在我心底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历久弥新……
勤读力耕
“勤读力耕,立己达人”是母校的校训。因为是农业院校,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母校的时候取其意:既要勤奋学习书本上的农业技术知识,也要注重下地躬亲实践,做到自立的同时还要回馈社会。
我大学所学的专业是园艺学,我所学到的知识也完全秉承了这八个大字的理念。园艺是一门以园艺作物(例如蔬菜、果树和花卉等)为对象,通过基因改良和栽培技术等手段达到园艺作物优质和丰产目的的学科。
记得园艺理论知识学完的时候,班上的每位同学都在实验基地里分到了两块面积各为一分的地,这两块地将全部由学生自己松土、施肥、浇水,再种上园艺作物。当时我在自己的两块一分地分别种上了西葫芦和西红柿。那段日子,全班同学集体下地干活,老师在旁边指导,教我们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
我种的西红柿和西葫芦小苗很快就破土而出了,当时我特别高兴,几乎每天吃了晚饭就去地里看看它们,施肥、浇水、捉虫子,一开始它们长得较慢,后来就长得特别快,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一天天成长,幸福之情难以言喻!才几个星期的工夫,原来荒芜的土地便被一片片绿色笼罩,煞是喜人。在我的精心看管下,我的西红柿开始开花结果了,一树大大小小的西红柿让第一次参与种植的我颇有成就感。与同学们相互分享果实更是一件美事,我的西红柿无激素、无化肥、无转基因,是真正的“三无”绿色食品,无论生吃熟吃都很美味。而西葫芦是煮火锅的佳肴,一旦我们在宿舍打起火锅来,总惹得隔壁几个宿舍的兄弟敲盆打碗过来讨食。
掌握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再经过扎实的实际操作,我们可谓是初入园艺门。记得我考上研究生回乡省亲那年,家乡的果农还请我去教他们如何嫁接果树,而经我指点嫁接出来的那批果树,又收成奇好,我一时成了乡里乡亲见面便夸口的风云人物。正因此事,我更加确信,能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才算得上学会了、学通了。
在创业协会中学“创业”
母校在办学方面十分注重理论知识和日常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的思想渗透在我们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三年级,我加入了学校的“大学生阳光创业协会”,说起加入该协会,真是一次美丽的邂逅。2003年暑期,该协会在全校范围内征集社会实践调查题目,我作为园艺专业的一名学生,对家乡湖北云梦县曾店镇的农户牲猪饲养种类和方式很感兴趣,于是我向协会申报了这个社会调查题目,很快,我的题目就得到了协会的资助。
那年暑期,我通过实地走访和大量数据分析,论证了在家乡创办“猪—果—鱼—农产业生态园”的可行性,在猪圈和鱼塘周围种上桃和梨,利用农田粮食来养猪,猪粪喂鱼。这种绿色循环经济,会为家乡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创业协会的实践活动很多,记得还有一次,为了获取真实的猪肉调查数据,我们去了湖北咸宁牲猪屠宰场实测数据。那天,我们早上四点钟就起床了,睡眼惺忪地来到牲猪屠宰场,从每一头刚宰好的牲猪身上,取一块里脊肉,送到检测仪器里,记录每头猪的肉质指标,以期为牲猪的下一步培育提供科学数据。虽是寒冬,可大家在一起干得热火朝天、劲头十足,因为分工明确,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也正是在这个团队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与人合作的技巧和真本领。
感念恩师
“校长,虽然我们学校有逾百年的历史,但是一些建筑物还是用数字来命名,这点能不能有所改观?”记得在一次校长与大学生面对面的座谈会上,一位学生对当时的校长张端品教授如是说。张校长不但没有觉得这位同学唐突,反而当即表示接受这一建议,并号召全校师生群策群力共同来为学校的建筑物和道路取名。就这样,老师和学生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将每一座楼、每一条路都取上了一个人文别致的名字。后来,我们的第15栋学生宿舍楼被命名为“荟园”,取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相聚在这里,群贤毕至,群英荟萃。
也许正因为母校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的办学精神,使得那些始终站在一线的教师心甘情愿为母校奉献了一辈子。
柑橘学教授章立才是华中农大一位感动校园的老教授,九十余岁高龄的他,依然致力学术,还为学校设立了柑橘学专项奖学金。作为老前辈的章教授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才是真英雄”的观点,他在母校任教期间,每年暑期一有机会就下到农户一线进行走访和调查,和柑橘农户亲切交谈,询问他们柑橘种植情况,暑期结束,他又将农户的问题带回他的日常理论研究中,如果这些问题有所突破,他会及时将方法无偿地反馈给农户,柑橘农户从章教授那里,切切实实获得了不少种植良方。大家问教授为什么不著书立说将技术设为专利,教授便说:我的知识全是农民教的,他们教我的时候,也从来没有跟我提过专利的事情。教授耿直磊落的品性,一直是母校课堂内外流传的佳话。直到耄耋之年,章教授还坚持给自己的本科学生上课。这就是华中农大教师的工作态度,他们愿意为母校尽自己最后一分力。
阔别母校六年了,我真想再一次徜徉在她的怀抱。深秋,正是狮子山麓丹桂飘香,南湖水畔鱼肥橘黄的时节,而我却无福消受了,只好借文凭吊,捎去我对母校的真挚问候:母校,你真的很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