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数学微习惯的培育研究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d19890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章通过微习惯策略研究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微习惯,并用七个步骤来实施高中生数学学习微习惯的养成:(1)挖掘微习惯的内在价值并告知学生;(2)选择适合学生的微习惯和学习计划;(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课程;(4)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5)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6)从微量开始;(7)摆脱高期待值.
  [关键词] 微习惯策略;步骤;培育学习习惯
  [?] 微习惯的界定和基本特性
  习惯是长期逐渐养成的行为、倾向,微习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的习惯,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积极行为. 我们知道,习惯的惯性会使人们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启动和完成某种行为,微习惯依然如此. 针对高中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微习惯可以理解为课前、课中、课后学生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启动和完成的一种积极行为. 这样的行为包括可见的行为和内在的思维,它是学生自动、自觉启动和完成的一种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 长期的实践告诉我们:微习惯具有鲜明的特征,比如长期性,需要师生共同坚持培养;复合性,即行为和思维同行并重;二重性,即在培养良好微习惯的同时要抵制不良微习惯的滋生……这些基本特性是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微习惯之前需要了解、清楚的,在教育教学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微习惯》(斯蒂芬·盖斯(Stephen Guise)著)一书中提到:“微习惯是开启改变的第一步”. 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改变不良的数学学习习惯,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學习效率以及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微习惯策略研究如何培养高中生数学学习微习惯,并用七大步骤来实施高中生数学学习微习惯的养成.
  [?] 高中生数学微习惯养成的七大步骤
  1. 挖掘微习惯的内在价值并告知学生和家长
  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杜克大学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中大约有45%源于习惯. 可见,习惯的养成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以微习惯的基本特性为途径和指向去挖掘微习惯的内在价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比如微习惯的长期性,它培养的是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性,这对高中生缓解学习压力是内在价值之一的深刻体现. 因此,挖掘微习惯的内在价值不仅要引起教师的注意,在明确之后还要告知学生和家长让其对微习惯的养成予以支持和重视.
  2. 选择适合学生的微习惯和学习计划
  选择适合学生的微习惯和学习计划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适合学生个体的微习惯和学习计划,二是适合学生团体的微习惯和学习计划.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需要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基础,对此笔者在班中设置了《每日常规》习惯表,内容包括学生“个体自主每日常规”“个体和团体每日常规”;分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个体自主每日常规”由学生个体自主确定(简单、自主确定、主动),但确定后每天都要完成,对学生自主确定的常规笔者在观察后会对此进行相应的个体评价以及建议(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调节和养成). “个体和团体每日常规”则是笔者对学生个体和团体每日的要求(简单、教师确定、被动),比如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个体每日写20字以上的预习感觉;课堂教学中,要求团体每堂课至少提出一个与当日课堂知识相关的问题;课后复习中,要求学生个体每日完成一道与复习知识相关的高考题或模拟题(不分难易度和习题模式),等等. 笔者之所以要设置“个体和团体每日常规”,是因为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对自身的控制力是有限的,这需要教师在一定范围和领域内给予监控,最终引导学生从被动向主动发展. 《每日常规》以简单的良好习惯为主,甚至可以简单到学生自己都不好意思去拒绝完成,从适合学生的简单的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出发让学生自然养成微习惯.
  3. 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课程
  传统的习惯策略认为,习惯依据常见的有两种:一是用时间作依据,二是以行为方式作依据. 这两种习惯依据各有优缺点,以时间作依据,对培养学生的控制力是有利的,但是没有灵活性;以行为方式作依据,虽然对课程安排更灵活,但是无法精确某个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容易被忽视. 因此,无论选择哪个习惯依据进行培养都是不完全的,所以《微习惯》的作者提出了适合他自己的习惯依据——非具体习惯,指有多个行动依据的习惯. 笔者认为,这同样是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微习惯的习惯依据. 以教学“集合与函数概念”为例,早期可以规定学生在晚上9点之前完成每日的与“集合与函数概念”有关的一道习题(模拟题、高考题),即规定截止时间和需要完成的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 当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提前点时间去完成同样的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 这样的习惯依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微习惯,而且适应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4. 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回报能激励我们继续行动,帮我们恢复意志力,以此让我们坚持良好的微习惯”,对学生微习惯的形成,笔者专门设置了相应的回报机制,通过奖励让学生坚持养成良好的微习惯,提升学生对微习惯的关注、兴趣. 在回报机制中,笔者设置了三个层面的奖励形式:一是教师的奖励,二是同学的奖励,三是家长的奖励. 在教师的奖励中,笔者更加注重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情况,比如每日主动向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个体每日制定项目和完成项目的情况,比如有学生制定的是每日用数学语言描述一段生活情境. 在同学的奖励中,笔者鼓励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比如对同组(同队或同桌)同学的表现用一句话或一段话进行概括. 在家长的奖励中,笔者建议家长在一周的时间内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项教学活动或教学任务,比如教学“集合”时,有家长与学生共同去超市购物,并对购买的物品进行分类. 这里要说明一点:奖励并非只是物质上的,主要是精神和情感上的积极引导.   5. 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
  前文提到,笔者在班中设置了《每日常规》习惯表,除了确定每日要完成的教学活动,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对微習惯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和追踪. 这对学生而言,既是对他们行为的观察,也是对他们成就的记录. 研究表明,人们将不同行为习惯化的时间千差万别,从18天到254天不等,平均时间为66天. 因此,学生微习惯的形成同样是具有时间差异性的,而对学生微习惯的记录和追踪将成为学生发展所表现的差异性进行相应调节的依据.
  6. 从微量开始
  《微习惯》中提到:“我们明明可以设定更高的目标,为什么还要制定这么小的习惯呢?而且如果你在完成小目标之后就停了怎么办,它还有用吗?答案是有用,而且和意志力关系很大.”显然,如果从微习惯开始,学生不会感到阻碍力过大,也不会过多地消耗意志力,有利于学生长期做下去,最终养成习惯. 而且,当学生不知道养成某种习惯该从何而起之时,有助于学生将个体每日常规从微量开始,更容易超额完成并最终形成习惯,正如《汉书·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比如从学习“数列”开始,学生设立的个体自主每日常规有:“每日寻找一个数列模型”“每日做一道与数列有关的习题”“写一篇与数列有关的故事,至少写50字”……
  7. 摆脱高期待值
  对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来说,当其确定了计划安排后,总是会想着能快速地完成目标,而这是《微习惯》作者并不建议实施的. 在人的潜意识里,超额完成一个目标后大脑会设定一个新的期待值,这将承载以前设定过的目标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所以当人们快速地完成了原定的计划安排的目标,新的高期待值的产生便会加重负担和压力,使得任务完成困难,容易造成失败而产生挫败感,这对意志力的恢复是不利的. 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一是建议学生自主先设定每日一定能完成的没有压力的微目标,在完成微目标后,再去考虑设置新的微目标;二是会检查学生对自主设定的微目标的完成情况,按照完成情况建议学生进行相应的目标调整.
  [?] 结言
  步骤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微习惯,因此习惯养成的标志是教师和学生都需要留意的,它既是目标,也是下一个习惯开始的提示. 那么习惯养成后都会有什么标志呢?针对学生而言,一是没有了抵触情绪,多数指被动(由教师确定的)习惯;二是行动时无须考虑,即无须教师提醒自己做出要执行的决定;三是常态化,即非情绪化行动,不会像开始完成每日常规后就显示激动的表情;四是大部分习惯很无聊但能坚持到底,比如每日做一道习题,虽然无聊,但是学生依然会坚持去做.
  《微习惯》一书中提到:“靠近”是微习惯策略的重点. 所以要养成良好的微习惯,需要师生共同自主地去靠近积极、良好的行为方式.
其他文献
[摘 要] 基于核心素养对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要求的分析,梳理了高中数学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表现,并从数学学科、学生自身和教师教学三个方面剖析了产生学习困境的成因;提出数学学困生学习困境的突破,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引领学习方法,并注重学生内能转化,以锤炼学习品质,提升学习能力,助推他们找到有效学习路径.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数学教学;学困生;学习方法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综合
[摘 要] 等差数列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考全国卷等差数列是必考内容,分析、研究高考全国卷等差数列内容对高考备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通过对比分析近五年全国卷等差数列考点(包括核心考点归纳、题型分布、考点分布、难度分析),分析等差数列考查目标、典型考题,总结命题的一般规律,最后给出备考建议,为新一轮复习备考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高考;全国卷;等差数列;分析;备考建议  等差数列是高中数
实现对需求侧资源的调度是建设“源-网-荷”互动电网的关键一环。为研究需求响应对系统经济性和可靠性指标的影响,考虑源荷双侧多重不确定因素,提出机会风险备用的容量配置方法。以失负荷概率为供用电可靠性指标、以线路负载严重度为传输可靠性指标,构造多目标模糊随机机会约束规划调度模型,并采用基于分解的多目标进化算法和熵权法进行求解和决策。通过算例仿真和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及求解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需求响应可以有效提升系统经济效应,削峰填谷,平抑负荷波动,提升系统可靠性,优化潮流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