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缺少美,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审美教育也就应运而生的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新热点,而由于审美情感在语文学科领域的特殊重要性,使得培养中学生的文学审美情感、审美素质也成为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激情、以境育情、以理促情等方式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情感;培养
前 言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审美情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语文审美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一个独具魅力的情感世界,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情感教育行为,使语文教育成为培养审美情感的主要渠道。同时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承担起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双重任务。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材本身蕴涵的美和饱含的浓厚深情,使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的教学方式、增强美的欣赏能力、拓展美的发现空间、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以此来完成美育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美的事物随处可见,既然有美就不可能脱离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①。由此可见,注重情感因素,尤其是注重审美情感因素,对于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更是尤为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以其学科美和语文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美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审美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但是,对于年幼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毕竟有限,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得他们难以独立进行审美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这个“审美中介”以美学眼光去发现、提炼教材中的审美点,在一次次的审美体验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
一、以情激情
1 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教师必须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只有真正喜爱了,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以此作为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和持久动力。
2 要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共通这一原理来组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如《最后一课》一文,教学中应该紧扣住“最后一课”这一艺术构思的激情点进行诱发。“最后一课”在文中一共出现四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这四个字每次出现的深厚情感,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课文中小弗郎士的爱国之情与学生被激活的爱国之情自然融洽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以情激情,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又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来组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学习《背影》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所体味到的父子之情走入课本,与文中作者所写的父子深情去激撞,产生共鸣。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組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答答谢中书书》中,。引导学生随着作者一起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里,脑海中呈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与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产生共鸣,进行美的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传递情感、组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在学习《蒹葭》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使学生体会诗篇中所营造的意境之美。诗歌重在感情,如果教师以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悦耳动听、优美文雅、充满感情的语音朗读,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美感,使其在浑然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以境育情
审美情感总是伴随着审美体验的全过程,而审美体验通常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创设与文章相关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情感。
1 通过音乐来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经历了以粉笔、教鞭为代表的传统教学阶段,以幻灯、电视为代表的电化教学阶段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阶段,工具的不断改进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手段得以不断完善和进步。通过音乐来创设情境在现代教学中已经变得很常见。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王菲所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把学生带到神奇的音乐世界里,让学生谈谈听了歌曲之后的感受,体会一下古人的情怀在歌曲中是怎样被演绎与传递的。然后全班同学在悠扬的歌声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使学生在全过程参与的情形下完全的融入到情境当中,激发他们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引导他们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学习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时,采用音乐组织教学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前让学生欣赏一段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学生绝对是沉迷于其中,对这样一种艺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再学习文章肯定是事半功倍。而前面所举的《背影》一文的例子,也可采用音乐诱发情感共鸣的方式。 2 通过图片来创设情境
图片,是一种最直观的感受,是通过眼睛对心灵产生的直接刺激。所以,利用图片来创设情境、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也成为很多教师的首选。我们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如果仅凭老师的语言描述是无法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也无法升华学生情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讲解本文时,配以精彩的图片,将苏州园林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展示在学生眼前,让他们真正去体会一下为什么作者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学生也在感性的视觉享受与教师理性的语言教学中领略了苏州园林独特的美。
三、以理促情
任何事物都有其道理所在。在语文教材中,并不是只有议论文才说理,只要细心体会,任何文体、任何文章都有它独特的理性光辉,教师可以通过对道理的分析与讲述来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其审美情感。《皇帝的新装》的末尾,那个天真的小孩叫出“可是他什么也没穿呀”之后,游行大典照旧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那个小孩究竟蠢吗”、“到底谁才是最愚蠢的人”等问题,让学生在理性的思辩中去体会文中的情感。同类型的还有《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谁更愚的问题等等。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的外貌也确实不丑,但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而《变色龙》一文中,奥楚蔑洛夫则更是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代表。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等进行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感。
结语: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一直都在选择追求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所以我們的语文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激情、以境育情、以理促情等方式充分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让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创造美的手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以及美育的目标。
注 释
① 卢家楣.公民的诞生[M]. 转引自《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 范晖.略论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 郭晓雯.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从于漪情感教育谈起[J].甘肃农业,2005,(9).
[3] 黄丽芳.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2).
[4] 刘丽新.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5).
[5] 王进才.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
[6]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 谢娟莉.语文审美化教学初论[J].固原师专学报,2004,(2).
[8] 许承宗.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9] 许理绚, 夏太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10]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关键词:中学语文;审美情感;培养
前 言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热点,审美情感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索情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语文审美教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中一个独具魅力的情感世界,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情感教育行为,使语文教育成为培养审美情感的主要渠道。同时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承担起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双重任务。语文学科以及语文教材本身蕴涵的美和饱含的浓厚深情,使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的教学方式、增强美的欣赏能力、拓展美的发现空间、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以此来完成美育的教学任务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美的事物随处可见,既然有美就不可能脱离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①。由此可见,注重情感因素,尤其是注重审美情感因素,对于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语文这门学科而言,更是尤为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以其学科美和语文教材本身所蕴涵的美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审美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但是,对于年幼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毕竟有限,他们的审美能力使得他们难以独立进行审美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这个“审美中介”以美学眼光去发现、提炼教材中的审美点,在一次次的审美体验中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那么,对于初中语文教师来说,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呢?
一、以情激情
1 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是成功之母。”教师必须结合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培养,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热情和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学生只有真正喜爱了,才会全身心的投入,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把“兴趣”变为“爱好”,并进一步转化为“志趣”——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以此作为学生学好语文的前提和持久动力。
2 要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情感总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引起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占相当比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手段,尽可能的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的走近作者、走进作品。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共通这一原理来组织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如《最后一课》一文,教学中应该紧扣住“最后一课”这一艺术构思的激情点进行诱发。“最后一课”在文中一共出现四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去体会这四个字每次出现的深厚情感,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课文中小弗郎士的爱国之情与学生被激活的爱国之情自然融洽到一起,在情感的共鸣波涛中,以情激情,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又受到了一次精神洗礼。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来组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学习《背影》一文时,教师可在课前让学生听崔健的《父亲》,在听歌时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给自己的感觉。悠扬的旋律会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情节,感人的歌词会在学生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所体味到的父子之情走入课本,与文中作者所写的父子深情去激撞,产生共鸣。 再次,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組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答答谢中书书》中,。引导学生随着作者一起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里,脑海中呈现的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与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产生共鸣,进行美的教育,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传递情感、组织教学,丰富学生情感。在学习《蒹葭》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来使学生体会诗篇中所营造的意境之美。诗歌重在感情,如果教师以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悦耳动听、优美文雅、充满感情的语音朗读,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美感,使其在浑然不觉中产生情感共鸣。
二、以境育情
审美情感总是伴随着审美体验的全过程,而审美体验通常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中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创设与文章相关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其审美情感。
1 通过音乐来创设情境
语文教学经历了以粉笔、教鞭为代表的传统教学阶段,以幻灯、电视为代表的电化教学阶段和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教学阶段,工具的不断改进也使得我们的教学手段得以不断完善和进步。通过音乐来创设情境在现代教学中已经变得很常见。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王菲所演唱的歌曲《明月几时有》,把学生带到神奇的音乐世界里,让学生谈谈听了歌曲之后的感受,体会一下古人的情怀在歌曲中是怎样被演绎与传递的。然后全班同学在悠扬的歌声中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使学生在全过程参与的情形下完全的融入到情境当中,激发他们对诗人情感的体会,引导他们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理解。学习林嗣环的《口技》一文时,采用音乐组织教学会让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前让学生欣赏一段惟妙惟肖的口技表演,学生绝对是沉迷于其中,对这样一种艺术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再学习文章肯定是事半功倍。而前面所举的《背影》一文的例子,也可采用音乐诱发情感共鸣的方式。 2 通过图片来创设情境
图片,是一种最直观的感受,是通过眼睛对心灵产生的直接刺激。所以,利用图片来创设情境、培育学生的审美情感也成为很多教师的首选。我们在学习《苏州园林》一文时,如果仅凭老师的语言描述是无法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独特之处,也无法升华学生情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在讲解本文时,配以精彩的图片,将苏州园林以直观的视觉感受展示在学生眼前,让他们真正去体会一下为什么作者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学生也在感性的视觉享受与教师理性的语言教学中领略了苏州园林独特的美。
三、以理促情
任何事物都有其道理所在。在语文教材中,并不是只有议论文才说理,只要细心体会,任何文体、任何文章都有它独特的理性光辉,教师可以通过对道理的分析与讲述来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从而培养其审美情感。《皇帝的新装》的末尾,那个天真的小孩叫出“可是他什么也没穿呀”之后,游行大典照旧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那个小孩究竟蠢吗”、“到底谁才是最愚蠢的人”等问题,让学生在理性的思辩中去体会文中的情感。同类型的还有《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谁更愚的问题等等。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他们的外貌也确实不丑,但是在对待于勒的态度上,则暴露了他们见利忘义、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而《变色龙》一文中,奥楚蔑洛夫则更是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代表。在学习这类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美丑、善恶、是非、得失等进行思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审美情感。
结语:审美情感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人类的审美情感一直都在选择追求真善美,摈弃假恶丑。而语文教学肩负着净化心灵,弘扬文化的历史重任,所以我們的语文教师们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审美情感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以情激情、以境育情、以理促情等方式充分引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个性品质,让学生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一双善于创造美的手和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以及美育的目标。
注 释
① 卢家楣.公民的诞生[M]. 转引自《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 范晖.略论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1).
[2] 郭晓雯.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从于漪情感教育谈起[J].甘肃农业,2005,(9).
[3] 黄丽芳.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五个层面[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2).
[4] 刘丽新.试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5).
[5] 王进才.中学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
[6] 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7] 谢娟莉.语文审美化教学初论[J].固原师专学报,2004,(2).
[8] 许承宗.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9] 许理绚, 夏太富.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10]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