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不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当诗人驻足水边,凝望江河湖海的水面时,或激昂奋进,歌豪迈慷慨之志;或凄苦哀怨,叹伤感失落之意;或情意绵绵,颂人间天上之情。水激发诗人的壮志,抚慰诗人的心灵,净化诗人的情感;诗人则赋予水以不同的情感和不朽的灵魂。那一首首闪烁着生命之源的诗歌,就像源远流长的水,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韵味,显示了诗人的胸怀与人格魅力,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水文化氛围。
一、汹涌澎湃的水,昂扬奋进的志
“诗言志,歌永言”,虽说人们对“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期的“志”有着不同的内容,但面对翻滚起伏、浩荡不息的水,激情饱满、胸怀大志的诗人总是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向人们昭示催人奋进的阳刚之美。而诗词中“水”与“志”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气势宏大、 雄伟壮观的意境,可谓是壮美。这是一种激情四溢、令人荡气回肠的水文化,是一种昂扬奋进的水文化。虽然,以水言志的诗篇数量并不多,但却有着巨大的力量。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经》、《楚辞》中有许多写水的诗句,但有人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第一篇以水为主题的咏水诗。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像尽收眼底。诗中描绘的虽然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诗人没有继承中国文人的“伤秋”情怀。这是因为,北伐凯旋归来的诗人是踌躇满志的。诗人的心中涌动着平定北方、统一中国的伟大志向。他将胸中涌动着的豪情壮志溶入到这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描绘出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草木繁茂的景象,可谓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诗人赋予沧海之水以激情和力量,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又形神兼备地传达了诗人心中喷涌的激情壮志。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一首言志的咏水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中国的水文化中,水和失意联系得最为紧密。有人会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失意之作,抒发了其年近半百、壮志难酬的消极情绪。不错,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落泊、失意是在所难免的。当他站在赤壁古遗址,眼望惊天骇浪的江水滚滚东去,雪花似的浪拍打着江岸,这荡气回肠的场面激发了诗人内心中积蓄已久的豪情壮志——建功立业。于是他怀着一种昂扬感奋的激情,感怀写景、咏史抒情,展示了诗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这是在失意中喷发出来的豪情壮志,是滔滔江水激发起的激昂奋进的力量。这是激情的魅力,是激昂水文化的魅力。在这首词中,激情之水放纵奔泻,豪情壮志喷薄而出。也正因为如此,苏轼这首词使宋词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感染了历代的有识之士,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作。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的水更是波澜壮阔、蔚为壮观。他的诗中洋溢着无人能比的激昂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气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奔腾浩荡,无不体现了李白的精神世界的蓬勃激昂、势不可挡。李白诗歌中的水总是鲜活的,充满力量,折射出时代的最强音。
以水写豪情壮志是中国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无语东流的水,万古不消的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水的感叹,使默默无语的流水成为时光流逝的最好象征。而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使水成为失意、哀怨的催生剂。当哀怨、愁苦袭上心头时,诗人常常很自然地想到水,常以水喻愁、借水感叹。这是一种凄苦哀婉的水文化,是血与水凝成的水文化。忧愁与水的完美结合,形象化了愁,视觉化了忧。那哀怨愁苦行云流水般地从诗人心里流淌出来,汇成了一首首如泣如诉、凄惋哀怨的“血泪之歌”。这“血泪之歌”不仅唱出了诗人忧愁苦楚的心声,而且映照出了时代的苦难。从古至今,江河湖海演奏出一首首悲歌、怨曲,催人泪下、感人心肠。
最著名的应当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
公元976年,南唐被宋所灭,李煜被俘汴京,从帝王成为阶下囚。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在此后两年多的囚徒生涯中悔恨愁苦、绝望悲愤,他怀念故国、感怀人生,创作了许多诗歌,抒写了人生之恨、悲哀之情、丧国之痛。
他的《相见欢》就是其中的一首: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帝王的宫廷享乐生活转眼即成为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有人生长恨。用“人生长恨水长东”来写人生之恨如东流之水,没有尽头。“人生长恨”恰如这东去之水,水无恨而长流,人有恨却无法永生!多么凄惨!诗人满腔的苦水如滚滚东逝的江水奔腾而出。诗中以长江水的“长”写哀怨之长,可谓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亡国后的李煜“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最使人心颤、让人心碎的是他的一首泣尽以血的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失去了人身自由的李煜,追怀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的悲愁就像一江的春水一泻千里、无穷无尽。这是亡国之君特有的悲和愁,是怀念故国之情和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是杜鹃啼血般的绝唱。撕裂心肺、悔恨不已、绝望悲愤的情感,令人不堪卒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以水来抒写离愁别恨的。如欧阳修的“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愁如春水,迢迢不断、缠缠绵绵。水无尽,愁更无穷。这浓浓的离愁在诗人的心里,就像这满江的流水一样广宽无边。
中国诗词中以水写愁的诗词最多,愁情之多如水一样,无处不在。以水写人生无常、世事多变,以水抒韶华易逝、世事苍茫……愁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也许诗人们觉得只有用水才能表达出心中无法言说的愁情。
三、悠长深沉的水,天上人间的情
水是温柔的、清纯的,水是深沉的、悠长的。水的波光潋滟,水的浪花飞扬,无不让诗人遐思不已,歌唱出一曲曲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诗篇。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种动人心弦、深情美妙的水文化,是一种情意绵绵的水文化。诗人择水而居、临水而咏、踏水而歌,江、河、湖、海无不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情感,折射出诗人独有的襟怀和深广如水的情谊。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就是以水边的睢鸠鸟的鸣叫声起兴,来歌颂美好爱情的。这应当是最早的情诗。我们仿佛看到:西北的水乡,长长短短的荇菜随风飘浮,双飞鸟张开翅膀呼唤着伴侣的到来,多么美好的意境!
而《诗经》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让人遐思不已。美丽佳人,映衬在水里,让人可望不可及,那缥缈的水域充满了朦胧的浪漫色彩。水的清纯衬托着伊人的妩媚。水总是给人以浪漫美好的联想,水演绎了多少美的爱情。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一首用潭水表达友情的诗。潭水再深,不及友情深,这恐怕是潭水所能表达的最高主题。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歌唱的是天上人间的美好爱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水是多样化的,就像人类的情感一样变化多端。诗人赋予水不同的含义,使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水承载了诗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形成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姜本红,江苏省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汹涌澎湃的水,昂扬奋进的志
“诗言志,歌永言”,虽说人们对“志”有不同的理解,不同时期的“志”有着不同的内容,但面对翻滚起伏、浩荡不息的水,激情饱满、胸怀大志的诗人总是能发出时代的最强音,向人们昭示催人奋进的阳刚之美。而诗词中“水”与“志”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气势宏大、 雄伟壮观的意境,可谓是壮美。这是一种激情四溢、令人荡气回肠的水文化,是一种昂扬奋进的水文化。虽然,以水言志的诗篇数量并不多,但却有着巨大的力量。我们最为熟悉的是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经》、《楚辞》中有许多写水的诗句,但有人认为,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第一篇以水为主题的咏水诗。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像尽收眼底。诗中描绘的虽然是“秋风萧瑟”的季节,但诗人没有继承中国文人的“伤秋”情怀。这是因为,北伐凯旋归来的诗人是踌躇满志的。诗人的心中涌动着平定北方、统一中国的伟大志向。他将胸中涌动着的豪情壮志溶入到这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描绘出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草木繁茂的景象,可谓气势磅礴、蔚为壮观。诗人赋予沧海之水以激情和力量,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又形神兼备地传达了诗人心中喷涌的激情壮志。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一首言志的咏水之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中国的水文化中,水和失意联系得最为紧密。有人会说,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失意之作,抒发了其年近半百、壮志难酬的消极情绪。不错,苏轼的一生仕途坎坷,落泊、失意是在所难免的。当他站在赤壁古遗址,眼望惊天骇浪的江水滚滚东去,雪花似的浪拍打着江岸,这荡气回肠的场面激发了诗人内心中积蓄已久的豪情壮志——建功立业。于是他怀着一种昂扬感奋的激情,感怀写景、咏史抒情,展示了诗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这是在失意中喷发出来的豪情壮志,是滔滔江水激发起的激昂奋进的力量。这是激情的魅力,是激昂水文化的魅力。在这首词中,激情之水放纵奔泻,豪情壮志喷薄而出。也正因为如此,苏轼这首词使宋词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感染了历代的有识之士,成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作。
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中的水更是波澜壮阔、蔚为壮观。他的诗中洋溢着无人能比的激昂之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情气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奔腾浩荡,无不体现了李白的精神世界的蓬勃激昂、势不可挡。李白诗歌中的水总是鲜活的,充满力量,折射出时代的最强音。
以水写豪情壮志是中国水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无语东流的水,万古不消的愁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水的感叹,使默默无语的流水成为时光流逝的最好象征。而孔子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又使水成为失意、哀怨的催生剂。当哀怨、愁苦袭上心头时,诗人常常很自然地想到水,常以水喻愁、借水感叹。这是一种凄苦哀婉的水文化,是血与水凝成的水文化。忧愁与水的完美结合,形象化了愁,视觉化了忧。那哀怨愁苦行云流水般地从诗人心里流淌出来,汇成了一首首如泣如诉、凄惋哀怨的“血泪之歌”。这“血泪之歌”不仅唱出了诗人忧愁苦楚的心声,而且映照出了时代的苦难。从古至今,江河湖海演奏出一首首悲歌、怨曲,催人泪下、感人心肠。
最著名的应当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音。
公元976年,南唐被宋所灭,李煜被俘汴京,从帝王成为阶下囚。作为亡国之君,李煜在此后两年多的囚徒生涯中悔恨愁苦、绝望悲愤,他怀念故国、感怀人生,创作了许多诗歌,抒写了人生之恨、悲哀之情、丧国之痛。
他的《相见欢》就是其中的一首: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帝王的宫廷享乐生活转眼即成为过眼烟云,留下的只有人生长恨。用“人生长恨水长东”来写人生之恨如东流之水,没有尽头。“人生长恨”恰如这东去之水,水无恨而长流,人有恨却无法永生!多么凄惨!诗人满腔的苦水如滚滚东逝的江水奔腾而出。诗中以长江水的“长”写哀怨之长,可谓凄凉悲壮、意境深远。
亡国后的李煜“日夕只以眼泪洗面”,最使人心颤、让人心碎的是他的一首泣尽以血的绝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失去了人身自由的李煜,追怀往事,痛不欲生!满腔恨血,喷薄而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的悲愁就像一江的春水一泻千里、无穷无尽。这是亡国之君特有的悲和愁,是怀念故国之情和哀叹亡国之痛的情怀,是杜鹃啼血般的绝唱。撕裂心肺、悔恨不已、绝望悲愤的情感,令人不堪卒读。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以水来抒写离愁别恨的。如欧阳修的“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愁如春水,迢迢不断、缠缠绵绵。水无尽,愁更无穷。这浓浓的离愁在诗人的心里,就像这满江的流水一样广宽无边。
中国诗词中以水写愁的诗词最多,愁情之多如水一样,无处不在。以水写人生无常、世事多变,以水抒韶华易逝、世事苍茫……愁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也许诗人们觉得只有用水才能表达出心中无法言说的愁情。
三、悠长深沉的水,天上人间的情
水是温柔的、清纯的,水是深沉的、悠长的。水的波光潋滟,水的浪花飞扬,无不让诗人遐思不已,歌唱出一曲曲美妙动听、感人肺腑的诗篇。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都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一种动人心弦、深情美妙的水文化,是一种情意绵绵的水文化。诗人择水而居、临水而咏、踏水而歌,江、河、湖、海无不寄托了诗人的真挚情感,折射出诗人独有的襟怀和深广如水的情谊。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就是以水边的睢鸠鸟的鸣叫声起兴,来歌颂美好爱情的。这应当是最早的情诗。我们仿佛看到:西北的水乡,长长短短的荇菜随风飘浮,双飞鸟张开翅膀呼唤着伴侣的到来,多么美好的意境!
而《诗经》中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更是让人遐思不已。美丽佳人,映衬在水里,让人可望不可及,那缥缈的水域充满了朦胧的浪漫色彩。水的清纯衬托着伊人的妩媚。水总是给人以浪漫美好的联想,水演绎了多少美的爱情。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一首用潭水表达友情的诗。潭水再深,不及友情深,这恐怕是潭水所能表达的最高主题。
《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歌唱的是天上人间的美好爱情。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水是多样化的,就像人类的情感一样变化多端。诗人赋予水不同的含义,使形态各异、千变万化的水承载了诗人们的各种各样的情感,承载了中国的文化,形成水文化的独特魅力。
(姜本红,江苏省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