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渊博的学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形象,做到学识与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教师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自觉当好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以身立教,以身作则,是教师为人师表古今通行的法则。
关键词:以身立教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韶光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加入教师行业已经有十七个年了。十几年的农村基层学校从教经历,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为师当德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老的这句话从为师者的专业学识、教育教学能力和为师者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水平这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两个最起码的要求和标准,即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渊博的学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形象,做到学识与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进步,我国各地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等门槛也水涨船高,对教师能力水平的考核也日趋严格,这些都印证了“学高”方能“为师”。而对于教师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却难以像考核教师的能力水平那样进行量化的评估,即使在招录新教师时也难于在道德修养水平作明确且易于操作的界定或设定道德修养水平入行门槛。因此现实中很多新入行的教师其师德状况究竟如何,使用学校无从得知,只能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对其慢慢了解,或寄希望于新教师在学校这个大熔炉中锤炼师德。例如,要不是“5.12”汶川大地震,我们肯定不可能清楚地了解到教师队伍中的“范跑跑”。在现实中,师德修养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影响着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态度和投入度,进而左右教师在学校工作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学校工作的成绩如何,可以说是与教师学历、教书的能力等关系不大的。学历再高、能力再强,不屑于做任何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于事无补的。正如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国已故的教育专家斯霞有著名的学生“三品之说”,其中说到学生“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套用斯老的讲法,我认为教师“师德不佳是危险品”,而且是危害性更大的危险品!这一点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密切联系,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将教书和育人相割裂、管教不管道的这种缺乏教师职业道德的做法,不仅不能体现教师的社会角色特点,而且违背了我国教育方针,是对教师神圣职责的莫大亵渎。我们教师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自觉当好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教师。人们常说教师要“为人师表”,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对象,作学生的表率。实际上,我们的学生有相当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教师事实上就是学生学习、仿效的主要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其行为是学生的榜样,道德情操为学生所敬仰,只有这样才不失为人师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是学生品德修养过程中最直接的参照物。教师优良的师德,时时刻刻都会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可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内在品格。有人形象地把学生的眼睛比喻成“录像机”, 把学生的耳朵比喻成“录音机”, 把学生的脑子比喻为“电子计算机”。试想下,我们当教师的能在学生这“三机”下胡来吗?除了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师德修养水平,使我们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打铁先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论语·子路》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品德形成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直接相关。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天职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教师职业只能是讲良心的职业,这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教师的作用、副作用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可能立竿见影。至今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多年前坐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学校所遇到的一件事: 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是一个年约45岁的男子,因为卖票找钱出了差错,他竟然当着全车乘客埋怨自己算不好数、没学好数学都是因为他的小学数学老师某某“没本事”、误人子弟。他居然把帐全算到了那个已退休多年、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的某某老师的头上!他说的这位教师我也认识,因为平常下乡家访时也听村民说过一些不利他的言论。某某老师是否“没本事”、误人子弟我无意去深究,但做教师做到退休后还有这么多自己的学生以及群众给自己负面评价这个份上,不能不说是某某老师的悲哀。所以我一直认为,误人子弟(尤其是多年后被自己的学生或家长这样评价)是为师者最大的耻辱。我也经常和年轻教师说,选择了做教师就努力做好,要不就及早另谋高就。因为从长远来看,在教师队伍里混日子是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是得不偿失的。
以身立教,以身作则,是教师为人师表古今通行的法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更有巨大的示范引导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那时学生家里经济状况多数不宽裕,加上还要向学校缴纳一笔不菲的书杂费,当时做班主任的我在开学时为我班的学生担保书杂费是经常的事,学生向我借钱、借物也是常有的事。我也真心真意地尽己所能帮助我的学生,因为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深知道当时农村孩子求学成才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一直在班中倡导同学们要团结互助,有能力的话不妨主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我的一个1996年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学生,初二时向我借的几百块钱书杂费直到2000年他出来参加工作才还给我。我还有一个1997年初中毕业考上师范的学生,在1999年读师范二年级的时候,她因为家里发生了变故导致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家。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从银行里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2000元(当时我的月工资也就是700元左右),下午放学后连饭也没吃就去了那个学生家里,想方设法分别做通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并把自己的2000元积蓄借给了学生做生活费,解决了她读完第三年师范的后顾之忧。2000年9月,我的这位学生师范毕业后也成了我们教师中的一员,她也把当时的借款还给了我。去年国庆的时候,一位早年毕业的学生打电话告诉我,说某某同学因为突发重病意外身亡,家里上有老人下有未满周岁的幼儿,处理完他的后事之后家里已经是一贫如洗。获悉这个情况后,当时在这个班的学生自发募捐了一笔资金,及时送到了遇难同学的家人手中以解燃眉之急。后来,我听说他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准备对那位遇难同学的家人实施长期的必要的帮扶。对于这位罹难学生以及其家庭的不幸我深表难过、同情,而对于我当时教过的这个班的学生的善举我则深感宽慰,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往往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职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教师也只是社会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既然选择了继续做教师,就让我们做德馨的为师者吧!
关键词:以身立教 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韶光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加入教师行业已经有十七个年了。十几年的农村基层学校从教经历,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为师当德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陶老的这句话从为师者的专业学识、教育教学能力和为师者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水平这两方面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两个最起码的要求和标准,即教师必须具备专业渊博的学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师表形象,做到学识与道德修养的和谐统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进步,我国各地对教师的学历要求等门槛也水涨船高,对教师能力水平的考核也日趋严格,这些都印证了“学高”方能“为师”。而对于教师师德修养水平的高低,却难以像考核教师的能力水平那样进行量化的评估,即使在招录新教师时也难于在道德修养水平作明确且易于操作的界定或设定道德修养水平入行门槛。因此现实中很多新入行的教师其师德状况究竟如何,使用学校无从得知,只能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对其慢慢了解,或寄希望于新教师在学校这个大熔炉中锤炼师德。例如,要不是“5.12”汶川大地震,我们肯定不可能清楚地了解到教师队伍中的“范跑跑”。在现实中,师德修养的高低往往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可度,影响着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态度和投入度,进而左右教师在学校工作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在学校工作的成绩如何,可以说是与教师学历、教书的能力等关系不大的。学历再高、能力再强,不屑于做任何教育教学工作,也是于事无补的。正如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我国已故的教育专家斯霞有著名的学生“三品之说”,其中说到学生“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套用斯老的讲法,我认为教师“师德不佳是危险品”,而且是危害性更大的危险品!这一点是由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
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专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教书与育人密切联系,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将教书和育人相割裂、管教不管道的这种缺乏教师职业道德的做法,不仅不能体现教师的社会角色特点,而且违背了我国教育方针,是对教师神圣职责的莫大亵渎。我们教师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既要做好专业知识的传授者,还要自觉当好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指引者和高尚心灵的塑造者,只有这样的教师,才算得上是称职的教师。人们常说教师要“为人师表”,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仿效的对象,作学生的表率。实际上,我们的学生有相当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教师事实上就是学生学习、仿效的主要对象。教师的言行举止,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其行为是学生的榜样,道德情操为学生所敬仰,只有这样才不失为人师表。这就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个人师德修养。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往往就是社会道德的代言人,是学生品德修养过程中最直接的参照物。教师优良的师德,时时刻刻都会感染、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耳濡目染,可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的内在品格。有人形象地把学生的眼睛比喻成“录像机”, 把学生的耳朵比喻成“录音机”, 把学生的脑子比喻为“电子计算机”。试想下,我们当教师的能在学生这“三机”下胡来吗?除了不断地提升我们的师德修养水平,使我们成为师德高尚的教师,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打铁先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论语·子路》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的品德形成与教师的师德修养直接相关。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天职决定了教师的工作是良心活,教师职业只能是讲良心的职业,这不同于其他的职业。教师的作用、副作用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可能立竿见影。至今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多年前坐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学校所遇到的一件事: 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是一个年约45岁的男子,因为卖票找钱出了差错,他竟然当着全车乘客埋怨自己算不好数、没学好数学都是因为他的小学数学老师某某“没本事”、误人子弟。他居然把帐全算到了那个已退休多年、当时已经年近古稀的某某老师的头上!他说的这位教师我也认识,因为平常下乡家访时也听村民说过一些不利他的言论。某某老师是否“没本事”、误人子弟我无意去深究,但做教师做到退休后还有这么多自己的学生以及群众给自己负面评价这个份上,不能不说是某某老师的悲哀。所以我一直认为,误人子弟(尤其是多年后被自己的学生或家长这样评价)是为师者最大的耻辱。我也经常和年轻教师说,选择了做教师就努力做好,要不就及早另谋高就。因为从长远来看,在教师队伍里混日子是是一件悲哀的事情,是得不偿失的。
以身立教,以身作则,是教师为人师表古今通行的法则。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更有巨大的示范引导作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那时学生家里经济状况多数不宽裕,加上还要向学校缴纳一笔不菲的书杂费,当时做班主任的我在开学时为我班的学生担保书杂费是经常的事,学生向我借钱、借物也是常有的事。我也真心真意地尽己所能帮助我的学生,因为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深深知道当时农村孩子求学成才是多么不容易。所以我一直在班中倡导同学们要团结互助,有能力的话不妨主动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我的一个1996年初中毕业考上中专的学生,初二时向我借的几百块钱书杂费直到2000年他出来参加工作才还给我。我还有一个1997年初中毕业考上师范的学生,在1999年读师范二年级的时候,她因为家里发生了变故导致经济拮据而辍学在家。知道这个消息后,我从银行里取出自己全部的积蓄2000元(当时我的月工资也就是700元左右),下午放学后连饭也没吃就去了那个学生家里,想方设法分别做通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工作,并把自己的2000元积蓄借给了学生做生活费,解决了她读完第三年师范的后顾之忧。2000年9月,我的这位学生师范毕业后也成了我们教师中的一员,她也把当时的借款还给了我。去年国庆的时候,一位早年毕业的学生打电话告诉我,说某某同学因为突发重病意外身亡,家里上有老人下有未满周岁的幼儿,处理完他的后事之后家里已经是一贫如洗。获悉这个情况后,当时在这个班的学生自发募捐了一笔资金,及时送到了遇难同学的家人手中以解燃眉之急。后来,我听说他们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准备对那位遇难同学的家人实施长期的必要的帮扶。对于这位罹难学生以及其家庭的不幸我深表难过、同情,而对于我当时教过的这个班的学生的善举我则深感宽慰,因为有什么样的教师,往往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教师职业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职业,教师也只是社会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员。既然选择了继续做教师,就让我们做德馨的为师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