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如何通过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一直是讨论的焦点。本文分析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根据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特点,提出从教学方式、良性互动以及教学目的等方面,形成性考核与政治理论课的契合,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关于这一考核模式在政治理论课应用中的思考。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形成性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是检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功能,恰当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传统考核方式失效的原因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中,通过一份试卷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种方式具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重结果轻过程
以往,政治理论课采用的传统考核方式大多是闭卷考试的形式,以主观题为主,考试内容基本覆盖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属于“一卷定输赢”,不管学习过程如何,只关注最后卷面考核的结果。因此,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那就是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曾几何时,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六十分万岁”,就形象的表述了众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目的。学生平时到不到课、听不听课、认真不认真与最终的考试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考试的内容基本局限在书上或者课堂笔记上,考试前突击一下基本都能“过关”,有的甚至还能得高分。这种考试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公平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使学生造成认识的偏差,认为死记硬背就能轻易地解决,忽视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 重形式轻动力
就考试的本质而言,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传统考核模式将这种形式推向了极致,似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这样的形式使考核的目的本末倒置,这也使考试完全沦为了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试想,对学生的评价以一张试卷得分的高低作为评定的唯一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无法真实体现,在这样的考核模式下,学生怎么能够有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学习的动力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一目标的达成,绝对不是通过一张考卷、一个及格的分数所能定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长进步的每一步都应该是考核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3.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卷面考式一般来说,题型无非包括选择、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论述等题型,大多考核的是知识点,开放性的试题很少,即使在案例分析题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实际作答,但是,传统的考试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被禁锢在书本里的那些知识点上,从阅卷过程中也能看到,很少有学生能够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更多的是就某一点进行浅显的评论,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测评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让人死记硬背那些教条,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目的不是对某一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能力,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是一个“知”与“行”高度统一的过程,因此,不宜用标准化的考试题型来考核活的内容。传统的理论考试只考核了“知”,即学生对理论的把握,而对于“行”,也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很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高,也许是高分低能,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品行不端,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衷都是完全相悖的。
由以上分析可见,传统的考核模式无论从形式、功能上,还是从性质、特点上,都与思想政治理論课有着诸多的不协调,因此,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2005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2008年7月,中共中央教育部、 宣传部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考试考核方式,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效手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立足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强调学习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形成性考核模式与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契合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考核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断激励和督促学生学习,及时反馈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指导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综合素质。其实质在于强调对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得到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培养知行统一、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由此可见,形成性考核方式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非常契合。 1.形成性考核与政治理论课案例式教学跟进式评价的契合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思想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保
证教学的针对性、鲜活性,目前,许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都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经过精心准备,选取一些典型、生动的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讨论,认识并理解案例背后蕴含的抽象的理论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从而实现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转化,再由理论探讨向分析实践、解决问题的过渡。
这种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总结汇报到撰写分析报告,都需要团队协作和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因此,案例式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卷面成绩是无法完全体现出来的,无疑,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测评的形成性考核方式更加适合案例式教学,从教学目的和考核目的来看,它们都是高度契合的,并且形成了正确的导向功能,那就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形成性考核能够与教学过程形成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完善个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主体研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支撑,而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如何,又恰恰是最难评价的,因为它无法像知识点那样通过卷面考试进行非常直观的评价。而这一问题在形成性考核中能够迎刃而解。
形成性考核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将学生平时参与相关实践教学的学习态度、活动能力、活动效果等都纳入到评价的范畴,通过对评价内容的细化,跟踪学生阶段性发展状态,在动态的实践教学情境中较为全面和整体地认知学生,了解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把握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过程性考核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以及学习收益等问题。也正是这种跟踪性的、动态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反馈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采取多种适合的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培养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及同学参与学习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便于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形成性考核通过“问题诊断”达到了监控和评价教学过程,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和发展学习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形成性考核与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教学目的的契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与专业课不同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课程,也就是说,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要通过把教学内容与考试方式的配套与结合,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和运用真理。这样看来,政治理论课在考核方式上也不能照搬专业课的考试形式,而是要形成一种适合其课程特点的考核方式。
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同时又是教育性与德育性的统一,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形成性考核基于能力本位将评价的重心转向关注人本身和不断提升人的品质,这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此导向下,形成性考核的评价标准以学习态度为依据、以实践能力为关键、以价值取向为核心,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实践能力提高等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业务知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三、形成性考核亟待完善的反思
形成性考核无论从特点、方式,还是目的上来看,都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特点以及教学目的不谋而合,也必然是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一考核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
1. 如何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
过程性考核的一个重要做法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观察,进行记录、评价,但是评价容易存在主观臆断性,而且,教师只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评价是否科学、客观也不可知。例如,在小组进行讨论时,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了,当讨论完成进行总结汇报时,每个小组只能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学生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在此过程中就会有人“搭便车”,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难以辨识出“搭便车”的学生,这必然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 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政治理论课由于公共课的属性,在各个院校大多是大班教学,每个教学班少则上百,多则数百学生。而实践教学环节更适用于小班教学条件,大班教学在教学组织上难度加大,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在各個院校的教师资源和场地安排来看,全部进行小班教学又不现实,因此,如何在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中组织实践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3. 如何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状况
无论什么形式的考核方式,其所反映的皆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选择,而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日常思想状况难以进行评价。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达到“入耳、入脑、入心”,这“三入”步步都非易事,即使“入耳”也并非简单的灌输即可。因此,如何在考核模式中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状况,并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形成性考核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同时,形成性考核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模式,仍然存在许多尚待探索之处,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丛喜权 马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7期
2. 陈光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3. 李健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年第9期
4. 程东旺,张文标,谢育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型”课型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作者简介:张薇(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刘静(1975—),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从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 形成性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2005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和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对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提出了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是检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功能,恰当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一、传统考核方式失效的原因
考核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在传统的考核模式中,通过一份试卷作为评价学生的依据这种方式具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重结果轻过程
以往,政治理论课采用的传统考核方式大多是闭卷考试的形式,以主观题为主,考试内容基本覆盖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属于“一卷定输赢”,不管学习过程如何,只关注最后卷面考核的结果。因此,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导向,那就是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曾几何时,大学校园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六十分万岁”,就形象的表述了众多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目的。学生平时到不到课、听不听课、认真不认真与最终的考试成绩没有必然的联系,考试的内容基本局限在书上或者课堂笔记上,考试前突击一下基本都能“过关”,有的甚至还能得高分。这种考试模式,不仅不能客观、公平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而会使学生造成认识的偏差,认为死记硬背就能轻易地解决,忽视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
2. 重形式轻动力
就考试的本质而言,只是一种形式,其背后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传统考核模式将这种形式推向了极致,似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这样的形式使考核的目的本末倒置,这也使考试完全沦为了一种形式,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试想,对学生的评价以一张试卷得分的高低作为评定的唯一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无法真实体现,在这样的考核模式下,学生怎么能够有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学习的动力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起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一目标的达成,绝对不是通过一张考卷、一个及格的分数所能定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性的教育,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成长进步的每一步都应该是考核的组成部分,这样才能起到正确的导向作用。
3. 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卷面考式一般来说,题型无非包括选择、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论述等题型,大多考核的是知识点,开放性的试题很少,即使在案例分析题中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实际作答,但是,传统的考试模式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也被禁锢在书本里的那些知识点上,从阅卷过程中也能看到,很少有学生能够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考试时间内就某个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更多的是就某一点进行浅显的评论,这种考核方式很难测评出学生的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让人死记硬背那些教条,同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的目的不是对某一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能力,而是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这是一个“知”与“行”高度统一的过程,因此,不宜用标准化的考试题型来考核活的内容。传统的理论考试只考核了“知”,即学生对理论的把握,而对于“行”,也就是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很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很高,也许是高分低能,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品行不端,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初衷都是完全相悖的。
由以上分析可见,传统的考核模式无论从形式、功能上,还是从性质、特点上,都与思想政治理論课有着诸多的不协调,因此,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2005年,中共中央教育部、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2008年7月,中共中央教育部、 宣传部召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重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考试考核方式,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有效手段。”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考试考核方式的改革必须立足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强调学习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理论素养,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形成性考核模式与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契合
形成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考核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不断激励和督促学生学习,及时反馈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情况,指导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及综合素质。其实质在于强调对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得到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使学生能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简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培养知行统一、德能兼备的合格人才。由此可见,形成性考核方式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非常契合。 1.形成性考核与政治理论课案例式教学跟进式评价的契合
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思想性,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保
证教学的针对性、鲜活性,目前,许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都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师经过精心准备,选取一些典型、生动的具体案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讨论,认识并理解案例背后蕴含的抽象的理论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积极探讨的热情,从而实现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转化,再由理论探讨向分析实践、解决问题的过渡。
这种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度,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总结汇报到撰写分析报告,都需要团队协作和每一个学生的参与,因此,案例式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卷面成绩是无法完全体现出来的,无疑,对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测评的形成性考核方式更加适合案例式教学,从教学目的和考核目的来看,它们都是高度契合的,并且形成了正确的导向功能,那就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形成性考核能够与教学过程形成良性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完善个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仅靠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是难以实现的,需要主体研讨、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实践环节的支撑,而这些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如何,又恰恰是最难评价的,因为它无法像知识点那样通过卷面考试进行非常直观的评价。而这一问题在形成性考核中能够迎刃而解。
形成性考核作为一种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将学生平时参与相关实践教学的学习态度、活动能力、活动效果等都纳入到评价的范畴,通过对评价内容的细化,跟踪学生阶段性发展状态,在动态的实践教学情境中较为全面和整体地认知学生,了解学生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情况,把握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过程性考核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态度、学习投入以及学习收益等问题。也正是这种跟踪性的、动态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反思,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反馈的情况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便于采取多种适合的并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培养方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及同学参与学习的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便于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形成性考核通过“问题诊断”达到了监控和评价教学过程,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调整教学帮助学生改进和发展学习并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形成性考核与政治理论课“教书育人”教学目的的契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与专业课不同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课程,更重要的是一门解决思想认识问题的课程,也就是说,作为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要通过把教学内容与考试方式的配套与结合,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发现真理和运用真理。这样看来,政治理论课在考核方式上也不能照搬专业课的考试形式,而是要形成一种适合其课程特点的考核方式。
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同时又是教育性与德育性的统一,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知”与“行”的统一。形成性考核基于能力本位将评价的重心转向关注人本身和不断提升人的品质,这既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要求,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此导向下,形成性考核的评价标准以学习态度为依据、以实践能力为关键、以价值取向为核心,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价值观的树立以及实践能力提高等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业务知识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三、形成性考核亟待完善的反思
形成性考核无论从特点、方式,还是目的上来看,都与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特点以及教学目的不谋而合,也必然是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方向。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一考核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
1. 如何更加真实的反映学生学习过程
过程性考核的一个重要做法是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观察,进行记录、评价,但是评价容易存在主观臆断性,而且,教师只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实践教学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评价是否科学、客观也不可知。例如,在小组进行讨论时,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了,当讨论完成进行总结汇报时,每个小组只能有一个或少数的几个学生代表本小组进行发言,在此过程中就会有人“搭便车”,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难以辨识出“搭便车”的学生,这必然影响评价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2. 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
政治理论课由于公共课的属性,在各个院校大多是大班教学,每个教学班少则上百,多则数百学生。而实践教学环节更适用于小班教学条件,大班教学在教学组织上难度加大,也势必影响教学效果。但是,在各個院校的教师资源和场地安排来看,全部进行小班教学又不现实,因此,如何在人数众多的大班教学中组织实践教学,并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3. 如何真实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状况
无论什么形式的考核方式,其所反映的皆为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行为选择,而对学生的道德认知与日常思想状况难以进行评价。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达到“入耳、入脑、入心”,这“三入”步步都非易事,即使“入耳”也并非简单的灌输即可。因此,如何在考核模式中反映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状况,并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在今后实践中进一步的探索。
形成性考核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改革的一种尝试,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知识内化与行为外化的情况,为我们提供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的可行性路径。同时,形成性考核作为一种新的考核模式,仍然存在许多尚待探索之处,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思政课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丛喜权 马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性考核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年第7期
2. 陈光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探析[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
3. 李健美,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基于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3年第9期
4. 程东旺,张文标,谢育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型”课型教学形成性评价模式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作者简介:张薇(1979—),女,江苏徐州人,讲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刘静(1975—),女,河南郑州人,副教授,从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