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是中国的夏粮实现丰收的一年。然而,在这个丰收年里,不少国有性质的储备粮库却收购不上来粮食,这直接威胁到下一年的粮食储备安全以及国家对粮食价格的掌控。
记者调查发现,导致国库收粮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规定的用于防备“谷贱伤农”的粮库“托市价格”低于目前市场价格,农民不愿卖粮。在基层粮库束手无策之时,外资乘虚而入。
一些国有性质粮库为了完成储粮任务、获取国家的各项补贴收入,不得不暗中提高收购价。而另一些“胆子小”的国有性质粮库只能自筹资金,按市场价收购商品粮,日后再想办法还贷。
在这些扭曲的粮食收购行为背后,凸现的是中国粮食价格体制改革道路的艰难坎坷。
国有粮库收粮锐减
7月初,广袤的华北平原布满绿油油的玉米苗,它们已经能没过人的脚踝。田地里,小麦收割后留下的麦茬大多还在,远远望去,一片灿黄。
2008年,被认为是一个丰收的年份,中国的夏粮(主要指小麦)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国家粮食局预测将有望达到1.12亿吨,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首次。
但基层国家粮食储备库的负责人于鸿运却感到颇为沮丧,在于的眼里,往年红火的夏粮收购场面并没有如期出现,他管辖的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国储粮库的粮食收购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面临同样境况的不止是泊头国家粮食储备库,还有河北、山东等产粮大省境内众多已启动了夏粮收购的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以及省市级国家粮食储备库。这些粮库引不来农民交粮的原因大致相同:国家收购价比市场价低廉。
尽管如此,大部分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以及中央储备粮直属库的负责人,却几乎一致地坚持:要“严格执行国家收购预案”价格。
让人担心的是,一旦错过了时机,粮源不足可能会导致明年粮食市场出现波动,甚至会因粮食储备不足而削弱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掌控力。
丰收粮农不卖粮
“要我说,小麦的价格应该达到每斤2元钱才算比较合理。”7月3日,山东德州宁津县的一位农民对记者说,各种生产成本的大肆上涨已经让农民们难以承受,对农民来说,种地的收益在急剧下滑,国家的最低收购价距离他们的心理预期相差太远。
在国际粮价大涨、粮食危机显现的背景下,国内的粮食市场价格虽然表面上显得“波澜不惊”,但仍然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上升通道。
据了解,现在河北、山东等地小麦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0.82元/斤以上(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已接近1元/斤),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00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0.77元/斤(以三级白麦为标准),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的各大粮库对农民显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在记者走访的河北、山东各地,农民们给记者计算出的成本收益变化大同小异,“现在柴油、化肥的价格涨得太厉害了。拿化肥‘二胺’来说,年初的时候140多元一袋,现在已经涨到了260多元一袋。一位农民给记者计算,抛开人工费用,从种到收,今年种植小麦的每亩成本已经达到600元,如果按照亩产1000斤小麦,售价0.77元/斤计算,每亩小麦的纯收入只剩150元左右,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还是将近400元。
从河北省沧州南皮县寨子乡农民张贵军的述说中记者了解到,他种植小麦的所有收入都需要投入到玉米种植中,而所有的土地收益就只剩下秋天收获的玉米,按照亩产1000斤以及现在玉米价格0.85元/斤的价格计算,他全年从土地中所获得的总收入不过3400元,种地对他来说显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也就是为自己种口吃的”,他这样说。
但生产资料的上涨以及国际粮价的飙升显然使得农民们意识到了什么,“所有东西都涨价了,为什么就粮食不涨?”
沧州泊头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于鸿运这样解释农民们的心理变化,“老百姓对国家的政策越来越明白,每天看电视听广播,中央总在说保护农民利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所以大家不慌,肯定不会出现卖粮难的问题。每天电视上都说国际油价在涨,国际粮价在涨,老百姓就会觉得国际上的价格涨,国内的粮价也应该上涨。”
在于鸿运看来,这种成本推动型的粮价上涨预期已经普遍形成,“平心而论,现在的粮价并不高,只是高于‘托市价’而已。而之前国家给与农民的粮食直补,在经过这一轮的生产资料上涨之后早已经显得杯水车薪。”
于提到的“托市”正是现阶段各中储粮直属库和省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正在实行的收购政策,它来源于2008年5月21日实施的《200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国家的“托市价” 以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白麦每市斤0.77元,红麦、混合麦每市斤0.72元。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2004年到2006年,三年内粮食累计增产1335亿斤,粮价下跌,为避免谷贱伤农,国家决定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也就是“托市收购”政策。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有粮库须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金统一由农发行提供给粮库。
“目前市场价0.82元/斤已经高出托市价0.77元/斤。”于鸿运认为,“托市收购”几乎行不通了,“要想给农民带来实惠,粮食收购价必须上涨”。
记者发现,另一个导致“托市收购”遭遇尴尬的因素是,通过前两年的托市收购集中卖粮,农民家里几乎都已经没有陈粮,农民们普遍把今年的收成存下来自留。种了5亩地的南皮县寨子乡农民张全富就把新收获的4000多斤小麦堆在了自家东屋,他今年没有卖粮的打算。
“一旦每家每户都开始储存粮食的话,整体的粮食供应肯定会大幅度减少,因为粮食本来就是一个‘紧平衡’的状态。”河北南皮县粮食局副局长邵文新对记者说。
不仅是中储粮库和国储粮库收不上粮食,私人粮库也粮源紧缺。
近日,在山东德州宁津县的张大庄乡,当地有名的粮食市场,记者看到,这里将近20家私人粮仓沿着马路排在两侧,他们有着统一样式的二层白色办公楼,院落当中或大或小的粮囤用防雨布罩着。记者看到,来卖粮的粮贩(现在普遍叫他们经纪人)寥寥可数,且送来的多为玉米。
国有粮库收粮比例降低
于鸿运告诉记者,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的人也认为最低收购价不调整,今年的托市等于没启动。但是,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目前也在“雷打不动”地执行上述价格政策。
近日,中央储备粮河北某直属库传达了中储粮北京分公司关于做好今年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
不过,该粮库的李主任向记者坦陈,今年的托市收购政策很难执行,除了市场价格已经高出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之外,当地在小麦的收获期(主要是6月13日至6月19日期间),遭受连续降雨,导致部分小麦生芽、发霉,影响了小麦的质量,“这是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而国家的托市收购对粮食的质量是有严格要求的,某等级的粮食就只能执行其相应的收购价,所以两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李主任在执行《预案》时遭遇“收粮难”。
“我们已经把相关的情况向上级反映了,但现在看来,仍然要我们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我们毕竟是中央直属库,不可越雷池半步。”李主任说。
根据《预案》,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小麦主产区的中央储备直属库都必须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价格体系。
但是,和前两年中储粮直属库以及国家粮食储备库大量收购、存储新上市的小麦不同,到目前为止,进入流通环节的小麦主要是通过私人粮商送达面粉加工企业的仓库里。
“德州地区到现在为止已经收购了十几万吨小麦,比去年同期的收购量略有减少,但其中大部分是被加工企业收购的,国有粮库占的比例大大降低。”德州市粮食局调控科王健民科长对记者说。
于鸿运向他的同行好友“求救”:“现在托市托不起来,赶紧帮我运作商品粮收购资金吧。”
记者发现,除了安徽、河南一些地区能够执行“托市收购”之外,其他地区的市场价都较高(0.82元/斤以上), 由于启动托市收购的前提是“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而目前情况刚好相反,大部分小麦产区的国有粮库只能另想办法。
于鸿运同样在想办法筹措收购商品粮的资金,“我们还会继续收购,准备申请农发行的贷款,我们是河北省的优质客户,所以应该不成问题。”
另据一位粮食行业分析师透露,今年5月份的时候,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曾经召开过一个粮食问题座谈会,据与会人员介绍,很多粮库负责人都说自己的库容已经空了很大一部分,急需要补充新粮。然而,今年的粮食收购形势如何填补粮库的空缺,这令人担忧。
“托市收购”背后的利益
据记者了解,托市收购普遍受到各级粮库的青睐,因为这其中隐藏着一项“旱涝保收”的诱人收入。
业内分析人士介绍,根据今年国家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规定, “中储粮公司委托的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所需贷款,由所在地中储粮直属企业统一向农业发展银行承贷,并根据小麦收购情况及时付给委托收购库点,保证收购需要。”
对于没有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地区,为保证收购需要,“可暂由中储粮分公司指定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资质较好的收储企业承贷。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合理收购费用及时足额供应。收购费用为每市斤2.5分,由中储粮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包干使用。”
由此可见,托市收购所需的资金由农发行提供贷款,同时国家财政提供相应的收购费用,全部所需费用都通过农发行拨付到粮库。
事实上,每斤托市收购粮除了2.5分的收购费用外,国家还向收储库点支付3.5分的保管费,以及0.05分的监管费用。算下来,每斤托市收购粮能得到将近7分钱的国家财政补贴,这对各个粮库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而且,极具诱惑力。据业内人士透露,承担托市收购的粮库一般都需要先垫付一些收购粮食的启动资金。等收购期结束,验收合格后,国家才把补贴款给付粮库。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很多承担托市收购任务的粮库已经将收购价格适当提高了2、3分钱,“原因很简单,托市收购的利润足够丰厚,各个粮库愿意少得些补助,而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农民,比如,在河南市场,把0.77元/斤的价格提高为0.79元/斤-0.80元/斤,就很接近市场价了,可以被粮农认可。”不过,这些粮库对上级打报告时,仍然会宣称是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0.77元/斤收购的。“这样,他们才能从国家领到7分/斤的补贴款。”
据一位粮食分析师胡红(化名)透露,各个中储粮库和国储粮库的收入大致可分为3部分,一是承担国家或者地方储备任务所得的财政补贴;二是自我经营的收入;三是执行托市收购政策所得的财政补贴。
粮库承担的国家储备任务的补贴标准为70元/吨,也就是3.5分/斤利润微薄;而自我经营,风险很大,有赔有赚。比较起来,托市收购业务给粮库带来的收益最大,而且旱涝保收。
于是,在如今托市收购无法正常执行的情况下,上述“变通”的托市收购手段被发明出来,这些手段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中储粮和国储粮库坚持“全力执行”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者调查发现,导致国库收粮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规定的用于防备“谷贱伤农”的粮库“托市价格”低于目前市场价格,农民不愿卖粮。在基层粮库束手无策之时,外资乘虚而入。
一些国有性质粮库为了完成储粮任务、获取国家的各项补贴收入,不得不暗中提高收购价。而另一些“胆子小”的国有性质粮库只能自筹资金,按市场价收购商品粮,日后再想办法还贷。
在这些扭曲的粮食收购行为背后,凸现的是中国粮食价格体制改革道路的艰难坎坷。
国有粮库收粮锐减
7月初,广袤的华北平原布满绿油油的玉米苗,它们已经能没过人的脚踝。田地里,小麦收割后留下的麦茬大多还在,远远望去,一片灿黄。
2008年,被认为是一个丰收的年份,中国的夏粮(主要指小麦)实现连续第五年增产,国家粮食局预测将有望达到1.12亿吨,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是首次。
但基层国家粮食储备库的负责人于鸿运却感到颇为沮丧,在于的眼里,往年红火的夏粮收购场面并没有如期出现,他管辖的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国储粮库的粮食收购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面临同样境况的不止是泊头国家粮食储备库,还有河北、山东等产粮大省境内众多已启动了夏粮收购的中央储备粮直属库以及省市级国家粮食储备库。这些粮库引不来农民交粮的原因大致相同:国家收购价比市场价低廉。
尽管如此,大部分的国家粮食储备库以及中央储备粮直属库的负责人,却几乎一致地坚持:要“严格执行国家收购预案”价格。
让人担心的是,一旦错过了时机,粮源不足可能会导致明年粮食市场出现波动,甚至会因粮食储备不足而削弱国家对粮食市场的掌控力。
丰收粮农不卖粮
“要我说,小麦的价格应该达到每斤2元钱才算比较合理。”7月3日,山东德州宁津县的一位农民对记者说,各种生产成本的大肆上涨已经让农民们难以承受,对农民来说,种地的收益在急剧下滑,国家的最低收购价距离他们的心理预期相差太远。
在国际粮价大涨、粮食危机显现的背景下,国内的粮食市场价格虽然表面上显得“波澜不惊”,但仍然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上升通道。
据了解,现在河北、山东等地小麦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0.82元/斤以上(5月份,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已接近1元/斤),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00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0.77元/斤(以三级白麦为标准),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的各大粮库对农民显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在记者走访的河北、山东各地,农民们给记者计算出的成本收益变化大同小异,“现在柴油、化肥的价格涨得太厉害了。拿化肥‘二胺’来说,年初的时候140多元一袋,现在已经涨到了260多元一袋。一位农民给记者计算,抛开人工费用,从种到收,今年种植小麦的每亩成本已经达到600元,如果按照亩产1000斤小麦,售价0.77元/斤计算,每亩小麦的纯收入只剩150元左右,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还是将近400元。
从河北省沧州南皮县寨子乡农民张贵军的述说中记者了解到,他种植小麦的所有收入都需要投入到玉米种植中,而所有的土地收益就只剩下秋天收获的玉米,按照亩产1000斤以及现在玉米价格0.85元/斤的价格计算,他全年从土地中所获得的总收入不过3400元,种地对他来说显然已经没有多少吸引力,“也就是为自己种口吃的”,他这样说。
但生产资料的上涨以及国际粮价的飙升显然使得农民们意识到了什么,“所有东西都涨价了,为什么就粮食不涨?”
沧州泊头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任于鸿运这样解释农民们的心理变化,“老百姓对国家的政策越来越明白,每天看电视听广播,中央总在说保护农民利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所以大家不慌,肯定不会出现卖粮难的问题。每天电视上都说国际油价在涨,国际粮价在涨,老百姓就会觉得国际上的价格涨,国内的粮价也应该上涨。”
在于鸿运看来,这种成本推动型的粮价上涨预期已经普遍形成,“平心而论,现在的粮价并不高,只是高于‘托市价’而已。而之前国家给与农民的粮食直补,在经过这一轮的生产资料上涨之后早已经显得杯水车薪。”
于提到的“托市”正是现阶段各中储粮直属库和省市国家粮食储备库正在实行的收购政策,它来源于2008年5月21日实施的《200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国家的“托市价” 以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白麦每市斤0.77元,红麦、混合麦每市斤0.72元。
记者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2004年到2006年,三年内粮食累计增产1335亿斤,粮价下跌,为避免谷贱伤农,国家决定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也就是“托市收购”政策。当粮食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有粮库须按照最低收购价敞开收购,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和农业发展银行的贷款,资金统一由农发行提供给粮库。
“目前市场价0.82元/斤已经高出托市价0.77元/斤。”于鸿运认为,“托市收购”几乎行不通了,“要想给农民带来实惠,粮食收购价必须上涨”。
记者发现,另一个导致“托市收购”遭遇尴尬的因素是,通过前两年的托市收购集中卖粮,农民家里几乎都已经没有陈粮,农民们普遍把今年的收成存下来自留。种了5亩地的南皮县寨子乡农民张全富就把新收获的4000多斤小麦堆在了自家东屋,他今年没有卖粮的打算。
“一旦每家每户都开始储存粮食的话,整体的粮食供应肯定会大幅度减少,因为粮食本来就是一个‘紧平衡’的状态。”河北南皮县粮食局副局长邵文新对记者说。
不仅是中储粮库和国储粮库收不上粮食,私人粮库也粮源紧缺。
近日,在山东德州宁津县的张大庄乡,当地有名的粮食市场,记者看到,这里将近20家私人粮仓沿着马路排在两侧,他们有着统一样式的二层白色办公楼,院落当中或大或小的粮囤用防雨布罩着。记者看到,来卖粮的粮贩(现在普遍叫他们经纪人)寥寥可数,且送来的多为玉米。
国有粮库收粮比例降低
于鸿运告诉记者,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的人也认为最低收购价不调整,今年的托市等于没启动。但是,中储粮北京分公司目前也在“雷打不动”地执行上述价格政策。
近日,中央储备粮河北某直属库传达了中储粮北京分公司关于做好今年夏粮收购工作的通知。
不过,该粮库的李主任向记者坦陈,今年的托市收购政策很难执行,除了市场价格已经高出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之外,当地在小麦的收获期(主要是6月13日至6月19日期间),遭受连续降雨,导致部分小麦生芽、发霉,影响了小麦的质量,“这是多年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而国家的托市收购对粮食的质量是有严格要求的,某等级的粮食就只能执行其相应的收购价,所以两方面的不利因素使得李主任在执行《预案》时遭遇“收粮难”。
“我们已经把相关的情况向上级反映了,但现在看来,仍然要我们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我们毕竟是中央直属库,不可越雷池半步。”李主任说。
根据《预案》,在河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6个小麦主产区的中央储备直属库都必须严格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价格体系。
但是,和前两年中储粮直属库以及国家粮食储备库大量收购、存储新上市的小麦不同,到目前为止,进入流通环节的小麦主要是通过私人粮商送达面粉加工企业的仓库里。
“德州地区到现在为止已经收购了十几万吨小麦,比去年同期的收购量略有减少,但其中大部分是被加工企业收购的,国有粮库占的比例大大降低。”德州市粮食局调控科王健民科长对记者说。
于鸿运向他的同行好友“求救”:“现在托市托不起来,赶紧帮我运作商品粮收购资金吧。”
记者发现,除了安徽、河南一些地区能够执行“托市收购”之外,其他地区的市场价都较高(0.82元/斤以上), 由于启动托市收购的前提是“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而目前情况刚好相反,大部分小麦产区的国有粮库只能另想办法。
于鸿运同样在想办法筹措收购商品粮的资金,“我们还会继续收购,准备申请农发行的贷款,我们是河北省的优质客户,所以应该不成问题。”
另据一位粮食行业分析师透露,今年5月份的时候,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曾经召开过一个粮食问题座谈会,据与会人员介绍,很多粮库负责人都说自己的库容已经空了很大一部分,急需要补充新粮。然而,今年的粮食收购形势如何填补粮库的空缺,这令人担忧。
“托市收购”背后的利益
据记者了解,托市收购普遍受到各级粮库的青睐,因为这其中隐藏着一项“旱涝保收”的诱人收入。
业内分析人士介绍,根据今年国家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的规定, “中储粮公司委托的收储库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所需贷款,由所在地中储粮直属企业统一向农业发展银行承贷,并根据小麦收购情况及时付给委托收购库点,保证收购需要。”
对于没有中储粮直属企业的地区,为保证收购需要,“可暂由中储粮分公司指定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资质较好的收储企业承贷。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格和合理收购费用及时足额供应。收购费用为每市斤2.5分,由中储粮总公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包干使用。”
由此可见,托市收购所需的资金由农发行提供贷款,同时国家财政提供相应的收购费用,全部所需费用都通过农发行拨付到粮库。
事实上,每斤托市收购粮除了2.5分的收购费用外,国家还向收储库点支付3.5分的保管费,以及0.05分的监管费用。算下来,每斤托市收购粮能得到将近7分钱的国家财政补贴,这对各个粮库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收入。而且,极具诱惑力。据业内人士透露,承担托市收购的粮库一般都需要先垫付一些收购粮食的启动资金。等收购期结束,验收合格后,国家才把补贴款给付粮库。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很多承担托市收购任务的粮库已经将收购价格适当提高了2、3分钱,“原因很简单,托市收购的利润足够丰厚,各个粮库愿意少得些补助,而把一部分利益让给农民,比如,在河南市场,把0.77元/斤的价格提高为0.79元/斤-0.80元/斤,就很接近市场价了,可以被粮农认可。”不过,这些粮库对上级打报告时,仍然会宣称是按照国家最低收购价0.77元/斤收购的。“这样,他们才能从国家领到7分/斤的补贴款。”
据一位粮食分析师胡红(化名)透露,各个中储粮库和国储粮库的收入大致可分为3部分,一是承担国家或者地方储备任务所得的财政补贴;二是自我经营的收入;三是执行托市收购政策所得的财政补贴。
粮库承担的国家储备任务的补贴标准为70元/吨,也就是3.5分/斤利润微薄;而自我经营,风险很大,有赔有赚。比较起来,托市收购业务给粮库带来的收益最大,而且旱涝保收。
于是,在如今托市收购无法正常执行的情况下,上述“变通”的托市收购手段被发明出来,这些手段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某些中储粮和国储粮库坚持“全力执行”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