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为,颐和园不过是大清王朝遗留下来的山山水水而已,但去一次颐和园,我才知道颐和园有戏台。
从东宫门进去,万寿山截取了目光。历史给了慈禧一次机缘,机缘始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或者始于不完全是避暑的避暑山庄。咸丰皇帝来此时避难的成分甚于避暑,对皇权依依不舍,却还是没有躲过病疫,把偌大的王朝像遗产一样交给年仅五岁的同治后西去。同治乃至清王朝的背后,就站着慈禧了。
颐和园其实该叫清漪园。光绪称帝时,慈禧垂帘听政日甚,于是以“颐养冲和”为名,重修山水,并改称颐和园。宫廷内外就跟着这个女人叫起来了。其名的更动演绎着一段历史,之前之后,慈禧的辉煌与清朝的重重阴气同时侧映在昆明湖水中,没有轻涟,风雨过往也不打一个寒颤。
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慈禧,慈禧的戏总在幕后。我站在慈禧曾走过的地方,想起了老少皆宜的皮影戏。我未考证过,皮影戏与“慈禧现象”谁占先,但我隐约可闻一阵紧过一阵的锣鼓声……
慈禧总是嫌台小,看戏过不足瘾,便把听鹂馆原来的戏台弃了,在仁寿殿西北、宜芸馆东新建了德和园大戏楼。此楼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
说戏台,还是走近了再说。德和园大戏楼的罕处大概在于恢宏的气势,对于上层楼匾额“庆演昌辰”,我猜想大意是良辰吉日为祝寿而演出;中层楼横匾“承平豫泰”,我思虑半晌,得出大意为太平盛世之际,以音乐歌颂功德,但是否切意却没多少把握;下层楼匾曰:“欢胪荣曝”,我觉得有些艰涩,想去想来,不着边际,还是楼外楼摇动的风铃声摇出了我的灵感——欢乐的演出和光荣的献艺。
再进楼内,顿时视觉恍惚起来。戏台的顶端有天井,台底有地井,一天一地,拓展了戏台的疆域,演员由天井下落,或由地井冒出,完全是按慈禧情绪的流动来定了。
演戏的人是特别喜欢看别人的演戏,比如慈禧。德和园大戏楼之于她,尤为重要。慈禧的脸色系着帝王乃至演员的脸色,她的脸色一阴,一晴,随之而来天空也一阴,一晴。这样,大戏楼的趋炎附势走进了京剧的胡琴、月琴、单皮鼓、笛子,还有昆剧的丝竹里。而京剧的西皮、二黄等声腔,以及由南曲、北曲两类曲牌联缀的昆剧音乐,或唱,或奏,似小心翼翼的惶恐了。
慈禧坐在德和园内仍然看戏。我能挨近她,得助于工匠手艺的精湛,或者说我注定只有以这种目睹模拟像的方式与慈禧见面。在颐乐殿窗前,慈禧正注视着在大戏台上演出的《白蛇传》,青蛇、白蛇和法海正在亮相,而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的“程式”却或销声,或匿迹了。
但这滋补了慈禧嗜戏的乐趣。
金山寺模模糊糊,仅供游客指点想象并举。我无意把《白蛇传》与慈禧联系起来,作穿透岁月的思考,便在大戏台前随意走动。我惊奇:这座戏楼没有一般的观众席,慈禧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里只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看,那个名不副实的帝王光绪屈尊坐在廊上陪看。清朝宫廷阴阳倒置的奇观在这大戏楼内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使我歪着嘴笑了。继而,一步一叹息,叹息光绪寄人篱下的处境……茫茫的心绪犹如大戏楼檐下的雨线一滴一滴往下流。
有了这样的心绪,再无心看戏台下面那口可以噴出泉水的井了。
与慈禧有关的许多著作说得很清楚,慈禧来到世上,就是来主宰她那个时代的。但我困惑的是,慈禧在她那个时代看戏、演戏怎么会如鱼得水呢?
不过,她也是一个人,有功有过。
从东宫门进去,万寿山截取了目光。历史给了慈禧一次机缘,机缘始于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或者始于不完全是避暑的避暑山庄。咸丰皇帝来此时避难的成分甚于避暑,对皇权依依不舍,却还是没有躲过病疫,把偌大的王朝像遗产一样交给年仅五岁的同治后西去。同治乃至清王朝的背后,就站着慈禧了。
颐和园其实该叫清漪园。光绪称帝时,慈禧垂帘听政日甚,于是以“颐养冲和”为名,重修山水,并改称颐和园。宫廷内外就跟着这个女人叫起来了。其名的更动演绎着一段历史,之前之后,慈禧的辉煌与清朝的重重阴气同时侧映在昆明湖水中,没有轻涟,风雨过往也不打一个寒颤。
中国历史舞台上出现了慈禧,慈禧的戏总在幕后。我站在慈禧曾走过的地方,想起了老少皆宜的皮影戏。我未考证过,皮影戏与“慈禧现象”谁占先,但我隐约可闻一阵紧过一阵的锣鼓声……
慈禧总是嫌台小,看戏过不足瘾,便把听鹂馆原来的戏台弃了,在仁寿殿西北、宜芸馆东新建了德和园大戏楼。此楼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并称清宫三大戏台。
说戏台,还是走近了再说。德和园大戏楼的罕处大概在于恢宏的气势,对于上层楼匾额“庆演昌辰”,我猜想大意是良辰吉日为祝寿而演出;中层楼横匾“承平豫泰”,我思虑半晌,得出大意为太平盛世之际,以音乐歌颂功德,但是否切意却没多少把握;下层楼匾曰:“欢胪荣曝”,我觉得有些艰涩,想去想来,不着边际,还是楼外楼摇动的风铃声摇出了我的灵感——欢乐的演出和光荣的献艺。
再进楼内,顿时视觉恍惚起来。戏台的顶端有天井,台底有地井,一天一地,拓展了戏台的疆域,演员由天井下落,或由地井冒出,完全是按慈禧情绪的流动来定了。
演戏的人是特别喜欢看别人的演戏,比如慈禧。德和园大戏楼之于她,尤为重要。慈禧的脸色系着帝王乃至演员的脸色,她的脸色一阴,一晴,随之而来天空也一阴,一晴。这样,大戏楼的趋炎附势走进了京剧的胡琴、月琴、单皮鼓、笛子,还有昆剧的丝竹里。而京剧的西皮、二黄等声腔,以及由南曲、北曲两类曲牌联缀的昆剧音乐,或唱,或奏,似小心翼翼的惶恐了。
慈禧坐在德和园内仍然看戏。我能挨近她,得助于工匠手艺的精湛,或者说我注定只有以这种目睹模拟像的方式与慈禧见面。在颐乐殿窗前,慈禧正注视着在大戏台上演出的《白蛇传》,青蛇、白蛇和法海正在亮相,而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的“程式”却或销声,或匿迹了。
但这滋补了慈禧嗜戏的乐趣。
金山寺模模糊糊,仅供游客指点想象并举。我无意把《白蛇传》与慈禧联系起来,作穿透岁月的思考,便在大戏台前随意走动。我惊奇:这座戏楼没有一般的观众席,慈禧在戏台对面的颐乐殿里只由后妃公主福晋等陪看,那个名不副实的帝王光绪屈尊坐在廊上陪看。清朝宫廷阴阳倒置的奇观在这大戏楼内融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使我歪着嘴笑了。继而,一步一叹息,叹息光绪寄人篱下的处境……茫茫的心绪犹如大戏楼檐下的雨线一滴一滴往下流。
有了这样的心绪,再无心看戏台下面那口可以噴出泉水的井了。
与慈禧有关的许多著作说得很清楚,慈禧来到世上,就是来主宰她那个时代的。但我困惑的是,慈禧在她那个时代看戏、演戏怎么会如鱼得水呢?
不过,她也是一个人,有功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