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马科长逛“群众街”

来源 :当代工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ea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1982年,我们启程去兄弟省市取经——学习人家体工队办文化教育的先进经验。科长领着我们一男两女三个老师,经北京、天津、沈阳、大连、上海,于5月初风尘仆仆赶到羊城。
  平生头一次到广州,一切都分外新奇:湿热清新的海腥空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气根如髯的古榕树,奇装异服的红男绿女,不知所云的广东话,莫名其妙的喝早茶,神秘兮兮的鱼骨天线,嗲声嗲气的靡靡之音,满大街的港台电视剧、录像……珠江之畔的别样风情,以及浓郁的商业气息,完全不同于因循守旧的中原腹地。
  当时我三十啷当岁,大学毕业刚分到省体工队不久。按说当过两年知青,又有8年工厂经历,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阅历、见识都应该不算太缺,可我还是像刘姥姥一样,东张西望,惊奇不已。
  我们的公务活动,包括饮食起居,全在广东省体工队所在的二沙头。恰逢改革开放之肇始,一个禁锢已久的人,偶然到了这么个繁华之所,宽松之地,哪里愿意转身就走!同来的两位女士和我一樣,她们要我去找头儿,争取在广州多待两天。
  头儿叫马玉音,一个挺动听的名字,可偏偏单位的人都头痛她,讨嫌她。她50出头,一张瓦刀脸,一头“清汤面”,鼻梁上架副老花镜,镜腿老是用胶布那么缠着,手里永远提着一只又老又破的人造革公文包,里面始终装着笔记本和钢笔。她终日一脸严肃。我到新单位半年多,从未见她笑过一次。
  面对两女士的撺掇,我只得苦笑。我说,你们数数看,这一路上,她在哪里让我们喘过一口气?恨不得连夜晚都拿来开会呢!
  谁料,我们到达广州的当晚,老天爷突然变脸,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整个中国南部!铁路中断,机场关闭,别说不想走,就是想走也走不成了。
  马科长急得跳脚:“这怎么办啊,张老师?”
  怎么办?该取的经取了,该开的会开了,该写的材料也写了。说良心话,我也麻脑壳啊!无奈之下,我鼓足勇气给她支招,建议利用这“无奈”的机会,就地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黄花岗、沙面、中山纪念堂……
  上面那些地方都“教育”光了后,我便硬起头皮,试探性地向她提出,能不能让大家逛逛“群众街”。所谓“群众街”,是广州人的智慧结晶。那时这种群众有需求,民间有活动的市场形式,处于地下状态。精明的广州人便给它取了个幽默通俗的名称,叫作“群众街”。这条街上的舶来品,如化纤衣料、尼龙服装、电子手表、计算器、打火机、折叠伞、人造革背包等,都是抢手货。
  出发前,马科长给我们开过会:不该说的不说,不该问的不问,不该传的不传,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去的不去,等等。在她的观念中,“群众街”明显属于我们不该去的地方。
  我担心马科长会尴尬,会教育,会生气,便赶紧补充道,我们去那里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看看能不能买点儿便宜货。
  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老人家居然没给我们“上课”,更没有生气。她声音低沉地说,既然大家都想去,我就带你们去一次。不过,有些事你们一定要注意:一是要保管好钱包,那个地方扒手多。二是只用眼睛看,别说话,广州人也很欺生。三是看好要买的东西先告诉我,你们不要先开价,讨价还价的事由我来。四是不买的东西,千万不要打听价钱,不然,他一听外地口音就会缠住你。五是莫沾火星别惹事,万一有事了也不要怕,我在广州有亲戚……
  就这样,在马科长的带领下,我们如愿去了趟“群众街”。
  那是一条地处偏僻,留有历史痕迹的沧桑老街,两边是浸淫岁月烟火的壁板商铺,中间是光溜平滑的石板路,整条街上人山人海,商贾如云,各种舶来的廉价商品琳琅满目,堆积如山。到处都是大包小包、拥挤不堪的小贩。他们汗流浃背,兴奋无比,有的驮着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子,有的扛着塞满货物的大旅行包,有的挑着用床单做成的大包袱,还有的使用简易手推车,拉着整箱整箱的抢手货……从衣着打扮上看,这支大军显然来自全国各地。
  作为观光客,我的视觉神经受到强烈冲击,不由惊叹,如此一条遍地黄金的“群众街”,只要一脚踏进来,踩的都是钱啊!
  我们紧跟在马科长身后。老人家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她不时操着叽里哇啦的广东话跟人搭讪,回头又把对方的话翻译给我们听,那叫一个活跃!
  好不容易挤到一家卖化纤衣料的店铺里,只觉得眼花缭乱,品种那叫一个多,花色那叫一个全!两位女同胞眨眼间不知钻到哪里去了,我则像个跟班似的不离马科长左右。
  不一会儿,两位女士又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悄悄示意马科长,说她们已选好了衣料。马科长不动声色,尾随其去看罢货后,将店老板请过来,开始讨价还价。
  她将那只须臾不离手的烂提包搁到货柜上,腾出双手,一会儿指指外面大街,一会儿又指指店铺里头,一个劲地画大圈画小圈,还扳起指头一根一根地数给老板看,而面部表情随着这些动作、手势,时阴时晴……
  我不知她对老板都说了些什么,却见老板叫苦不迭。一旁的一位女老师则不停地笑,显然她能听懂广东话。最后的结果是,老板的开价竟被她砍去了2/3!
  整个过程硬是把我这“老外”搞蒙了,正欲动问时,只见马科长又叽里哇啦跟老板比画上了。她伸出右手巴掌,掌心向下按了按,接着稍稍压低一些又按了按。这回我算是弄明白了,她是在比画小孩的身高尺寸。老板点点头,连忙搬出两匹不同的料子,放宽尺寸后各剪下一截,包好交给她。
  这一次马科长没有讨价还价,而是直接从那只烂提包里翻出钱来付款。
  听得懂广东话的女老师悄悄告诉我,科长刚才对老板说,她家有两个孩子,一男一女,大的是女孩,小的是男孩。一个这么高,另一个这么高,从来都没有穿过的卡,想给他们各买一块衣料带回去。你知道的,她就两个儿子,大的刚结婚,小的连对象都没有,家里哪来这样两个孩子?科长是给你姑娘、儿子买的!
  未及我开口,马科长不容分说地将包好的衣料塞到我手中:张老师,快拿着,我不爱拉拉扯扯,也不会这一套。你不是说想买点儿便宜东西吗?一个家在农村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本来就够呛,还得管弟弟妹妹。你的担子不轻啊!
  马科长的话说到我心坎上了。
  返回二沙头后,我才得知马科长砍价时对老板说了些什么。原来,这里是她少女时代的伤心地。她家曾在这条街上开了爿绸缎庄,很有名的。爷爷过世后,祖上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业,不几年就被吃喝嫖赌的父亲败得一塌糊涂。因为听信谣言,新中国成立前夕父亲带着小老婆逃到南洋去了,家里只剩下母亲独力支撑。她从小就是看着母亲做绸缎生意长大的,有多大赚头她能不清楚?
  懂广东话的老师说完这些,情不自禁地感叹起来:看样子呀,这“群众街”迟早会在全中国遍地开花呢!
  另一位则提出个问题:我们马科长是个好人,不晓得逛过“群众街”后,她还会不会再当回我们熟悉的那个“马科长”?
  两位的问题耐人寻味,我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便起身推开窗子,想瞧瞧户外。暴雨早已销声匿迹,只见珠江两岸灯火璀璨,历史的大潮排山倒海,势不可挡,谁能无动于衷,谁又能裹足不前呢?
其他文献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學
期刊
《史记》是中国文史著作中的扛鼎之作,历代对其都有非常多的评论。《史记》是文史结合的典范,关于它的文学评论是与史学评论同步的,汉魏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唐代进一步发展,并奠定了《史记》的文学地位。宋代作为我国思想与文化高度发达的时期,其文学评论的相关思想具有极高的研究与参考价值。本文针对宋代对《史记》的评论进行简述。  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著作中的典范,其独有的纪传体体例为后世史书的写作开创了新
期刊
坚持党的领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明确写入总监察法第一章总则第二条即明确了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监察工
期刊
马钧,是三国时代的一位纺织机械革新家、发明家.字德衡,曹魏扶风(今陕西兴平)人.从小口吃,不善言谈.出身贫苦,少年时没有太多的机会读书,常要为生活奔波,因此有更多的机会接
他是一名农业专家,身上带着科技工作者那种特有的儒雅风范;他是一名劳动模范,不仅自己投身农业科技第一线,在艰苦环境中苦干实干,更带动团队,在全省首创了“劳模联合创新工作室”模式,将劳模工作室的效应成倍放大;他更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在荣誉面前从不骄傲,在待遇面前,他从不伸手。  他就是于国庆,1996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大学本科、硕士学位,研究员,辽宁省风沙所党委书
期刊
映秀,我来了  被撕裂的那道口子  缝上是一道疤  撕开是斑斑泪痕  十年的疤在时间里穿行  我生怕一不小心  又会被撕裂  即使那是  鲜花已开遍原野的  五月  十年,我一直在告别  回归的路上不敢回望  那块大地的伤痕梦的惊悸  以无数种方式坍塌  生命无处逃离  十年,这块疤痕  习惯沉默自闭  睁开眼  怕又是残垣断壁  瓦砾碎片满目疮痍  我想拔出那根尖刺  假如我能忘记  被废墟吞没
期刊
摘要:书籍是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社会的阶梯,蕴含着巨大的精神文明力量。阅读书文强化生存技能,必将成为我们树起一座人生美好的丰碑。  关键词:阅读书文;强化技能;修身养性炼德  【中图分类号】G420  我爱人间,我在人间生长,我爱阅读书文,我在阅读书文中增加知识、增强技能。阅读书文,是艰辛的劳动,否则便不会有“十年寒窗苦”之说。阅读书文是奋力的攀登,否则便不会有辉煌灿烂的顶峰。然而有失必有得,
2013年3月3日,慈善家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在华盛顿接受访谈的时候谈到了科学在拯救贫困者以及改善生活方面的作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成立150周年的年会上,他们获得了美
親爱的米亚老师  十年前你二十九岁我八岁  今天你仍然是二十九岁  我已是青春华冠  但我不能忘了你的怀抱  你用拿粉笔的手掌  撕开合拢的天地  让太阳的光芒  重新照耀我们的躯体  老师,你的灵魂升到了天空  也永远留驻在我们的心里  滋养着我们奔跑向前  如今,春阳已普照你的故里  我多想把盛开的樱桃花  铺满你的讲桌  用燕子的啼鸣接续你的歌声  用我们的双手挽起您的臂膀  和我们一起踏步
期刊
门捷列夫(1834-1907)于1834年2月7日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市.父亲是位中学教师.在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双眼因患白内障而失明,一家的生活全仗着他母亲经营一个小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