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管子》中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和社会现代化的加快,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越来越成为刚需,这也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好的环境和土壤。而随着传统文化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其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也愈加变深,传统文化似乎迎来了“复兴”的新时代。
无论是去年刚刚确立、阅读量便超1亿的“中国华服日”,还是故宫博物院开发、瞬间成网红的1万种文创产品;无论是接连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还是备受欢迎的网络游戏《天下3》《仙剑》……这些热门事件背后,越来越强烈地显示出一个信号:传统文化越来越热了。
《管子》中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和社会现代化的加快,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越来越成为刚需,这也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好的环境和土壤。而随着传统文化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其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也愈加变深,传统文化似乎迎来了“复兴”的新时代。
时代语境下的文化加持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古籍善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5月15日,光明网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宝”网络专题正式上线,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拉开序幕。
中华善本,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流传较少的古籍,具有较强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堪称国之瑰宝。但在今天,此类经典不仅百不存一,而且重锁深藏,大众难得一见。而此次活动,就是将中华善本数字化,让大众与千年文化直接对话,在保护中华善本的同时,更能让现代人与千年古籍相遇际会。
无独有偶。5月10日正式启动的圆明园“修复1860”项目也引起诸多关注。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无数藏品付之一炬。其实,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地下,还埋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大量文物。“修复1860”项目就是对大规模发掘出土的文物碎片进行拼接修复。
据悉,通过前期考古挖掘,圆明园出土了10万多片瓷器碎片,最久远的已有300多年历史。修复完成后,圆明园将进行3D扫描,把瓷器图像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未来,这些修复瓷器成品将在圆明园展出。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表示,文物修复的“复”和文化复兴的“复”是同一个字,修复文物也是文化复兴的体现。 “圆明园将继续脚踏实地地推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坚持发现一个、修复一个,修复一个、展示一个。”
产业助推下的文化复兴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前央视主持人、东家联合创始人赵普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或许是当下发展文化最好的注解。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到现代生活,才能得以传承。而在这场文化复兴的风口背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参与进来,诞生了很多创业与商业机会。
早在2017年年底,腾讯就尝试用数字技术来传承文化遗产,与敦煌研究院启动了“数字丝路”计划。为了进一步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故宫还成立了文创团队,专门研究如何将藏品信息跟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比如“正大光明”充电器、故宫箱包、朝珠耳机等。
除了互联网巨头,备受资本关注的传统文化相关创业公司也越来越多。
亚洲最大的匠人手作电商平台一东家,秉承“让传承成为潮流”的理念,走访全国各地,发掘传统手工艺的匠人加入东家,把好的工艺变成和时代结合的作品。这一平台,同时切准消费升级与文化复兴两个商机。去年3月,东家已完成了1.1亿元B轮融资。
除此之外,旅游、游戏等产业,也越来越多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仅仅是传统文化电商一项的交易就达到116.8亿元的规模。包括内容、IP、电商等产业,传统文化复兴背后,迎来的将是千亿级别的市场。
新兴群体的文化创新
兵马俑变身应援加油手办、FAST天眼射电望远镜收到喵星球的信号,敦煌壁画的飞天元素被搬上泳装,还有川剧变脸变出了白娘子面膜……这些脑洞大开的商品,展现了90后设计师眼中的“新国宝”。
“我们去国外旅行时,都会带有当地文化特色、包装精致的伴手礼。所以我们希望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IP,也能以新的面貌展现给大家。”过去一年,“国宝联萌”设计合伙人之一的Ninja团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复兴上投入了很多精力。
近些年,移動互联网的迭代,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引爆点,而谙熟互联网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参与到传统文化复兴中。尤其是由年轻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们形成的新兴群体,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柱。
在中国年轻人最集中的B站,国风兴趣圈层(国创、国风舞蹈、汉服等)的覆盖人数相比5年前增长了20倍以上。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截至去年年底,该纪录片播放量超过314万,弹幕超过8万。
在音频平台荔枝APP上,与古风、Pia戏类的直播接近全平台所有品类的15%。每周有超过上万场该品类的直播,用户以90后的学生群体为主。在斗鱼上,一个直播写书法的主播就有近5万粉丝;花椒上,一个男主播弹古筝吸引了超16万粉丝。再往前,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突然爆红网络,成为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
“他们会主动发掘并传播传统文化之美,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正如资深的二次元文化创业者陈睿分析的那样,这个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网络为他们打开了全世界的窗口,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外来文化的灌输。他们需要有着更好的文化自信,于是主动发掘并传播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于是成为了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播的主力军。
无论是去年刚刚确立、阅读量便超1亿的“中国华服日”,还是故宫博物院开发、瞬间成网红的1万种文创产品;无论是接连走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类节目,还是备受欢迎的网络游戏《天下3》《仙剑》……这些热门事件背后,越来越强烈地显示出一个信号:传统文化越来越热了。
《管子》中说: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国民消费升级和社会现代化的加快,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越来越成为刚需,这也为传统文化复兴提供了好的环境和土壤。而随着传统文化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其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也愈加变深,传统文化似乎迎来了“复兴”的新时代。
时代语境下的文化加持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古籍善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5月15日,光明网联合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古籍善本·文明瑰宝”网络专题正式上线, “文脉颂中华.e页千年”中华古籍善本网络主题传播拉开序幕。
中华善本,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流传较少的古籍,具有较强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堪称国之瑰宝。但在今天,此类经典不仅百不存一,而且重锁深藏,大众难得一见。而此次活动,就是将中华善本数字化,让大众与千年文化直接对话,在保护中华善本的同时,更能让现代人与千年古籍相遇际会。
无独有偶。5月10日正式启动的圆明园“修复1860”项目也引起诸多关注。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英法联军洗劫无数藏品付之一炬。其实,在圆明园遗址公园地下,还埋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大量文物。“修复1860”项目就是对大规模发掘出土的文物碎片进行拼接修复。
据悉,通过前期考古挖掘,圆明园出土了10万多片瓷器碎片,最久远的已有300多年历史。修复完成后,圆明园将进行3D扫描,把瓷器图像收入到圆明园线上数字博物馆。未来,这些修复瓷器成品将在圆明园展出。
“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表示,文物修复的“复”和文化复兴的“复”是同一个字,修复文物也是文化复兴的体现。 “圆明园将继续脚踏实地地推进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坚持发现一个、修复一个,修复一个、展示一个。”
产业助推下的文化复兴
“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分享是最好的传播。”前央视主持人、东家联合创始人赵普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或许是当下发展文化最好的注解。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到现代生活,才能得以传承。而在这场文化复兴的风口背后,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和创业公司参与进来,诞生了很多创业与商业机会。
早在2017年年底,腾讯就尝试用数字技术来传承文化遗产,与敦煌研究院启动了“数字丝路”计划。为了进一步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故宫还成立了文创团队,专门研究如何将藏品信息跟人们的生活需求结合起来,比如“正大光明”充电器、故宫箱包、朝珠耳机等。
除了互联网巨头,备受资本关注的传统文化相关创业公司也越来越多。
亚洲最大的匠人手作电商平台一东家,秉承“让传承成为潮流”的理念,走访全国各地,发掘传统手工艺的匠人加入东家,把好的工艺变成和时代结合的作品。这一平台,同时切准消费升级与文化复兴两个商机。去年3月,东家已完成了1.1亿元B轮融资。
除此之外,旅游、游戏等产业,也越来越多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仅仅是传统文化电商一项的交易就达到116.8亿元的规模。包括内容、IP、电商等产业,传统文化复兴背后,迎来的将是千亿级别的市场。
新兴群体的文化创新
兵马俑变身应援加油手办、FAST天眼射电望远镜收到喵星球的信号,敦煌壁画的飞天元素被搬上泳装,还有川剧变脸变出了白娘子面膜……这些脑洞大开的商品,展现了90后设计师眼中的“新国宝”。
“我们去国外旅行时,都会带有当地文化特色、包装精致的伴手礼。所以我们希望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IP,也能以新的面貌展现给大家。”过去一年,“国宝联萌”设计合伙人之一的Ninja团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复兴上投入了很多精力。
近些年,移動互联网的迭代,为传统文化带来新的引爆点,而谙熟互联网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并参与到传统文化复兴中。尤其是由年轻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们形成的新兴群体,成为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柱。
在中国年轻人最集中的B站,国风兴趣圈层(国创、国风舞蹈、汉服等)的覆盖人数相比5年前增长了20倍以上。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截至去年年底,该纪录片播放量超过314万,弹幕超过8万。
在音频平台荔枝APP上,与古风、Pia戏类的直播接近全平台所有品类的15%。每周有超过上万场该品类的直播,用户以90后的学生群体为主。在斗鱼上,一个直播写书法的主播就有近5万粉丝;花椒上,一个男主播弹古筝吸引了超16万粉丝。再往前,杭州的外卖小哥雷海为突然爆红网络,成为了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
“他们会主动发掘并传播传统文化之美,这才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关键。”正如资深的二次元文化创业者陈睿分析的那样,这个群体受过高等教育,网络为他们打开了全世界的窗口,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已经不再满足单纯的外来文化的灌输。他们需要有着更好的文化自信,于是主动发掘并传播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开始追寻更加适合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于是成为了传统文化复兴和传播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