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施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对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分别从管理、资金、资源、培训、技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农村远程教育有效实施的建议,以求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50-04
2007年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收官之年。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资源建设和师资水平等均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川省作为“农远工程”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农远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以南充市为例,阐述“农远工程”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实施现状
1.工程实施背景及覆盖范围
南充市地处川东北地区,辖三区一市五县,6042个行政村,人口总数735余万。南充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山区的教师和孩子们都渴望远程教育项目,迫切需要优秀的教育资源。2003年以前,国家远程教育各种项目均在南充试点,为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3年,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投入经费累计达2亿多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92所,中小学共有计算机 22406台、多媒体网络教室312个、校园网 65个、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60个;106所学校通过卫星宽带和互联网实现天网地网合一;65所学校在互联网上建立教育网站;856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896人。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南充市列入四川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重点地区,南充市委、市政府也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度重视。截止到截稿时,三种模式布点学校共5105所,其中,“模式一”学校3860 所、“模式二”学校701 所、“模式三”学校544所,覆盖率达100%。
2.机构建设及组织管理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2003]22号)精神,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计委、财政的领导为成员的南充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分管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技装所、电教馆负责日常工作。
3. 资金落实情况
全市“农远工程”总投入达10598.6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投入资金8460.64万元,我市投入项目配套资金2137.96万元。2004-2005年项目、2006年项目、2007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的项目配套资金均由财政全额解决,不向农民、学生收费,不让学校分摊。
4. 教师培训情况
全市4272名教师参加了远程教育的专门培训,其中,1218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491名教师参加了市级培训,2563名教师参加了县级培训,同时,80%的教师参加了校本培训。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农远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愿意尝试新技术的使用,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信奉自身的经验而排斥技术的使用;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缺乏综合使用各种技术的能力,无法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同时也不能正确处理教育信息化和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之间的关系,[1]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远工程”效益的发挥。
2. 缺乏管理机制,设备利用率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专职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人员很缺乏,大多数管理应用人员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兼职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走上管理岗位,对设备的维护运用能力和新技术的推广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管理人员数量和能力水平等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调整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影响了“农远工程”设备的正常使用。
各项目学校在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效益的发挥等方面制订了一些制度,例如从省、市到县普遍制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工程项目管理手册等管理制度,但大部分只是从宏观上作了一些要求,许多制度和文件不能得以充分实施。因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经验,但距建立集资源的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等环节为一体的长效机制,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现有的制度,也没有很好的执行,导致大量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
3. 技术服务出现“断层”
企业的售后服务保证度差。大部分远程教育设备的供应商未在县级设售后服务点,在工程建设结束后,预先的售后服务承诺很难完全落实。农村中小学交通不便,而且设备量大面广,企业不能到校服务、集成供应商推委、生产商不履行三保责任,市县项目办又无督促和制约手段,一旦这些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出现故障并且超出了学校自己的技术维护范围,就无法完全、及时地得到解决。因此,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各农村中小学校的需求。
4.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支持
持续的经费支持是“农远工程”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农远工程”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项目投资和学校自筹。显然,在项目投资结束后,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均无该项预算资金,仅靠学校自筹将难以确保“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取消收取“信息技术教育费”,学校电费、网络费、维修费承担的压力增大,不少学校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5. 缺乏配套资源,应用水平不高
目前“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主要是城市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和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师资的不足,但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版本较多,与各种教材版本配套的、符合新课程和农村学生实际的新型有效资源,以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农远工程”和现代课程改革的需求。
6. 培训工作不够,缺乏监测评估机制
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运用,而运用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目前,各级各类培训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但其中的问题也开始暴露:
(1)培训前调研和准备工作不充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培训目标不明确、内容不适用、评价不科学、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等现象。部分项目学校仓促选派教师,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培训效率不高。甚至个别参加培训的人员目的不正确,将培训理解成“旅游 培训”。
(2)对设备管理维护人员培训的重点主要是卫星资源的接收与管理、设备的维护及网络知识;对学科教师培训的重点则是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等,普遍缺乏对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的培训;重视教师培训轻视校长培训;再者由于设备利用率低,培训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长时间不用,培训内容逐渐生疏,培训工作缺乏可持续性。
(3)缺乏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7. 应用效益尚未很好体现
在调查中了解到:10%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2%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而88%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没有明显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但是,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说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内容或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测量或无法用显性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刚刚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的特性掌握不够或使用方法不熟等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没有明显的提高。
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各农村中小学应该成立专门的远程教育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设备维护保养、使用登记,教师培训考核、教研激励,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方面的考核制度,从而调动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共同推进远程教育应用效益的发挥。
如根据学生所处学校的模式类型和年级,将项目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考核分为不同的等级,并由市、县或学区来统一命题考试;根据各项目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其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相联系;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情况、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信息下载量和服务“三农”的程度等内容列入学校的评估和考核范围。
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目前,远程教育运行维护经费基本上没有专门立项,学校挤出来的微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运行维护的需求。
各项目学校既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也要充分鼓励企业或个人对项目学校进行捐款或捐赠,多方扩大资金来源;在资金支出方面,既要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发展,也要兼顾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为“农远工程”应用的持续发挥提供资金保障;倡导各农村中小学与当地乡镇紧密合作,学校要为当地“三农”发展和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提供场所和资源,当地乡镇也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3. 加强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应用效益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广泛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工作,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或本地的应用模式。如针对“模式二”的“光盘刻录,辐射周围”模式,既可以将接收的卫星资源与所辐射学校共享,又可以实现资源的长期、重复利用,还可以降低所辐射学校的资源购置费用;如针对兼有“模式一”和“模式三”的“天网下载,地网上传”模式,将卫星资源下载并存放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中,以实现全体教师对卫星资源的灵活应用;再如针对同时建有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网、校园网、互联网和卫星资源网的“五网并行,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对五网设备及其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来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
教学资源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于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中心提供的大量优秀教学资源,应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二次设计与开发。[2]
其次,省教育资源中心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发适合本地农村教育实际、实用性强的乡土教学资源。录制本地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成光盘,发给学校,起到示范交流的作用。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在县一级远程教育资源库进行交流,既省时省力,又避免重复劳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还可鼓励和发动全社会来参与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让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3]
4.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短缺的现状,教育部门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和相关专业人才从事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此发挥骨干力量的带动作用。
对项目学校的领导、计算机和卫星资源管理人员、光盘播放人员、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突出其在培训目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建立各级培训教师数据库,对参加培训的教师信息详细记载,避免培训内容及培训教师的重复。
培训前对参培教师进行摸底调查,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分级培训。一方面便于教师分别教学、分类指导,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学员通过培训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建立考核制度,从考勤、作业、笔试、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把培训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先进评选、职称晋级等挂钩,通过多重评价体制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乡、校”五级培训,坚持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优化县级培训,采取“县乡联合”,整合县级和乡级资源中心的资源,对本县各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培训。广泛开展校本培训,依靠先行接受过培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其他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教师对本校其他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1]
此外,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等办法和互相交流、互相观摩、自制课件等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
5. 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
以省电教馆为中心,分层次成立“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服务支持体系,指导帮助项目学校做好设备安装、维护、保养和资源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不断完善以县为中心的技术服务体系,采取 “县企合作”的方式,即县教育局与中标单位签定协议,中标单位提供零配件和技术指导等;县教育局组织专职远教技术服务人员负责全县项目设备的维护,坚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农远工程”设备管理队伍。这样既缩短了售后服务响应时间,又培养了县级技术队伍。对于技术故障的排除采取“就近解决”的原则。同时企业售后服务的经费划归市县管理或加大市县项目办的控制机制。
6. 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农远工程”实施的同时,应考虑不同远程教育项目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从整体上推进中国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的教材需要不同的资源支持,也就出现了新的应用环境。在农村教学条件下,课程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开发、硬件建设、农村教师素质等方面。这些问题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因此将“农远工程”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对策,将会事半功倍。
(2)与“明天女教师培训”项目相结合
“明天女教师培训”项目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行动。计划在一年内,对四川、陕西等省的1000名乡镇中心小学女教师进行培训,使她们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知识。2003年以前,该项目在我省就有多处试点。将这两个项目结合起来,可以避免资金重复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3)与其他西部扶贫计划相结合
为促进西部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工程和各种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将这些项目与农村教育信息化相似的地方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经济、科技的整体进步。[4]
7.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制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是“农远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以“成本效益观”为基础,从硬件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三种模式”的应用效益等方面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健全成本分析核算、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管理应用等方面的评价体系。组织专门的评价队伍,规范评价步骤。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总结工程目前的进展情况,探讨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保证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总结性评价是考察项目最终的实施效果,是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全过程的检验,用以判断是否合格及评定等级等。[5]两种评价有机结合既可以保证当前项目顺利进展,也可以最终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四、总结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速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系统工程,一定要从组织管理、工程实施、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后期维护与可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统筹规划。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百亿工程,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进取,充分发挥这项工程的效益,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促进农村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华. 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访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顾问丁兴富博士[J]. 中国电化教育,2004,(8):5-9.
[2]谢文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J].中国电化教育,2006,(5):81-83.
[3]于瑶.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06,(12).
[4]蒋立兵,王继新. 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一点建议[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5):22-24.
[5]何克抗. 教育技术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远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 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12-0050-04
2007年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的收官之年。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条件、资源建设和师资水平等均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应用水平和应用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四川省作为“农远工程”的重要成员之一,在“农远工程”的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以南充市为例,阐述“农远工程”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实施现状
1.工程实施背景及覆盖范围
南充市地处川东北地区,辖三区一市五县,6042个行政村,人口总数735余万。南充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农村山区的教师和孩子们都渴望远程教育项目,迫切需要优秀的教育资源。2003年以前,国家远程教育各种项目均在南充试点,为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截至2003年,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已投入经费累计达2亿多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92所,中小学共有计算机 22406台、多媒体网络教室312个、校园网 65个、远程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60个;106所学校通过卫星宽带和互联网实现天网地网合一;65所学校在互联网上建立教育网站;856所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有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896人。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四川省委、省政府将南充市列入四川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工程的重点地区,南充市委、市政府也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度重视。截止到截稿时,三种模式布点学校共5105所,其中,“模式一”学校3860 所、“模式二”学校701 所、“模式三”学校544所,覆盖率达100%。
2.机构建设及组织管理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教基[2003]22号)精神,市政府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市教育局局长任副组长,计委、财政的领导为成员的南充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分管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由市教育局技装所、电教馆负责日常工作。
3. 资金落实情况
全市“农远工程”总投入达10598.6万元,其中中央、省财政投入资金8460.64万元,我市投入项目配套资金2137.96万元。2004-2005年项目、2006年项目、2007年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县市区的项目配套资金均由财政全额解决,不向农民、学生收费,不让学校分摊。
4. 教师培训情况
全市4272名教师参加了远程教育的专门培训,其中,1218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491名教师参加了市级培训,2563名教师参加了县级培训,同时,80%的教师参加了校本培训。
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农远工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片面追求使教师在实践中不愿意尝试新技术的使用,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信奉自身的经验而排斥技术的使用;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缺乏综合使用各种技术的能力,无法实现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同时也不能正确处理教育信息化和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之间的关系,[1]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远工程”效益的发挥。
2. 缺乏管理机制,设备利用率不高
调查结果显示:“农远工程”项目学校专职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应用人员很缺乏,大多数管理应用人员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兼职教师,经过短期培训就匆匆走上管理岗位,对设备的维护运用能力和新技术的推广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农村中小学由于受管理人员数量和能力水平等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调整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影响了“农远工程”设备的正常使用。
各项目学校在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及教学效益的发挥等方面制订了一些制度,例如从省、市到县普遍制订了项目管理责任书、工程项目管理手册等管理制度,但大部分只是从宏观上作了一些要求,许多制度和文件不能得以充分实施。因此虽然取得了一定经验,但距建立集资源的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等环节为一体的长效机制,还有一定差距。对于现有的制度,也没有很好的执行,导致大量设备长期闲置,利用率不高。
3. 技术服务出现“断层”
企业的售后服务保证度差。大部分远程教育设备的供应商未在县级设售后服务点,在工程建设结束后,预先的售后服务承诺很难完全落实。农村中小学交通不便,而且设备量大面广,企业不能到校服务、集成供应商推委、生产商不履行三保责任,市县项目办又无督促和制约手段,一旦这些学校的远程教育设备出现故障并且超出了学校自己的技术维护范围,就无法完全、及时地得到解决。因此,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难以满足各农村中小学校的需求。
4.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费支持
持续的经费支持是“农远工程”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农远工程”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项目投资和学校自筹。显然,在项目投资结束后,由于各级教育部门均无该项预算资金,仅靠学校自筹将难以确保“农远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在“农远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取消收取“信息技术教育费”,学校电费、网络费、维修费承担的压力增大,不少学校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5. 缺乏配套资源,应用水平不高
目前“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主要是城市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和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师资的不足,但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版本较多,与各种教材版本配套的、符合新课程和农村学生实际的新型有效资源,以及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缺乏,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农远工程”和现代课程改革的需求。
6. 培训工作不够,缺乏监测评估机制
农远工程的关键在于运用,而运用效果的好坏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目前,各级各类培训已经展开并初见成效,但其中的问题也开始暴露:
(1)培训前调研和准备工作不充分,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了培训目标不明确、内容不适用、评价不科学、考核方式过于简单等现象。部分项目学校仓促选派教师,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培训效率不高。甚至个别参加培训的人员目的不正确,将培训理解成“旅游 培训”。
(2)对设备管理维护人员培训的重点主要是卫星资源的接收与管理、设备的维护及网络知识;对学科教师培训的重点则是计算机操作技能、课件制作等,普遍缺乏对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内容的培训;重视教师培训轻视校长培训;再者由于设备利用率低,培训以后,教师在教学中长时间不用,培训内容逐渐生疏,培训工作缺乏可持续性。
(3)缺乏完善的监测评估机制,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7. 应用效益尚未很好体现
在调查中了解到:10%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2%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而88%的教师认为教育教学质量没有明显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在应用远程教育资源于学科教学,但是,没有十分直观的感受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说明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内容或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学生的能力无法测量或无法用显性的方式表达。另一方面说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刚刚接触现代教育技术,对资源的特性掌握不够或使用方法不熟等导致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没有明显的提高。
三、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不断完善考核制度
各农村中小学应该成立专门的远程教育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设备维护保养、使用登记,教师培训考核、教研激励,资源建设与应用等方面的考核制度,从而调动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师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共同推进远程教育应用效益的发挥。
如根据学生所处学校的模式类型和年级,将项目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考核分为不同的等级,并由市、县或学区来统一命题考试;根据各项目学校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其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相联系;将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情况、设备的完好率、使用率、信息下载量和服务“三农”的程度等内容列入学校的评估和考核范围。
2.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目前,远程教育运行维护经费基本上没有专门立项,学校挤出来的微薄经费远远不能满足运行维护的需求。
各项目学校既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也要充分鼓励企业或个人对项目学校进行捐款或捐赠,多方扩大资金来源;在资金支出方面,既要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发展,也要兼顾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为“农远工程”应用的持续发挥提供资金保障;倡导各农村中小学与当地乡镇紧密合作,学校要为当地“三农”发展和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提供场所和资源,当地乡镇也要为学校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有利条件。
3. 加强资源建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应用效益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广泛开展教学应用研究工作,努力探索适合本校或本地的应用模式。如针对“模式二”的“光盘刻录,辐射周围”模式,既可以将接收的卫星资源与所辐射学校共享,又可以实现资源的长期、重复利用,还可以降低所辐射学校的资源购置费用;如针对兼有“模式一”和“模式三”的“天网下载,地网上传”模式,将卫星资源下载并存放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中,以实现全体教师对卫星资源的灵活应用;再如针对同时建有校园广播网、闭路电视网、校园网、互联网和卫星资源网的“五网并行,资源整合”模式,通过对五网设备及其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并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来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率。
教学资源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于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中心提供的大量优秀教学资源,应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学实际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二次设计与开发。[2]
其次,省教育资源中心应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开发适合本地农村教育实际、实用性强的乡土教学资源。录制本地优秀教师的示范课,制成光盘,发给学校,起到示范交流的作用。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符合农村学生认识特点、具有乡土特色的教学软件,在县一级远程教育资源库进行交流,既省时省力,又避免重复劳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还可鼓励和发动全社会来参与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已有的社会资源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让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彩。[3]
4.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短缺的现状,教育部门应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校的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生和相关专业人才从事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以此发挥骨干力量的带动作用。
对项目学校的领导、计算机和卫星资源管理人员、光盘播放人员、骨干教师和学科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突出其在培训目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建立各级培训教师数据库,对参加培训的教师信息详细记载,避免培训内容及培训教师的重复。
培训前对参培教师进行摸底调查,根据教师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分级培训。一方面便于教师分别教学、分类指导,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学员通过培训都能获得不同层次的提高。建立考核制度,从考勤、作业、笔试、实践、应用等方面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把培训结果与教师年度考核、先进评选、职称晋级等挂钩,通过多重评价体制督促教师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和应用水平。
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乡、校”五级培训,坚持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相结合,优化县级培训,采取“县乡联合”,整合县级和乡级资源中心的资源,对本县各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进行整体培训。广泛开展校本培训,依靠先行接受过培训的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和其他有信息技术专长的教师对本校其他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应紧密结合基础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1]
此外,还要鼓励教师通过自我学习、校本教研、同伴互助等办法和互相交流、互相观摩、自制课件等多种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应用能力。
5. 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支持体系
以省电教馆为中心,分层次成立“省、市、县、乡”四级技术服务支持体系,指导帮助项目学校做好设备安装、维护、保养和资源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不断完善以县为中心的技术服务体系,采取 “县企合作”的方式,即县教育局与中标单位签定协议,中标单位提供零配件和技术指导等;县教育局组织专职远教技术服务人员负责全县项目设备的维护,坚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逐步建立一支高水平、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农远工程”设备管理队伍。这样既缩短了售后服务响应时间,又培养了县级技术队伍。对于技术故障的排除采取“就近解决”的原则。同时企业售后服务的经费划归市县管理或加大市县项目办的控制机制。
6. 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在“农远工程”实施的同时,应考虑不同远程教育项目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从整体上推进中国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
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不同的教材需要不同的资源支持,也就出现了新的应用环境。在农村教学条件下,课程改革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课程资源开发、硬件建设、农村教师素质等方面。这些问题也是农村教育信息化所面临的,因此将“农远工程”与新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共同研究对策,将会事半功倍。
(2)与“明天女教师培训”项目相结合
“明天女教师培训”项目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行动。计划在一年内,对四川、陕西等省的1000名乡镇中心小学女教师进行培训,使她们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知识。2003年以前,该项目在我省就有多处试点。将这两个项目结合起来,可以避免资金重复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
(3)与其他西部扶贫计划相结合
为促进西部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推出了“西部大开发”工程和各种现代远程教育扶贫项目。将这些项目与农村教育信息化相似的地方结合起来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经济、科技的整体进步。[4]
7.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评价体制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是“农远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要以“成本效益观”为基础,从硬件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三种模式”的应用效益等方面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健全成本分析核算、综合效益、可持续发展、管理应用等方面的评价体系。组织专门的评价队伍,规范评价步骤。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为了总结工程目前的进展情况,探讨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保证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总结性评价是考察项目最终的实施效果,是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全过程的检验,用以判断是否合格及评定等级等。[5]两种评价有机结合既可以保证当前项目顺利进展,也可以最终保证项目的高质量完成。
四、总结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速贫困地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系统工程,一定要从组织管理、工程实施、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后期维护与可续发展等各个方面统筹规划。
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百亿工程,只有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探索进取,充分发挥这项工程的效益,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促进农村繁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晓华. 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访教育部远程教育专家顾问丁兴富博士[J]. 中国电化教育,2004,(8):5-9.
[2]谢文斌.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J].中国电化教育,2006,(5):81-83.
[3]于瑶. 四川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策略[J].教育信息技术,2006,(12).
[4]蒋立兵,王继新. 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一点建议[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5):22-24.
[5]何克抗. 教育技术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