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香乍爇熬—铜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zaf_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德扬今春推出37件精致华美的铜炉专场,以明清时期宣德炉作为主轴,量寡质精。形制种类遍及蚰耳、狮首耳、索耳、冲耳、戟耳炉、压经炉到线条流畅的鬲式炉,尚有仿生形制的明铜鸭形香熏、清乾隆烧古甪端香熏。不论何种炉形,宣德炉都有一种从内散逸而出的奇光,各具千秋。
  明晚期一件“大明宣德年制”款《鬲式炉》,炉形矮扃,整体圆润,口滑厚实,内颈深峻,三足沉稳,整体大气,铜质带有雪花般的金点,大型之鬲式香炉至今已不多见,此炉硕大之气派更屈指可数。“玉堂珍玩”款《桥耳炉》,桥耳炉为宣德炉经典炉型之一,炉型取意先生讲经,学人围坐聆听,此炉有着红润的皮色,厚实的包覆光滑的内膛,浑圆的腹肚有着大气之势,为明晚期另一佳作。
  清初“大明宣德年制”款《戟耳炉》,铜质极为细致、缜密,炉身金点满部。灵活状的戟耳让整器有股超逸的灵气,又不失其内敛,搭上厚座,更为难得。清代一件“宣德年制”款《马槽炉》,天圆地方是中国人最朴素的宇宙概念,祭祀上天要使用圆形香炉,祭祀大地或下界的神明就要用方型的炉子,长方形四内凹足,左右出戟耳,深腹,外型就像一只马槽,马槽本是俗中之物,但经改良后即成大雅之物,重返明代文人返朴归真境界,深富情趣。
  “大清乾隆年制”款《烧古角端香熏》,甪端昂首挺胸,口阔牙利,神态威严,双目炯炯有神,气势非凡,以甪端首为盖,开合自然。若其中燃香,从甪埠中吐出,则烟香冉冉腾云驾雾,似从天而降,以静化动,实为能匠之巧作。并且为乾隆时期特有的烧古技法铸造,加以局部云纹鎏金,棕褐色带点金色,相得筛彰。尚有一件精品,清中期“大明宣德年制”款《蚰尼耳炉》,此炉带有原座,拙中藏雅,双耳龙妙,半圆如月,炉腹圆垂,远近谐美,金黄色皮榖,手感沉稳。
其他文献
此次专场所呈现的百余件臻品,玉器从圆雕、佩饰到文房用具,精致小巧,文房几案自笔筒、臂搁、纸镇到文具盘,文人气息浓郁;雕塑范畴则有沉香木雕、竹雕及牙雕品项,丰富多元;延续门德扬2013年风华,这次亦推出织锦单元,更是征集了几件稀有的江南织造局云锦,料稀工精。  玉器年代从唐至清,以明清玉器作为主轴。《白玉和合香盒》为乾隆时期的香器珍品,圆润细致,抛光精美,全件浅雕水间“荷花”,制成“圆盒”形制,取和
期刊
总览夏时期玉器与玉文化,一股浓烈的新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玉文化中心转换,中原后来居上,成为新核心  中国史前玉文化大约开始形成于公元前6000年前后,此后总体上经历了由北往南、由东往西的传播与发展。  公元前6000年至4000年为史前玉文化起源阶段。各地出土玉器寥若晨星,器类简单。这一阶段,中国境内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玉文化中心。  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是史前玉文化的重要发展期。玉器
期刊
此次“佛教文物”专场汇集百余件精品,年代幅度横跨唐宋到明清,种类涵盖金铜造像、唐卡、法供器及佛画,造像风格囊括藏式、汉式到清宫廷造像,精采多元。  一件金代《一佛二菩萨头像》,施彩敷色华丽繁缛,以泥塑制成,从面部可见先贴上金箔,再加以彩绘,墨线所绘胡须,似犍陀罗风格,两尊菩萨头戴高耸宝冠,装饰繁复,可见红色,绿色颜料彩绘,圆润双颊,精致婉约。佛头高度43.5厘米,若为立像约莫180厘米,可以想象过
期刊
4月11日,“2014国际拍卖人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这是继2013年首届“国际拍卖人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后的第二届。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经历了微妙、深刻的变化。2014年“国际拍卖人高峰论坛”的主题定格于“融合”与“创新”。借此契机,全球古董及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易拍全球与北美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Invaluable开启国际性战略合作。合作将整合亚太及北美区域艺术品全行业的市场资源,促进
期刊
茶香道专场共精选63件佳作。茶道部分,今春推出几款精致的“宋代茶盏”,宋朝被茶学界称为“龙凤盛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小民,皆有饮茶之风,茗茶已是生活社交不可或缺的一环,茶具进而走向精致化,“茶盏”便是此种文化下应运而生,此次即有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及湖田窑所烧制的精品,光素典雅,含蓄别致,既品茗亦参禅,深富文人情怀。茶壶此次亦推出高级工艺师名作,如顾景舟的《僧帽壶》、汪寅仙《九头南瓜提梁壶》
期刊
5月14日,古天一2014春季拍卖会精品预展在北京紫微堂艺术馆举行,展出今年春拍部分精品,涉及古代玉器、竹雕、牙雕、铜炉、沉香雕刻等艺术门类。此次精品展中展出的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沉香插屏尤为引人关注。这件插屏尺寸硕大,高55厘米,重3300克。  在清官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大量关于沉香成做活计的记载。档案记载中沉香制作的主要的器物有两类:一是实用器,以数珠、暖手、扳指等小型器物为主。二是陈设器物,如
期刊
岁月如梭,转眼间文博名家王世襄先生(公元1914年-2009年)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尽管是阴阳两隔,王先生的音容笑貌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他的学术文章仍让晚辈铭记不忘。王先生在众多文博领域用心m凝成的研究成果随着时光的流失不仅未被湮没,反而更加光彩熠熠。今年是王世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值此缅怀追忆之时,我与王先生“忘年之交”的难忘时光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和于世襄先生相识于1987年。当时,我
期刊
沉香一直深受中国宫廷的喜爱,清官更是每年都使用大量沉香,而且在沉香的来源渠道、保管和具体使用上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在这种体系架构之下,沉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祠堂、药房等地,使得清代的紫禁城散发着悠远的香气。  清宫沉香的来源  沉香在清宫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数量很大,那这些沉香究竟是怎样进入清官的呢?通过梳理档案材料可以发现有三种主要来源:由藩属国进贡的沉香,地方官员的进贡,采买。  1.藩
期刊
我的藏品中有两件器物连结着我和王世襄先生两代人的心。斯人已去,古物仍在,睹物思人,不胜感慨。  清早期大漆彩绘绣墩  清早期大漆彩绘绣墩,直径30厘米至37厘米,座高54厘米。  早年间,我常去山西收老家具,对那边的环境相当熟悉。1988年秋,王世襄先生在山西参加政协会议,会后约我前往山西乡下淘宝。那时,全国的古玩市场还没有开放,古玩交易流通都是在民间私下进行。到山西后,我带王先生先后到平遥漆器厂
期刊
“很多年没有提笔写信了,也没有收到过用笔纸写成的信了。尽管电话、电子邮件、短信、微信,沟通手段如此便捷,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中国青铜器修复鉴定专家贾文忠一边参观“尺翰之美一中国传统家书展”一边说道。  5月13日开幕的“尺翰之美一中国传统家书展”吸引了很多关注家书保护的领导、专家和民间收藏者们前来参观。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里,荟萃上千封历代家书精品的“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是抢救民间家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