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古物寄深情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shrimp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藏品中有两件器物连结着我和王世襄先生两代人的心。斯人已去,古物仍在,睹物思人,不胜感慨。
  清早期大漆彩绘绣墩
  清早期大漆彩绘绣墩,直径30厘米至37厘米,座高54厘米。
  早年间,我常去山西收老家具,对那边的环境相当熟悉。1988年秋,王世襄先生在山西参加政协会议,会后约我前往山西乡下淘宝。那时,全国的古玩市场还没有开放,古玩交易流通都是在民间私下进行。到山西后,我带王先生先后到平遥漆器厂、双林寺明代古刹、张兰古镇、新降漆器厂、王家大院及几个有古玩的村子去参观淘宝。几日下来,颇有收获。
  在新降漆器厂参观时,厂长听说王先生对收藏研究古漆器很有兴趣,便安排我们前往附近的一个村子去淘宝。一进村,我和王老就按老北京古玩行的规矩分别进了不同的院子。这样便会避免两人同时看上一件物件的尴尬。
  我一进屋,就看见了一个大漆绣墩,造型雍雅端庄,中等粗细,披麻大漆的黑地上用红彩描金绘出了优美的缠枝莲花卉,疏朗而灵动,面和底也满髹朱漆。这只绣墩从造型、漆艺到纹样均为清早期风格,我非常喜欢,经讨价还价,竟以80元的低价成交,不由得心中一阵狂喜。
  当我抱着这沉甸甸的绣墩走出院门时,看到王先生两手空空的站在街上,想必是没有收获。当王先生看到我怀中的大漆绣墩时,眼睛一亮,随即快步上前观看。一番审视后,面上渐渐露出喜悦之色,停了片刻便反复说:“祥子,让我先玩玩吧!让我先玩玩吧……”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我的恩师、忘年之交的长辈朋友的恳求,我怎能不答应呢?我随即脱口说:“王老,您这么喜欢是对我眼力的肯定,这绣墩就送您了。”那一刻,虽然我心中也有几分不合,但终究是师恩情谊重于泰山啊!
  日后,这只绣墩连同王老淘的一只红漆柜,托人运到北京,一直珍藏在王老的家中。王老辞世后,在2013年嘉德秋拍上,我又以重金将这只绣墩从众多竞价者手中夺回。
  今日,抚摸着这只承载着我与王老忘年友谊的古物,心中充满了怅然之情……
  清杂木宝座式镜台
  清杂木宝座式镜台,台座44×256厘米,围高39厘米,通高60厘米。
  1998年春,正是山西古家具涌进京城的高潮期。王世襄先生也开始对民间占家具有了很高的兴趣。老人家在写作之暇,常常约我带他四处去逛古家具集散地。
  一日,王老又约我开逛,从清晨到下午王老一直兴致勃勃,游兴不减,卣到下午才吃上午饭。饭后,我请王老参观我的收藏密室。刚一进门,王老便拿起了这件柴木镜台,反复观看,一直没放手。我看先生喜欢甚之,便欲送他赏玩。但王老坚持说不能白要,提出要用一只别人相赠的新紫檀笔筒与我相易。那只笔筒我曾在王老的案头见过,虽用料奢硕,雕饰繁复,但意趣粗俗,实难入眼。但王老执意相换,我也只能从之。
  那日,王老携宝乘兴而归,待我傍晚将送老人至家中,正欲转身告辞,王老急言道:“别走!今儿高兴,给你写幅字吧。”于是,王老铺纸挥豪,乘兴急书了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词一首送我。
  后来,这只镜台被收入了王先生的《自珍集》。《自珍集》中,王先生对这只柴木镜台做出了中恳的评价:“雕刻草草,刀过便了,不再修饰,惟民间意趣浓郁,处处粗犷自信,放纵不羁之风格,非黄花梨、紫檀家具所能有也。”
  在嘉德“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筌猷珍藏中国艺术品”藏品拍卖之前,王先生亲自打电话约我到家中,也许是知道我还深爱着这件意趣生动的民间镜台,也许是出于忘年之交师生之心相通相惜的原因,王老将此镜台撤拍,执意将其赠还与我。帅恩厚重,由此可见。
  总之,这两件凝结着两代藏家忘年情谊的古物,几经友情传递收藏,不再是普通的文物了,它更承载着师生间浓郁的情感内涵。
  今日睹物思人,怎能不令人感慨动容……
  (责任编辑:马怡运)
其他文献
很多人知道孙多慈,第一印象是徐悲鸿先生的得意弟子,接着是与悲鸿先生的感情纠葛,第三才会推测她是一位才女。其实,孙先生作为从安徽走出去的大家闺秀,自幼习画,在其亲属和安徽博物院的努力下,她的许多艺术作品首次到大陆展出即回到家乡,人们才会惊艳于她的艺术成就,了解到作为艺术家的孙多慈,这才是她人生中最为闪光的部分。观其作品方知其“天资聪慧,才情横溢”,不但在油画、素描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中国书画也
期刊
李震(b.1955)为中国当代著名山水画家、界画家,专擅传统工笔山水界画,师从张洪千,远师李成、刘松年、李唐各家,近溯陈少梅、张大干绘画技法并研习至今。作为当今甚少从事传统界画研究和创作的画家,李震延续中国画理的传承,加以自身意境,从拍品《松云楼台》即可窥知。自画面山石、坡面的处理,可看出张大千的繁笔皴加,树木房屋处理,则来自宋人笔墨,可说是既有清润秀泽的灵逸之美,又有苍厚朴茂的浑重之风;而在于构
期刊
此次专场所呈现的百余件臻品,玉器从圆雕、佩饰到文房用具,精致小巧,文房几案自笔筒、臂搁、纸镇到文具盘,文人气息浓郁;雕塑范畴则有沉香木雕、竹雕及牙雕品项,丰富多元;延续门德扬2013年风华,这次亦推出织锦单元,更是征集了几件稀有的江南织造局云锦,料稀工精。  玉器年代从唐至清,以明清玉器作为主轴。《白玉和合香盒》为乾隆时期的香器珍品,圆润细致,抛光精美,全件浅雕水间“荷花”,制成“圆盒”形制,取和
期刊
总览夏时期玉器与玉文化,一股浓烈的新时代气息扑面而来。  玉文化中心转换,中原后来居上,成为新核心  中国史前玉文化大约开始形成于公元前6000年前后,此后总体上经历了由北往南、由东往西的传播与发展。  公元前6000年至4000年为史前玉文化起源阶段。各地出土玉器寥若晨星,器类简单。这一阶段,中国境内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玉文化中心。  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是史前玉文化的重要发展期。玉器
期刊
此次“佛教文物”专场汇集百余件精品,年代幅度横跨唐宋到明清,种类涵盖金铜造像、唐卡、法供器及佛画,造像风格囊括藏式、汉式到清宫廷造像,精采多元。  一件金代《一佛二菩萨头像》,施彩敷色华丽繁缛,以泥塑制成,从面部可见先贴上金箔,再加以彩绘,墨线所绘胡须,似犍陀罗风格,两尊菩萨头戴高耸宝冠,装饰繁复,可见红色,绿色颜料彩绘,圆润双颊,精致婉约。佛头高度43.5厘米,若为立像约莫180厘米,可以想象过
期刊
4月11日,“2014国际拍卖人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这是继2013年首届“国际拍卖人高峰论坛”成功举办后的第二届。在过去的一年中,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经历了微妙、深刻的变化。2014年“国际拍卖人高峰论坛”的主题定格于“融合”与“创新”。借此契机,全球古董及艺术品在线交易平台易拍全球与北美在线艺术品交易平台Invaluable开启国际性战略合作。合作将整合亚太及北美区域艺术品全行业的市场资源,促进
期刊
茶香道专场共精选63件佳作。茶道部分,今春推出几款精致的“宋代茶盏”,宋朝被茶学界称为“龙凤盛世”,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市井小民,皆有饮茶之风,茗茶已是生活社交不可或缺的一环,茶具进而走向精致化,“茶盏”便是此种文化下应运而生,此次即有耀州窑、龙泉窑、吉州窑及湖田窑所烧制的精品,光素典雅,含蓄别致,既品茗亦参禅,深富文人情怀。茶壶此次亦推出高级工艺师名作,如顾景舟的《僧帽壶》、汪寅仙《九头南瓜提梁壶》
期刊
5月14日,古天一2014春季拍卖会精品预展在北京紫微堂艺术馆举行,展出今年春拍部分精品,涉及古代玉器、竹雕、牙雕、铜炉、沉香雕刻等艺术门类。此次精品展中展出的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沉香插屏尤为引人关注。这件插屏尺寸硕大,高55厘米,重3300克。  在清官造办处活计档中,有大量关于沉香成做活计的记载。档案记载中沉香制作的主要的器物有两类:一是实用器,以数珠、暖手、扳指等小型器物为主。二是陈设器物,如
期刊
岁月如梭,转眼间文博名家王世襄先生(公元1914年-2009年)离开我们已经四年多了。尽管是阴阳两隔,王先生的音容笑貌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他的学术文章仍让晚辈铭记不忘。王先生在众多文博领域用心m凝成的研究成果随着时光的流失不仅未被湮没,反而更加光彩熠熠。今年是王世襄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值此缅怀追忆之时,我与王先生“忘年之交”的难忘时光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我和于世襄先生相识于1987年。当时,我
期刊
沉香一直深受中国宫廷的喜爱,清官更是每年都使用大量沉香,而且在沉香的来源渠道、保管和具体使用上都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在这种体系架构之下,沉香被广泛应用于宫殿、祠堂、药房等地,使得清代的紫禁城散发着悠远的香气。  清宫沉香的来源  沉香在清宫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数量很大,那这些沉香究竟是怎样进入清官的呢?通过梳理档案材料可以发现有三种主要来源:由藩属国进贡的沉香,地方官员的进贡,采买。  1.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