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阅读一直是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难点内容,即使在平时教学中,也是难点内容。究其原因,一是此部分内容有很深的文学文化内涵,语文教学没有形成专门的类别和针对性课程;二是此部分内容知识点细、密,考生很难把握,往往顾此失彼或糊里糊涂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此部分内容在高考试卷中分值仅为29分(文言文阅读19分,诗歌鉴赏10分,近5年相对固定),但得分比较低。正是基于此种情况,若能够在复习时突破这个难点,那么对于提高高考这种选拔性的考试成绩来说尤其重要。
下面我结合《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自身实践从两个方面(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谈谈观点。
一、文言文阅读要紧扣一个“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说明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能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理解能力上,能够:(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分析综合能力上能够:a.筛选文中的信息。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从中不难看出,此部分考查的能力等级多为相对简单的A、B、C三个层次。①且自2009至2013年考点分布相对稳定,都是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无论是考查哪些知识点,不变的是文言文考查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具体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即词义、句义和文章意义。如果说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构成一个系统的“面”的话,那么,“义”就是其中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在学习和复习中,应当重视和强调一点并做到点面结合。比如,实词数量众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词和句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名篇名句,这样既积累了实词义和名句,又增强了语感。虚词虽然近5年江苏高考没涉及具体的题目,但它在阅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当反复体会它的作用,可以用“减法”体会,即把学生已经理解意思的语句中的虚词去掉,让学生对比有什么不同,以此体会和总结虚词的作用、意义。
句式是个难点,尤其是倒装句。对此,我们应该先理解已经积累的名句名篇中的典型句子含义,然后让学生对照译文将文言原句调成与其相对应的顺序。如:《秋水》②中这样一个句子:……以为莫己若者……这句话的翻译是:认为没有能比得上自己的人。根据翻译,我们就可以把原句调成以为莫若己者,这样就跟现代汉语相对应了。如此,经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掌握了词义和句义,文义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当然,仅仅抓住“点”是不够的,这个“点”只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切入口,积累的点多了才能形成知识面,但给学生一个“点”,才能让其在浩瀚的知识中有个方向,不至于迷失。
二、诗词鉴赏的“两点论”——“巧”与“情”
如果说古诗文阅读部分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难点部分的话,那么,古诗词鉴赏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其专业性和文学性,学生很难找到途径赏析实词,往往是读完诗词一头雾水,或者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讲解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因此,这一部分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很难,怎样把握和复习这一难点呢?
首先看《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要求:考查鉴赏和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10年的江苏考题来看,考查内容没有变化,内容理解、结构思路、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这部分的问题都有涉及,没有侧重。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制这样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平面:鉴赏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和炼字;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掌握这个知识网络是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毫无成效。其实,从这些内容和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是语言、形象都可以一个字概况,那就是“巧”字,技巧的巧。内容、思想和情感可以概况为“情”字,这样,诗歌就变成了感情和技穷的结合,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采用一定的文学技巧抒发。
实际上,诗歌确实是一个整体,一个用高度浓缩的语言结晶抒情达意的整体。我们没办法说清楚到底有多少种技巧表达感情,更不可能断定哪种方式方法最好,甚至用同样的表达技巧表达同样的感情却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笔端而风格迥异,更不用说还有读者的自身感悟在里面。要想深入、详尽地弄清楚到底有哪些技巧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能抓住“情”这个中心点,分析诗人是如何“巧”言之的呢?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③这一题既涉及鉴赏诗歌的语言,又有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可以说很“综合”地考查。实际上,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感情本就是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否则也无法形成特殊的意境,简言之,正是“情”和“巧”的结合。就此题而言,正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无需多言,如果能够化繁为简,守住一个中心点,把握两个基本点,就能给学生拨开迷雾,看到一个方向,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部分的内容博大精深,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应该让学生尽量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翻译的信达雅,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地球是可以撬动的话,那么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支点,学习古代文学,正需要这样的支点。只有有了点的存在,才能构成完美的面,才能为以后更多元更立体打下基础。
注释:
①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三.
③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下面我结合《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和自身实践从两个方面(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谈谈观点。
一、文言文阅读要紧扣一个“点”
《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说明是: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能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在理解能力上,能够:(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在分析综合能力上能够:a.筛选文中的信息。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从中不难看出,此部分考查的能力等级多为相对简单的A、B、C三个层次。①且自2009至2013年考点分布相对稳定,都是考查实词、筛选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是实词、虚词、句式、翻译和理解文章内容。无论是考查哪些知识点,不变的是文言文考查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义”。具体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句子的翻译,文意的理解,即词义、句义和文章意义。如果说文言文学习和考查的内容构成一个系统的“面”的话,那么,“义”就是其中的关键点和出发点,在学习和复习中,应当重视和强调一点并做到点面结合。比如,实词数量众多,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实词和句子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识记名篇名句,这样既积累了实词义和名句,又增强了语感。虚词虽然近5年江苏高考没涉及具体的题目,但它在阅读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当反复体会它的作用,可以用“减法”体会,即把学生已经理解意思的语句中的虚词去掉,让学生对比有什么不同,以此体会和总结虚词的作用、意义。
句式是个难点,尤其是倒装句。对此,我们应该先理解已经积累的名句名篇中的典型句子含义,然后让学生对照译文将文言原句调成与其相对应的顺序。如:《秋水》②中这样一个句子:……以为莫己若者……这句话的翻译是:认为没有能比得上自己的人。根据翻译,我们就可以把原句调成以为莫若己者,这样就跟现代汉语相对应了。如此,经过训练,学生就能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等特殊句式。掌握了词义和句义,文义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当然,仅仅抓住“点”是不够的,这个“点”只是学习和复习的一个切入口,积累的点多了才能形成知识面,但给学生一个“点”,才能让其在浩瀚的知识中有个方向,不至于迷失。
二、诗词鉴赏的“两点论”——“巧”与“情”
如果说古诗文阅读部分是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难点部分的话,那么,古诗词鉴赏是难点中的难点。由于其专业性和文学性,学生很难找到途径赏析实词,往往是读完诗词一头雾水,或者只能根据老师和教材讲解死记硬背,人云亦云。因此,这一部分虽然只有10分的分值,但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很难,怎样把握和复习这一难点呢?
首先看《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此部分的要求:考查鉴赏和评价,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
从近10年的江苏考题来看,考查内容没有变化,内容理解、结构思路、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这部分的问题都有涉及,没有侧重。根据考试说明,我们可以给学生编制这样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平面:鉴赏诗词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和炼字;鉴赏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结构手法。评价诗歌的内容、思想和感情。掌握这个知识网络是必要的,但也是困难的,要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恐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往往费了很大力气毫无成效。其实,从这些内容和要求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还是语言、形象都可以一个字概况,那就是“巧”字,技巧的巧。内容、思想和情感可以概况为“情”字,这样,诗歌就变成了感情和技穷的结合,诗人为了表达感情而采用一定的文学技巧抒发。
实际上,诗歌确实是一个整体,一个用高度浓缩的语言结晶抒情达意的整体。我们没办法说清楚到底有多少种技巧表达感情,更不可能断定哪种方式方法最好,甚至用同样的表达技巧表达同样的感情却因为出自不同诗人的笔端而风格迥异,更不用说还有读者的自身感悟在里面。要想深入、详尽地弄清楚到底有哪些技巧是不现实的,为什么不能抓住“情”这个中心点,分析诗人是如何“巧”言之的呢?
例如2013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最后一题:《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③这一题既涉及鉴赏诗歌的语言,又有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可以说很“综合”地考查。实际上,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感情本就是紧紧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否则也无法形成特殊的意境,简言之,正是“情”和“巧”的结合。就此题而言,正体现了这一点。
文言文阅读和诗歌鉴赏的难度无需多言,如果能够化繁为简,守住一个中心点,把握两个基本点,就能给学生拨开迷雾,看到一个方向,这是很有意义的。当然,这部分的内容博大精深,是语文的精髓所在,应该让学生尽量掌握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如翻译的信达雅,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古代文学的美妙之处。如果说地球是可以撬动的话,那么我们至少需要一个支点,学习古代文学,正需要这样的支点。只有有了点的存在,才能构成完美的面,才能为以后更多元更立体打下基础。
注释:
①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必修三.
③醉眠·唐庚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