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时代,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自觉去认识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趣味教学、师生平等、良好氛围、实验操作四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物理 培养 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习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娱乐性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放上一块方木板,放上两个象棋,一个很大,一个很小。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和老师对抗赛,笔者用大号象棋,他用小号象棋,依次用轻杆击打己方象棋去撞击对方象棋,先把对方象棋击落下木板者胜。课堂气氛马上被强烈调动起来。这时我适时提问:“为什么选小号象棋老是输呢?”,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结合生活中小型汽车和大型汽车的碰撞图片开始动量守恒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出色。
二、培养抽象思维,寻找最佳途径
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抽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也是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是思维方向出现偏差。考虑到某些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及作业批改中就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问题的答案虽是客观的,但从问题到答案的路径却有很多种,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出现错误,很可能是学生未能把握问题的核心,走“偏”了路。因此,对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比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验证单摆摆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实验,如果用光电计时器来测量小球某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学生绝大多数时间用来熟悉仪器的安装、使用,调整光电门的位置,而忽略我们实验的目的是机械能守恒的验证,采用剃须刀片在某位置紧贴小球割断摆线的方法,器材虽简单,但体现了抛体运动和单摆运动的整合思想,学生完全理解这种思想,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这个实验方法。
三、创设良好氛围,专业引领学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悦 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去思维和探究,课堂才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应从“独唱者”逐步过渡到“伴奏者”,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 ,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淀和充分运用知识,引导他们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比如,教师在讲电磁学这一内容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校园夜景的图片和一组用传感器显示直流、交流电压时间的图像,并叫几个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这二者相应的特点;同时向学生展示手摇发电机,让学生用心观察现象,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其是否为交流电。最后,教师质疑:把用传感器得到手摇发电机的电压时间图象放大后,发现图像上面是锯齿波,却不是正弦波,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创新。
四、增强教学实验,培养探索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通过物理实验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这比光靠教师在讲堂上讲授所取得的课堂教学效率要高,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布置实验题目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提高高中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比如学生在做“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分组实验中,教科书上的方法是在斜槽末端小支柱上放质量较小的被碰球,这就要求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再用重锤分别确定两小球的平抛起点,此法很麻烦,且小支柱消耗动量,增大实验误差。因此实验后,可专门安排一节课,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重新设计:把被碰球放在斜槽末端,去掉小支柱,从而简化了实验过程,并对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能把创新意识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渗入学生的心田,热情扶持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萌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活泼,我们学生的思想就会更加活跃,从而促进青年一代整体创新意识的增强,促进千千万万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加快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小英.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中学版,2010(1).
[2] 韦小平.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关注三个关键点[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8).
[3] 潘华玲.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7).
【关键词】高中物理 培养 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呢?就此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学习趣味,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娱乐性演示实验。在讲台上放上一块方木板,放上两个象棋,一个很大,一个很小。然后请一个学生上来和老师对抗赛,笔者用大号象棋,他用小号象棋,依次用轻杆击打己方象棋去撞击对方象棋,先把对方象棋击落下木板者胜。课堂气氛马上被强烈调动起来。这时我适时提问:“为什么选小号象棋老是输呢?”,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再结合生活中小型汽车和大型汽车的碰撞图片开始动量守恒知识教学,效果非常出色。
二、培养抽象思维,寻找最佳途径
对于高中物理而言,抽象思维占据主要地位,很多学生学习跟不上也是因为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或是思维方向出现偏差。考虑到某些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实际状况,教师在课堂教学及作业批改中就需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从某种意义上讲,物理问题的答案虽是客观的,但从问题到答案的路径却有很多种,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出现错误,很可能是学生未能把握问题的核心,走“偏”了路。因此,对于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比如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学中,验证单摆摆动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实验,如果用光电计时器来测量小球某个位置的瞬时速度,学生绝大多数时间用来熟悉仪器的安装、使用,调整光电门的位置,而忽略我们实验的目的是机械能守恒的验证,采用剃须刀片在某位置紧贴小球割断摆线的方法,器材虽简单,但体现了抛体运动和单摆运动的整合思想,学生完全理解这种思想,很容易地就接受了这个实验方法。
三、创设良好氛围,专业引领学习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带来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愉悦 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去思维和探究,课堂才会异彩纷呈,生机勃勃。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应从“独唱者”逐步过渡到“伴奏者”,不再以传授知识为主 ,而是要帮助学生发展、积淀和充分运用知识,引导他们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比如,教师在讲电磁学这一内容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校园夜景的图片和一组用传感器显示直流、交流电压时间的图像,并叫几个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来说明这二者相应的特点;同时向学生展示手摇发电机,让学生用心观察现象,并设计相关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其是否为交流电。最后,教师质疑:把用传感器得到手摇发电机的电压时间图象放大后,发现图像上面是锯齿波,却不是正弦波,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创新。
四、增强教学实验,培养探索能力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教师通过物理实验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这比光靠教师在讲堂上讲授所取得的课堂教学效率要高,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作为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给学生布置实验题目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从而提高高中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比如学生在做“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分组实验中,教科书上的方法是在斜槽末端小支柱上放质量较小的被碰球,这就要求用游标卡尺测小球的直径,再用重锤分别确定两小球的平抛起点,此法很麻烦,且小支柱消耗动量,增大实验误差。因此实验后,可专门安排一节课,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重新设计:把被碰球放在斜槽末端,去掉小支柱,从而简化了实验过程,并对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吸引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能把创新意识像春雨一样点点滴滴渗入学生的心田,热情扶持和培养创新意识的萌芽,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加生动活泼,我们学生的思想就会更加活跃,从而促进青年一代整体创新意识的增强,促进千千万万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加快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小英.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浅谈[J].新课程:中学版,2010(1).
[2] 韦小平.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应关注三个关键点[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8).
[3] 潘华玲.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反思[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