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在由“不惑之年”向“知天命”“耳顺”迈进的路上,回忆基本如影随形。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伟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境界,普通人远离伟大,境界就低了:虚度了,碌碌了,悔恨和羞愧在回忆中也基本不沾边,倒是因为经历过荒唐事、也干过荒唐事,回忆才有了津津乐道的温馨,才觉得“一个人的生命这样度过”也可以是“应当”的。比如,那场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忆苦思甜”,就是很多人的回忆录中必不可少的一节。手头萧默的回忆录《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就很冷峻地幽默了一把。
“忆苦思甜”者,新旧对比之谓也。新与旧,是以1949年10月为节点,此前谓之旧,此后至1978年谓之新——1978年后历史有了“新时期”之概念,那就是新“新”了,不在对比之列。据历史记载,“忆苦思甜”运动先后有两次,一次是在1964年至“文革”前的“四清”中,一次是“文革”后期批判林彪的“今不如昔”的“反动谬论”之际。
余生也晚,前一次尚在牙牙学语,没有记忆;后一次则在“开门办学”之际,亲历了一回。如我这样“三年自然灾害”的“产物”,离开娘胎就没有“甜”过,倒是觉得那一筐用玉米面掺和着野菜的“忆苦饭”比每天必须面对的白薯要好得多,倒有些“思甜忆苦”的欣然。而我们慷慨激昂的大队长则觉悟更高,他在动员报告中号召狠批林彪“今不如昔”的反动谬论时说,什么叫“今不如昔”,就是“今天不如将来”,不但含有“思甜忆苦”的韵味,还高瞻远瞩地测量了一下将来。套用本山大叔的话,这么多年就靠着这个冷幽默活着了。
萧默亲历了“四清”那场运动。他所经历的“忆苦思甜”更黑色了。他们作为“四清”队员进驻农村,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访贫问苦,开展“忆苦思甜”运动。根据村民的推荐,选择了当过童养媳后逃荒来到酒泉安家的郭大娘为动员对象,希望她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揭露万恶的旧社会。岂不知,在走访中,那郭大娘却诉起了“大跃进”之苦,旧社会那童养媳和地主剥削的事则不提。经过萧默等人一再提醒,才讲出“闹日本”那会儿的苦。萧默一干人如获至宝,将郭大娘推上大会讲台。“不料想郭大娘一下子来了精气神,竟蹦出了这么几句:‘解放前呀,那回可好咧!地主雇人给收麦子,先让吃,大白馍馍管够……”萧默一下子慌了神,“这是忆哪门子苦,思哪门子甜哪!硬是不让说了,会也没有开成”。
敦煌是宝藏,萧默在这个宝藏中蹲了15年,是现今风靡世界的“敦煌学”研究的佼佼者。在这本回忆录中,如果想从中获得有关敦煌研究的学术信息,那读者多半要失望——他避而不谈自己的学术成就,倒是写下了诸多可以补充正本当代史的历史细节。
有道是“文如其人”。萧默是豁达的。他说,因为经历过“正是出故事的好年头”,他写的这些故事细节,不能归类于“伤痕文学”,而是在莫高窟15年产生出的“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又使萧默冷峻起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提升到对制度层面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思考与忏悔”,他的冷峻和“黑色幽默”才有意义。亦庄亦谐,正是萧默的书好读之处。★
《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
萧默
新星出版社
定价:32元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伟大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境界,普通人远离伟大,境界就低了:虚度了,碌碌了,悔恨和羞愧在回忆中也基本不沾边,倒是因为经历过荒唐事、也干过荒唐事,回忆才有了津津乐道的温馨,才觉得“一个人的生命这样度过”也可以是“应当”的。比如,那场充满了黑色幽默的“忆苦思甜”,就是很多人的回忆录中必不可少的一节。手头萧默的回忆录《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就很冷峻地幽默了一把。
“忆苦思甜”者,新旧对比之谓也。新与旧,是以1949年10月为节点,此前谓之旧,此后至1978年谓之新——1978年后历史有了“新时期”之概念,那就是新“新”了,不在对比之列。据历史记载,“忆苦思甜”运动先后有两次,一次是在1964年至“文革”前的“四清”中,一次是“文革”后期批判林彪的“今不如昔”的“反动谬论”之际。
余生也晚,前一次尚在牙牙学语,没有记忆;后一次则在“开门办学”之际,亲历了一回。如我这样“三年自然灾害”的“产物”,离开娘胎就没有“甜”过,倒是觉得那一筐用玉米面掺和着野菜的“忆苦饭”比每天必须面对的白薯要好得多,倒有些“思甜忆苦”的欣然。而我们慷慨激昂的大队长则觉悟更高,他在动员报告中号召狠批林彪“今不如昔”的反动谬论时说,什么叫“今不如昔”,就是“今天不如将来”,不但含有“思甜忆苦”的韵味,还高瞻远瞩地测量了一下将来。套用本山大叔的话,这么多年就靠着这个冷幽默活着了。
萧默亲历了“四清”那场运动。他所经历的“忆苦思甜”更黑色了。他们作为“四清”队员进驻农村,一项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访贫问苦,开展“忆苦思甜”运动。根据村民的推荐,选择了当过童养媳后逃荒来到酒泉安家的郭大娘为动员对象,希望她在“忆苦思甜”大会上揭露万恶的旧社会。岂不知,在走访中,那郭大娘却诉起了“大跃进”之苦,旧社会那童养媳和地主剥削的事则不提。经过萧默等人一再提醒,才讲出“闹日本”那会儿的苦。萧默一干人如获至宝,将郭大娘推上大会讲台。“不料想郭大娘一下子来了精气神,竟蹦出了这么几句:‘解放前呀,那回可好咧!地主雇人给收麦子,先让吃,大白馍馍管够……”萧默一下子慌了神,“这是忆哪门子苦,思哪门子甜哪!硬是不让说了,会也没有开成”。
敦煌是宝藏,萧默在这个宝藏中蹲了15年,是现今风靡世界的“敦煌学”研究的佼佼者。在这本回忆录中,如果想从中获得有关敦煌研究的学术信息,那读者多半要失望——他避而不谈自己的学术成就,倒是写下了诸多可以补充正本当代史的历史细节。
有道是“文如其人”。萧默是豁达的。他说,因为经历过“正是出故事的好年头”,他写的这些故事细节,不能归类于“伤痕文学”,而是在莫高窟15年产生出的“一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又使萧默冷峻起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提升到对制度层面和民族整体素质的思考与忏悔”,他的冷峻和“黑色幽默”才有意义。亦庄亦谐,正是萧默的书好读之处。★
《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
萧默
新星出版社
定价: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