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致力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形成了:设问引导——探究展开——反思领悟的教学模式,力求扎扎实实提高40分钟的课堂教学质量。
一.设问引导——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教师应该根据课题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精心设置的情景中引出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学提出来的问题,也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也可以在定理、法则形成阶段由学生提出的由易到难分层次的问题,也可以正例也可以反例等等。各种问题在提问设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把问题问得恰当,问得自然,问得有用,问到要害之处,设问目的只能是尽力发展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发展对掌握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既服从理性,又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如在教完《特殊平行四边形》后,问: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让学生先猜一猜,再证明。在师生共同分析共同完成的基础上,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依次连接菱形或矩形四边的中点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上面第一个问题做基础,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就易如反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接着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于依次连接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呢?在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新四边形的形状与哪些线段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让个别学生来归纳总结,有不完整的再由同学们补充。这样用类比的方法分别提出了连接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图形的形状问题,还希望学生能进一步分析、概括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有关。最后让学生思考“做一做”提出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推理证明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让问题变成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素材,变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良好机会。
二.探究展开——深化思维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应当也必须改变的是直播教学结果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关键在于提倡学生参与探索,激励学生参与探索,这是课堂教学学生为本的成功的关键,把结果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要在于“精”,精讲一定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精讲一定要抓住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或易于混淆的内容,精讲一定抓住带有共性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在精讲过程中,重视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讲有方向有目的,展示数学问题解决的“画卷”。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在理解平面图形的密铺即“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在此基础上,我让第一小组的同学用已准备好的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密铺,第二小组的同学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进行密铺。在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它们与这种三角形(或四边形)的三个内角(或四个内角)有什么关系。第三小组的同学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正五边形进行密铺,第四小组的同学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正六边形进行密铺,并让第三、四小组的代表简述能否密铺的理由。接着提出还能找到密铺的其他正多边形吗?通过老师精讲,学生认真操作,最后归纳出各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的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
三.反思领悟——享受“滋味”
数学知识是基础,没有基础,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便无从谈起。把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并不难,但要把基础知识教扎实,并能灵活运用决非易事,灵活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精髓之处。反思领悟正是培养和发展这种思维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仅应当经常用问“为什么”努力促进学生的反思,而且学生在较高层次进行反思,让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领悟,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落实在学习上。我在教学《反比例函数》之后,加了一节课堂练习课,让学生说说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有何差异,目的就是让学生反思从定义、图象到性质进行比较,有比较就有分析,有分析就有思维,学生说了真不少。有的说“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不同”,有的说“画图象的‘三步曲’相同,都是列表、描点、连线”,有的说“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而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等等。又如在复习《二次函数》时,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y=ax2+bx+c(a≠0),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对称轴的左侧y与x有什么关系,对称轴的右侧y与x又有什么关系;根据对称性,当抛物线开口向下时,对称轴的左侧y与x有什么关系,对称轴的右侧y与x又有什么关系,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一步步启发下好好反思,加深记忆。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
一.设问引导——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
教师应该根据课题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教师精心设置的情景中引出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自学提出来的问题,也可以在概念形成阶段,也可以在定理、法则形成阶段由学生提出的由易到难分层次的问题,也可以正例也可以反例等等。各种问题在提问设问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把问题问得恰当,问得自然,问得有用,问到要害之处,设问目的只能是尽力发展学生认知的可能性,发展对掌握知识的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的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既服从理性,又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如在教完《特殊平行四边形》后,问: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让学生先猜一猜,再证明。在师生共同分析共同完成的基础上,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依次连接菱形或矩形四边的中点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图形?有上面第一个问题做基础,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个问题就易如反掌,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接着又提出第三个问题:在于依次连接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呢?在依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新四边形的形状与哪些线段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让个别学生来归纳总结,有不完整的再由同学们补充。这样用类比的方法分别提出了连接正方形、菱形、矩形以及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所成图形的形状问题,还希望学生能进一步分析、概括得到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所得的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两条对角线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有关。最后让学生思考“做一做”提出的问题,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推理证明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学生与教师交流,让问题变成训练学生思维的优质素材,变成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良好机会。
二.探究展开——深化思维
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首先应当也必须改变的是直播教学结果的教学模式,应该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关键在于提倡学生参与探索,激励学生参与探索,这是课堂教学学生为本的成功的关键,把结果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强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并不排除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要在于“精”,精讲一定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精讲一定要抓住学生难以接受的内容或易于混淆的内容,精讲一定抓住带有共性的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在精讲过程中,重视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学,讲有方向有目的,展示数学问题解决的“画卷”。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在理解平面图形的密铺即“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在此基础上,我让第一小组的同学用已准备好的一些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密铺,第二小组的同学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进行密铺。在学生动手实践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它们与这种三角形(或四边形)的三个内角(或四个内角)有什么关系。第三小组的同学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正五边形进行密铺,第四小组的同学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正六边形进行密铺,并让第三、四小组的代表简述能否密铺的理由。接着提出还能找到密铺的其他正多边形吗?通过老师精讲,学生认真操作,最后归纳出各种平面图形能密铺的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度。
三.反思领悟——享受“滋味”
数学知识是基础,没有基础,数学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便无从谈起。把基础知识教给学生并不难,但要把基础知识教扎实,并能灵活运用决非易事,灵活就是数学思维能力的精髓之处。反思领悟正是培养和发展这种思维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仅应当经常用问“为什么”努力促进学生的反思,而且学生在较高层次进行反思,让学生分析、比较、概括、领悟,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落实在学习上。我在教学《反比例函数》之后,加了一节课堂练习课,让学生说说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有何差异,目的就是让学生反思从定义、图象到性质进行比较,有比较就有分析,有分析就有思维,学生说了真不少。有的说“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不同”,有的说“画图象的‘三步曲’相同,都是列表、描点、连线”,有的说“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而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等等。又如在复习《二次函数》时,让学生回忆二次函数y=ax2+bx+c(a≠0),当抛物线开口向上时,对称轴的左侧y与x有什么关系,对称轴的右侧y与x又有什么关系;根据对称性,当抛物线开口向下时,对称轴的左侧y与x有什么关系,对称轴的右侧y与x又有什么关系,这样让学生在老师的一步步启发下好好反思,加深记忆。
(作者通联:336300江西省宜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