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DV梦想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chenglin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今年刚满二十二岁,还算是个年轻人,现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曾在2004年组织拍摄过一部原创校园DV作品,这于是成为我的青春记忆中无法磨灭的一段美好回忆,它就如同是点缀在青春这一袭华丽衣袍上的某个零星点缀,或许并不那么显眼,但如果摒弃它,这袭衣袍可能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显出单调来,所以我一直很珍惜自己的这段独特经历。它对于我来说,意义不再仅仅局限于DV,而更是一种青春印记。
  
  1 天上会掉馅饼吗
  
  在我大一、大二那时候,高校DV还不像如今这么广泛流行,DV对于我这个家庭条件不好,又在理工院校就读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不过,跟我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对DV抱有十分浓厚的兴趣,还经常给我推荐他在网上搜集到的优秀学生DV。
  
  不久后,我们学校有一帮人开始组织拍摄DV,并在校园里张贴了招聘演员的海报,同学自然兴致盎然地跑去应聘。虽然我没想过要应聘演员,但怀着好奇心还是想陪着同学过去打探一番。那天去应聘的人并不太多,好像是因为那个剧组第一次拍DV,心里没底.不敢把声势造得太大。我跑过去跟剧组的一个女生攀谈起来。这一聊才发现,她们竟然跟我是同一个专业的,不过比我高两届,我大二,他们大四。
  师姐的DV剧组最终没有选择我同学做演员.她们的DV作品最后也不了了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她毕竟给了我一个巨大的希望,我就开始憧憬我们开设DV课程的那一天。
  
  2 决定孤军奋战
  
  果然,到我大三的时候,因为课程调整,在师姐那一届放在大四的影视制作课程挪到了第三学年,这样我便能够提前一年得偿夙愿。讲这门课的老师只是大概告诉了我们怎样操作机器和非编程序,然后其他的东西都让我们自己去摸索或者看书解决。在学期末的时候,老师将我们班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发机器给我们,布置任务说每个小组拍一个五分钟左右的短片交给她,就当是结业考核。我决定拍一个30分钟左右的片子,可跟剧组其他成员商量的时候,他们却都不答应。因为面临期末考试,他们不想在这件事情上耗费过多精力。最后我就跟他们说,这个片子我一个人来搞定,我自己去组织人员完成,不需要他们帮忙。
  尽管我表现得胸有成竹的样子,但毕竟是第一次掌镜拍片,而且当时距离放暑假只剩下大概三个星期左右的时间,我还真没把握能不能将这部片子真正做出来。不过,既然好不容易等到这样一个珍贵的机会,我肯定不能轻易放弃。就这样,我的DV生涯展开了磕磕绊绊的第一步。
  
  3 兼职“星探”的编剧同学
  
  我是学校电影协会的会长,于是很顺利地找到了一个小学妹来做编剧,她显得十分积极。我要求她尽快完成剧本,最好能在一个星期之内拿出来。小学妹很快就把剧本完成了。我一拿到剧本,马上迫不及待地依照剧本人物找演员,然后开拍,连分镜头剧本没来得及写。
  找演员的过程中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剧本里那个英俊的男主角,我和编剧一直都没想到合适的人选,有一天我和她正好坐在校园里谈论拍片的事情.突然编剧指着经过的一个高个子男生问我,你看那个人怎么样?编剧告诉我,这是她大一时联谊班上的同学.她觉得这个男生符合男主角的要求。而我当然求之不得,就怂恿编剧上去找他,可是编剧有些腼腆,说那个男生肯定不记得她了,如果这样莫名其妙地跑上去,干的又是“星探”的活,会不会感觉太奇怪了?眼看那个男生越走越远,再不追就来不及了,我就不由分说地拉起编剧,一起跑过去。最后.男主角的问题就这么搞定了。
  我的第一部作品拍摄很粗糙,完全是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依葫芦画瓢去拍的.剧组人员包括我总共才三个人,我们完全凭借着年轻人的那股拼劲,决心要达成这个目标,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我们喜欢,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DV梦想。
  
  4 一周怀胎,一朝分娩
  
  拍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困难。拍第一场戏的时候,我脑袋里一片空白.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又没有分镜头剧本,机位也不知道怎么摆,反正看着差不多就凑合了.其间经常会为了一个镜头跟编剧吵得不可开交。总算拍完一场戏了,把素材拿去实验室做剪辑时又发现自己同样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些;麦乱的素材整理出来,这才知道拍DV并不像原先想的那么简单。最后一场戏是在长江旁边,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磨合,大家的配合似乎都比较默契了,这场戏也就拍得特别快,而且最后出来的效果也特别好。
  后来.我一个人在实验室里用最快的速度做完片子的后期工作,那时候真可算是日以继夜。掐指算起来,这部片子从正式开拍到剪辑完成,一共只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片子最后导出来的一瞬间,我的心几乎快提到了嗓子眼,就像是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一样,哪怕它并不怎么完美.也并不怎么精致.但它毕竟是我实现梦想的第一个结晶,我十分珍惜。
  我现在仍旧留在武汉理工大学读研究生,尽管拍DV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可我依然对它记忆犹新。我相信,这段经历是镌刻在我的青春里,融入了我的血液的,作为美好而特殊的一页而存在。如今我还是会经常把这部并不成熟的作品拿出来反复看,虽然我已经看过无数遍了,而每次看我都会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就像是在跟从前的自己谈心一样。或许这就是DV的魅力吧,如果未来我有条件的话,我肯定还会好好地再拍一部作品,来弥补这部处女作中所留下的遗憾。DV从我一开始的梦想中偶然走入现实,然后它又回复成梦想,就像我做完一场美梦然后又不可避免地醒过来一样。然而,我不难过,我很知足,因为经历过一次就能够让我用一辈子去回忆了。
其他文献
HDV高清摄像机目前是个炙手可热的“尤物”,当众多DV爱好者“蠢蠢”欲动、寻思着把手中的DV换成HDV的当口儿,笔者要大喝一声:“且慢!”  ——为什么?  ——因为我们已经进入手机视频年代了!  在影视节目制作和发布流程中,要获得高品质的节目母版、要让观众观看到更高品质的节目拷贝,通常的做法就是在拍摄时选择品质更高的前期素材采集设备。比如,如果节目发行用16mm胶片,拍摄时就用35mm胶片摄影机
期刊
大一那年我安静地看书、上课、行走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之间,偶尔听听广播,寻找一份心灵的安慰。城市电波中经常会传来一个大男孩快乐的声音:娄是大楼的楼去掉木字旁,雷是打雷的雷。于是我知道这个声音属于娄雷,这个节目是城市电台第一娱乐节目《欢乐蹦蹦跳》。再后来我知道了更多关于娄雷的信息.诸如他是我们学校汉语言文学院的学生,是学校德育阵地“青春议事厅”的主持人,是烟台电台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他拍
期刊
以往跟朋友聊天谈起日本时,别人总有一种错觉,好像我有过多次往返日本的经历。而当我实话实说地告诉他们,我以前从未踏上过日本本土一步,人人都感到非常惊讶。因为朋友们在听我描述这个国家时,那份娓娓道来,那种耳熟能详,那种如数家珍的样子,让他们不信我真的没去过日本。  二月中旬东渡领奖,是一件令我们非常意外又异常惊喜的事情。用我的话来说是:“肥猪拱门。”实际上这个片子是捡来的,在此是题外话,由于文不对题.
期刊
谈到一种新型影视设备的选择、使用及市场前景,必然离不开对现有电视节目发展趋势的判断与分析。多年来,西方真人秀节目这一新的娱乐形式日渐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许多学者针对真人秀的性质、定义、特点做了无数解剖式的分析与概括,并从实践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本土化论证。从业内召开针对真人秀现象的大型研讨会及诸多艺术院校、媒介传播机构开始关注《老大哥》、《幸存者》等节目开始,“真人秀”这个新宠儿至今已踏入了第7个年
期刊
在高清电视尚未完全普及,蓝光或是HD-DVD影片还没有进入中国市场之时,主流高清视频内容的播放重任就落在了PC以及支持TS流、WMV HD、Xvid等高清格式播放的家庭多媒体控制中心(Intel数字家庭概念中称其为DMA)之上。对于PC,虽然其对于高清内容的灵活性及兼容性是所有播放产品中量为出色.但由于Pc软件端的插件及过滤器设置相当复杂,同时系统稳定性上存在的隐患,使得更多的入门用户将眼光放到了
期刊
最近我在在多媒体教室中拍摄教学录像时,发现它和一般的DV摄像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投影屏幕和主讲教师的光线反差很大,学生活动场面比讲台部分亮度也高出很多。为此我试着运用双机位拍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的做法如下:    一机位选择    从拍摄对象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课堂教学重要的镜头有:教师镜头、学生活动镜头、黑板和投影内容等。  从拍摄条件看,我校有两台DV,但只有我一个操作人员,所以我决
期刊
纪录片《传习馆春秋》是我第一次看刘晓峰津老师的片子,一种直觉让我把这个片子与当时正在昆明火热上演的“云南印象”相联系。可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我并不了解,毕竟 传习馆在那时倒鷴已有五年。2006年春节回到昆明,走进熟悉的书店由刘晓津老师组织云南民间艺人录制的“云南乡音”CD再次引起了我的关注。因为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延续,而延续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是我不知道,且十分想了解的。  刘晓津,一个有着二十年纪录片
期刊
大大的方方的纸箱被我从Jeep上卸下,撕开层层包装,XL H1黑平平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拎出来,实实的,凉凉的。把手加宽了,而且是金属的。装上镜头,仔细观瞧,真是不习惯:怎么那么黑,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看惯了“白马王子”XL1s,怎么能冒出这么一匹“黑马”来?还死沉死沉的,镜头整整粗了一大圈。看在“H”(高清)的份上,只有我适应它了。    拿在手上拨弄了几下,感觉操作与XL1s没多大区别,上手很快
期刊
组里的军师    他叫孙建江,刚到组里的时候,焦洋将他介绍给我,说他是此片的副导演。最后不忘加上了一句“对了,他在网上叫疯面人物,疯子的疯。”一时间我没有反应过来,疯面?疯人一面也!发觉了这“疯”字置换后的妙用,不由得笑出声来。他也开始腼腆地扭捏起来,以与他身形极不相符的浓重的哈尔滨口音说:“对,疯面人物就是我,疯子的疯。”我上下打量了眼前的这个人:中等身材,很白净.戴眼镜。说老实话,不仅一点不疯
期刊
索尼成功参展NAB2006    伴随着“HD for All”的参展理念,索尼公司在2006年NAB上展示了旗下全线的高清产品技术及解决方案。在本届NAB上,索尼将展出从前期拍摄的XDCAM HD高清专业光盘系统,到后期编辑处理的相关产品,进而为高清新闻制作提供了全面解决方案;同时,高清数字电影制作和显示设备,高清现场制作及体育转播应用的设备和系统,包括高清转播车,以及为众多行业用户提供的相应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