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本院收治的螺旋CT诊断为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胰腺实质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及患者CT扫描和术中证实器官组织受侵征及肿物不可切除比例指标,评价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结果: 胰腺实质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明显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CT和术中证实血管、器官受侵指征及肿物不可切除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诊断胰腺癌准确率高,特异性好。
【关键词】 螺旋CT 胰腺癌 诊断 临床意义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1%,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1]。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因其胰腺癌的解剖位置隐匿于腹膜,较为特殊,所以胰腺癌一旦发现便处于中晚期,且预后较差。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提高,成为癌症致死第4位病因,因此选择有效、敏感的诊断方式对疑似胰腺癌进行检测,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尤为重要。螺旋CT扫描自应用于临床诊断以来,使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提高,特异性较其他诊断方法好,故已逐渐成为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为进一步评价胰腺癌应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为胰腺癌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胰腺癌患者80例作为观察和分析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4例,男性患者46例,年龄40~70岁,平均(60.5±10.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GE64 排 VCT。
1.2.2 扫描条件选择如下:扫描范围从肝顶到髂嵴,120 kV,320 m A,螺距0.875,层厚5mm。首先空腹需用GE64排VCT 进行CT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射碘海醇,注射剂量为300 mg I/mL ,总量约为90 mL,流率控制为3.5 mL/s[2]。通过对肿瘤位置、周围器官和组织侵犯情况、器官及腹膜或者腹腔转移情况的综合分析,对肿瘤是否需要手术切除给予评价。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各期胰腺的CT增强值和胰腺-病灶增强值情况,正常胰腺和肿瘤在动脉期、胰腺期、门静脉期CT增强值:胰腺和肿瘤在动脉期、胰腺期及门静脉期的CT值分别减去平扫CT值;胰腺-病灶增强差值:动脉期、胰腺癌和门静脉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CT值的差值。
1.3.2 CT扫描动脉、静脉受侵、器官受侵及组织或腹腔、腹膜转移情况,不可切除标准:①肿瘤直径≥5.0cm;②肿瘤临近重要器官和组织侵犯;③胰周围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腹腔干支受侵犯;④血行和淋巴结转移。与此相反为可切除肿瘤标准[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 建立数据库,通过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数据,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腺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明显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CT和术中证实血管、器官受侵指征及肿物不可切除评价情况的比较:螺旋CT诊断肿瘤直径≥5.0cm45例(56.25%)、器官和組织受侵38例(47.50%)、肿物不可切除50例(62.5%);术中证实肿瘤直径≥5.0cm40例(50.00%)、器官和组织受侵36(45.00%)、肿物不可切除55例(68.7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据国内外资料统计显示,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近年来随着胰腺癌发生率的逐年攀升,临床对于胰腺癌诊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由于胰腺血供丰富,一旦发生胰腺癌,其与周围血管、器官的侵犯程度相对较大。有研究显示,胰腺癌相对胰腺组织是一种缺乏性血管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表现为均匀或者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现规则或者不规则环状强化,其对于血管强化较明显,有利于对动脉血管判断受侵袭情况。通过对胰腺实质期的扫描,可评价胰腺肿瘤和胰腺密度差最大时期肿瘤的大小、边界情况。门脉期是肝脏强化的峰值期,但胰腺癌的肝转移瘤是乏血供肿瘤,对门脉期的扫描不仅有利于显示是否有肝脏转移,同时对于静脉受侵情况也可以显示。胰腺期对于评价胰腺实质即胰腺肿瘤和胰腺密度差最大的时期,不仅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同时可以对动静脉的受侵情况清晰的显示。早期胰腺癌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仅有腹痛、黄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乏力、腹部包块、症状性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腹水、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胰腺癌预后极差,中晚期手术后1a生存率不到30%,5a生存率仅3%~7%。而早期的胰腺癌手术切除后5a生存率可达30%。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教授介绍,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因胰腺癌的解剖位置隐匿于腹膜,较为特殊,8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因此,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本研究通过螺旋CT行三期扫描,结果表明,胰腺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明显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提示胰腺肿瘤密度差异值在胰腺期最大,有利于肿瘤的发现和局部血管、器官侵犯情况的评估。另外通过手术探查结果发现,患者CT和术中证实血管、器官受侵指征及肿物不可切除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螺旋CT诊断符合率较高。
综上所述,CT扫描能很好显示胰腺及胰周的解剖结构,且动态扫描可观察胰腺实质的细微结构变化,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手术前的准确评估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且螺旋CT扫描具有速度快、无漏层、容积数据采集和处理及增强效果好的优势,可进行胰腺分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大于90%,是目前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最常用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评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小芳. 应用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7):80- 81.
[2]李亮. 螺旋CT 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82-83.
[3]牛佳牧,初京捷.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5):446-447.
【关键词】 螺旋CT 胰腺癌 诊断 临床意义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诊断和治疗都很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约90%为起源于腺管上皮的导管腺癌,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明显上升,5年生存率<1%,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1]。胰腺癌早期的确诊率不高,手术死亡率较高,而治愈率很低,因其胰腺癌的解剖位置隐匿于腹膜,较为特殊,所以胰腺癌一旦发现便处于中晚期,且预后较差。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提高,成为癌症致死第4位病因,因此选择有效、敏感的诊断方式对疑似胰腺癌进行检测,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尤为重要。螺旋CT扫描自应用于临床诊断以来,使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提高,特异性较其他诊断方法好,故已逐渐成为诊断胰腺癌的主要手段。为进一步评价胰腺癌应用螺旋CT诊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为胰腺癌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6年6月收治的疑似胰腺癌患者80例作为观察和分析对象,其中,女性患者34例,男性患者46例,年龄40~70岁,平均(60.5±10.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
1.2 仪器与方法
1.2.1 仪器:GE64 排 VCT。
1.2.2 扫描条件选择如下:扫描范围从肝顶到髂嵴,120 kV,320 m A,螺距0.875,层厚5mm。首先空腹需用GE64排VCT 进行CT平扫,然后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射碘海醇,注射剂量为300 mg I/mL ,总量约为90 mL,流率控制为3.5 mL/s[2]。通过对肿瘤位置、周围器官和组织侵犯情况、器官及腹膜或者腹腔转移情况的综合分析,对肿瘤是否需要手术切除给予评价。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各期胰腺的CT增强值和胰腺-病灶增强值情况,正常胰腺和肿瘤在动脉期、胰腺期、门静脉期CT增强值:胰腺和肿瘤在动脉期、胰腺期及门静脉期的CT值分别减去平扫CT值;胰腺-病灶增强差值:动脉期、胰腺癌和门静脉肿瘤与周围正常胰腺CT值的差值。
1.3.2 CT扫描动脉、静脉受侵、器官受侵及组织或腹腔、腹膜转移情况,不可切除标准:①肿瘤直径≥5.0cm;②肿瘤临近重要器官和组织侵犯;③胰周围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及腹腔干支受侵犯;④血行和淋巴结转移。与此相反为可切除肿瘤标准[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 建立数据库,通过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数据,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胰腺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明显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患者CT和术中证实血管、器官受侵指征及肿物不可切除评价情况的比较:螺旋CT诊断肿瘤直径≥5.0cm45例(56.25%)、器官和組织受侵38例(47.50%)、肿物不可切除50例(62.5%);术中证实肿瘤直径≥5.0cm40例(50.00%)、器官和组织受侵36(45.00%)、肿物不可切除55例(68.75%);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胰腺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胰腺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据国内外资料统计显示,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的趋势,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4%。近年来随着胰腺癌发生率的逐年攀升,临床对于胰腺癌诊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由于胰腺血供丰富,一旦发生胰腺癌,其与周围血管、器官的侵犯程度相对较大。有研究显示,胰腺癌相对胰腺组织是一种缺乏性血管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主要表现为均匀或者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现规则或者不规则环状强化,其对于血管强化较明显,有利于对动脉血管判断受侵袭情况。通过对胰腺实质期的扫描,可评价胰腺肿瘤和胰腺密度差最大时期肿瘤的大小、边界情况。门脉期是肝脏强化的峰值期,但胰腺癌的肝转移瘤是乏血供肿瘤,对门脉期的扫描不仅有利于显示是否有肝脏转移,同时对于静脉受侵情况也可以显示。胰腺期对于评价胰腺实质即胰腺肿瘤和胰腺密度差最大的时期,不仅可以清晰准确的显示肿瘤的大小、边界,同时可以对动静脉的受侵情况清晰的显示。早期胰腺癌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一般仅有腹痛、黄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乏力、腹部包块、症状性糖尿病、血栓性静脉炎、腹水、恶心和呕吐等症状。胰腺癌预后极差,中晚期手术后1a生存率不到30%,5a生存率仅3%~7%。而早期的胰腺癌手术切除后5a生存率可达30%。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教授介绍,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因胰腺癌的解剖位置隐匿于腹膜,较为特殊,8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因此,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在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
本研究通过螺旋CT行三期扫描,结果表明,胰腺期胰腺-病灶增强差值明显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提示胰腺肿瘤密度差异值在胰腺期最大,有利于肿瘤的发现和局部血管、器官侵犯情况的评估。另外通过手术探查结果发现,患者CT和术中证实血管、器官受侵指征及肿物不可切除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螺旋CT诊断符合率较高。
综上所述,CT扫描能很好显示胰腺及胰周的解剖结构,且动态扫描可观察胰腺实质的细微结构变化,随着螺旋CT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对胰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手术前的准确评估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且螺旋CT扫描具有速度快、无漏层、容积数据采集和处理及增强效果好的优势,可进行胰腺分期增强扫描,诊断胰腺癌的准确率大于90%,是目前诊断和术前评估胰腺癌最常用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对于胰腺癌的诊断及术前可切除性评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小芳. 应用螺旋CT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7):80- 81.
[2]李亮. 螺旋CT 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82-83.
[3]牛佳牧,初京捷. 螺旋CT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5(5):446-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