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不少同学来说,最头疼害怕的,恐怕莫过于作文了。有不少同学,平时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可是一到写作文时,眉头紧锁,咬紧笔杆,像挤牙膏一样,个把小时才挤出百十个干瘪的字眼来,硬按在纸上,像一个个干瘪的苍蝇趴在纸上,根本谈不上给人以美的享受。什么原因呢?追根溯源,根本症结就在于:把作文神秘化、胸中无激情、不善于仔细观察生活、缺乏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读书练笔太少。因此,要想让作文变写不出为写不完,必须从根本上解决以上五个问题。这五个问题解决好了,你自然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太多了,简直是写也写不完。
一、 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
我们现在中学生都生活在多姿多采的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个个也都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大部分同学讲起话来也都滔滔不绝,可为什么一动起手来写作文,就觉得无东西可写了呢?让我们认真反思一下,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同学把作文神秘化了,认为它是高不可攀的东西,非作家不可企及。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作文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稍加整理,多余的删去,不足的补充详细点,道理讲清点,描写生动形象点,说明清楚点,然后动动手,大胆地把它写下来,这便是一篇好作文。同学们认真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故乡》,再如《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想和做》《敬业与乐业》等等,哪一篇不是如此呢?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勇敢地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不再把作文神秘化,勇敢地拿起笔来,你就会感到有写不完的东西涌向你的笔端。古人曾说:我以我手写我口。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半,作文不光可写自己的所说,还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忧、所乐……可见,作文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真是写也写不完。
二、 胸中要有激情
要想作文有写不完的东西,除了要求我们不把作文神秘化,不把写作文看成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外,还要求我们动手写作前,胸中要有激情。何谓激情?所谓激情,就是我们想要做某件事情的强烈欲望和冲动。写作激情就是我们动笔写作前的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冲动,即我们常听说的创作欲。同学们都常听“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吧?这就是说,大诗人李白酒酣以后,激情涌起,诗兴大作,好诗就会连篇而出。可见,情,在写文章中多么重要。作者在写文章时,胸中有了激情,就会有如突然启闸的江河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优美的词句,贴切的语言就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被感情之水冲击到纸上,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反之,如果到下笔写文章时,作者心中仍没有一丝感情的涟漪,像拧一条半湿不拉干的毛巾一样,虽然也能拧出几点水珠,但这几点水珠也是不连贯的。凭这几点不连贯的“水珠”,又怎么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呢?其实,只要大家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哪一篇不都是作者的激情与大自然的美景(当然也包括人)相撞击而闪耀的火花,生成的宝石?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眺望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这时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力量的伟大,激荡着作者的情怀,激励着作者挥笔写下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优美词章。大家想想看,如果毛主席不是满怀一腔豪情,面对覆盖着白雪的群山、高原冷冷清清,毫无热情,能写出这样气魄雄伟的优美诗句吗?那么,怎样才能使作者写作时胸中充满激情呢?
人们对事物的感情,不是自然产生的;同样,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有人厌恶,也有人漠不关心。要使我们对事物产生浓烈的健康感情,最主要的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认识到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自己活命,最主要的是要做出一番业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使自己名垂青史。只有这样,才能激起我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看山山美,看水水美。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对那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英雄人物产生仰慕之情。反之,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暮气沉沉,老气横秋,苟且偷生,消极厌世,那样,世上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激起你一丝感情的涟漪,你又怎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来呢?因而写起文章来,你就会觉得大千世界,没有一件值得赞美的东西。由此可见,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才能逐步培养出健康的感情来。
三、 要善于仔细地观察,细致地描写
要写好文章,光有健康的感情还不够,还要善于仔细地观察,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但不仔细观察,你就会对世界上的事物熟视无睹,当然也不会对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例如,我们的校园可美吧?有参天的白杨,凌空欲飞的青松,高大蔽日的法桐,娇艳欲滴的月季,美丽活泼的金鱼……这一切的一切,又有谁去认真观察过呢?如果我随便叫出一个同学来,要你说出我们学校有多少棵白杨,有多少棵法桐,又有多少青松?更进一步,这些白杨、法桐、青松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干、什么样的皮、什么样的枝、什么样的叶,甚至是什么样的叶缘和叶脉……你可能会说,这些我都没有认真地数过、观察过呀。是的,你没有认真地观察它,又怎么会仔细描写它呢?比如要你描写我们美丽的校园,你就只会说,我们校园里有杨树、法桐、青松、鲜花,还有一个金鱼池……你们看,这样的文章有多干巴,又怎么让人感受到我们校园的美丽呢?反之,如果像我刚才说的,你把白杨、法洞、青松等它们的干、皮、枝、叶等都观察仔细了,甚至连叶形、叶脉、叶缘都观察清楚了,你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那么干巴了,你就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咱们学过的课文,很多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精雕细刻的美文。咱们还是来反思一下吧。咱们初二同学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是作者朱自清精雕细刻、让人百读不厌的精品。你看他对父亲挪着肥胖的身子,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描写,就足以让人感动得落泪。大家现在再集中精力,来共同欣赏一下那感人的一幕:“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大家请看,经过作者这一番仔细的观察和细腻的刻画,一个“慈父”形象便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常说严父慈母,可这时谁都自然而然地会说,这是一位多么慈爱的父亲。可又有谁读到这里不会为之落泪呢?大家看,这样不就有了感人的好文章了吗?其实,只要大家静心想一想,和朱自清的父亲相比,这样的事情,在咱们父母身上有没有?有。太多了。只不过大家习以为常,没有认真仔细观察罢了。比如冬天冷得那么厉害,咱们睡在暖暖的被窝里,夜深了,妈妈还在灯下为咱们织毛衣;大冷的早晨,天还没亮,妈妈又给咱们做好了喷香的饭菜;冬天冷水刺骨,妈妈给咱们在冷水里洗衣服,手都冻得通红……这一切,如果你都认真仔细地观察了,细腻地描写出来,能不感人吗?再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你看他对小雪后美丽的山景描写得多么细腻、生动、迷人:“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同学们看,作者对小雪后美丽的山景从树尖、山尖、山坡、山腰都作了细腻的刻画,所以才如此感人。由此可见,要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不仅要有健康的激情,还要对所写的人或事物进行生动细腻的刻画。
四、 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写好作文,写实固然重要,同样写虚也必不可少。所谓写实,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物进行真实细腻的记叙、描写与刻画;而写虚呢,并不是作者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而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充实,更感人。所谓联想,就是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或某一类事物,从而使文章更加充实。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作者就是由普普通通的白杨树,联想到朴实而又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联想到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进而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展开联想,而是就树写树,怕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就要差得远。所谓想象,就是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物,对它的发展过程和结局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推测和预期,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我们在小学都学过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写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冒着雪花在街上卖火柴,最后在大年夜活活冻死街头的故事。如果作者仅仅把这一现实写出来,不但文章不充实,而且也无法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也不会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寄予更大的同情。而作者呢,他正是抓住这一情节,进行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小女孩在临死前产生的五次幻象:她看见了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唯一疼爱她但已死去的奶奶,以致最后奶奶将她带走。小女孩临死前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因为她实在太冷、太饿。她需要欢乐,她需要疼爱。而这一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有在天国里才能找得到,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黑暗与不合理。同学们想想看,如果作者不加上这些丰富合理的想象,不加上这些虚写部分,能揭示这么深刻的主题吗?由此看来,作文中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所写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细腻的刻画与描写,同时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充实,主题更深刻。
五、 多读书、勤练笔
写好文章,没有秘诀可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写文章没有什么秘诀,如果有,他一定会传给他子孙的。要真正写好文章,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勤练笔。多读就是多读一些短小精悍,易学易仿的美文,说明文、议论文,而非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大部头。所谓勤练笔,就是不拘一格地把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和事及时地写下来。这样,天长日久,就会熟能生巧,写出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邳州市炮车中学)
一、 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
我们现在中学生都生活在多姿多采的火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个个也都聪明伶俐,头脑灵活,大部分同学讲起话来也都滔滔不绝,可为什么一动起手来写作文,就觉得无东西可写了呢?让我们认真反思一下,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同学把作文神秘化了,认为它是高不可攀的东西,非作家不可企及。其实,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作文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把自己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稍加整理,多余的删去,不足的补充详细点,道理讲清点,描写生动形象点,说明清楚点,然后动动手,大胆地把它写下来,这便是一篇好作文。同学们认真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茅盾的《白杨礼赞》、鲁迅的《故乡》,再如《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想和做》《敬业与乐业》等等,哪一篇不是如此呢?由此看来,只要我们勇敢地揭开作文神秘的面纱,不再把作文神秘化,勇敢地拿起笔来,你就会感到有写不完的东西涌向你的笔端。古人曾说:我以我手写我口。其实,他们只说对了一半,作文不光可写自己的所说,还可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忧、所乐……可见,作文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真是写也写不完。
二、 胸中要有激情
要想作文有写不完的东西,除了要求我们不把作文神秘化,不把写作文看成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外,还要求我们动手写作前,胸中要有激情。何谓激情?所谓激情,就是我们想要做某件事情的强烈欲望和冲动。写作激情就是我们动笔写作前的强烈的写作欲望和冲动,即我们常听说的创作欲。同学们都常听“李白斗酒诗百篇”的传说吧?这就是说,大诗人李白酒酣以后,激情涌起,诗兴大作,好诗就会连篇而出。可见,情,在写文章中多么重要。作者在写文章时,胸中有了激情,就会有如突然启闸的江河之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优美的词句,贴切的语言就像一串串闪亮的珍珠,被感情之水冲击到纸上,给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反之,如果到下笔写文章时,作者心中仍没有一丝感情的涟漪,像拧一条半湿不拉干的毛巾一样,虽然也能拧出几点水珠,但这几点水珠也是不连贯的。凭这几点不连贯的“水珠”,又怎么能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内容呢?其实,只要大家认真反思一下,我们学过的课文,哪一篇不都是作者的激情与大自然的美景(当然也包括人)相撞击而闪耀的火花,生成的宝石?1936年2月,毛泽东同志眺望祖国北方壮丽的雪景,这时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力量的伟大,激荡着作者的情怀,激励着作者挥笔写下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优美词章。大家想想看,如果毛主席不是满怀一腔豪情,面对覆盖着白雪的群山、高原冷冷清清,毫无热情,能写出这样气魄雄伟的优美诗句吗?那么,怎样才能使作者写作时胸中充满激情呢?
人们对事物的感情,不是自然产生的;同样,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感情也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有人厌恶,也有人漠不关心。要使我们对事物产生浓烈的健康感情,最主要的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认识到人活在世上不仅仅为了自己活命,最主要的是要做出一番业绩,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也使自己名垂青史。只有这样,才能激起我们对祖国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看山山美,看水水美。也只有在这时,我们才会对那些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英雄人物产生仰慕之情。反之,如果我们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暮气沉沉,老气横秋,苟且偷生,消极厌世,那样,世上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激起你一丝感情的涟漪,你又怎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来呢?因而写起文章来,你就会觉得大千世界,没有一件值得赞美的东西。由此可见,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革命理想,才能逐步培养出健康的感情来。
三、 要善于仔细地观察,细致地描写
要写好文章,光有健康的感情还不够,还要善于仔细地观察,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但不仔细观察,你就会对世界上的事物熟视无睹,当然也不会对它进行生动细致的描述。例如,我们的校园可美吧?有参天的白杨,凌空欲飞的青松,高大蔽日的法桐,娇艳欲滴的月季,美丽活泼的金鱼……这一切的一切,又有谁去认真观察过呢?如果我随便叫出一个同学来,要你说出我们学校有多少棵白杨,有多少棵法桐,又有多少青松?更进一步,这些白杨、法桐、青松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干、什么样的皮、什么样的枝、什么样的叶,甚至是什么样的叶缘和叶脉……你可能会说,这些我都没有认真地数过、观察过呀。是的,你没有认真地观察它,又怎么会仔细描写它呢?比如要你描写我们美丽的校园,你就只会说,我们校园里有杨树、法桐、青松、鲜花,还有一个金鱼池……你们看,这样的文章有多干巴,又怎么让人感受到我们校园的美丽呢?反之,如果像我刚才说的,你把白杨、法洞、青松等它们的干、皮、枝、叶等都观察仔细了,甚至连叶形、叶脉、叶缘都观察清楚了,你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那么干巴了,你就会觉得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咱们学过的课文,很多都是作者仔细观察,精雕细刻的美文。咱们还是来反思一下吧。咱们初二同学学过的朱自清的《背影》,可以说是作者朱自清精雕细刻、让人百读不厌的精品。你看他对父亲挪着肥胖的身子,艰难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这一细节描写,就足以让人感动得落泪。大家现在再集中精力,来共同欣赏一下那感人的一幕:“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太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的肥胖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大家请看,经过作者这一番仔细的观察和细腻的刻画,一个“慈父”形象便站在我们面前。我们常说严父慈母,可这时谁都自然而然地会说,这是一位多么慈爱的父亲。可又有谁读到这里不会为之落泪呢?大家看,这样不就有了感人的好文章了吗?其实,只要大家静心想一想,和朱自清的父亲相比,这样的事情,在咱们父母身上有没有?有。太多了。只不过大家习以为常,没有认真仔细观察罢了。比如冬天冷得那么厉害,咱们睡在暖暖的被窝里,夜深了,妈妈还在灯下为咱们织毛衣;大冷的早晨,天还没亮,妈妈又给咱们做好了喷香的饭菜;冬天冷水刺骨,妈妈给咱们在冷水里洗衣服,手都冻得通红……这一切,如果你都认真仔细地观察了,细腻地描写出来,能不感人吗?再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你看他对小雪后美丽的山景描写得多么细腻、生动、迷人:“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照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同学们看,作者对小雪后美丽的山景从树尖、山尖、山坡、山腰都作了细腻的刻画,所以才如此感人。由此可见,要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不仅要有健康的激情,还要对所写的人或事物进行生动细腻的刻画。
四、 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写好作文,写实固然重要,同样写虚也必不可少。所谓写实,就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物进行真实细腻的记叙、描写与刻画;而写虚呢,并不是作者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而是由现实生活中的人或物,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充实,更感人。所谓联想,就是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相关或相似的另一事物或某一类事物,从而使文章更加充实。例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作者就是由普普通通的白杨树,联想到朴实而又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联想到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进而联想到我们中华民族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从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展开联想,而是就树写树,怕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就要差得远。所谓想象,就是由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物,对它的发展过程和结局进行必要的合理的推测和预期,以使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例如我们在小学都学过的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写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冒着雪花在街上卖火柴,最后在大年夜活活冻死街头的故事。如果作者仅仅把这一现实写出来,不但文章不充实,而且也无法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不合理,也不会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寄予更大的同情。而作者呢,他正是抓住这一情节,进行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具体描写了小女孩在临死前产生的五次幻象:她看见了温暖的大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唯一疼爱她但已死去的奶奶,以致最后奶奶将她带走。小女孩临死前为什么会想到这些?因为她实在太冷、太饿。她需要欢乐,她需要疼爱。而这一切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有在天国里才能找得到,从而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冷酷、黑暗与不合理。同学们想想看,如果作者不加上这些丰富合理的想象,不加上这些虚写部分,能揭示这么深刻的主题吗?由此看来,作文中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所写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细腻的刻画与描写,同时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联想和想象,这样才会使文章更充实,主题更深刻。
五、 多读书、勤练笔
写好文章,没有秘诀可言。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写文章没有什么秘诀,如果有,他一定会传给他子孙的。要真正写好文章,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勤练笔。多读就是多读一些短小精悍,易学易仿的美文,说明文、议论文,而非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大部头。所谓勤练笔,就是不拘一格地把我们每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人和事及时地写下来。这样,天长日久,就会熟能生巧,写出思想深刻,内容充实的文章来。
(邳州市炮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