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三角形的认识”教学设计中,我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最后把新知应用到生活中去”这一思路进行设计。在上完本课后,本人有以下思考与体会。
一、 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引入课题
老师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场景图。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的场景,认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学习过的图形?学生1:圆形。学生2:三角形。学生3:……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样,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并引入课题,然后要求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从思想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
(1)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来形成三角形概念及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师: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到集体交流时,老师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1:我用小棒摆。学生2:我在钉子板上围。学生3:我沿着三角尺的边画。学生4:……这样,通过学生做一个三角形建立三角形的表象。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解释交流中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3条边,有3个角,有3个顶点,从而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培养了学习兴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在动手实践和解释交流中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分组操作。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每次任选三根,试着围三角形,把每次选的三根小棒的长度记在作业纸上。学生分组操作后,交流。师:观察已填好的作业纸内容说说每次选的哪三根小棒,有没有围成三角形?①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挑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要求学生试着解释其中原因。A.提示:把其中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相加,并与最长的那根小棒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发现:三角形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B.再挑一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结论与刚才发现是否一样?②师: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③师:从上面的操作和交流中,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引导总结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让学生每次任选三根小棒,记录每根的长度,试着围三角形。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初步认识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了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巩固新知
老师在练习中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A、电影院B、少年宫C、邮局D分别在四边形ABCD的四个点上,学校到少年宫之间有一条对角线AC。请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师:谁上来指一指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学生:第一条路线是从学校经过电影院,再到少年宫;第二条路线是直接从学校到少年宫;第三条路线是从学校经过邮局,再到少年宫。从学校到少年宫共有三条路线。师:走哪一条路线最近?学生:第二条路线最近。师:为什么第二条路线最近?学生1:第二条路线最近,因为第二条路线不拐弯。师:把学校、电影院、少年宫看成一个三角形,根据刚才学过的知识第一条路线和第二条路线哪一条路线近?学生:第二条路线近,因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师:那么第二条路线和第三条路线哪一条路线近?学生:第二条路线近,因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师:走哪一条路线最近?为什么?学生:第二条路线最近。因为根据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第一条路线比第二条路线远,第三条路线比第二条路线远。师适时小结:对,三角形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我们以后不断思考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练习,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体会到三角形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邮市送桥中心小学)
一、 让学生联系现实情境引入课题
老师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出示现实生活场景图。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的场景,认真观察,说说场景中有哪些学习过的图形?学生1:圆形。学生2:三角形。学生3:……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角形的认识”。这样,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场景图,找出其中的三角形并引入课题,然后要求学生再列举一些生活中见到过的三角形的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从思想上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二、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新知
(1)要求学生做一个三角形来形成三角形概念及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师: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到集体交流时,老师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1:我用小棒摆。学生2:我在钉子板上围。学生3:我沿着三角尺的边画。学生4:……这样,通过学生做一个三角形建立三角形的表象。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解释交流中认识到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有3条边,有3个角,有3个顶点,从而形成三角形的初步概念,培养了学习兴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在动手实践和解释交流中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师:分组操作。从10厘米、6厘米、5厘米、4厘米的小棒每次任选三根,试着围三角形,把每次选的三根小棒的长度记在作业纸上。学生分组操作后,交流。师:观察已填好的作业纸内容说说每次选的哪三根小棒,有没有围成三角形?①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挑出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要求学生试着解释其中原因。A.提示:把其中较短的两根小棒长度相加,并与最长的那根小棒比较,你有什么发现?(发现:三角形较小两边长度之和小于第三边。)B.再挑一组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一种情况,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看看结论与刚才发现是否一样?②师:用上面的方法算一算,比一比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③师:从上面的操作和交流中,你发现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引导总结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让学生每次任选三根小棒,记录每根的长度,试着围三角形。在学生充分操作的基础上,组织交流讨论,初步认识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了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三、 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巩固新知
老师在练习中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A、电影院B、少年宫C、邮局D分别在四边形ABCD的四个点上,学校到少年宫之间有一条对角线AC。请问,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线最近?
师:谁上来指一指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学生:第一条路线是从学校经过电影院,再到少年宫;第二条路线是直接从学校到少年宫;第三条路线是从学校经过邮局,再到少年宫。从学校到少年宫共有三条路线。师:走哪一条路线最近?学生:第二条路线最近。师:为什么第二条路线最近?学生1:第二条路线最近,因为第二条路线不拐弯。师:把学校、电影院、少年宫看成一个三角形,根据刚才学过的知识第一条路线和第二条路线哪一条路线近?学生:第二条路线近,因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师:那么第二条路线和第三条路线哪一条路线近?学生:第二条路线近,因为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师:走哪一条路线最近?为什么?学生:第二条路线最近。因为根据三角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第一条路线比第二条路线远,第三条路线比第二条路线远。师适时小结:对,三角形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运用,我们以后不断思考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练习,学生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体会到三角形特征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高邮市送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