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乘火车去新疆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达坂城的“风车”群了。那是离乌鲁木齐约40公里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场,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蓝天白云下,上百座乳白色的“大风车”自由飞转,让人仿佛置身童话般的世界,旅途劳顿一扫而光。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幅杰出的风景画出自金风科技之手,直至2007年底,金风科技在深圳中小板闪亮登场,刮起一轮袭卷全国的风电产业旋风。
政策东风
金风科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先后成立的新疆风能研究所和新疆风能公司,志在开发新疆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
1989年,新疆风能公司从丹麦政府获得300万美元赠款,又在国内筹资670万元,成功引进丹麦13台风机,建起国内第一、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达城风电一场。
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风机国产化步伐也开始起步。
金风科技真正快速发展始于1997年,新疆风能公司从国家科委争取到一项“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0KW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从此驶上政策驱动的快车道。
1998年,为探索科研项目向产业化转化的有效机制,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第一台国产化率33%的600千瓦风力机组投入运行。
2001年,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经整体变更,成立金风科技,同时,金风制造的国产化风电机组也填补国内空白。
“十五”期间,金风不仅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兆瓦级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制”项目,还再次成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600千瓦风电机组工业化生产”和“750千瓦风电机组研制”项目的主角。
不仅如此,根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金风科技在2001-2010年间,还能按15%的税率减征企业所得税。仅2006年,金风科技就依靠此项政策享受6313多万元的所得税免征额,占公司当期净利润的19.75%。
同时,金风还能享受新疆当地7年多的所得税免征期。
此外,CDM(清洁发展机制)为金风科技提供了另一项可观的利润来源,风电项目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在国际市场上卖个好价钱,1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每年可获得约1000万元人民币补偿收入。
依托政策倾斜,金风科技获得了巨额利润并实现快速成长,成为世界第十、中国第一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占据中国内资制造商总生产风机80%的份额,稳坐头把交椅。
截至2007年9月,公司已经累计生产750KW风力机组1402台,1.5MW机组也有39台,并将在2008年投入大批量生产。
在天使般的政策支持下,金风科技迅速成长为国内市场上唯一一家纯粹以风电整机制造为主业的公司,通过购买国外成熟的风电技术,已经在国内成功生产600kW、750kW风电机组,并且实现了产业化。
再加上引进国外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或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已经在国内实现了120kW、1500kW风电机组的批量生产和供货。
微笑曲线
台湾IT教父施振荣曾经提出微笑曲线理论,用来描述个人电脑业各工序附加值特征。在IT产业链的设计、制造和品牌销售三个环节中,设计和销售环节附加值最高,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按工序排列,刚好形成微笑曲线。
金风科技虽不算IT业,但其经营模式恰恰与微笑曲线吻合。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市场供不应求,国内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厂商均处于抢占市场阶段,金风科技先入为主,依托领先的技术优势,抢占了国内大部分销售市场,并且最早进行横向(海外业务)和纵向(风电场开发)的产业拓展,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
2006年,金风科技率先在德国成立金风风能公司,并且在荷兰也进行相关洽谈。
由于风电场的前期勘探、建造和试运营都要承担相当大风险,客户们并不愿意介入风电场开发。金风科技看准市场,投资开发建设风电场,项目建设采用公司风力发电机组,待项目建设完成后整体打包销售。
风电场开发项目不仅带动了公司设备销售,还提高了项目各个环节的附加值,提升了公司的利润水平和竞争力。
三项纪录
2007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在A股高调上市,立刻刮起一阵旋风,上市首日便创下中国股市三项历史纪录。
第一项是138元强势开盘,刷新中国股市新股开盘价最高纪录,远远超过此前以91元开盘的纪录保持者——石基信息。
第二项是金风科技上市首日即成百元股,再创中国股市纪录。
第三项是金风科技开盘首日曾一路攀升至160元高价,按其最高价计算,一度创下中小板公司股价的最高纪录。足见新能源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个逃兵
同样吸引旁观者眼球的还有金风科技复杂的股权变更,以及期间极富戏剧性的造富反差。
金风科技上市后成就28名亿万富翁,再写创富神话,同时也使三位在上市前套现的自然人股东成为史上最不值的“逃兵”,几家欢乐几家愁。
2001年金风科技成立时,股权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国能公司、国水集团和风能研究所等5家法人持有七成股份,陶毅、魏红亮、武钢等9位自然人各自持有几十到上百万股不等。
2004年,金风科技掀起一股高比例送股热,先是向全体股东定向增发,随后又吸引中比基金、光大投资、上海银利移动通信设备和广东龙光集团四家机构投资者,以每股5元认购。
后经一系列股权转让,四家中三家都出清了金风科技股份,只有中比基金留守,笑到最后,金风科技一上市,其市值攀升124倍。
更富喜剧效果的是金风科技上市前,几位股东轰轰烈烈的套现活动。
2005年4月,马辉将其所持有的金风科技131.3万股以每股1元的低价全部出让,自此离开了亿万富翁队伍。他不得不承受近200倍资产的落差。
另外两名自然人陶毅和胡楠也在金风上市前夕以22元的价格将股权全部卖出,虽套现上亿元,但损失同样可观。
三个疑问
三位“逃兵”虽然逃得不合时宜,但其举动恰恰证明金风科技股权结构不稳,纯粹傍政策的前景堪忧。
就目前而言,金风科技有三大疑问。
一是不掌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一旦风机组装厂商的需求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与风险都将上升,难以抵御行业波动风险。
实际上,风电整机投资一拥而上的局面已经出现,截至2007年7月底,国内风电机组制造商扩充至40家,目前兆瓦级风机的许多零部件,诸如轴承、叶片和齿轮箱等,都已面临着产能无法满足总装厂商需求的局面。而金风科技似乎并没有投资配套资源,设立零配件工厂的计划。未来零部件供应将面临断裂风险,不知金风科技如何应对,此疑问之一。
目前,金风科技在千瓦级风机及制造方面俨然领先国内对手一大截,但对于下一代产品兆瓦级风机,却没有明显优势。而未来,兆瓦级风机取代千瓦级风机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产品更新换代时期,会涌现出一批生产兆瓦级风机的厂商,而且目前已经有厂商给出5000元/KW的售价,其经济性与千瓦级风机相近。这些厂商依托国外引进的单机容量1MW以上风机总装制造技术,迅速实现批量化生产,乘风机升级换代之际占领市场。湘电股份、天威保变等传统电气设备制造商及国内三大电气集团均把风机制造看做未来业务的重点。金风科技面临的竞争形势相当严峻。如何在兆瓦级风机市场站稳脚跟,此疑问之二。
此外,国外风机巨头业已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虽然2005年发改委相关政策对国产风机率作了硬性规定,但挡不住国外巨头与中国企业合资,曲线入华。这些国外巨头在生产与设计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德国甚至拥有了5MW级别的海上风机制造技术,这些大型机组随时可能投放中国市场。
金风科技如何与国外风机巨头比肩,此疑问之三。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幅杰出的风景画出自金风科技之手,直至2007年底,金风科技在深圳中小板闪亮登场,刮起一轮袭卷全国的风电产业旋风。
政策东风
金风科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86年,当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厅先后成立的新疆风能研究所和新疆风能公司,志在开发新疆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
1989年,新疆风能公司从丹麦政府获得300万美元赠款,又在国内筹资670万元,成功引进丹麦13台风机,建起国内第一、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场——达城风电一场。
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风机国产化步伐也开始起步。
金风科技真正快速发展始于1997年,新疆风能公司从国家科委争取到一项“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0KW风力发电机组国产化研制,从此驶上政策驱动的快车道。
1998年,为探索科研项目向产业化转化的有效机制,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同年第一台国产化率33%的600千瓦风力机组投入运行。
2001年,新疆新风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经整体变更,成立金风科技,同时,金风制造的国产化风电机组也填补国内空白。
“十五”期间,金风不仅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兆瓦级风电机组及其关键零部件研制”项目,还再次成为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600千瓦风电机组工业化生产”和“750千瓦风电机组研制”项目的主角。
不仅如此,根据《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问题的通知》,金风科技在2001-2010年间,还能按15%的税率减征企业所得税。仅2006年,金风科技就依靠此项政策享受6313多万元的所得税免征额,占公司当期净利润的19.75%。
同时,金风还能享受新疆当地7年多的所得税免征期。
此外,CDM(清洁发展机制)为金风科技提供了另一项可观的利润来源,风电项目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在国际市场上卖个好价钱,1个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每年可获得约1000万元人民币补偿收入。
依托政策倾斜,金风科技获得了巨额利润并实现快速成长,成为世界第十、中国第一的风电整机制造商,占据中国内资制造商总生产风机80%的份额,稳坐头把交椅。
截至2007年9月,公司已经累计生产750KW风力机组1402台,1.5MW机组也有39台,并将在2008年投入大批量生产。
在天使般的政策支持下,金风科技迅速成长为国内市场上唯一一家纯粹以风电整机制造为主业的公司,通过购买国外成熟的风电技术,已经在国内成功生产600kW、750kW风电机组,并且实现了产业化。
再加上引进国外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或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设计,已经在国内实现了120kW、1500kW风电机组的批量生产和供货。
微笑曲线
台湾IT教父施振荣曾经提出微笑曲线理论,用来描述个人电脑业各工序附加值特征。在IT产业链的设计、制造和品牌销售三个环节中,设计和销售环节附加值最高,制造环节附加值最低,按工序排列,刚好形成微笑曲线。
金风科技虽不算IT业,但其经营模式恰恰与微笑曲线吻合。
目前国内风电设备市场供不应求,国内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厂商均处于抢占市场阶段,金风科技先入为主,依托领先的技术优势,抢占了国内大部分销售市场,并且最早进行横向(海外业务)和纵向(风电场开发)的产业拓展,逐渐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
2006年,金风科技率先在德国成立金风风能公司,并且在荷兰也进行相关洽谈。
由于风电场的前期勘探、建造和试运营都要承担相当大风险,客户们并不愿意介入风电场开发。金风科技看准市场,投资开发建设风电场,项目建设采用公司风力发电机组,待项目建设完成后整体打包销售。
风电场开发项目不仅带动了公司设备销售,还提高了项目各个环节的附加值,提升了公司的利润水平和竞争力。
三项纪录
2007年12月26日,金风科技在A股高调上市,立刻刮起一阵旋风,上市首日便创下中国股市三项历史纪录。
第一项是138元强势开盘,刷新中国股市新股开盘价最高纪录,远远超过此前以91元开盘的纪录保持者——石基信息。
第二项是金风科技上市首日即成百元股,再创中国股市纪录。
第三项是金风科技开盘首日曾一路攀升至160元高价,按其最高价计算,一度创下中小板公司股价的最高纪录。足见新能源股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三个逃兵
同样吸引旁观者眼球的还有金风科技复杂的股权变更,以及期间极富戏剧性的造富反差。
金风科技上市后成就28名亿万富翁,再写创富神话,同时也使三位在上市前套现的自然人股东成为史上最不值的“逃兵”,几家欢乐几家愁。
2001年金风科技成立时,股权结构已经相当复杂,国能公司、国水集团和风能研究所等5家法人持有七成股份,陶毅、魏红亮、武钢等9位自然人各自持有几十到上百万股不等。
2004年,金风科技掀起一股高比例送股热,先是向全体股东定向增发,随后又吸引中比基金、光大投资、上海银利移动通信设备和广东龙光集团四家机构投资者,以每股5元认购。
后经一系列股权转让,四家中三家都出清了金风科技股份,只有中比基金留守,笑到最后,金风科技一上市,其市值攀升124倍。
更富喜剧效果的是金风科技上市前,几位股东轰轰烈烈的套现活动。
2005年4月,马辉将其所持有的金风科技131.3万股以每股1元的低价全部出让,自此离开了亿万富翁队伍。他不得不承受近200倍资产的落差。
另外两名自然人陶毅和胡楠也在金风上市前夕以22元的价格将股权全部卖出,虽套现上亿元,但损失同样可观。
三个疑问
三位“逃兵”虽然逃得不合时宜,但其举动恰恰证明金风科技股权结构不稳,纯粹傍政策的前景堪忧。
就目前而言,金风科技有三大疑问。
一是不掌握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一旦风机组装厂商的需求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与风险都将上升,难以抵御行业波动风险。
实际上,风电整机投资一拥而上的局面已经出现,截至2007年7月底,国内风电机组制造商扩充至40家,目前兆瓦级风机的许多零部件,诸如轴承、叶片和齿轮箱等,都已面临着产能无法满足总装厂商需求的局面。而金风科技似乎并没有投资配套资源,设立零配件工厂的计划。未来零部件供应将面临断裂风险,不知金风科技如何应对,此疑问之一。
目前,金风科技在千瓦级风机及制造方面俨然领先国内对手一大截,但对于下一代产品兆瓦级风机,却没有明显优势。而未来,兆瓦级风机取代千瓦级风机是一种必然趋势。在产品更新换代时期,会涌现出一批生产兆瓦级风机的厂商,而且目前已经有厂商给出5000元/KW的售价,其经济性与千瓦级风机相近。这些厂商依托国外引进的单机容量1MW以上风机总装制造技术,迅速实现批量化生产,乘风机升级换代之际占领市场。湘电股份、天威保变等传统电气设备制造商及国内三大电气集团均把风机制造看做未来业务的重点。金风科技面临的竞争形势相当严峻。如何在兆瓦级风机市场站稳脚跟,此疑问之二。
此外,国外风机巨头业已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虽然2005年发改委相关政策对国产风机率作了硬性规定,但挡不住国外巨头与中国企业合资,曲线入华。这些国外巨头在生产与设计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德国甚至拥有了5MW级别的海上风机制造技术,这些大型机组随时可能投放中国市场。
金风科技如何与国外风机巨头比肩,此疑问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