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持续发展而言,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历史教育更加关注史能鉴今功能的发挥,关注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提高。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
一、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分析
1.对有效教学的分析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机械的“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
2.关于课堂主导地位的问题
新课程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重要。我们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教学形式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3.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发展、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沟通发展。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阅读构史”的环节设计,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导向、调控、激励以及评价作用,使教学更加准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力图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主线的过程中,培养整合知识结构、归纳教学主线、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与方法。
2.要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
创新思维不是凭空臆想,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而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略显滞后,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一些学生的写照。这必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3.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在于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创新思维。我们都知道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教师应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4.在活动中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一些动心、动脑的活动就是学生活动。只要摒弃那些低层次、浅思维的现实主义的“活动”,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真正开发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这些活动就是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5.开放性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得到预定的答案。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临时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责任编辑 庞丹丹)
一、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分析
1.对有效教学的分析
有效备课要求教师的备课从机械的“教教材”转变为自主地开发教材“用教材教”,从课时目标的制定进一步拓展到总体目标、主题目标、单元目标的系列设计,从展示教师的教学技巧转变为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从简单的案头备课转变为生成的教学设计,从教师组织活动转变为师生互动,从依从教参的一次备课转变为研究课堂的二次开发。
2.关于课堂主导地位的问题
新课程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重要。我们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形式,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教学形式要服务于教学目标。
3.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意义
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它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而教学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师社会价值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场所,是师生生命涌动和生存发展的重要时空。正如有关教育学家所说:“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们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能有真正的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发展、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沟通发展。
二、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措施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阅读构史”的环节设计,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导向、调控、激励以及评价作用,使教学更加准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力图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主线的过程中,培养整合知识结构、归纳教学主线、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与方法。
2.要注重为学生构建清晰的思维框架
创新思维不是凭空臆想,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之上,否则就是无源之水。而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都略显滞后,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绝大多数学生仅凭历史教材和练习册学习历史,上课“勾”教材,课后“对”教材,考前“背”教材,考完“扔”教材成为一些学生的写照。这必将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要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
3.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在于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创新思维。我们都知道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教师应该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4.在活动中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活动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一些动心、动脑的活动就是学生活动。只要摒弃那些低层次、浅思维的现实主义的“活动”,提出一些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真正开发学生思维与学习能力,这些活动就是有效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
5.开放性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传统的课堂是一个封闭系统,有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围绕教案转,期望得到预定的答案。历史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尽量运用参与式教学,把学生调动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组织课堂讨论、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历史知识竞赛,制作临时卡片,举办历史讲座,参观历史博物馆,考察历史遗址等,让学生去参与实践,去感悟历史,去体验历史。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