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低价劳动力作为惟一竞争力的时代正在过去
广州增城市下辖的一个小镇曾经是国内外知名的服装生产基地,当地的大量小型加工厂为全世界提供了廉价的中国制造服装。大量外来的廉价劳动力涌入,使这个小镇具备了同全世界服装加工业竞争的能力。
但这一竞争力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在这个小镇上的一家工厂老板就正在为难以找到工人而发愁。这家工厂是为数不多的、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的幸运者,许多与他同时起家的工厂,因为选择了做内贸而败倒在了中国内陆的竞争者面前。
“这里的内贸生意都已经搬到北方去了。”这位小老板说,他所说的“北方”,很可能是指广东以北的中国。内陆省市正在疯狂学习珠三角以及长三角以制造业起家的经验,在这个小镇上,一些主要从事内贸业务的服装企业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优势,而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工厂已经从这个小镇迁到了内地。“我们这里甚至有工厂迁到了江西。”
类似的问题在长三角也同样上演着。温州,这个掌握了世界眼镜产量的城市里,大量眼镜工厂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人而发愁,缺乏工人已经成了这些企业最头疼的问题。
被忽略的人力
员工荒已经不再是新闻,而是企业主们最发怵的一件事。据统计,仅珠三角每年就缺乏200万名员工,而这些缺乏的员工大都是低技术工种。庞大的市场缺口,给这些劳动力带来的提高收入的机会却少之又少:据报道,尽管珠三角地区缺乏大量劳动力,但他们的收入却在十年中没有明显增长。显然,这些缺乏工人的工厂深深知道一点:廉价劳动力是自己赖以生存的最大法宝,一旦因为缺乏工人而抬升劳动力价格,这一竞争优势就会失去,失去了竞争优势,也就难以生存了。
低技术劳动力因为可替代性较强,往往不受企业的重视。当高级技术工人的年薪已经超过了大城市白领的同时,低技术劳动力的收入却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在企业成本核算中,这些劳动力的成本几乎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
为了留住这些员工,很多企业采用了不同的方法。相当多的企业都实行拖欠工资的方法,尤其在节假日,扣留员工的部分工资,当员工过完节回到工厂时,再向他们支付这些薪水,以防员工“跑掉”。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使工人同工厂之间的关系紧张,员工忠诚度过低,仍然不能防止员工流失。
中国内陆省市追赶沿海发达地区的脚步加快、生产加工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农民的就业门路增多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制造业出现了员工荒。那么,企业究竟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难题呢?
用感情留人
“在温州打工,没有人权。”一位在温州打工的外来人员告诉记者,他所说的“没有人权”是指工厂并没有考虑过为员工留出一定的时间休息、娱乐等,“别看我工资不高,但因为没有时间逛街,根本就花不出去。”
长三角一家服饰加工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克服员工荒的办法,这家工厂的负责人黄先生采用“同员工打成一片”的策略吸引员工留下。外来务工人员一般都是同一个省份,甚至是同一个村子出来的,往往有群体效应,如果一名工人感觉这家工厂环境不错,他就会带来大量同乡加入工厂。黄先生自知凭工厂的实力和周围的竞争压力,难以给员工提供更高的工资,于是尽量同员工拉近距离,关心员工的生活。“有一回一名员工跟我请假说她家里出事了,她要回去处理,我没有简单地放她走,而是仔细问她究竟出了什么事。”黄先生说,“原来她正读高中的弟弟因为和父母吵架离家出走了。她弟弟喜欢上网,我就劝她,回去一趟花费很多,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不如先上网找她弟弟,问清情况再说。她上了网,弟弟的QQ果然在线。聊了半天才知道,弟弟感觉高考压力太大,想逃避。经过一番劝说,她把弟弟劝回了家,向父母认错。”
还有一次,工厂里的一名员工买了一部二手手机,结果用了没多久就信号不良,电话打不出去。卖手机的人已经找不着了,这名员工只好自认倒霉。黄先生知道了,心想,自己的工厂机器也经常会出现问题,一般都是拆开清洁一下就好用了。于是他把员工的手机要来,自己把手机拆开,看到里面有很多灰尘。仔细擦干净之后再装好,结果手机恢复了正常。
通过这些与员工拉近距离的“小伎俩”,黄先生成功地拉近了同员工的距离,每年春节过后,员工都会为他介绍乡亲进入工厂。企业不断扩张,对新增劳动力有迫切需求,但黄先生的工厂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员工缺乏的情况。
留住核心员工
国内的中小企业中,主要是以家族企业的方式进行管理居多,“只要能够用家族成员的,就不会用外来员工。”珠三角一家企业老板说,“用家族员工最大的好处就是诚信成本最低。”这位老板的想法是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共同思维。但这也使得外来员工难以产生对企业的忠诚。温州一家制鞋企业则不同,企业是由温州当地几名合伙人共同投资,由大股东出面管理,但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几名股东坐在一起商议,认为引入新的管理者可能会带来生机,于是就尝试着进行股权变更,把工厂里一名从底层做起,做过多个职位的外来员工提拔为总经理,负责管理工厂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同时给了这名员工一定的股权。
该工厂以前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原因是销售局面没有打开、核心员工不稳定,连着请了2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但都没有呆多久,就因为感觉工厂不赚钱而离开了。新管理者上任后,给工厂带来了不一样的风貌,该工厂的大股东认为,核心员工的变动过大,损失远高于普通员工缺乏。每次老技师工作变动,都带走了一拨普通工人,这是加工制造业员工流动的“传统”。如果能把核心员工留住,他就能够吸引更多普通工人加入。
经过一番改造,2007年以来,该工厂逐渐获得了新的生机。订单多了,员工队伍也很稳定,核心员工看到了在工厂干有不错的发展前途,于是就有了动力。而核心员工周围的普通员工也会因为核心员工稳定的心态而安定下来。
企业迁往内地
如今,内陆省市正在大规模招商引资,这些省市正逐渐形成配套竞争优势,吸引着沿海资金的进入。而在以往,这些省市更加关注的是派送农民工赴沿海务工,以解决就业问题。竞争格局的改变,甚至使得一些发展较快的内陆省份也出现了员工荒。
“我不去外面打工,别看那些地方赚得多,但存不下钱。”河北邢台下属的一个县里,一位农民这样说,他在当地的镇上打零工,每月能赚300元,虽然只有沿海工人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但这些钱全部能存下来,而外出务工人生地不熟,花费又高,风险太大。类似他这样想法的劳动力大有人在。事实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只占了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近1/3,而外出务工者中,留在本省的打工者也不在少数。因为内陆省份的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劳动力成本也更低,相当多的工厂看到了这一机遇,正在考虑向内地动迁。
一家把工厂迁到了吉林的温州机电企业享受到了对招商引资处于饥渴状态的吉林省的优惠政策。像这家企业一样把工厂迁到内地的老板越来越多,这就如同当年香港人到广东开工厂的场景。要想继续保持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中国制造”由南向北迁移已经是一个潮流。甚至有温州企业开始琢磨着向更远的国外迁移,“朝鲜工人的工资水平差不多相当于中国工人的十分之一,而这已经是当地的高工资了。”一位温州老板说。在分析清楚工厂迁移可能面临的新风险之后,转移工厂未必不是一个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