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文化组织,只有把企业建成学习型企业文化组织,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员工创新能力,为员工发展自我提供广阔的空间,实现知识共享,提高企业的整体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关键词:煤炭企业 人力资源 优化管理
0 引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如何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的竞争力,是我们在新世纪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毫无疑问,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是保持煤炭企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一。
1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依然影响着煤炭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无论自身体制的转轨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都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性、作用、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人力资源本质认识不足,尚未树立“人力资本”意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处于较为落后的粗放状态。
1.2 人员多但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煤炭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减人提效方面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冗员问题仍十分严重。人员多、效率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办社会现象突出,富余人员多,而企业本身又难以做到充分安置,这既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又影响了对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在流失的人员中,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技术骨干和技工。
1.3 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少 煤炭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早期教育、培训投资不足,中、后期的追加投资基本放弃的问题,这必将严重影响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最终影响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平煤集团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也严重不足,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继续教育的缺乏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滞后,影响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
1.4 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法陈旧 煤炭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效益低下。首先,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式上过分依靠工资、奖金、福利、住房和提升等外激励手段,尤其突出货币的激励作用。其次,很少采用与职工工作内容、性质有关的内激励手段,使职工可能通过工作获得多种满足转化为单一满足,降低了职工工作兴趣和主动性。一旦煤炭企业出现困境,多数职工就难以和企业同舟共济,“跳槽”或从事第二职业就成为部分“能人”的必然选择。第三,煤炭企业由于职工素质的差距比较大(有的是研究生,有的还是小学文化水平),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1.5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井上井下人力资源不平衡。地面单位人力资源过剩,而井下人力资源特别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缺乏。
2 积极探索实现煤炭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如何实现真正的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更新观念,创新管理理念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方式、方法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上来,从传统的注重事务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转变,从传统的对人事分散性、事务性管理向现代的系统性、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变。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不仅强调人是投入到生产中的一种要素,而对其进行控制和使用,更强调人是企业拥有的一种宝贵资源,个别员工所拥有的专长可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企业应把主要工作转移到提升员工素质上来,以提高员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构建多种薪酬分配机制,发挥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 目前,煤炭企业的薪酬体系过于单一,过分强调了稳定性,导致其激励性、调节性减弱,致使对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人才流失。在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体系中,要强化薪酬的激励和调节职能,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在薪酬分配上要向关键岗位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2.3 搞活用工机制,优化劳动组织,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资本价的最大化。企业在选人、用人等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打破身份、地域界限,做到“不唯所有,只唯所用”,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特别是对煤炭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应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同时采取公开竟聘上岗等方式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4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包括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手段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2.5 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组织,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探索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知识技能培训协调统一的培训开发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注重培训效果。
3 结语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煤炭企业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煤炭企业 人力资源 优化管理
0 引言
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如何有效提升煤炭企业的竞争力,是我们在新世纪里亟待解决的大问题。毫无疑问,科学的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是保持煤炭企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之一。
1 煤炭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对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依然影响着煤炭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无论自身体制的转轨还是思想观念的转变都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对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的特性、作用、影响力还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对人力资源本质认识不足,尚未树立“人力资本”意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处于较为落后的粗放状态。
1.2 人员多但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 近年来,煤炭企业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减人提效方面都已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冗员问题仍十分严重。人员多、效率低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办社会现象突出,富余人员多,而企业本身又难以做到充分安置,这既造成大量人力资源浪费,又影响了对从业人员人力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在流失的人员中,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含量高的管理、技术骨干和技工。
1.3 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少 煤炭企业普遍存在人力资源早期教育、培训投资不足,中、后期的追加投资基本放弃的问题,这必将严重影响煤炭企业的人力资源的质量,最终影响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就平煤集团而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情况也严重不足,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继续教育的缺乏使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滞后,影响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
1.4 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法陈旧 煤炭企业开发人力资源潜能的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效益低下。首先,在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式上过分依靠工资、奖金、福利、住房和提升等外激励手段,尤其突出货币的激励作用。其次,很少采用与职工工作内容、性质有关的内激励手段,使职工可能通过工作获得多种满足转化为单一满足,降低了职工工作兴趣和主动性。一旦煤炭企业出现困境,多数职工就难以和企业同舟共济,“跳槽”或从事第二职业就成为部分“能人”的必然选择。第三,煤炭企业由于职工素质的差距比较大(有的是研究生,有的还是小学文化水平),很难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1.5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井上井下人力资源不平衡。地面单位人力资源过剩,而井下人力资源特别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缺乏。
2 积极探索实现煤炭企业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如何实现真正的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2.1 更新观念,创新管理理念 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方式、方法转变到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上来,从传统的注重事务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转变,从传统的对人事分散性、事务性管理向现代的系统性、战略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转变。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不仅强调人是投入到生产中的一种要素,而对其进行控制和使用,更强调人是企业拥有的一种宝贵资源,个别员工所拥有的专长可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企业应把主要工作转移到提升员工素质上来,以提高员工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所需要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2 构建多种薪酬分配机制,发挥经济杠杆的激励作用 目前,煤炭企业的薪酬体系过于单一,过分强调了稳定性,导致其激励性、调节性减弱,致使对企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人才流失。在现代人力资源优化管理体系中,要强化薪酬的激励和调节职能,构建多元化薪酬分配体系。在薪酬分配上要向关键岗位的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倾斜,将管理、技术、知识等人力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纳入薪酬分配体制,以建立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
2.3 搞活用工机制,优化劳动组织,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人力资源资本价的最大化。企业在选人、用人等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应打破身份、地域界限,做到“不唯所有,只唯所用”,真正实现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特别是对煤炭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应不拘一格,大胆引进,同时采取公开竟聘上岗等方式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4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员工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面,探索建立包括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的量化考核体系、评价方式和方法,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手段把员工的绩效考评与奖惩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依据员工的工作绩效决定员工的岗位、薪酬、晋升和培训,有效激励员工提高工作效率。
2.5 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组织,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探索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知识技能培训协调统一的培训开发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加强和开展不同层次的员工培训,注重培训效果。
3 结语
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煤炭企业一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