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解质的教学历来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通过本文试着探讨一下电解质教学的关键究竟在什么地方,希望能对改进电解质的教学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苏教版化学)专题一测验,第一次考查了电解质的有关习题.题目:“下列物质中①食盐水、②酒精、③铜片、④硫酸钡、⑤三氧化硫、⑥氧化钠、⑦液态氯化氢,能导电的是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考试的结果本题得分率很低,所带3个班全对的仅3人,全错的占50%左右.为什么该题的得分率这么低?
二、问题的分析
电解质的教学详细分析了“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物质类别、导电过程、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物质实例,并做相关练习,还进行了相关习题分析,应该说教学中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思前想后,认为该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笔记、没有复习、没有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时间久了,对于电解质的有关知识只留下残缺不全的记忆,而且受到各种相关知识的干扰(学生的知识完全没有系统化、条理化),以至于做题时牛头不对马嘴,错误极多.
2.没有解题方法.电解质的相关定义大多数学生是能准确地背诵的,但电解质的定义只告诉学生“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而对于具体的物质学生是不可能都知道它能否导电的,就造成学生解题时无法运用电解质的定义,因而只能凭感觉瞎蒙.如,蔗糖与食盐谁的水溶液能导电?我们是通过做导电性实验才知道的,而我们怎么可能对习题中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物质都做导电性实验呢?所以在教学中把电解质的定义分析得再透彻也是无助于在习题中判断电解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电解质的定义分析清楚,更要把判断电解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解题.这可能就是化学学习中“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原因吧.
三、解决问题的尝试
1.指导学的方法,加强课堂笔记的指导
(1)向学生说明记笔记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③有利于复习和应用知识.
(2)指导学生怎样记笔记.①记什么?记老师的板书和补充的有关内容,记课堂中自己还不懂的疑点和问题,记自己在课堂中突然想到的心得和顿悟.②怎么记?用各种标记符号,如圆圈、五角星、问号等在关键的字词上做好标记,或用转化关系图、框架图、流程图等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笔记一般记在课文上较好,便于复习巩固,同时要注意边听边记,听记结合.③课后要及时整理归纳,完善笔记,不仅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还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以便触类旁通,逐步地把书本上的和笔记上的知识变成头脑中的知识.
2.调整教的方法,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订正试卷时详细讲解判断物质是否导电、是否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笔记.
物质是否导电的判断方法:先判断是否为金属单质或石墨,如果是则导电;再判断是否为电解质,如果是,再判断是否处于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如果是则导电.
物质是否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方法:先判断该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即是否为单一分子组成,如果是,再判断该物质是否为酸、碱、盐或金属氧化物,如果也是则为电解质;如果是有机物或非金属氧化物、NH3,则为非电解质.
四、总结与提示:做一名理性的教师
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败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学生的原因、试题的原因.学生能否正确解答一个习题,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习题难度这三者的匹配问题.所以当学生做错习题时,教师应考虑:
(1)题目是否切合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的难易程度?即题目的难度是否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是否超越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要求?即教的是容易题,考的却是难题,难度变化太大,使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应用、无法进行正迁移,长此以往将使学生感觉这门功课很难学,因为学了都不会用,进而对这门功课失去信心.
(2)学生是否运用了正确、恰当的学习方法?如听课效率、笔记、复习、作业巩固.以及学生对试题的重视程度、考试时的心理状态、考场环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正确答题造成影响.
(3)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分析是否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是否及时进行了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否及时布置了作业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巩固?
总之,怎样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正确地解答习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做理性的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一(苏教版化学)专题一测验,第一次考查了电解质的有关习题.题目:“下列物质中①食盐水、②酒精、③铜片、④硫酸钡、⑤三氧化硫、⑥氧化钠、⑦液态氯化氢,能导电的是________,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考试的结果本题得分率很低,所带3个班全对的仅3人,全错的占50%左右.为什么该题的得分率这么低?
二、问题的分析
电解质的教学详细分析了“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定义、物质类别、导电过程、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物质实例,并做相关练习,还进行了相关习题分析,应该说教学中并不存在什么特别的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思前想后,认为该题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没有笔记、没有复习、没有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时间久了,对于电解质的有关知识只留下残缺不全的记忆,而且受到各种相关知识的干扰(学生的知识完全没有系统化、条理化),以至于做题时牛头不对马嘴,错误极多.
2.没有解题方法.电解质的相关定义大多数学生是能准确地背诵的,但电解质的定义只告诉学生“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而对于具体的物质学生是不可能都知道它能否导电的,就造成学生解题时无法运用电解质的定义,因而只能凭感觉瞎蒙.如,蔗糖与食盐谁的水溶液能导电?我们是通过做导电性实验才知道的,而我们怎么可能对习题中可能出现的每一种物质都做导电性实验呢?所以在教学中把电解质的定义分析得再透彻也是无助于在习题中判断电解质的,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电解质的定义分析清楚,更要把判断电解质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地解题.这可能就是化学学习中“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糟”的原因吧.
三、解决问题的尝试
1.指导学的方法,加强课堂笔记的指导
(1)向学生说明记笔记的重要意义.①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③有利于复习和应用知识.
(2)指导学生怎样记笔记.①记什么?记老师的板书和补充的有关内容,记课堂中自己还不懂的疑点和问题,记自己在课堂中突然想到的心得和顿悟.②怎么记?用各种标记符号,如圆圈、五角星、问号等在关键的字词上做好标记,或用转化关系图、框架图、流程图等表达概念的逻辑关系.笔记一般记在课文上较好,便于复习巩固,同时要注意边听边记,听记结合.③课后要及时整理归纳,完善笔记,不仅消化并理解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还起到加深与巩固的作用,以便触类旁通,逐步地把书本上的和笔记上的知识变成头脑中的知识.
2.调整教的方法,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订正试卷时详细讲解判断物质是否导电、是否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做笔记.
物质是否导电的判断方法:先判断是否为金属单质或石墨,如果是则导电;再判断是否为电解质,如果是,再判断是否处于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如果是则导电.
物质是否为电解质、非电解质的判断方法:先判断该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即是否为单一分子组成,如果是,再判断该物质是否为酸、碱、盐或金属氧化物,如果也是则为电解质;如果是有机物或非金属氧化物、NH3,则为非电解质.
四、总结与提示:做一名理性的教师
学生一次考试的失败不外乎三方面的原因:教师的原因、学生的原因、试题的原因.学生能否正确解答一个习题,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习题难度这三者的匹配问题.所以当学生做错习题时,教师应考虑:
(1)题目是否切合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对学生所传授的知识的难易程度?即题目的难度是否与教学目标相适应?是否超越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要求?即教的是容易题,考的却是难题,难度变化太大,使学生所学知识无法应用、无法进行正迁移,长此以往将使学生感觉这门功课很难学,因为学了都不会用,进而对这门功课失去信心.
(2)学生是否运用了正确、恰当的学习方法?如听课效率、笔记、复习、作业巩固.以及学生对试题的重视程度、考试时的心理状态、考场环境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正确答题造成影响.
(3)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分析是否准确、到位?在教学中是否及时进行了解题方法的指导?是否及时布置了作业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巩固?
总之,怎样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正确地解答习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不断地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做理性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