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站在时间的高峰上,先哲孔子看到了事物的本质:一切皆在流逝,无物能够永恒。世间万物,概莫能外。人如此,城市亦是。只是很多变化,有的是消亡不复,有的却是新生,正如曲阜“三孔”历经风霜雪月不断残损,儒学却随时代进步不断更新,物质的可以消亡,精神的、文化的,却永不消逝。
老照片,是保留城市生命和容颜的途径,从名胜古迹到风土人情,从老城故事到生活点滴,从而让后人从影像中回眸那最珍贵的历史场景和文化风采,既是原有事物的历史重现,又是对已逝时间的存留,也让时时更新的当下有了根源和根据。
孔庙:透过历史的窗 观古往今来的儒
观今日恢弘壮观的“三孔”,再对比百年前的老照片,不免令人感叹:那些作为文明佐证和遗存的古建筑,在百年来默默更改容颜的同时,也默默地传承着我们的儒家文化,为现代文明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也只有“三孔”,在2500余年的岁月洪流中里,澹定屹立、历久弥新,让无言的山河和在山河中行走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与泰山岱庙天贶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可谓孔庙建筑“集大成”。老照片中大成殿周围杂草丛生,瓦上杂草沐浴在历史的风尘中,令人唏嘘。殿内康熙所书“万世师表”匾额,颜色虽已斑驳,却仍然记载着皇帝的尊孔与孔子不可替代的万世师表之尊位。
那一年,诗礼堂北墙下,康熙帝面南肃立,御案上课本展开,两金尺镇压,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授《大学》。已在酝酿不朽名作《桃花扇》的孔尚任与皇帝相对端立,翻开讲本,用两银尺镇压,让恭敬却又朗然、自信的讲授声直出胸膛,精气沛然,声振屋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鲁哀公时代以孔子三间住房改成的祀庙,到今天最终扩建成的占地13万平方米、有104座466间殿阁门坊的煌煌圣庙,一个又一个帝王在大成殿前三拜九叩、流连忘返。皇权消逝,儒学思想却没有因此消失殆尽,在偌大的孔庙中游走,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条真正的文脉在中国的大地上顽强地流淌着。
在世界两千多座孔庙之中,曲阜孔庙可说是一座祖庙了。历经了二十个世纪的孔庙,未来也必将面对无数个新的世纪,高高竖起的门槛每天都迎接着成千上万的人们,说不定下一个世纪,我们这个时代的照片也会成为老照片,被我们的后人所牵挂和向往,而儒学也会在下个一百年更加醇厚、浓香,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孔府孔林:
传承儒学文化的薪薪之火
“三孔”的另一处重要古迹是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孔府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衍圣公,顾名思义,其主要职责是奉祀孔子、护卫孔子林庙,是中国传世最久、规模最大的封建贵族庄园,同时还设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拥有部分政权职能。
孔林旧照,则是另一番风景。孔林入口至圣林旧照,瓦檐椽条历历在目,一对石狮活泼如真,让人对这片林地顿生亲切之感。一只蹲伏仰首,跃跃欲试;另一尊石兽,则呈坐立状,古朴凝重,一条甩出的尾巴竟让这古朴凝重里透着些许的幽默。两千年来,孔氏家族的亡灵相继埋葬于此,守护他们的,是数千桩碑刻,以及数不清的树林。它在告诉世界:这里是中国的魂。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心偏南,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三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孔墓老照片中,我们看到虔诚的人们跪倒在孔子墓前,也许他是孔氏后人,也许他只不过是一介平民。他在这里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这老树新树争荣的古林中,时光仿佛退回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一下子沐浴到平等的氛围中,儒家思想像闪着阳光的溪流在他心中潺潺流动。
孔子去世的一百年后,在距离曲阜仅二十公里的邹地,孟子诞生了。这位继往开来的哲人带着大丈夫的豪气和文人的骨气,向世界宣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将义无反顾地承继孔子的圣道,并留下了同样光辉的孟家思想,成为传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另一支薪火。
故城风物:
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本源
在代表中国历史的二十四史中,帝王将相一直是不可动摇的主角,真正的平民百姓大多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风过草偃”般被忽略。其实,在古老的中国思想的源头,同西方世界一样,不约而同地将人作为最尊贵的中心,西方哲学家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云“仁者爱人”,因此在老照片中,那些老城老街上的普通人,最能令人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层魅力和城市的时代脉搏。“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人类社会活动千姿百态,也就为这种以人为本继而光而大之的人文思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曲阜的老照片中,城墙内外的平民百姓,有的穿着长袍,有的粗衣打扮;有的推着独轮大轱辘车不知要去向何方,透露着那的简陋的生活;有的在万仞宫墙旁摆起茶桌,招呼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的在空旷的田野里劳作,毛驴拉着石磙碾轧麦粒,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愁情怀,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民情。
这些记录着普通人往日生活场景的片子,真可谓将生命、生活,甚至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化作了一种凝聚与永恒。这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留恋与向往,还能够给人以温暖与安慰,包括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喟,也都涵蕴其中了。
总是要有丰富的历史,才能有更充实的现代,也就有了美好的未来。社会生活、民族文化从来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些有关社会生活场景的老照片便是本与源,使我们后人得以回顾过去,滋养精神。
孔子是伟大的,他发现了时间像流水一般一去不返的真理和哲学,但是孔子也许不会想到,2500年后,敬仰他的人已经遍布全世界,人们用老照片的形式将象征他思想的建筑、风物拍摄和保留下来,令后世得以回顾、记忆、思索和传承,从而激发出走向未来的新思想、新力量。这些老照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我们这代人更懂得珍惜当下,方无愧于先哲的伟大开创。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老照片,是保留城市生命和容颜的途径,从名胜古迹到风土人情,从老城故事到生活点滴,从而让后人从影像中回眸那最珍贵的历史场景和文化风采,既是原有事物的历史重现,又是对已逝时间的存留,也让时时更新的当下有了根源和根据。
孔庙:透过历史的窗 观古往今来的儒
观今日恢弘壮观的“三孔”,再对比百年前的老照片,不免令人感叹:那些作为文明佐证和遗存的古建筑,在百年来默默更改容颜的同时,也默默地传承着我们的儒家文化,为现代文明提供着源源不绝的生命力。也只有“三孔”,在2500余年的岁月洪流中里,澹定屹立、历久弥新,让无言的山河和在山河中行走的世世代代的人们的精神有所寄托。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与泰山岱庙天贶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可谓孔庙建筑“集大成”。老照片中大成殿周围杂草丛生,瓦上杂草沐浴在历史的风尘中,令人唏嘘。殿内康熙所书“万世师表”匾额,颜色虽已斑驳,却仍然记载着皇帝的尊孔与孔子不可替代的万世师表之尊位。
那一年,诗礼堂北墙下,康熙帝面南肃立,御案上课本展开,两金尺镇压,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授《大学》。已在酝酿不朽名作《桃花扇》的孔尚任与皇帝相对端立,翻开讲本,用两银尺镇压,让恭敬却又朗然、自信的讲授声直出胸膛,精气沛然,声振屋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鲁哀公时代以孔子三间住房改成的祀庙,到今天最终扩建成的占地13万平方米、有104座466间殿阁门坊的煌煌圣庙,一个又一个帝王在大成殿前三拜九叩、流连忘返。皇权消逝,儒学思想却没有因此消失殆尽,在偌大的孔庙中游走,你会强烈地感受到一条真正的文脉在中国的大地上顽强地流淌着。
在世界两千多座孔庙之中,曲阜孔庙可说是一座祖庙了。历经了二十个世纪的孔庙,未来也必将面对无数个新的世纪,高高竖起的门槛每天都迎接着成千上万的人们,说不定下一个世纪,我们这个时代的照片也会成为老照片,被我们的后人所牵挂和向往,而儒学也会在下个一百年更加醇厚、浓香,更加现代化和国际化。
孔府孔林:
传承儒学文化的薪薪之火
“三孔”的另一处重要古迹是孔府,又称“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孔府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衍圣公,顾名思义,其主要职责是奉祀孔子、护卫孔子林庙,是中国传世最久、规模最大的封建贵族庄园,同时还设有一套完整的管理机构,拥有部分政权职能。
孔林旧照,则是另一番风景。孔林入口至圣林旧照,瓦檐椽条历历在目,一对石狮活泼如真,让人对这片林地顿生亲切之感。一只蹲伏仰首,跃跃欲试;另一尊石兽,则呈坐立状,古朴凝重,一条甩出的尾巴竟让这古朴凝重里透着些许的幽默。两千年来,孔氏家族的亡灵相继埋葬于此,守护他们的,是数千桩碑刻,以及数不清的树林。它在告诉世界:这里是中国的魂。
孔子墓位于孔林中心偏南,前碑篆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后碑篆书“宣圣墓”三字,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孔墓老照片中,我们看到虔诚的人们跪倒在孔子墓前,也许他是孔氏后人,也许他只不过是一介平民。他在这里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在这老树新树争荣的古林中,时光仿佛退回到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他一下子沐浴到平等的氛围中,儒家思想像闪着阳光的溪流在他心中潺潺流动。
孔子去世的一百年后,在距离曲阜仅二十公里的邹地,孟子诞生了。这位继往开来的哲人带着大丈夫的豪气和文人的骨气,向世界宣布:“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他将义无反顾地承继孔子的圣道,并留下了同样光辉的孟家思想,成为传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另一支薪火。
故城风物:
民族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本源
在代表中国历史的二十四史中,帝王将相一直是不可动摇的主角,真正的平民百姓大多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风过草偃”般被忽略。其实,在古老的中国思想的源头,同西方世界一样,不约而同地将人作为最尊贵的中心,西方哲学家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云“仁者爱人”,因此在老照片中,那些老城老街上的普通人,最能令人感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层魅力和城市的时代脉搏。“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人类社会活动千姿百态,也就为这种以人为本继而光而大之的人文思想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曲阜的老照片中,城墙内外的平民百姓,有的穿着长袍,有的粗衣打扮;有的推着独轮大轱辘车不知要去向何方,透露着那的简陋的生活;有的在万仞宫墙旁摆起茶桌,招呼着来来往往的行人;有的在空旷的田野里劳作,毛驴拉着石磙碾轧麦粒,给人一种浓浓的乡愁情怀,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民情。
这些记录着普通人往日生活场景的片子,真可谓将生命、生活,甚至人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都化作了一种凝聚与永恒。这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留恋与向往,还能够给人以温暖与安慰,包括孔子“逝者如斯”的感喟,也都涵蕴其中了。
总是要有丰富的历史,才能有更充实的现代,也就有了美好的未来。社会生活、民族文化从来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些有关社会生活场景的老照片便是本与源,使我们后人得以回顾过去,滋养精神。
孔子是伟大的,他发现了时间像流水一般一去不返的真理和哲学,但是孔子也许不会想到,2500年后,敬仰他的人已经遍布全世界,人们用老照片的形式将象征他思想的建筑、风物拍摄和保留下来,令后世得以回顾、记忆、思索和传承,从而激发出走向未来的新思想、新力量。这些老照片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让我们这代人更懂得珍惜当下,方无愧于先哲的伟大开创。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