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如何处理与其他大国关系,成为中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变量。正如自然界中只有经过严寒酷暑和从天敌利爪下逃生出来的动物,才懂得什么是生存之道一样,只有经过历史反复验证的原则,才值得成为可以遵循的大国战略。个人体会,总结历史,大国生存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独立自主,扶弱抑强。
英国称霸历史最久,外交手腕最圆熟、老练。在长达两个多世纪内,英国本土不及整个殖民地领土l%,却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而英国外交的“诀窍”就是奉行抑强扶弱的均势政策。为保证自身的霸权地位,防止欧陆被最强国的霸权统治,英国从来不加入强大一方,而是坚定地奉行抑强扶弱的均势政策。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先后坚决反对过意欲称霸欧洲的法国、俄国和德国,最终无不赢得主动。例如,为粉碎拿破仑独霸欧洲的野心,英国先后组织了7次反法同盟,最终将法国彻底击败。丘吉尔曾总结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
美国同样汲取了英国“扶弱抑强”的外交精髓。20世纪以来,为搬开英国这一崛起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美国借其深陷欧陆战争之际,在背后下手,想法设法地削弱、打击英国。二战即将胜利时,美国通过战略力量的布局来削弱欧洲。一是在战场选择上,美国选择诺曼底登陆,邱吉尔坚持应在意大利登陆。如果是意大利登陆,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地中海及几乎整个欧洲,都能够被英国和其他欧洲军队占领。在诺曼底登陆,英国军队影响力就小多了,所以罗斯福坚决反对在意大利登陆方案,坚持在诺曼底登陆。这就大大削弱了英国在地中海的控制力。二是美国与苏联合伙打出“民族自决”的旗号,号召殖民地自决,建立独立国家。这不仅是为解放殖民地人民,更重要的是在“自由主义”言词下,将刀锋指向英、法和荷兰帝国,瓦解殖民帝国。经济霸权转移也充满明争暗斗。二战时期,两国为争夺经济霸权进行了反复较量:贷款协定;哈瓦那贸易协定;杜鲁门主义;反对帝国特惠制的运动;马歇尔计划和以后的贸易限制;杜鲁门总统的“第四点计划”;强迫英镑贬值以削弱英镑集团;大西洋公约和扩军计划,以及各种新的战略控制机构;重新武装西德和日本,使其成为英国工业上的敌手;储存原料的攻势,使英国在国际收支上遭到惨重的打击。对此,英国痛苦不堪但没有办法。二战结束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由此逐渐衰落。
仅有正面例证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战国时期,秦强众弱,颇有“一超多强”的意思。秦国通过“连横”战略分化对手,进而各个击破;而其他六国为阻遏秦国扩张势头,一度采取各国联手的“合纵”政策。后来的实践证明,六国安全自保之时,就是团结抗秦之际;而六国相继败亡之日,正是六国内部分化,竟相讨好秦国之时。战国后期,只剩下齐国实力可与秦相抗。这时,秦国采取范雎意见,推行“远交近攻”战略,有意拉拢齐国。公元前228年,秦国自封“西帝”,同时给齐泪王冠以“东帝”虚名。这大抵相当于现行的“两国共治”,让齐国当“老二”。结果齐国被这种表面光环所惑,奉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准”连横策略战略,任由秦国征伐他国,等诸侯国逐一被灭,战火也就烧到了家门口,齐国不战而降,齐王建最终“饿而死”。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因此有识之士将“事秦谨”鄙视为目光短浅的“亡国战略”。
苏联时期也曾与美国搞“大国共治”。赫鲁晓夫上台后,撇开斯大林那一套,一心想与美国搞G2。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此后苏联便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其潜台词就是实现苏美和解,共同称霸世界。这使苏联日渐由世界秩序的变革者,蜕化为现行秩序的维护者。为充当“负责任大国”角色。苏联压制和否定正当的民族独立国家愿望,特别是绞尽脑汁压制中国,结果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削弱反美力量。而美国对苏联的构想毫不领情。赫鲁晓夫在美期间逢人便说苏美间的“戴维营精神”,可艾森豪威尔却说:“我不知道任何戴维营精神。”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U一2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已经没有勇气与美国平起平坐了,而甘心当“老二”,因此主动向美求和,在美苏裁军谈判中“自废武功”,不断退让,直至美国满意为止。而美国却抓住苏联的屈从心态步步紧逼,进一步挖苏东阵营的墙角。1989年以后的形势表明,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达到了它的预定目标,东欧在一年内基本易帜,苏联在不到两年内走向解体。苏联想与美国共治天下,结果处处吃瘪;后来退而求其次,甘心“当老二”,结果连国家都被肢解了。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扶弱抑强是国家生存的铁律。
英国称霸历史最久,外交手腕最圆熟、老练。在长达两个多世纪内,英国本土不及整个殖民地领土l%,却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而英国外交的“诀窍”就是奉行抑强扶弱的均势政策。为保证自身的霸权地位,防止欧陆被最强国的霸权统治,英国从来不加入强大一方,而是坚定地奉行抑强扶弱的均势政策。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先后坚决反对过意欲称霸欧洲的法国、俄国和德国,最终无不赢得主动。例如,为粉碎拿破仑独霸欧洲的野心,英国先后组织了7次反法同盟,最终将法国彻底击败。丘吉尔曾总结说:“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大陆上出现最大、最富于侵略性和最霸道的国家”,英国总是“参加不那么强大的一方,同它们联合起来,打败和挫败大陆上的军事霸主,不管他是谁,不管他所统治的是哪一个国家。”
美国同样汲取了英国“扶弱抑强”的外交精髓。20世纪以来,为搬开英国这一崛起路上的最大绊脚石,美国借其深陷欧陆战争之际,在背后下手,想法设法地削弱、打击英国。二战即将胜利时,美国通过战略力量的布局来削弱欧洲。一是在战场选择上,美国选择诺曼底登陆,邱吉尔坚持应在意大利登陆。如果是意大利登陆,英国的海上生命线地中海及几乎整个欧洲,都能够被英国和其他欧洲军队占领。在诺曼底登陆,英国军队影响力就小多了,所以罗斯福坚决反对在意大利登陆方案,坚持在诺曼底登陆。这就大大削弱了英国在地中海的控制力。二是美国与苏联合伙打出“民族自决”的旗号,号召殖民地自决,建立独立国家。这不仅是为解放殖民地人民,更重要的是在“自由主义”言词下,将刀锋指向英、法和荷兰帝国,瓦解殖民帝国。经济霸权转移也充满明争暗斗。二战时期,两国为争夺经济霸权进行了反复较量:贷款协定;哈瓦那贸易协定;杜鲁门主义;反对帝国特惠制的运动;马歇尔计划和以后的贸易限制;杜鲁门总统的“第四点计划”;强迫英镑贬值以削弱英镑集团;大西洋公约和扩军计划,以及各种新的战略控制机构;重新武装西德和日本,使其成为英国工业上的敌手;储存原料的攻势,使英国在国际收支上遭到惨重的打击。对此,英国痛苦不堪但没有办法。二战结束后,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由此逐渐衰落。
仅有正面例证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战国时期,秦强众弱,颇有“一超多强”的意思。秦国通过“连横”战略分化对手,进而各个击破;而其他六国为阻遏秦国扩张势头,一度采取各国联手的“合纵”政策。后来的实践证明,六国安全自保之时,就是团结抗秦之际;而六国相继败亡之日,正是六国内部分化,竟相讨好秦国之时。战国后期,只剩下齐国实力可与秦相抗。这时,秦国采取范雎意见,推行“远交近攻”战略,有意拉拢齐国。公元前228年,秦国自封“西帝”,同时给齐泪王冠以“东帝”虚名。这大抵相当于现行的“两国共治”,让齐国当“老二”。结果齐国被这种表面光环所惑,奉行“事秦谨,与诸侯信”的“准”连横策略战略,任由秦国征伐他国,等诸侯国逐一被灭,战火也就烧到了家门口,齐国不战而降,齐王建最终“饿而死”。正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因此有识之士将“事秦谨”鄙视为目光短浅的“亡国战略”。
苏联时期也曾与美国搞“大国共治”。赫鲁晓夫上台后,撇开斯大林那一套,一心想与美国搞G2。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此后苏联便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其潜台词就是实现苏美和解,共同称霸世界。这使苏联日渐由世界秩序的变革者,蜕化为现行秩序的维护者。为充当“负责任大国”角色。苏联压制和否定正当的民族独立国家愿望,特别是绞尽脑汁压制中国,结果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分裂,削弱反美力量。而美国对苏联的构想毫不领情。赫鲁晓夫在美期间逢人便说苏美间的“戴维营精神”,可艾森豪威尔却说:“我不知道任何戴维营精神。”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U一2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已经没有勇气与美国平起平坐了,而甘心当“老二”,因此主动向美求和,在美苏裁军谈判中“自废武功”,不断退让,直至美国满意为止。而美国却抓住苏联的屈从心态步步紧逼,进一步挖苏东阵营的墙角。1989年以后的形势表明,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达到了它的预定目标,东欧在一年内基本易帜,苏联在不到两年内走向解体。苏联想与美国共治天下,结果处处吃瘪;后来退而求其次,甘心“当老二”,结果连国家都被肢解了。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扶弱抑强是国家生存的铁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