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wk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现实意义及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讨,以期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工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未成年犯 社区矫正 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D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28-02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律依据
  1999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要求社区承担起矫正未成年犯罪者的职责。如第47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对不满十六周岁而不予刑事处罚、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或者被判处刑罚宣告缓刑、被假释的未成年人,应当采取有效的帮教措施,协助司法机关做好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我国刑法也规定,管制、缓刑、假释由公安机关考察,由犯罪人所在单位和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可见,社区作为预防、矫正未成年人犯罪者的主体已被法律所确认,当务之急是要保证法律的贯彻执行。此外,根据《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关于对少年犯“最大限度地避免监禁,可以使用照管、监护、监督……社区服务……”等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对少年保护、管教的规定,无不体现出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基本模式逐步向“司法——社会”方向发展,既由社区广泛参与帮助教育违法犯罪少年工作,将国家司法机关的干预减少到最低程度。在2003年召开的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第二全体会议上也提出了“要以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为重点,立足社区,狠抓落实”的精神。显然,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刑罚的人道化、轻缓化、社区化以及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少年矫正司法制度已经成为可能和必要。
  二、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现实意义
  (一)未成年人身心及犯罪特点决定了社区矫正是理想的行刑方式
  未成年人因心智还未成熟,对自己行为所可能导致的后果还没有正确的预见性,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盲目性大、偶发性强、反复性强、感染性强、悔改性强等特点,其犯罪类型也主要为财产型犯罪、伤害案件及性犯罪,多数未成年人受暴力、淫秽文化及不良家庭因素影响才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数的未成年犯主观恶意不深、社会危害程度低、可塑性强、改造后回报社会的机率高,因此,对未成年人的刑罚应有别于成年人,即便给予一定的刑事处罚,也应尽量让其不脱离社会,在一个正常人生活的健康环境中进行改造,让未成年人感到自己并未被社会所抛弃,这对其增强重新做人的决心和人格自尊的完善都是有益的。
  (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刑罚现状及效果决定了社區矫正是理想的行刑方式
  我国目前还未形成独立、协调、统一的处罚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矫正机制。现阶段的矫正措施大部分是将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集中在相对固定且封闭的场所进行管理。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将未成年人和社会相隔离,将来很难让其再次融入社会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且由于矫治场所的硬件条件有限,多数人以限制自由和强制劳动为主,而对于让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文化知识及心理教育则做得远远不够,未成年人之间的交叉感染也屡见不鲜。尤其对于一些外来和缺乏监护条件的未成年人,往往判处短期监禁。但事实上,短期刑并不能使他们洗心革面,起到惩罚的目的,更有甚者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多数人在释放后仍会重新走上犯罪道路。加上我国的缓刑执行体制大多只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跟踪矫正措施而使重犯率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因此对其矫治不能孤立进行,必须由社会各界联手。对未成年犯罪者实行社区矫正,让其在远离法庭、监狱、劳教所的环境中得到充分的改造,使其重新走入社会,不但不会为社会造成负担,相反还会通过他的劳动为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率。
  (三)少年司法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及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形成显示出社区矫正是理想的行刑方式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法部门结合办案实践,借鉴国外先进做法,努力探索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机制和行刑制度,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少年司法制度。与此同时,社区工作在我国也开始发挥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社区青少年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已相继建立,整合社会资源、发展和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完善帮教和矫正网络、促进社区防范和管理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社会、家庭、学校、司法四位一体的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犯罪网络体系已日趋完善,一大批致力于社区工作的人才正雄心勃勃,意欲在这一新天地中一展宏图,前一阶段市民踊跃报考社区工作者的场面就可见一斑。因此,社区化管理模式的形成客观上也为矫正罪犯过程中综合利用社区资源提供了可能。
  三、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机制的工作方式和内容
  (一)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职能分工
  社区矫正机制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在系统运作中应当坚持以社区为主,各政法、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在确定罪犯监外执行刑罚后,监狱或法院应当将相关法律文书抄送社区矫正组织及相应的检察院、公安机关;罪犯入狱前有单位的,还应当送交罪犯原所在单位。检察机关则应加强法律监督,既要防止将不符合条件的罪犯决定监外执行,也要防止将符合条件的罪犯不予监外执行。公安机关则要积极指导,重视对罪犯的巡访工作,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考察档案了解罪犯的日常表现;适时根据社区矫正组织的提议,对违反规定的罪犯进行训诫、警告等行政处罚,必要时应当提请监狱收监执行刑罚。司法行政部门则应当指派基层司法助理员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司法帮助、组织发动社区志愿者等。社区矫正组织在矫正罪犯过程中,还可以根据罪犯矫正情况,与公益性单位、就业中心、保障中心等社会组织联系,推荐罪犯就业,帮助解决罪犯家庭生活困难等。
  (二)社会矫正组织的工作内容
  1.社区矫正未成年犯的接收。社区矫正的未成年犯来自两个途径:一是经过监狱劳改的未成年罪犯,主要是假释和监外执行的罪犯;二是法院直接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罪犯,主要是单处附加刑、管制、缓刑和法院直接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法院裁决时,应当通知未成年罪犯所在社区的社区矫正组织参加,由社区矫正员会同其他部门及未成年罪犯法定代理人将其领回社区,并进性相关教育,明确其权利义务。
  2.社区矫正未成年犯的建档。社区考察档案是未成年犯在社区执行刑罚期间综合表现的记录,包括未成年罪犯的姓名、性别、住址、家庭等基本情况,并以其在社区的相关表现情况为考察重点,同时,收集未成年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的表现记录及其犯罪前的相关社会经历、学习状况及社区评价等,全面评价罪犯。完整记录表现,充分利用考察档案,既有利于对未成年罪犯进行针对性的改造教育,也能客观反映社区矫正的实际功效。
  3.社区矫正未成年犯的考核标准确立。社区考核也要坚持落实行刑个别化的原则。以未成年罪犯罪行的特点及其人生特性为基本依据,将具有相同特点和问题的罪犯分门别类,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如暴力型犯罪的未成年罪犯与财产型犯罪的未成年罪犯,对其社区矫正时考核标准的侧重点不同,前者注重其性格障碍的矫正,而后者则着重纠正其贪利心理。社区考核标准还要体现帮助未成年罪犯回归社会的原则。社区考核与监狱考察不同,应当给未成年罪犯更多的开放空间和自由选择,着力考察其对社会的融合性,由此确立的考核标准能够及时反映出未成年罪犯生活与社会环境的潜在矛盾,便于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弥补监狱教育改造的不足之处。
  4.社区矫正未成年犯帮教方案的制定。社区矫正组织在接收未成年犯后,应当会同社区民警、居委会、青保干部及相关部门人员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确定社区矫正方案。矫正方案因人而异,根据未成年罪犯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的矫正方式,并指定专人负责实施,在方案中各部门要做到职责分明、协调一致;矫正方式要体现多样化,讲究实效;矫正过程要实现阶段化,步骤分明。在未成年罪犯矫正过程中,社区矫正组织也要切实针对未成年罪犯矫正情况修改矫正方案,更好地提高矫正质量。
  (三)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方式
  1.社区公益劳动。通过劳动改造罪犯是我国改造罪犯的基本形式政策,社区矫正工作也要贯彻这一政策。事实上,世界各国也普遍将社区公益劳动作为社区服刑罪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社区矫正组织要将矫正对象纳入社区服务队伍,根据社区需要组织公益性劳动,培养未成年罪犯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意识。
  2.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培训目的在于帮助未成年罪犯提高就业能力,增强自立意识,社区矫正组织可以每年联系若干公益性公司、企業,设定定点岗位对矫正罪犯进行培养,开展职能技能教育;还可以考虑由国家成立专门的劳动服务公司,从事对监狱服刑和社区矫正罪犯的职业培训。未成年罪犯参与劳动的,应当实行同工同酬制度。
  3.心理矫正。现代心理学知识及其实验表明,罪犯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如今对未成年犯的心理测试已纳入我国的少年司法程序。同样,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如能引入心理治疗方案,那矫正未成年罪犯不良心态将十分必要。同时,监狱劳改会给罪犯造成心理障碍是个不争的事实,对于经过监狱劳改后到社会执行刑罚的未成年假释犯,消除其自卑心理,激发其自我改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监狱改造的成果。
  4.限制性管理。社区矫正罪犯毕竟不同于社会普通公民。在社区矫正期间,罪犯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如向社区矫正组织报告自己活动情况、遵守会客规定、离开居所或迁居,报矫正组织批准、报告大额资金来源及用途等。有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还依赖其高科技的发展,采用电子管束方法要求社区矫正的罪犯佩带电子器械,以便随时确定罪犯行踪。
  5.访谈制度化。与罪犯访谈是我国教育改造罪犯中长期坚持的方法。通过访谈,可以与未成年罪犯及时沟通了解其实际情况。社区矫正组织对矫正未成年罪犯应采取定期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中了解罪犯生活处境,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同时积极发现并根除影响社会的隐患。
  6.推荐及鼓励就业。帮助矫正罪犯就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区矫正组织要与就业指导中心或公益性单位建立联系制度,根据未成年罪犯的职业技能,分别推荐就业;另一方面,可以试用提供资金,鼓励能力较强的罪犯自主创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南汇区成立的社区青少年技能培训基地,就是一个以上海市爱心工程基金会出资,区检察院、专业学校辅以法制、技能培训,最终由区职业介绍所对未成年犯进行就业荐岗的一种好的模式。
其他文献
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做好高校辅导员基础工作:思想教育应从头抓起,从新生入学开始、从第一次班会入手、在新生军训期间应该加强鼓励、应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的飞速发展,肠道菌群得以被更深入的研究.肠道内容物和粪便样品具有取样便捷、代表性强等特点,因此常被作为肠道菌群研
目的 构建稳定表达HIV-1 Gag-Pol蛋白的DNA疫苗,提高目的基因的表达效率.方法 对HIV-1野生型Gag-Pol基因序列进行优化,使用本室构建的表达载体VR,构建重组质粒VR-GPCINS.将构
本文就从劳动者这个角度切入,集中思考一下经济社会发展与心理教育的关系.
期刊
摘要在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标准化在保证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提高社会生产率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当标准被企业用来垄断市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时,标准化就显现出很多致命的流弊。所以,标准化存在一个边际,应对其予以反垄断规制。  关键词标准化 反垄断法 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6-114-01
摘要本文分析了技术措施在著作权保护中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从著作权法的发展史和利益平衡角度阐释了导致技术措施的发展和被限制的原因;本文认为在公共利益原则下,著作权法始终要寻找一个合适的保护力度以维持利益平衡。同时,本文对我国的技術措施的立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技术措施 著作权保护 公共利益原则 利益平衡 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
本文分析了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探索新时期档案工作思路:创新档案管理,改变档案工作思路,改变管理模式;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促进
本研究对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的意义,以及学生干部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从学生干部作用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育途径.为高校就业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