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的全国课标卷,考查考生古代诗歌阅读能力时,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都选取比较浅易的古诗词为命题材料,重点在“鉴赏评价”这个能力层级命制试题,总分值为9分,考题题型为一单选一简答,相对稳定。从整个高三总复习看,老师不可谓不用心,学生也不可谓不用力,很多学校光一轮复习在这一块花的时间就有一两个月,讲练的题目也有几百道。但是,从高考阅卷反馈来看,古诗鉴赏一直都是众多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原因何在?笔者以为,出现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缘由还是我们的备考方略出了偏差:很多老师在复习过程中都存在重做题轻读诗的倾向,导致广大考生虽做了大量习题,却不能准确领悟诗歌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而古代诗歌毕竟是浓缩的语言精华,是古代文化交流的特别载体。所以,我们认为,读懂作品,乃诗歌鉴赏必须通过的第一关!
一、何谓读懂
读懂,其实是一个有弹性的说法,可以是浅尝辄止,也可以刨根究底,直到彻底弄通才罢手。我这里说的“读懂”,离不开考场的具体情境,指的是先要大致了解所读古诗的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把握住诗中诸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和内容。其次,还得在深入领会上再进一步:能把握诗的意境(包括形象、氛围、画面等),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的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观点、生活态度)等。
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表层意思看,该诗写了冬末春初,诗人旅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舟泊于北固山下,江潮高涨,水波浩渺,风正帆悬。从深层含意看,该诗写出了恢弘阔大、风正气清的盛唐气象,也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注意是“淡淡的”)乡思愁结。这一意思从何处读出来呢?这就要好好理解诗句本身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既是写实景,江水高涨,江面广阔,水天相接;又是写虚景,不由令人想到盛唐的宏阔与风清气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了新旧年的交替,孕育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又如2019年全国课标I卷所选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歌大意,可用语体文作如下表述:向画作看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幅之间。在傍晚的树林上空,有一朵白云正飘向远方。画作里蕴含着美好丰富的诗意,但真要用语句来表达,却是怎么苦心孤诣地吟咏,也难以与画意相合。联系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美,末两句诗的深层含意也不难理解:陈与义认为,许道宁的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但用语言却很难表达其意,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画作的高度赞美之情。
二、怎样读懂
关于“读懂”,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于指导学生的“真经”,但又大多停留、满足于操作技巧层面,如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意象,看背景,看题目……诚然,弄明白这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并指导其答题,但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读懂诗的问题。笔者以为,古诗鉴赏最大的障碍在于诗言、诗法和诗体,我们恰好可以由此入手,寻找读懂诗歌的钥匙。
1.诗言。也称诗语,即诗歌的语言。古诗语言是艺术化的文言,它凝练、典雅、隽永,有时因艺术的需要还会有意夸张和变形。比如“次北固山下”,“次”在此是“停泊”的意思,现代汉语则无此义;又如“喜外弟卢纶见宿”,“见”在此用在动词“宿”的前面,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翻译成“我”。类似的古诗中常见,而现代汉语少见或者意义转变的词语还有不少,比如:处、会、浑、等闲、风流、可堪、不那……所以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曲语汇,可以说是读懂诗的关键一环。
至于说到语言的变形,词性、句式和语序的变化,在古诗中更可说是家常便饭。有词类活用,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咽”“冷”均是使动用法,活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語序的颠倒,如“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的诸葛亮呢?原来词人是用他们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这是为满足词牌格律的需要,语序倒装而使诗句变形。
2.诗法。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包括诗歌的基本特点、章法结构、表达技巧等等。虽然高考对古诗只是作“阅读鉴赏”而没有“创作”的要求,但是若懂得一些古诗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对阅读鉴赏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2019年全国II卷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其简答题是这样设问的: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这就是关于“诗法”的考查,也就是考查学生结合具体作品、具体语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两句,用“垂纶”(垂钓)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盼望大雁夜半乘风来归,来表达收到好消息(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的求仕之心,却无伤其高洁耿介的情怀。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及尾联均直抒胸臆,颈联却转换笔锋描写两个具体场景,这不仅使笔法显得灵活多变,而且舒缓了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呈现委婉从容的风致。在通晓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能着眼全篇来把握诗的情感脉络以及笔法变化,便是懂得“诗法”的表现,也进入到了“读懂”的较高层次。
3.诗体。诗体涉及诗歌的体裁样式和风格,既可以按形式分,也可以按内容、主题分。了解诗体,不仅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的相关术语,更要能结合具体作品作具体辨析。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分别有“诗仙”“诗圣”“诗豪”之誉;宋代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的词作风格,历来也素有定评。多掌握一些相关的常识,便于构建知识网络。但落实到某一首诗词作品的内容、主题、风格等,还是要在“这一次”的阅读鉴赏中去体味揣摩,不可先入为主,落入“套板”的窠臼。
一、何谓读懂
读懂,其实是一个有弹性的说法,可以是浅尝辄止,也可以刨根究底,直到彻底弄通才罢手。我这里说的“读懂”,离不开考场的具体情境,指的是先要大致了解所读古诗的意思,能说出诗歌大意,把握住诗中诸如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和内容。其次,还得在深入领会上再进一步:能把握诗的意境(包括形象、氛围、画面等),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的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观点、生活态度)等。
如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从表层意思看,该诗写了冬末春初,诗人旅行江中的所见所感。舟泊于北固山下,江潮高涨,水波浩渺,风正帆悬。从深层含意看,该诗写出了恢弘阔大、风正气清的盛唐气象,也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注意是“淡淡的”)乡思愁结。这一意思从何处读出来呢?这就要好好理解诗句本身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既是写实景,江水高涨,江面广阔,水天相接;又是写虚景,不由令人想到盛唐的宏阔与风清气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了新旧年的交替,孕育并充满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又如2019年全国课标I卷所选宋代诗人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歌大意,可用语体文作如下表述:向画作看去,满眼都是长江水,山体苍翠;万里江山,如今都在尺幅之间。在傍晚的树林上空,有一朵白云正飘向远方。画作里蕴含着美好丰富的诗意,但真要用语句来表达,却是怎么苦心孤诣地吟咏,也难以与画意相合。联系苏轼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赞美,末两句诗的深层含意也不难理解:陈与义认为,许道宁的这幅画包含着丰富的诗意,但用语言却很难表达其意,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画家、画作的高度赞美之情。
二、怎样读懂
关于“读懂”,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用于指导学生的“真经”,但又大多停留、满足于操作技巧层面,如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看意象,看背景,看题目……诚然,弄明白这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并指导其答题,但并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读懂诗的问题。笔者以为,古诗鉴赏最大的障碍在于诗言、诗法和诗体,我们恰好可以由此入手,寻找读懂诗歌的钥匙。
1.诗言。也称诗语,即诗歌的语言。古诗语言是艺术化的文言,它凝练、典雅、隽永,有时因艺术的需要还会有意夸张和变形。比如“次北固山下”,“次”在此是“停泊”的意思,现代汉语则无此义;又如“喜外弟卢纶见宿”,“见”在此用在动词“宿”的前面,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翻译成“我”。类似的古诗中常见,而现代汉语少见或者意义转变的词语还有不少,比如:处、会、浑、等闲、风流、可堪、不那……所以积累一定数量的古诗词曲语汇,可以说是读懂诗的关键一环。
至于说到语言的变形,词性、句式和语序的变化,在古诗中更可说是家常便饭。有词类活用,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王维《过香积寺》)中的“咽”“冷”均是使动用法,活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有語序的颠倒,如“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辛弃疾《贺新郎》),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的诸葛亮呢?原来词人是用他们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应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这是为满足词牌格律的需要,语序倒装而使诗句变形。
2.诗法。也就是诗歌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包括诗歌的基本特点、章法结构、表达技巧等等。虽然高考对古诗只是作“阅读鉴赏”而没有“创作”的要求,但是若懂得一些古诗创作的方法和规律,对阅读鉴赏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如2019年全国II卷杜荀鹤《投长沙裴侍郎》: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其简答题是这样设问的:
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这就是关于“诗法”的考查,也就是考查学生结合具体作品、具体语句分析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两句,用“垂纶”(垂钓)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盼望大雁夜半乘风来归,来表达收到好消息(取得功名)的渴望。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的求仕之心,却无伤其高洁耿介的情怀。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及尾联均直抒胸臆,颈联却转换笔锋描写两个具体场景,这不仅使笔法显得灵活多变,而且舒缓了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呈现委婉从容的风致。在通晓诗句含义的基础上,能着眼全篇来把握诗的情感脉络以及笔法变化,便是懂得“诗法”的表现,也进入到了“读懂”的较高层次。
3.诗体。诗体涉及诗歌的体裁样式和风格,既可以按形式分,也可以按内容、主题分。了解诗体,不仅要记住一些文学常识的相关术语,更要能结合具体作品作具体辨析。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刘禹锡分别有“诗仙”“诗圣”“诗豪”之誉;宋代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的词作风格,历来也素有定评。多掌握一些相关的常识,便于构建知识网络。但落实到某一首诗词作品的内容、主题、风格等,还是要在“这一次”的阅读鉴赏中去体味揣摩,不可先入为主,落入“套板”的窠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