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家对于自我的定位往往源自他经验累积搭建的文字王国,拥有多副笔墨的作家在排兵布阵上比起他者更加游刃有余,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就是如此,文类之间的壁垒对他来说如同哆啦A梦的随意门,为宫崎骏、手冢治虫的动画作词,为荒木经惟的摄影集和佐野洋子的画配诗,身兼剧作家、绘本作家、翻译家多重身份,最有影响力的还是其诗人身份,作为日本当代诗坛的领军人物,他的诗作影响了村上春树、大江健三郎、北岛在内的无数创作者。
谷川俊太郎从日常生活的想象力延伸至诗歌文字,在二十一岁时便出版处女作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包括世界的约定、春的临终、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语言的胎盘、悲伤的天使、如果语言六个章节,以感性的语言勾勒出对宇宙、自然、生活、感官的观照,对于诗歌语言的考量和思索则贯穿始终。同名诗歌《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显露出惊人的想象力,“人类在小小的球体上/睡觉起床然后工作/有时很想拥有火星上的朋友//火星上在小小的球体上/做些什么我不知道(或许啰哩哩、起噜噜、哈啦啦着吗)/但有时也很想拥有地球上的朋友/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万有引力/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宇宙正在倾斜/所以大家渴望知识//宇宙渐渐膨胀/所以大家都感到不安//向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在简约的诗文片段中勾勒出一幅后人类图景,地球人早已厌倦了生活惯性的无聊与沉闷,渴望探索宇宙之外的异域空间,莫名被未知语言和生活方式所吸引,然而又难以割舍旧日时光的诸多情结,仿佛只有进退维谷之处的彷徨,那一个喷嚏即是从虚幻回归现实的一剂反应。
在谷川俊太郎搭建的宇宙剧场中,记录下的人间表情渗透着日本文化的“感哀”,如《春的临终》中“……我把活着喜欢过了/先去睡吧小鸟们/我把活着喜欢过了//因为远处有呼唤我的东西/我把悲伤喜欢过了/可以睡觉了喔孩子们/我把悲伤喜欢过了……”在其诗作中也不乏传递西方现代主义精髓之作,如《二×十》,语言结构以两句一段,共十段的形式搭建文字实验场,深究其意义却是语言与感官的对话:“在这个星球洒落的言论尘埃之上/无精打采地漂浮着诗歌的朝霭//那天手指触碰过的面颊/现在只是白纸上的一行文字//舌头静默地舔舐着/眼睛看错的东西//心忘却的一瞬一瞬/落在灵魂上积起//在语言的小道上走得精疲力竭/坐在沉默的迷途、发笑//词典测不出一个单词的深度/词汇散乱在知性的浅滩//语言是皮肤粘贴在现实的肉上/诗歌是内视镜在内脏的暗处呆立不动//在譬喻不可救药的绚烂之后/沉默中途收场//意思在呼唤着意思/忍受不住黃昏的孤独//夜越来越深/明天在底层冒出淡淡的烟”。如谷川俊太郎自己所言,“诗歌是一种无政府语言”,在他看来,诗歌如同艺术家创作的装置作品,在一首作品中,每一个字符的意义因句子的组合而非同凡响。在装置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器物已经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而升华为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阐释。在《二×十》中,意象的不在场和语言意义的重构成为主旋律,旨在揭示写作的困境,生活的虚无以及阐释与过度阐释的无力。
也许是对语言特有的感性,在诗歌中探讨与思索语言成为谷川俊太郎的一种常态,《如果语言》中对语言的质疑,似乎与维特根斯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还是沉默为好/如果语言/忘却了/一颗小石子的沉默/如果惯用的舌头/将那沉默的/友情和敌意/混淆//还是沉默为好/如果在一句话里/看不到争斗/听不见祭祀/和死亡//还是沉默为好/如果语言/不向超越语言的东西/奉献自己/如果不经常为更深的静寂/歌唱”。
谷川俊太郎和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他的诗歌在二十世纪末传入中国,对于语言的感受,他与中国诗人北岛不谋而合,北岛在《时间的玫瑰》写道“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而诗人的使命是孤独的”,在谷川俊太郎给北岛的诗《语言的胎盘》中亦有一种对于语言和真相博弈的思索:“……所以连同恐惧,你那想触摸的纤细的真实/仍被语言的胎盘包裹在未生的黎明中/《今天》依然以《今天》朝着那种预感溶去”,在诗人的世界,总有秘而不宣的原因操作着诗人接近真理,语言的胎盘包裹着人间的表情,那些中途提前离席的诗人,告别人间的悲苦,以及那些与他息息相关,但看似与他无关的语言,这些正是诗歌的底色。
谷川俊太郎从日常生活的想象力延伸至诗歌文字,在二十一岁时便出版处女作诗集《二十亿光年的孤独》,包括世界的约定、春的临终、小鸟在天空消失的日子、语言的胎盘、悲伤的天使、如果语言六个章节,以感性的语言勾勒出对宇宙、自然、生活、感官的观照,对于诗歌语言的考量和思索则贯穿始终。同名诗歌《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显露出惊人的想象力,“人类在小小的球体上/睡觉起床然后工作/有时很想拥有火星上的朋友//火星上在小小的球体上/做些什么我不知道(或许啰哩哩、起噜噜、哈啦啦着吗)/但有时也很想拥有地球上的朋友/那可是千真万确的事//万有引力/是相互吸引孤独的力//宇宙正在倾斜/所以大家渴望知识//宇宙渐渐膨胀/所以大家都感到不安//向着二十亿光年的孤独/我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在简约的诗文片段中勾勒出一幅后人类图景,地球人早已厌倦了生活惯性的无聊与沉闷,渴望探索宇宙之外的异域空间,莫名被未知语言和生活方式所吸引,然而又难以割舍旧日时光的诸多情结,仿佛只有进退维谷之处的彷徨,那一个喷嚏即是从虚幻回归现实的一剂反应。
在谷川俊太郎搭建的宇宙剧场中,记录下的人间表情渗透着日本文化的“感哀”,如《春的临终》中“……我把活着喜欢过了/先去睡吧小鸟们/我把活着喜欢过了//因为远处有呼唤我的东西/我把悲伤喜欢过了/可以睡觉了喔孩子们/我把悲伤喜欢过了……”在其诗作中也不乏传递西方现代主义精髓之作,如《二×十》,语言结构以两句一段,共十段的形式搭建文字实验场,深究其意义却是语言与感官的对话:“在这个星球洒落的言论尘埃之上/无精打采地漂浮着诗歌的朝霭//那天手指触碰过的面颊/现在只是白纸上的一行文字//舌头静默地舔舐着/眼睛看错的东西//心忘却的一瞬一瞬/落在灵魂上积起//在语言的小道上走得精疲力竭/坐在沉默的迷途、发笑//词典测不出一个单词的深度/词汇散乱在知性的浅滩//语言是皮肤粘贴在现实的肉上/诗歌是内视镜在内脏的暗处呆立不动//在譬喻不可救药的绚烂之后/沉默中途收场//意思在呼唤着意思/忍受不住黃昏的孤独//夜越来越深/明天在底层冒出淡淡的烟”。如谷川俊太郎自己所言,“诗歌是一种无政府语言”,在他看来,诗歌如同艺术家创作的装置作品,在一首作品中,每一个字符的意义因句子的组合而非同凡响。在装置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器物已经摆脱了日常生活中的意义,而升华为对生活和生命的一种阐释。在《二×十》中,意象的不在场和语言意义的重构成为主旋律,旨在揭示写作的困境,生活的虚无以及阐释与过度阐释的无力。
也许是对语言特有的感性,在诗歌中探讨与思索语言成为谷川俊太郎的一种常态,《如果语言》中对语言的质疑,似乎与维特根斯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还是沉默为好/如果语言/忘却了/一颗小石子的沉默/如果惯用的舌头/将那沉默的/友情和敌意/混淆//还是沉默为好/如果在一句话里/看不到争斗/听不见祭祀/和死亡//还是沉默为好/如果语言/不向超越语言的东西/奉献自己/如果不经常为更深的静寂/歌唱”。
谷川俊太郎和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他的诗歌在二十世纪末传入中国,对于语言的感受,他与中国诗人北岛不谋而合,北岛在《时间的玫瑰》写道“诗歌是一种忧郁的媒体,而诗人的使命是孤独的”,在谷川俊太郎给北岛的诗《语言的胎盘》中亦有一种对于语言和真相博弈的思索:“……所以连同恐惧,你那想触摸的纤细的真实/仍被语言的胎盘包裹在未生的黎明中/《今天》依然以《今天》朝着那种预感溶去”,在诗人的世界,总有秘而不宣的原因操作着诗人接近真理,语言的胎盘包裹着人间的表情,那些中途提前离席的诗人,告别人间的悲苦,以及那些与他息息相关,但看似与他无关的语言,这些正是诗歌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