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平等之花”开满语文课堂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xingyuan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将影响教育的进程和成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圆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但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平等还不能真正实现,妨碍了素质教育及新课改的全面推进与深化。
  一、现阶段师生关系平等上存在的问题及引起的后果
  第一,教学方法不当导致学生逆反厌学
  师生关系本应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但由于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的根深蒂固,很多教师认为教师就是教师,不可能与学生平等。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视学生为被动的客体,是管辖的对象,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我说你听,我设计你活动”,采用“注入式”灌输法,其结果是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发展,导致教师讲的话学生听不进去,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不认真完成。有时学生提出异议时,教师也不去理会,这样学生就产生了逆反心理,不愿上某教师的课;教师也不愿教这样的学生,师生产生对立情绪,互不理解,互不信任,学生厌恶这门学科。
  曾经有一个休学生,成绩相当不错,他休学只是因为恨语文教师。他说,其实他对语文非常有兴趣,语文成绩也不错,上课积极,发言踊跃,总有一些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他当时的语文教师讨厌他上课发言,说他“乱插话”,影响教学秩序。班主任多次找他,要求他课上少说点话,可他认为自己讲的都是与课堂有关的内容,自己没错,最终闹僵。结果,他非常恨那个教师,觉得他太不民主,于是上课开始真正的捣乱,瞎起哄,考试马虎应付,形成恶性循环,迫于压力,最终休学。
  第二,师生关系的陌生导致教师越俎代庖
  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学生的个性越来越突出,师生间关系比较陌生,教师不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要求。课余教师很少主动找学生谈心,家访和家长会也不多见了,学生似乎也不愿和教师交流。这样陌生的师生关系,如何能在课堂上配合默契,教师的教学设计如何能适应学生的个体需要,学生又如何能身心愉悦地融入课堂呢。
  记得有一次听课改研讨课,该教师上诗歌鉴赏,讲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上尽管这位教师自己悲歌慷慨,声情并茂,将诗人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可是学生绝大多数低头听讲,记笔记,根本未能遵循教师的思维,进入诗人的心灵,当然也始终未被诗情所感动。这位教师无奈地多次要求学生抬起头来看教师,但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更像观众似的观赏教师的“表演”。
  这样的尴尬局面与师生关系的陌生有必然的联系,教师不了解所教学生的接受反应能力,不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心状况,只顾自编、自导、自演,只关注自己讲得怎么样,不考虑学生学得怎么样、收获多少、效率高不高;学生也不知道应该怎么配合参与,这样的教学只会使师生关系陌生,教学效果微弱。
  二、语文教学中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方法
  语文课堂上平等融洽、开放自主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关键。师生平等是相互的,那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呢?
  第一,欣赏与关注,激励学生的自尊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共同体, 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他们都可以获得成功。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寻找学生优点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长处,知道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尊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因此在学习中获得自信,占据学习的主动性,在师生关系中获得一种平等的主体意识,为融洽师生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朗读、提问、发言、作文等之后,教师都要给予他们积极肯定的评价。例如,“你读得很不错!”“你的阅读很能表现人物性格,你真棒!”“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等等。
  当然对学生的欣赏与关注不能是随意的,盲目的,而应该是认真的,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使学生确信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自尊。还必须指出的是,肯定学生的优点,并不是放任他们的缺点,而是在肯定他们优点的同时,应委婉的指出他们的不足,教会他们如何扬长避短,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的快乐。
  第二,沟通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
  新时期师生关系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平等、双向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最基本途径便是沟通,有沟通才有合作。沟通从心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教师放下自己的架子,淡化所谓的师道尊严,以平等的人格、真诚的语言来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沟通内容除了课程知识外,还应有情感、意义和价值观等。而形式更不应是强迫式的灌输,而应当是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地位的“对话”。例如,利用课余时间跟学生以朋友的口吻聊天,用“周记对话”的方式对学生的周记给些适当的评语,以网络聊天的方式更多层次的了解学生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也要冲破固有的观念,摒弃把教师当成获取知识的对象和手段的思想,勇敢地与教师进行对话,进行沟通,使师生间形成一种互动。
  在沟通的基础上,师生弥合隔膜,从而走向合作,在合作中增强平等意识。合作能使师生间产生互动,合作也是现代人与人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新课改也要求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目标,不是包办代替,而是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同时,师生合作也给予了学生自我完善的动力,促使学生自我塑造,逐步形成各种社会交往中应有的品质。
  第三,引导与换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韩愈《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一直被教育者捧为圭臬,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改变,教师的职责已不尽如此,教育方法改变也已必然。现代中学生知识的获得不能只满足于从教师口中得到的答案,而应该是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因而在教学中教师主导性的发挥主要体现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驾驭课堂上。而调动学生和驾驭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共享和对话,才能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师生在教学互动中获得相互的信任和尊重,在悄无声息中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在民主平等意识的影响下,师生进行角色的互换,在为双方带来崭新的体验的同时,还可以在相互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意识,更能融洽双方的关系。在教学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给课文划定目标,分析重点,一起探讨感兴趣的话题。在作文课上,教师更应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对学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议论。只有发扬民主,倡导合作精神,发挥团体的力量,才能培养凝聚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平等对话是课堂民主化的具体体现,只有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宽松的交流互动,才能使学生自主合作和自由发展,从而达到课堂的和谐。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腮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率探头二维超声及彩色超声对29例腮腺肿块进行检查,全部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二维超声对病灶的检出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学校需要艺术教育。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现在许多普通高校(非艺术类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的艺术课程,其中有《美术鉴赏》《音乐鉴赏》《美术基础》《艺术设计》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否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是
礼运全篇大旨。盖谓礼之运行。乃应时世而生。上古不需用礼。而天下大同。后世以礼为治。裁得小康。若并礼而亡之。则天下国家。必乱以危而国不保矣。此其情也。其言大同小康
人教版课程中特设问题研究课程,拉近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地理的实用性。基于以上理念,笔者开设了一节相关内容的公开课,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影响。2.分析、理解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并能提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影响的解决对策。3.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资料搜集、分析、整理能力与小组合作
遗传标记是一类易于识别,遵循孟德尔遗传模式,具有个体特异性或其分布规律具有种系特征的表型特征或遗传物质.早期的遗传标记涉及的基因位点数目少,多态水平低.随着分子生物
文章通过对中国园林的空间构成进行分析,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空间处理上常用的手法。并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有上好体育课,才能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增强学生体质。那么,怎样才能上好体育课呢?笔者认为,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外,还必须认真抓好以下几个基本环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根据学期计划认真备好课  大多数人认为,上
编辑同志:贵刊1984年第二期载许山河《试论王船山散文》一文中说:“他的诗歌理论,有很多超越前人之处,而他的创作则在唐宋之下。”笔者认为失于武断,不敢苟同.唐诗宋词是文学
在目前社会积极推行的学校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然后以“趣”促学,从而进一步在计算机教学中注重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为他们以后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经验可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观  创新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