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课改以来,各地中学已经把美术鉴赏列为了必修课。美术鉴赏课程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在升学考试等各种压力下,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显现了一些问题,笔者将在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对策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自国家教委把高中艺术欣赏课程列为高中教学选修课,几年后列为必修课。现各级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越来越显出蓬勃生机。但就目前来看,离真正“必修”还有一段距离。在大多数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高中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存在一些问题。
一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在我们三线城市教学中,教师一般对作品本身的感觉讲解得多,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方法讲得少,这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一大缺憾。这样的情形或许很多教师都经历过:教师出示范画后,开始对着示范画进行非常认真的讲解,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激情飞扬、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又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的提高。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分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念,往往在自己心中有一个标准答案。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种教法模式僵化,唯我独尊,表面上是循循善诱,井井有条,其实却是扼杀了审美的多元化思维,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2.教学内容太过专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对老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师大多从美术专业院校毕业,往往会把大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在分析作品时大谈什么 “S形”构图,“三角形”、讲光源色、环境色,甚至对着印刷一般的教科书大谈“色调微妙、肌理丰富”等等。这种专业课,虽然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但对未受专业训练的中学生来说却如雾里看花、索然无味。这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想当然的“专业惯性思维”缺乏扎实的基础,其模式化的分析也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来欣赏作品。
3.过分渲染艺术家本身。与上面相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博取笑声。在分析作品时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教法低估了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却无助于学生观察力、分析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 对策分析
美术欣赏课该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能在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思维,这是我们美术老师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1.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善于自主探究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为此,只有创设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中国民间美术》一课可以和学生们共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然后自由组合,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将提问权下放,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同时,学生的提问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教师融合在学生中,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丰富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教学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鉴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脱离课本那些有限的图文资料,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广大的艺术鉴赏世界。在上《古建筑的保护》时,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及局部图画;接着让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同学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圆明园的遗址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注重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3.借助外界媒体,拓宽视野。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只学课本中的知识,对于艺术鉴赏课来说还远远不够,指导學生在课外阅读、上网、看电视时,继续补充课堂的不足尤为重要。电脑、电视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吸引着现代人。电脑、电视包容范围之大,无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学生的视野不受时空的限制,配有音像的资料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潜移默化中鉴别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上网、看电视也是对艺术鉴赏课的延伸。课外通过借助外界媒体拓宽学生欣赏范围,积累生活中、课堂上无法感知的题材,能很好地提高鉴赏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体味美、热爱美、讴歌美、进而创造美,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达到了艺术鉴赏课的最终目的。
4.正面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对学员作品,不能做标准化的评介。每个学员有自己特有的视角和理解方法,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我们评价学生作品时,应该多去做正面的评价,以赞美、鼓励作为主要的手段,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性,不能用统一的尺度来要求学生,要体现美术的基本特征,同时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作品,心情应该是非常兴奋的,也迫切地想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
三 总结
美术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注重情感体验与学习过程,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生受益。作为老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多借助工具,关注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在学员增长知识,拓宽思维的时候,有能得到放松。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对策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所以,自国家教委把高中艺术欣赏课程列为高中教学选修课,几年后列为必修课。现各级教育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越来越显出蓬勃生机。但就目前来看,离真正“必修”还有一段距离。在大多数学校普遍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高中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贯彻,存在一些问题。
一 美术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在我们三线城市教学中,教师一般对作品本身的感觉讲解得多,而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方法讲得少,这是提高学生欣赏能力的一大缺憾。这样的情形或许很多教师都经历过:教师出示范画后,开始对着示范画进行非常认真的讲解,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激情飞扬、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又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以及艺术素养的提高。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分析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坚持课本或自己认同的一种观念,往往在自己心中有一个标准答案。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种教法模式僵化,唯我独尊,表面上是循循善诱,井井有条,其实却是扼杀了审美的多元化思维,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
2.教学内容太过专业。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校对老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从事美术欣赏教学的教师大多从美术专业院校毕业,往往会把大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移到自己的教学中来。在分析作品时大谈什么 “S形”构图,“三角形”、讲光源色、环境色,甚至对着印刷一般的教科书大谈“色调微妙、肌理丰富”等等。这种专业课,虽然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但对未受专业训练的中学生来说却如雾里看花、索然无味。这种教法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必然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种想当然的“专业惯性思维”缺乏扎实的基础,其模式化的分析也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来欣赏作品。
3.过分渲染艺术家本身。与上面相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博取笑声。在分析作品时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教法低估了学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美术作品的能力。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却无助于学生观察力、分析力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 对策分析
美术欣赏课该如何上才能让学生既不感到枯燥无味又能在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锻炼学生想象力及创造思维,这是我们美术老师值得探索的问题。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1.转变传统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课程要求“学生要善于自主探究学习,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为此,只有创设和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交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中国民间美术》一课可以和学生们共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然后自由组合,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将提问权下放,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同时,学生的提问可以使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教师融合在学生中,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2.丰富形式,教学手段多样化。直观教学是美术鉴赏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利用多媒体教学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鉴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脱离课本那些有限的图文资料,为学生开拓一个更广大的艺术鉴赏世界。在上《古建筑的保护》时,着重介绍世界园林史上的明珠--圆明园。让学生欣赏圆明园全景及局部图画;接着让学生观看优秀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圆明园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同学们的赞叹声此起彼伏,当看到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时,同学们无不为之愤慨。最后,画面定格在了圆明园的遗址上,带着深深的思索结束了这节课。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注重实践,让学生动起来。
3.借助外界媒体,拓宽视野。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了基础知识,只学课本中的知识,对于艺术鉴赏课来说还远远不够,指导學生在课外阅读、上网、看电视时,继续补充课堂的不足尤为重要。电脑、电视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吸引着现代人。电脑、电视包容范围之大,无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学生的视野不受时空的限制,配有音像的资料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加强了学生对美的感受和体验,潜移默化中鉴别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上网、看电视也是对艺术鉴赏课的延伸。课外通过借助外界媒体拓宽学生欣赏范围,积累生活中、课堂上无法感知的题材,能很好地提高鉴赏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体味美、热爱美、讴歌美、进而创造美,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达到了艺术鉴赏课的最终目的。
4.正面评价反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对学员作品,不能做标准化的评介。每个学员有自己特有的视角和理解方法,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在我们评价学生作品时,应该多去做正面的评价,以赞美、鼓励作为主要的手段,促进学生发展,重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积极主动而心情愉快地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特长。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性,不能用统一的尺度来要求学生,要体现美术的基本特征,同时评价方式也可以多样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作品,心情应该是非常兴奋的,也迫切地想得到同学、老师的肯定。
三 总结
美术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注重情感体验与学习过程,通过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生受益。作为老师,在教学上我们应该改变观念,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多借助工具,关注学员的个性化发展。在学员增长知识,拓宽思维的时候,有能得到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