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工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要求,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急需要改变目前课程中过于重视知识单向传授的倾向,鼓励学生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所以许多学校尝试进行教学改革,实现高效课堂。
面对新变化和新挑战,我校也实行了教学改革。首先在语文学科引进了河南省漯河二中的“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五年来,我校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读、议、展、点、练”的教学模式,努力在校园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 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学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朗诵中才能慢慢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朗读其实就是“因声解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寻求文本的意义。
朗读只是教学中“读”的第一层次,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的结果就是要诵读,诵读就是在“因声解义”的基础上“因声传情”,它是声与心的相互融通,用声音去唤醒心灵,用心灵去关注声音。在声与心的相互关联中,文本的内涵豁然开朗。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小组自读,男女比读、配乐朗读等。清代学者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段落,要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很少让学生读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是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为后面的“议”“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议:学生思想交流、整合的过程
所谓的“议”就是教师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及新颖的观点。
可是在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去讨论一通,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要对问题精心设计,能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
在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很多组,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组合作”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输出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让课堂充分生成。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合作交流已成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三.展:学生探究思维展示的平台
展示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因此,语文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
展示的内容在于“精”。课堂上交流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小组展示、还是个人展示,都必须明确“展示是提升”,决不是各小组对交流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和统一答案,也不是把交流案上的答案照搬到黑板上,应该展示本单元、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应该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要突出展示的问题性。展示哪些問题,展示到什么程度,需要展示的问题如何分配,每一个问题按照什么方式和思路展示,教师在课前都应当有适当的预设,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教学价值,只是展示的程度需要教师掌控,有些问题只需要一带而过,有些问题却需要深入追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可平均你用力,泛泛而谈。
课堂展示,既可以是疑难求助,又可以是对话交流,还可以是质疑对抗,要体现展示的互动性。
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有上板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表演)等。
展示的氛围应悉心“营造”。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展示,会展示”就要为学生细心营造一种尊重、和谐、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敢于表达出来,展示才能真正成为观点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自从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后,一部分以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公共场合说话都有障碍,经过探究思维的培养和课堂展示的锻炼,性格变得开朗多了,也变得自信了,语言表达也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四.点:教师引导性发挥的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灌输知识,应该以点拨为主,即点一点,一点点,点到为止,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点拨,顺利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在他们思考应有的轨道上来。
关于这个“点” 也有许多学问,既可以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又可以在学生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点拨,使学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点而不透,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自己得出答案,总之“点”有许多种诠释方式。
教师在这种“点”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导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反对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教师在学生的面前也不是毫无作为的,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状况,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鼓励,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五.练:学生巩固提高的途径
课堂教学离不开训练,合理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巩固知识。“读、议、展、点、练”教学法就突出练的中心地位,只有坚持训练,课堂教学才能够得到巩固和强化。语文课中的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是知识升华的一个重要途径。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确立了以“师生共用交流案”的导学案为载体,全面实施以“读、议、展、点、练”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精神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课堂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的改进注入了清泉活水,使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疑惑,我们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结合自己所带学生的情况,使这种教学模式不断趋于完善。
面对新变化和新挑战,我校也实行了教学改革。首先在语文学科引进了河南省漯河二中的“读、议、展、点、练”五步教学法。五年来,我校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大力推行“读、议、展、点、练”的教学模式,努力在校园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实践证明,此教学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一. 读,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朗读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学生只有在反反复复的朗诵中才能慢慢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朗读其实就是“因声解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寻求文本的意义。
朗读只是教学中“读”的第一层次,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这种升华的结果就是要诵读,诵读就是在“因声解义”的基础上“因声传情”,它是声与心的相互融通,用声音去唤醒心灵,用心灵去关注声音。在声与心的相互关联中,文本的内涵豁然开朗。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全班齐读,自由朗读,小组自读,男女比读、配乐朗读等。清代学者姚鼐曾说:“放声疾读,久之自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段落,要反复诵读,才能使学生有所领悟。
总之,没有琅琅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很少让学生读课文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课,读必须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正是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给朗读以时间上的保证,是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热点”,才能为后面的“议”“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议:学生思想交流、整合的过程
所谓的“议”就是教师抛出问题或者学生自发提出问题,然后大家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及新颖的观点。
可是在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不是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去讨论一通,这就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要对问题精心设计,能够提出有意义的话题。
在问题的讨论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很多组,小组内部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组合作”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单向输出变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让课堂充分生成。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合作交流已成为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
三.展:学生探究思维展示的平台
展示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和评价学习效果的核心,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因此,语文课堂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
展示的内容在于“精”。课堂上交流展示的内容必须是学生深入探究的问题,无论是小组展示、还是个人展示,都必须明确“展示是提升”,决不是各小组对交流案上问题答案的重复性讲解和统一答案,也不是把交流案上的答案照搬到黑板上,应该展示本单元、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应该是组内或全班带有共性的问题、易错的问题,要突出展示的问题性。展示哪些問题,展示到什么程度,需要展示的问题如何分配,每一个问题按照什么方式和思路展示,教师在课前都应当有适当的预设,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教学价值,只是展示的程度需要教师掌控,有些问题只需要一带而过,有些问题却需要深入追究,这样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可平均你用力,泛泛而谈。
课堂展示,既可以是疑难求助,又可以是对话交流,还可以是质疑对抗,要体现展示的互动性。
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有上板展示,口头展示、行为展示(表演)等。
展示的氛围应悉心“营造”。课堂上要让学生“敢于展示,会展示”就要为学生细心营造一种尊重、和谐、民主、安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敢于表达出来,展示才能真正成为观点的交流、智慧的碰撞。
自从课堂给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后,一部分以前性格内向的学生,在公共场合说话都有障碍,经过探究思维的培养和课堂展示的锻炼,性格变得开朗多了,也变得自信了,语言表达也提高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变。
四.点:教师引导性发挥的手段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再像传统的教学那样灌输知识,应该以点拨为主,即点一点,一点点,点到为止,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给予点拨,顺利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在他们思考应有的轨道上来。
关于这个“点” 也有许多学问,既可以在学生思维陷入困境时点拨,使学生茅塞顿开;又可以在学生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点拨,使学生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同时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点而不透,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自己得出答案,总之“点”有许多种诠释方式。
教师在这种“点”的过程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主导者,“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反对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教师在学生的面前也不是毫无作为的,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状况,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鼓励,使课堂焕发出活力。
五.练:学生巩固提高的途径
课堂教学离不开训练,合理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去巩固知识。“读、议、展、点、练”教学法就突出练的中心地位,只有坚持训练,课堂教学才能够得到巩固和强化。语文课中的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是知识升华的一个重要途径。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确立了以“师生共用交流案”的导学案为载体,全面实施以“读、议、展、点、练”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合作精神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课堂形式变得灵活多样。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为语文课堂的改进注入了清泉活水,使语文课堂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
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疑惑,我们会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结合自己所带学生的情况,使这种教学模式不断趋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