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雪》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超长篇小说《丰饶之海》的第一部。这部小说描写了侯爵之子松枝清显和伯爵之女绫仓聪子之间的悲恋,是三岛文学艺术美的升华,被称作“绘卷[1]风格的王朝文学的再现”。[2]本文选取了这部小说的唐月梅和郑民钦两个版本的中文译本,通过这两个版本之间的比较,探讨日本文学作品在翻译成中文时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翻译被定义成将源语言的文本用在意义上和其等价的目标语言文本来表现的行为。关于定义中的“等价”,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提出过“动态对等”的理论——“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这种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等价”地再现源语言的意义或者说要表达的信息,而不是强求字句、词义的等价和表达方式的完全一致。如果单纯去追求形式上的完全对应,有时候反而会违背翻译的忠实性这一原则。而且,在文学作品中除了包含了文字信息之外,也蕴藏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必须注意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翻译方法的选择
翻译方法大体上被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3]如果译者一味追求在形式上完全忠实于原文、逐字直译的话,很有可能会让译文失去流畅性。如果原文是通顺流畅的,那么不甚流畅的译文在形式上无论翻译得多么精确,都在很大程度上让原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大打折扣,对原文来说反而是一种“不忠”,在有些时候还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而“意译”这种方法不拘泥于语言形式这种表面的对应,更加注重原文深层意义的“等价”表达,能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这两种方法。
例文:
原文:尤も聡子は昔からそうな風に、ことさら人をおどろかすく口ぶりをすることがあった。
知っているはずなのに、清顕も、ついこう聞かずにはいられない。[4]
唐译:诚然,聪子素来就有这种毛病,故意说些耸人听闻的话。
清显虽很知道她,但终也不得不反问道……[5]
郑译:说起来,聪子早就有这种毛病,有时候故意说些吓人的话。
清显对这一套本应习以为常,却不由自主地问道……[6]
「知っている」的本意是“知道”的意思,但是像唐译版本这样直接就使用“知道”这一词语,让译文多少显得有些不自然。郑译版本使用了意译的方法,用“习以为常”这一成语就清楚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不仅让读者感到十分自然,也和前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二、中文和日语的差别
在日语中常常会见到比较长的定语,而中文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分成几个比较短小的短语进行表达。另外,与西方语言的句子必须有主语、谓语,结构必须完整不同,日语的一大特性就是主语的缺失并不影响句子的成立,因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省略掉人称主语的句子,而在中文句式的表达习惯中通常在句首都会出现相应的表人称的主语。像类似这种中日文之间不同的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方式,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也应该多多加以注意,应该翻译成中文中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
例文:
原文:こういう妃殿下の、横顔とさえ言えぬ角度の一瞬のお顔のひらめきが、何かの清い結晶の断面を、斜めに透かして見るときに、ほんの一刹那ゆらめいて見える虹のように感じられた。
唐译:这瞬间,看到的妃殿下的尊容——那角度甚至不能说是侧脸,似是斜斜透视一件纯洁的结晶的断面——刹时飞起了一道彩虹。
郑译:妃殿下那一瞬间——恐怕连侧面都说不上——的容貌犹如一件冰清玉洁的结晶的断面,斜透在清显眼里的那一瞬间,他仿佛感觉到一道摇动的彩虹。
这一段原文是描写清显在见到皇妃时害羞又激动的心情,在成句的时候省略掉了作为主语的第三人称“清显”。像唐译的版本中,跟原文一样不补充主语,造成了读者的理解困难。而郑译的版本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添加了主语“他”,就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很好地传递给了读者。
三、对原著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
翻译是一个译者在充分以及正确地理解了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示出来并传递给读者的过程。因此,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对译文的忠实性以及准确性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译者能具备很好的源语言的语言知识。但是,仅对原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对原文的内容充分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表现风格,用流畅的目标语言表现出来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避免让读者在看到译文时产生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译者也必须加强目标语言(中文)的相关知识和修养。
例文:
原文:彼は自分の美しい白い手を、生涯汚すまい、肉刺一つ作るまいと決心していた。
唐译:他决心使自己美丽而白嫩的手不会磨出水泡,不会玷污自己的生涯。
郑译:他决心自己一辈子都不能玷污自己美丽而白皙的双手,甚至不能磨出一个水泡。
「生涯」在日语中的意思的确有名词“生涯”“一生”的意思,但是这里的「生涯」是做状语来修饰后面的动词,而不作为后面动词的宾语,如果「生涯」要做宾语的话,它和后面的动词之间应该有表示宾语的格助词「を」,而原文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格助词。所以这句的正确译法应该是郑译的版本。
四、文化信息的传达
语言和文化是共存的。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随着语言的转换,文化也随之发生转移,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极大地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因此,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语言修养之外,还必须要对两国不同的习俗、文化、宗教、历史等加深理解。中日两国虽说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时刻注意这些差异,采用适当的方法,确保原文中文化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例文:
原文:彼女は土間に入る。
唐译:她走进土间。
郑译:她走进未铺地板的裸土间。
「土間」是日语中特有的单词,指的是日式房间中不铺地板、直接露出三合土或是不用脱鞋就能经过的地方。对于不了解日式住宅结构的读者来说,在这里应该进行解释说明。另外,中文里也不存在“土间”这个词,如果就这样照搬原文的话读者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时候应该像郑译的版本那样采用直接进行说明的文字,也可以直接用日语的原词,但要在下面加上注释。
通过以上这几点的比较,简述了在日本文学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中文和日语是在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语言,因此它们在词汇的意义、语法、惯用的表达方式等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点。因此,将一部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从客观上看,翻译的难度与原文的写法及内容有关;从主观上讲,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对两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对原作的一些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实际将日语翻译成中文的工作时,应该很好地掌握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尽量用中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这样,读者在欣赏到中文版的日本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日本文化。
注释:
[1] 日本的一种绘画形式,在横向的卷轴上画上篇幅很大的画,将一个故事的场景连续地表现出来,随着卷轴的展开,各种变化的场景能让人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过程。
[2] 参见[日]三好行雄编《三岛由纪夫必携》,日本学燈社1982年版,第172页。
[3] 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作品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4] [日]三岛由纪夫:《春の雪》,日本新潮社1968年版,第43页。
[5] [日]三岛由纪夫:《春雪》,唐月梅译,台湾木马文化2006年版,第37页。
[6] [日]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春雪》,郑民钦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翻译被定义成将源语言的文本用在意义上和其等价的目标语言文本来表现的行为。关于定义中的“等价”,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提出过“动态对等”的理论——“就是指译文接受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等同于原文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翻译这种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等价”地再现源语言的意义或者说要表达的信息,而不是强求字句、词义的等价和表达方式的完全一致。如果单纯去追求形式上的完全对应,有时候反而会违背翻译的忠实性这一原则。而且,在文学作品中除了包含了文字信息之外,也蕴藏了大量的文化信息。因此,在进行文学作品的翻译时,必须注意多个方面的问题。
一、翻译方法的选择
翻译方法大体上被分为直译和意译两种方式。“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3]如果译者一味追求在形式上完全忠实于原文、逐字直译的话,很有可能会让译文失去流畅性。如果原文是通顺流畅的,那么不甚流畅的译文在形式上无论翻译得多么精确,都在很大程度上让原文想要表达的内容大打折扣,对原文来说反而是一种“不忠”,在有些时候还会对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而“意译”这种方法不拘泥于语言形式这种表面的对应,更加注重原文深层意义的“等价”表达,能更有利于读者的理解和欣赏。因此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要灵活运用直译与意译这两种方法。
例文:
原文:尤も聡子は昔からそうな風に、ことさら人をおどろかすく口ぶりをすることがあった。
知っているはずなのに、清顕も、ついこう聞かずにはいられない。[4]
唐译:诚然,聪子素来就有这种毛病,故意说些耸人听闻的话。
清显虽很知道她,但终也不得不反问道……[5]
郑译:说起来,聪子早就有这种毛病,有时候故意说些吓人的话。
清显对这一套本应习以为常,却不由自主地问道……[6]
「知っている」的本意是“知道”的意思,但是像唐译版本这样直接就使用“知道”这一词语,让译文多少显得有些不自然。郑译版本使用了意译的方法,用“习以为常”这一成语就清楚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不仅让读者感到十分自然,也和前面的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二、中文和日语的差别
在日语中常常会见到比较长的定语,而中文在这种情况下经常会分成几个比较短小的短语进行表达。另外,与西方语言的句子必须有主语、谓语,结构必须完整不同,日语的一大特性就是主语的缺失并不影响句子的成立,因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也经常会出现省略掉人称主语的句子,而在中文句式的表达习惯中通常在句首都会出现相应的表人称的主语。像类似这种中日文之间不同的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方式,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也应该多多加以注意,应该翻译成中文中比较常用的表达方式。
例文:
原文:こういう妃殿下の、横顔とさえ言えぬ角度の一瞬のお顔のひらめきが、何かの清い結晶の断面を、斜めに透かして見るときに、ほんの一刹那ゆらめいて見える虹のように感じられた。
唐译:这瞬间,看到的妃殿下的尊容——那角度甚至不能说是侧脸,似是斜斜透视一件纯洁的结晶的断面——刹时飞起了一道彩虹。
郑译:妃殿下那一瞬间——恐怕连侧面都说不上——的容貌犹如一件冰清玉洁的结晶的断面,斜透在清显眼里的那一瞬间,他仿佛感觉到一道摇动的彩虹。
这一段原文是描写清显在见到皇妃时害羞又激动的心情,在成句的时候省略掉了作为主语的第三人称“清显”。像唐译的版本中,跟原文一样不补充主语,造成了读者的理解困难。而郑译的版本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添加了主语“他”,就将原文要表达的意思很好地传递给了读者。
三、对原著的理解和译文的表达
翻译是一个译者在充分以及正确地理解了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将源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示出来并传递给读者的过程。因此,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翻译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步骤,对译文的忠实性以及准确性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译者能具备很好的源语言的语言知识。但是,仅对原文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在对原文的内容充分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保留原文的表现风格,用流畅的目标语言表现出来也是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避免让读者在看到译文时产生一种不自然的感觉,译者也必须加强目标语言(中文)的相关知识和修养。
例文:
原文:彼は自分の美しい白い手を、生涯汚すまい、肉刺一つ作るまいと決心していた。
唐译:他决心使自己美丽而白嫩的手不会磨出水泡,不会玷污自己的生涯。
郑译:他决心自己一辈子都不能玷污自己美丽而白皙的双手,甚至不能磨出一个水泡。
「生涯」在日语中的意思的确有名词“生涯”“一生”的意思,但是这里的「生涯」是做状语来修饰后面的动词,而不作为后面动词的宾语,如果「生涯」要做宾语的话,它和后面的动词之间应该有表示宾语的格助词「を」,而原文中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格助词。所以这句的正确译法应该是郑译的版本。
四、文化信息的传达
语言和文化是共存的。在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随着语言的转换,文化也随之发生转移,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极大地影响到翻译的效果。因此,译者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语言修养之外,还必须要对两国不同的习俗、文化、宗教、历史等加深理解。中日两国虽说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国之间的文化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时刻注意这些差异,采用适当的方法,确保原文中文化信息传达的准确性。
例文:
原文:彼女は土間に入る。
唐译:她走进土间。
郑译:她走进未铺地板的裸土间。
「土間」是日语中特有的单词,指的是日式房间中不铺地板、直接露出三合土或是不用脱鞋就能经过的地方。对于不了解日式住宅结构的读者来说,在这里应该进行解释说明。另外,中文里也不存在“土间”这个词,如果就这样照搬原文的话读者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时候应该像郑译的版本那样采用直接进行说明的文字,也可以直接用日语的原词,但要在下面加上注释。
通过以上这几点的比较,简述了在日本文学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说,中文和日语是在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条件下形成的语言,因此它们在词汇的意义、语法、惯用的表达方式等方面也有着很多不同点。因此,将一部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从客观上看,翻译的难度与原文的写法及内容有关;从主观上讲,译者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对两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以及对原作的一些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实际将日语翻译成中文的工作时,应该很好地掌握两种语言间的差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尽量用中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将原文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读者。这样,读者在欣赏到中文版的日本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更多的日本文化。
注释:
[1] 日本的一种绘画形式,在横向的卷轴上画上篇幅很大的画,将一个故事的场景连续地表现出来,随着卷轴的展开,各种变化的场景能让人了解到故事发展的过程。
[2] 参见[日]三好行雄编《三岛由纪夫必携》,日本学燈社1982年版,第172页。
[3] 朱光潜:《谈文学——朱光潜作品系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4] [日]三岛由纪夫:《春の雪》,日本新潮社1968年版,第43页。
[5] [日]三岛由纪夫:《春雪》,唐月梅译,台湾木马文化2006年版,第37页。
[6] [日]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春雪》,郑民钦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版,第40页。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