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
关键词:紫砂;藏壶;赏壶;养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08-1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
赏壶、藏壶,不必强求多而全,也不必强求精而专,但是藏名家壶,却是历代收藏紫砂壶的风尚。从宋代开始,收藏和把玩紫砂壶就成为一种艺术追求,但是随着供春、时朋、李仲芳、欧正春、时大彬等一批名匠大师的不断涌现,追求名家紫砂名壶又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风气。日本人奥玄宝在《壶图录》中说:“壶或有无款而优于有款者,然无款而良者不及有款而良者。近人往往爱无款者,无他,虑有款之真伪难辨也!”
意思是:“壶有有款和无款之别,而有款的假壶让人防不胜防,真假难辨,那么就不如更爱无款但工艺好的茶壶。”这种人的着眼点,首先是茶壶本身的好坏,而不是迷信所谓名款。
因此,有识者说:“有款求其真,无款求其善。”这十个字,是藏壶、赏壶的要旨。
一、紫砂壶的藏
当我们面对紫砂壶,入目的第一感觉就是泥质,不论它是哪种泥色,都应具有纯净的温润感觉,看上去色泽鲜洁。壶的优劣跟泥质的高低有关。这高与低包括泥料本来的质量和烧炼的火候,“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不过,新买的壶外表总不及用过的那么光泽,新壶通常保留着泥土的天然本色,有一股土腥味,显得粗、燥、亮。而旧壶细、润、柔,原因是壶内石英分子在不断的冷热水交替中起着变化,再加上持壶者悠悠品茗时用手摩挲,使色泽润滑光华。旧时有些藏壶家买了壶出钱请人家先用上几年。制壶史上一些著名的陶艺家,他们能够把壶“养”大之后的相貌估准,这个就是他们技艺高超之处。所见的一些传世名壶,壶身莫不光润古雅,藏壶家称之为“色浆”。
选藏紫砂壶还得看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否。壶体造型与附件的配置,它们各个方面的比例是否恰当,外轮廊线段结构上的缓冲过渡以及明暗面的技法处理,空间与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等。
其中壶盖最容易暴露出工艺的优劣。明清两代大师的作品,一般将壶盖盖上便能把整把壶拎起来,这代表着制壶技艺的高水平。通常口盖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圆形壶盖的精细微妙处在于通转不滞且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时无落帽之忧;方器和筋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面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
壶的装饰内容与壶的形体要和谐统一。一把紫砂壶佳作,除了它的形态美外,要达到形神兼备,气质要好,有了内在气质,才可久玩不厌,越用越有通灵之感
二、紫砂壶的养
“养壶”主要靠茶叶来养,一般选用绿茶,绿茶性温,茶叶以当年产新茶为佳。茶叶的等级要高,越是紫砂壶精品越发要上等茶叶,泡茶的水也要质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矿泉水。泡茶也讲究,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即品茗者常说的“润壶”,然后再冲水。品茗时若常用湿毛巾抚摸壶身,则润扑之色油然而生。玩赏家常喜爱多把壶轮番使用,并习惯饮什么茶用什么壶,饮红茶用甲壶,绿茶用乙壶,乌龙茶改用丙壶,严加区别,不相混淆。
茶壶每次使用后,壶身应擦拭干净,壶内残茶剩汤不必立即倒弃。这倒不是为了过后再饮,因为紫砂有一定吸水性,残茶留在壶内任其吮吸,时间久了,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壶暂时不用,壶身内外擦拭干爽,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紫砂壶切忌包裹式密封,封闭久后易生“酶斑”。壶的保存要注意勿让它沾油烟,污染后难洗涤,洗刷时不要使用清洗剂,这样很容易破坏“色浆”。
紫砂壶的藏与养都是需有一定技巧的,而收藏紫砂壶要理性的对待,买紫砂壶时你的用途是什么需要明确,方能正确选择所需,泡养紫砂是一门学问,静心静气好好“伺候”会让你有成就感的水是茶之父,壶是茶之母。要想泡出一壶上好的茶,紫砂壶则因其“盖既不夺 香、又不熟汤气”和“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的特征而成为最佳的选择。把玩紫砂壶则离不开品茶论道,壶友相聚谈壶、谈茶、谈生活、品味人生,把 茶道与壶艺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体。通过玩壶品茶,既能提高品茶技藝、规范品饮方法,又能交流思想、陶冶性情、明辨哲理、升华操守、得到慰藉。
参考文献:
[1]殷玉娴.唐宋茶事与禅林茶礼[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王莹莹.壶之方圆[D].湖南工业大学,2008.
[3]黄旭曦.我国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关联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
[4]陈俏巧.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时代信息[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夏云杉.宜兴紫砂设计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相关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4.
关键词:紫砂;藏壶;赏壶;养壶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08-1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造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紫砂壶的原产地在江苏宜兴,故又名宜兴紫砂壶。紫砂壶的起源一直可以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与西施一起退隐江湖的“陶朱公”。数来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不过,紫砂做成壶,那还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以后的事情。从此蔚成风气,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翻新,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发展到今天,可谓巧夺天工,技绝寰宇。
赏壶、藏壶,不必强求多而全,也不必强求精而专,但是藏名家壶,却是历代收藏紫砂壶的风尚。从宋代开始,收藏和把玩紫砂壶就成为一种艺术追求,但是随着供春、时朋、李仲芳、欧正春、时大彬等一批名匠大师的不断涌现,追求名家紫砂名壶又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风气。日本人奥玄宝在《壶图录》中说:“壶或有无款而优于有款者,然无款而良者不及有款而良者。近人往往爱无款者,无他,虑有款之真伪难辨也!”
意思是:“壶有有款和无款之别,而有款的假壶让人防不胜防,真假难辨,那么就不如更爱无款但工艺好的茶壶。”这种人的着眼点,首先是茶壶本身的好坏,而不是迷信所谓名款。
因此,有识者说:“有款求其真,无款求其善。”这十个字,是藏壶、赏壶的要旨。
一、紫砂壶的藏
当我们面对紫砂壶,入目的第一感觉就是泥质,不论它是哪种泥色,都应具有纯净的温润感觉,看上去色泽鲜洁。壶的优劣跟泥质的高低有关。这高与低包括泥料本来的质量和烧炼的火候,“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不过,新买的壶外表总不及用过的那么光泽,新壶通常保留着泥土的天然本色,有一股土腥味,显得粗、燥、亮。而旧壶细、润、柔,原因是壶内石英分子在不断的冷热水交替中起着变化,再加上持壶者悠悠品茗时用手摩挲,使色泽润滑光华。旧时有些藏壶家买了壶出钱请人家先用上几年。制壶史上一些著名的陶艺家,他们能够把壶“养”大之后的相貌估准,这个就是他们技艺高超之处。所见的一些传世名壶,壶身莫不光润古雅,藏壶家称之为“色浆”。
选藏紫砂壶还得看制作工艺的精湛与否。壶体造型与附件的配置,它们各个方面的比例是否恰当,外轮廊线段结构上的缓冲过渡以及明暗面的技法处理,空间与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等。
其中壶盖最容易暴露出工艺的优劣。明清两代大师的作品,一般将壶盖盖上便能把整把壶拎起来,这代表着制壶技艺的高水平。通常口盖关系要紧密通转、平正妥贴,圆形壶盖的精细微妙处在于通转不滞且准合无间隙摇晃,倒茶时无落帽之忧;方器和筋纹器的盖子,从各个方面盖上去,都要能和颈肩吻合。
壶的装饰内容与壶的形体要和谐统一。一把紫砂壶佳作,除了它的形态美外,要达到形神兼备,气质要好,有了内在气质,才可久玩不厌,越用越有通灵之感
二、紫砂壶的养
“养壶”主要靠茶叶来养,一般选用绿茶,绿茶性温,茶叶以当年产新茶为佳。茶叶的等级要高,越是紫砂壶精品越发要上等茶叶,泡茶的水也要质好,最好用山泉水或矿泉水。泡茶也讲究,先用沸水浇壶身外壁,即品茗者常说的“润壶”,然后再冲水。品茗时若常用湿毛巾抚摸壶身,则润扑之色油然而生。玩赏家常喜爱多把壶轮番使用,并习惯饮什么茶用什么壶,饮红茶用甲壶,绿茶用乙壶,乌龙茶改用丙壶,严加区别,不相混淆。
茶壶每次使用后,壶身应擦拭干净,壶内残茶剩汤不必立即倒弃。这倒不是为了过后再饮,因为紫砂有一定吸水性,残茶留在壶内任其吮吸,时间久了,能使壶色光泽古润。如果壶暂时不用,壶身内外擦拭干爽,不积湿气,贮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紫砂壶切忌包裹式密封,封闭久后易生“酶斑”。壶的保存要注意勿让它沾油烟,污染后难洗涤,洗刷时不要使用清洗剂,这样很容易破坏“色浆”。
紫砂壶的藏与养都是需有一定技巧的,而收藏紫砂壶要理性的对待,买紫砂壶时你的用途是什么需要明确,方能正确选择所需,泡养紫砂是一门学问,静心静气好好“伺候”会让你有成就感的水是茶之父,壶是茶之母。要想泡出一壶上好的茶,紫砂壶则因其“盖既不夺 香、又不熟汤气”和“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的特征而成为最佳的选择。把玩紫砂壶则离不开品茶论道,壶友相聚谈壶、谈茶、谈生活、品味人生,把 茶道与壶艺有机结合起来,融入一体。通过玩壶品茶,既能提高品茶技藝、规范品饮方法,又能交流思想、陶冶性情、明辨哲理、升华操守、得到慰藉。
参考文献:
[1]殷玉娴.唐宋茶事与禅林茶礼[D].上海师范大学,2008.
[2]王莹莹.壶之方圆[D].湖南工业大学,2008.
[3]黄旭曦.我国茶文化与茶具设计的关联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8.
[4]陈俏巧.中国古代茶具的历史时代信息[D].华东师范大学,2005.
[5]夏云杉.宜兴紫砂设计创新和文化传承的相关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