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 年4月12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头版刊载的一条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宣部及甘肃省委省政府发出贺信,祝贺《读者》月发行量突破一千万册”,这则报道让中国出版界欢欣鼓舞,因为,虽然我国期刊的发行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了年发行25亿册的业绩,但历经近30年的发展,期刊的发行量仍在29亿册的水平线上长期徘徊。其间惟有《读者》单骑绝尘,发行量一路飙升。1981年《读者》的月发行量只有9万册,而2005 年的月平均发行量却已高达896 万册,稳居中国和亚洲期刊发行之首,在世界综合性期刊中排名第四。而今年,《读者》杂志再创辉煌,发行量突破一千万册,一举改写了中国期刊发行史。今天,在中国,每发行30本杂志就有1本杂志是《读者》,这样的成绩着实让人震撼。其实,同样的震撼在去年这个时候,我已经感受过了。那次是在拜读了《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所著《九九归一》一文后。文章是为《读者》月发行量突破九百万而撰写的,其中所阐述的关于编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及对《读者》办刊理念的创新,都十分精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勾起了我一个一直没有了结的夙愿。自从1990年在“全国期刊展”上见到聪慧、英俊的彭长城之后,十几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跟踪着《读者》杂志以及彭长城本人的一切报道、消息,我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能近距离对这位《读者》杂志的灵魂人物进行一次采访。读过《九九归一》一文后,我更坚定了要进行采访的决心。不想,在联络到彭长城社长之后,他对我的采访却比较消极,只是说:前面的路还长着呢,发行量到一千万再说罢。从这次谈话以及我了解到的情况,我可以感觉到,虽然彭长城个人获得过无数荣誉,但他本性上却是一个相当低调的人,他所接受的许多采访,都是处于品牌营销、杂志发展的考虑。明白了这一点,我对他的拒绝也就释怀了。 而今,《读者》杂志发行量的既定目标已顺利完成,今年一月,一个全新的文化企业,读者出版集团也宣告诞生。顺理成章,作为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经理的彭长城也终于成为本篇文章的主人公。
  
  中国人的心灵读本
  
  1981年,《读者》诞生在甘肃兰州。第二年元月,彭长城于兰州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读者》杂志工作,从编辑到主编、社长,2006年1月18日担任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总编辑,和《读者》一起走过了整整24年的历程 ,被誉为卓越的期刊经营者。1993年9月至今,先后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焦点访谈》、《让世界了解你》、《实话实说》及《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的专访。曾获“十佳优秀出版工作者”、“蒙代尔世界经理人奖””、“全国先进工作者”、“韬奋新人奖”等多项荣誉和称号,当选为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多次作为中国期刊界代表赴海外交流访问。
  彭长城亲历了《读者》走向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全过程。
  在全国9000多种报刊中,《读者》是独特的。她从创刊起所推崇的唯一主题就是“真善美”,25年,始终如一。上个世纪80年代,《读者》率先介绍了西方的优秀文化,世界名著和代表着时代精神的新知识、新技术。赢得了读者和市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又适时的加大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发掘和宏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在各种纷乱的思潮涌进人们生活的时候,《读者》汇集古今中外人类思想的甘露,校正人生的航向,成为融合“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平台。《读者》以“领先一步”的精神,选择普通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把“精英文化”普及给读者。 走进21世纪,《读者》提出了 “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的理念。她的很多栏目,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感情的释放。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之下,许多期刊刀枪剑戟般地针砭时弊,直指社会的假、恶、丑,进行无情地揭露和鞭鞑,赢得读者。而《读者》默默地以真善美的主题和以强烈的人文关怀、清新儒雅的格调来诠释人性美和人格美的风格与众多期刊形成了鲜明对照。她好象是一本没有痛苦的杂志,传递人生的美好,给人以希望与启迪。《读者》的目标是最普通的人,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从来没有说教,也从不把目光过多地投向明星、“大腕”。 《读者》只是选摘可读性极强的“故事”,静静地、一点一滴地从中发掘出蕴藏于普通人心底闪烁人性光芒的点滴美好,始终不渝地挖掘小人物背后蕴藏的巨大的精神力量,让最普通的人为之感悟、感动。据《读者》的调查,一本刊物有5.4个人在阅读,这就是说,每月有5千万人在阅读《读者》,这其中有八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中学生。吴仪在接受电视访问中说,她出访各国时身边就带一本《读者》。《读者》,被称为“心灵的鸡汤”,“一本滋润了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心灵的杂志。”
  “刊如其人”,提到《读者》就不能不提造就了如今《读者》风格、品位的几代读者人,彭长城和《读者》的编辑喜欢说的一句话是,“鲜艳的花朵总是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这恰好是对几代读者人最贴切的比喻。自《读者》创办之日起,无论是甘肃人民出版社党委、一般员工、还是读者的编辑,就始终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培育着这本杂志,不求回报,不图名利。是他们以自己朴素持久的情感塑造了《读者》的风骨;是他们以自己深邃平和的睿智塑造了《读者》的思想;是他们以自己敦厚善良的道德塑造了《读者》的心灵。《读者》杂志今日之成功,完全有赖于这样一个“无人知晓”,而又勤勤恳恳的团队,
  
  和读者一起成长
  
  彭长城从1986年7月就担任了《读者》副主编,全面主持工作是在2001年,一个新世纪的开端之年。从第二年开始,《读者》杂志的发行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从400多万一直飙升到1000万,矗立起了中国期刊发展史上新的坐标。
  走进新的时代,《读者》进入了自己的拓展时期,细分市场。从一刊独大,发展为4个期刊。除上下半月刊外,又创办了《读者》乡村版和《读者欣赏》。 这些新的开拓,使《读者》始终反映时代的变迁,记录时代的发展的历程。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创办《读者》的原创版,突破了《读者》以文摘为主的传统格局。 2004年9月,《读者》原创版创刊。首期发行68万册并实现赢利,第二期高达83.5万册,这个发行奇迹让期刊界为之震惊。业界普遍认可彭长城和他的同仁们的超前意识。
  伴随《读者》的成功,文摘类期刊近年猛增。200多家文摘期刊同时进入争夺好稿和读者的激烈竞争。彭长城意识到原创作品在未来期刊竞争中的价值,在读者编委会主任傅保珠的支持下,《读者》做出重大举措。 2003年《读者》大张旗鼓地举行了与百名作家签约仪式,获得了直接使用原创精品的主动权,也迈出了尊重知识产权的关键一步。2004年第1期《读者》出现了原创精品专栏,立即获得读者的首肯。彭长城又迅速策划推出了原创版。确保期刊内容的专有,并解决了困扰文摘期刊的知识产权问题,使《读者》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
  原创版不是《读者》的同体克隆版,而是新的延伸。《读者》的主流阅读群是青年,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文化品味。于是,原创版将目标读者群锁定于高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用新视野、新观念反映时代变迁,以充满时代气息的最新资讯,记录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满足青年读者的阅读兴趣。原创版在内容设计上,吸收母刊的成功内核,与母刊不事张扬,渗透着人文内蕴和时代精髓的风格一脉相承,又突出亲历色彩,并刊登了大量温情脉脉使人愉悦又稍有苦涩,使人思考的文章,广受青年读者好评,从而具有独特气质。
  中国的第一大刊,由文摘突然向原创作品发力,这是一条足以引发各界诸多猜测的热点新闻。原创版则巧用媒体造势,一炮走红。创刊之前,彭长城通过传媒向社会透露创办原创版的想法。并选在甘肃省旅游文化产品博览会上首发,此时媒体云集,原创版问世的消息随之传遍天下。2004年8月底中宣部出版局、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中国期刊协会共同举办名为“品位、质量、效益”的“读者之路”研讨会,探讨总结推广《读者》的成功经验,研讨会吸引了国内重量级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发了通稿,央视于9月8日播出名为“相约心灵”的《焦点访谈》。这使原创版在尚未正式刊发之时,社会已充满阅读期待,这种期待由媒体酝酿发酵直至沸点。读者纷纷前往报刊亭和零售摊点询问,经销商为取得原创版的发行权进行竞标。10月,根据竞标数字,彭长城才确认时机成熟,决定原创版的印刷量, 在全国同步上市。原创版创刊号首印50万册,但马上脱销,又加印了18万册。可见,原创版的发行成功,缘于策划,并非偶然。堪称期刊发行的经典案例。
  我国手机用户总量到2005年已逼近4个亿。巨大的手机市场托起了一个巨大的“拇指经济”。 彭长城敏锐地感悟到手机的用户以中青年为主,恰与《读者》的主流读者群相吻合。于是,在2004年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栏目,“短信平台”。这个被称为把现代技术和平面媒体相结合的举措,为读者和编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形式。读者可以用手机短信把自己阅读杂志的感受和对《读者》的意见、建议发给读者编辑部。每期新刊上市后,编辑们都会认真阅读短信,与读者互动。在线回答读者的问题,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编读往来。由读者投票评选每期最受欢迎的文章是“短信平台”的亮点,读者只要把文章所在的期数和文章标题所在页码组成的4位数发送到指定的号码,编辑部的电脑立刻就有显示。每期前五名最受欢迎的文章的作者可获得价值千元奖金。读者评选出的精彩文章,既是《读者》的精华所在,也是读者心灵的共鸣汇集。2006年《读者》投资60万作为这项奖励的资金,重奖参与编读短信交流平台的读者。用手机投票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以独特的方式和你相遇
  
  彭长城和他的同仁没有把读者当作“上帝”。他认为期刊在读者的心目中,应该是可以进行心灵沟通的朋友。甚至是能一生陪伴在读者身边的朋友。在这样的营销理念下,彭长城为期刊策划了许多与读者互动和亲密接触的活动。
  《读者》坚持“低价策略”,让老百姓自己掏钱也买得起。近几年,《读者》改为半月刊、在同样的64页中,从40篇文章增至50篇文章,文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了,但价格一直是3元。增加彩页、内文双色印刷、提高纸张质量、给邮局让利,都加大了成本投入,光是印刷成本就占到期刊价格的55%以上。每本期刊实际上只有几分钱的利。《读者》有100万常年订阅杂志的忠诚读者,他们通过抽奖可以赢手机、手提电脑和MP3等各种奖品。仅2004年的促销计划《读者》就为此投入了340万。如果以期刊每册5分钱的利来测算,这100万读者只能带来120万元的利。但彭长城说,忠诚读者对期刊的价值远远超越了5分钱的利益。
  彭长城很早就预见到《读者》的赢利来源将逐渐依靠广告。因此,《读者》不顾诸多的反对意见,从1994年就开始刊登广告。并一直分管杂志的营销,多年来《读者》的赢利有2/3来源于广告。雄厚的经济实力使《读者》有能力靠低价赢得读者,也给竞争对手设置难以逾越的高门槛。
  彭长城营销理念的核心是 "让《读者》成为您身边的杂志",尽量给读者创造最方便、最快捷、最快乐的购买氛围。《读者》首创的亲情订阅方式是彭长城的精彩之作。即邀请订阅者给他的亲友、老师、朋友订这本刊物。"把你的爱意传达出去,找一份每月相逢的感觉"。如果你要怀念一个人,你要感谢一个人,可以为他订阅一份杂志,每个月当他看到这本杂志时就像看到了亲人。把自己的思念和亲情融入在一本充满温情的刊物中,送给思念中的人。这种蕴涵诗意和浪漫色彩的订阅方式是纯粹的《读者》式的,体现了彭长城的把握市场的营销理念和风格。
  
  类似的营销活动,每年都会推出。
  
  《读者》曾举办过在教师节向全国特级教师赠刊一年的活动,通过教师桃李满天下的辐射力,成功的影响了一大批学生读者。 2001年,“订《读者》 游丝路”的幸运读者抽奖活动,邀请了150 名幸运读者到《读者》编辑部作客,共商《读者》发展大计。每人还同时获赠一次“丝路游”,探访历史足迹,感受西部风情。当 “幸运读者”走进《读者》编辑部时,彭长城和《读者》的领导全部到齐,像等候贵宾一样等候与普通读者们座谈,倾听他们的意见。《读者》杂志对普通读者的这份敬重和真诚,让千里迢迢赶来的客人在瞬间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他们情不自禁地向《读者》倾诉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读者》的核心读者群是中青年,从2002年开始,《读者》和北京青年报合作,凡订阅全年《北京青年报》赠送一套《读者》,培养自己稳定的读者群。2005年《读者》在北京地区的订阅数增长了一倍以上。
  《读者》还将20多年来的期刊封面制成明信片,使《读者》的发行业绩以艺术的形式进入了大上海基尼斯世界纪录。明信片随期刊发行,又让无数痴迷于艺术的读者加入订阅《读者》的行列。《读者》让发行成为了艺术。
  读者林活动,是《读者》将媒体和公益活动结合的典范及成功的运作。2000年初,《读者》发起了“保护母亲河共建读者林”的活动,倡导读者关注环保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为读者提供一个释放爱心、关注社会和直接参与公益活动的平台,反响强烈,捐款如雪片般的飞来,参加活动的人数超过了100万,收到的捐款达400多万元,。位于甘肃和四川的三片读者林近2万亩。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也提升了《读者》的形象。许多人因关注母亲河的变化而关注《读者》,在回报社会的同时,《读者》也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很少有人知道《读者》创办的第一份合作刊物是盲文版,它是《读者》杂志向中国盲文出版社提供版权并给予一定资金赞助,由双方共同创办的一个用手去“读”的刊物。我国有800多万盲人,对这个失去光明的弱势群体来说,盲文图书和期刊是他们了解世界的宝贵窗口。但出版盲文图书需要特殊的工艺,要用6个不同的点位代替汉语拼音深刺在特制的模版上,成本很高。这使得盲文图书的售价要高于普通图书售价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一本容量10万字的<读者》杂志, 售价仅为3元, 但压缩到仅8万字的盲文版《读者》,成本费却高达170多元。而且用手反复触摸20多次,纸版上的盲文就会被磨平。许多盲文读者根本就买不起昂贵的盲文书刊。中国盲文出版社于1994 年发起盲文图书馆邮寄借阅活动, 有240多万盲人加盟, 通过邮寄免费借阅书刊。最初, 使用盲文出版的期刊有许多种,都因成本过高不得不放弃。《读者》是盲人借阅最多、最受欢迎的期刊。
  25年间,《读者》与自己的读者群形成了彼此共生,休戚与共的独特关系。有调查显示,约有2/3的读者跟随期刊一路同行已超过了5年、10年甚至 是两代人相继传承,这是一个期刊成熟的标志。很多人是把《读者》当作自己参与“制作”的杂志来看待和关注的。《读者》在25年间与自己的读者,建立了牢不可破的亲情关系,是《读者》最核心的财富,《读者》的编辑换了一批又一批,也有的进入其他文摘类刊物,但都不能与《读者》形成对手。因为《读者》和自己的读者群所建立的关系是永远带不走的。
  
  从期刊到文化产业的腾飞
  
  今年1月,以《读者》为核心组建的读者出版集团宣告诞生,这是利用优秀品牌的辐射力形成的一个全新文化产业集团。彭长城代表读者出版集团向外发布了实施“一五二六”工程的设想:
  “一”是指《读者》杂志在2006年实现月发行量突破1000万册大关,在2008年月平均达到1000万册;“五”是指2004年10月创刊的《读者》(原创版),自今年元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期均发行量50万册,进入原创刊物前列;“二”是指《读者》(乡村版)改名为《读者》(人文乡土版)后,2006年发行量要比2005年增加60%以上,到2008年达到期发行量20万册;“六”是指《读者欣赏》杂志全新改版扩版后,2006年比2005增长60%,到2008年达到期发行量6万册。《读者欣赏》将打造一本以高端客户为阅读对象的期刊,成为《读者》系列刊物中第一本以广告赢利模式为主要特色的期刊。
  在《读者》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战略中,还将开发《读者》的藏文版、蒙文版、朝文版。在2010年前,力争再创办、合办或并购1~6种不同市场定位的期刊,每个刊物力争拥有一定的发行量,在《读者》的品牌下形成若干个《读者》系列子品牌,使《读者》杂志及系列刊物在中国9千种期刊市场份额中的占有量由2005年度的1/30增长到2010年度的1/25,总体赢利能力增长50%以上。
  彭长城还宣布,《读者》将涉足网络和多媒体出版。积极探索网络与第五媒体“手机杂志”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网站和手机业务的双赢利目标。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读者》还将创建和发展系列文化产品、甚至包括广播电视栏目等,铸造和构建《读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品牌和出版品牌,实现新的腾飞
  彭长城和他的同仁促使《读者》加快了走向世界、成为国际化期刊的步伐。《读者》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走向了世界的八十多个国家,海外的发行在100万册以上。2003年《读者》与美国民营公司签约,把北美做为发行基地,向海外扩展,《读者》在美国的登陆,受到了高度重视。《华尔街日报》、《道琼斯通讯社》以及美国很多的网站都对《读者》在美国印刷发行进行了专门的报道,说明国外对另外一种文化进入美国市场的关注,《读者》还准备开发东南亚、欧洲、澳洲发行市场,扩大在北美和港澳台的发行量,并创办外文版,提升《读者》在海外主流媒体中的影响力。使更多人通过《读者》认识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
其他文献
海市蜃楼突现钟楼,原型来自庐师山庄    2006年4月18日傍晚,在北京钟楼墙体上出现了连绵山脉与几何建筑光影重叠的“海市蜃楼”景象,整个过程长约20分钟,上千名北京市民目睹了这一奇观。而位于钟楼正对面的鼓楼是最佳观赏点,仅有几名摄影爱好者和媒体摄影记者有幸登上鼓楼拍下了这难得一见的景象。  此次海市蜃楼并非大气物理现象,而是西山别墅庐师山庄在项目4月底开盘前的一次预热活动。据庐师山庄的开发商北
期刊
在高科技企业云集的中关村科技园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虽然地处最核心区域,办公场所的租金却是最低廉的。这项已执行了9年的优惠政策,使很多初到北京的留学生创业者体会到了“摇篮”的温暖。  按照创业园的规定,审核入园的留学生企业创业,第一年只需缴纳20%的房租,到孵化期结束的第三年,这个比例才会涨至60%。海淀创业园主任赵新鸣算了一笔账:以最低房租每天每平方米4毛钱计算,留学生租用
期刊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年人均收入700余元到年人均收入超万元;从有名的贫困村到全村年收入高达400万元的富裕村;从全村各户没有一台电话,到家家拥有多部手机、村中各角落都可免费无线上网的数字民俗村……旅游不仅改变了山村的经济面貌,也使庄户人家迸发出了“赶潮”的理念,由此,北京麻峪房村展现出——    游客齐先生从北京城里赶到昌平区麻峪房村打算“放松一下心情”。没有料到,车子刚刚停在了村口,手机就急切地
期刊
尹昌来,60年代出生于吉林长春。198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 2001年4月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国际经营专业(MBA)。国内改革开放方兴未艾之时,尹先生就看到模式与制度的创新乃是未来国内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故此决然东渡扶桑,向日本的学术界和企业界学习,探究日本经济奇迹背后的动力源。2001年10月尹先生归国创办北京天正创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积十年潜心磨砺之功,以所掌握的广泛的日本企业界、
期刊
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从2001年的125万到2002年的145万,从2003年的212万到 2004 年的280万再到2005年的338万。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与年俱增,客观上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发放大学生问卷4000份,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
期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全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全球高新技术革命与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和国际产业竞争与国家竞争的整体态势,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北京是肩负我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的国家首都,也是全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丰富、科技人才最密集、科技创新对全国辐射带动能力最强劲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创新型国
期刊
2006年春天,中国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军号角。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自主创新的策源地,早已将“追求创新,鼓励创业”作为自己的文化精神,并为此拼搏冲杀了20多年,创造出联想、四通、方正、用友、新东方、汉王笔、中国芯、小灵通、商务通、金山词霸、爱国者、非典疫苗、神州六号、新浪、百度等一大批标志着中国科技、文化、教育最领先、最高端的民族品牌,诞生了陈春先、王选、柳传志、段永基、俞敏
期刊
古罗马人真正的胜利,是在征服希腊的过程中他们的头脑被希腊文明攻陷了。在埃及博物馆里则可以看到,古埃及的雕塑作品在两千多年中保持着没有多大变化的传统风格,再看希腊征服埃及期间留下来的希腊雕塑作品,能明显看到希腊人从埃及人那里学艺术,蜕变出鲜明的创新。不仅艺术上的创新,希腊人汲取了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在科学、哲学、航海贸易等方面都发生了创新,并深远地影响了罗马,乃至后来的整个欧洲。  埃及曾先后被亚历
期刊
“学而优则仕”是国人因袭的一种“做官”情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乏其例;“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也不在少数。一部《二十六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升官图”。史家诸如司马迁者流,不过是“胜者王侯败者寇”的记录者。俱往矣,“做官”情结已演变成时下的“官本位”游戏潜规则,倘不加以遏制,“执政为民”、“科教兴国”、“实业兴邦”、“文化创意”……都将事倍功半。  科研系统是“官本位”的重灾区。科协主席周光昭直
期刊
“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开始听到这句话时我一愣,半个小时,不管对什么样的采访高手,也似乎不够的啊。有时候,甚至连人家姓甚名谁籍贯出生血型履历婚否荣誉啥的都没问清楚,时间就咔的一声到了。如果期间再接几个电话,再有几个人过来打几个岔,或者不期而遇某个老朋友,提到某个热闹时兴的话题,也许我连“小叩柴扉”的余地都不存在了。  好在才让是个小有名气的人,好在我深知基础数据在网上都会有,好在安泰科技是个上市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