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英吉利海峡中最大的岛屿、地处英法之间的泽西岛,无论是昔日抑或今天,都一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守恒定律的见证者。
这些天只要在欧洲旅行,都无法避开英国脱欧的话题。“现在后悔?太晚!我们才不要他们了。”奥地利的朋友表情复杂地说。
英国公投,让世人再度将目光投向英国与欧洲大陆前世今生的纠葛。其实,英吉利海峡中最大的岛屿、地处英法之间的泽西岛,无论是昔日抑或今天,都一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守恒定律的见证者。
泽西岛是英国皇家属地,但离法国诺曼底海岸不过20公里。“泽西”之名起源于北欧古文“大地”。千年来英法两国的拉锯战,形成了泽西今日迷离复杂的身份。
从伦敦飞行40分钟,便到了泽西岛。一下飞机,就感觉从暮春直接进入了夏天。沿街的小棕榈树令人难以相信时空转换如此之快。
从机场开始,到海岛旺区,街道、门牌大部分是法文。不过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文字与法文又有点差别。查资料才了解,泽西岛民自有建立在诺曼语基础上的泽西方言Jèrriais。由于英语的普及,这种别称为“泽西法语”的方言近几十年来日渐式微。
原本我们只计划在泽西岛上逗留两天。离开那天忽然起雾,航班临时取消,于是无端多了两日岛上假期,得以细细地打量这座岛屿。
西南部的St.Brélade湾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海湾的名字取自6世纪时凯尔特语或威尔士语“行走的圣人”,实在贴切。我们去时,整片海被雾笼罩,海天之间一片白茫茫,如鬼影憧憧。一身比基尼的游客躺在沙滩椅上,享用“雾光浴”。三三两两的人们朝海走去,几步后就消失在视野之外。海浪声近在咫尺,却什么也看不见。偶尔从白雾中冲出来一两只海鸥,光影交错,恍若出世。
朝海的方向走了约30米后,天蓝色终于隐现,浪花明灭。几只海鸥在浅水区走走停停,有一只忽然叼起了一只螃蟹,在其他海鸥闻声赶来之前飞走了。
此时是低潮,层层叠叠的礁石露出海面,无数贝壳附在其上,鲜绿的海草在浅滩上游摆。这些常年藏在海面之下的岩石静静裸露着,发出一种罕见的色泽,我想即便有恐龙出没我也不会惊讶。
公元前16000年前,最后一个冰河世纪走到了尽头。那时的泽西岛还是矗立于广袤平原上的山丘,与今天的欧洲大陆和英国连在一起。在它西边150公里以外,才是大西洋。公元前6000到前3000年间,泽西成为海岛。新石器时代的殖民者在欧洲大陆上扩张,到达了最西边,在泽西岛上安居下来。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元年,罗马帝国扩张,生活在今天的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难民纷纷逃往泽西岛。
公元933年,泽西岛被诺曼底公爵“长剑”威廉(William Longsword)吞并,归入诺曼底公国的领土。从1066年开始,“长剑”公爵的后裔征服了英格兰,成为国王。13世纪的英法战争中,法国收复了诺曼底地区,但并没有同时将海峡群岛收回。
今天的泽西岛是英国三大皇家属地之一,属于英国的海外领土而非本土。它在国防和外交上受英国管辖,但有独立的众议院,在立法和税务上高度自治。因为税率比英国本土低,加上气候和煦,很多英国人选择搬到岛上来住,如今常住人口约8.5万。
第二天,我们去看二战期间留下来的地道博物馆。博物馆在地下30米,有点压抑的一小时徒步中,泽西岛向我展现了历史黑暗的一页。
1940年6月,英国皇家海军从英吉利海峡中的泽西岛和根西岛上向意大利都灵和热那亚发射了36枚长距离炸弹,但只有10枚炸弹成功引爆。英法盟军在法兰西战役中失利,英国政府认为英吉利海峡群岛已失去军事战略意义。尽管首相丘吉尔对此很犹豫,但英国还是决定不再将群岛纳入军事防御范围。
离纳粹德国最近的泽西岛民只有一日时间决定自己的去留。约一半的岛民选择了离乡背井。2.5万人挤上船,迁居英格兰南部的沿海小镇韦茅斯。这些人成为当地人眼中的“怪难民”:很多岛民以前从没出过门,连火车都没见过。这样的难民生涯,持续了5年。
几日后,德军占领了英吉利群岛。这些海岛成为二战期间唯一被纳粹控制的英国领土。5年间,泽西岛驻扎过上万名德国士兵。德国人在海湾旁兴建了地道等防御工事。如今向公众开放的百米战时地道(War Tunnels),当年就是德军医院。医院开凿山岩而建,但一直到1945年德军投降都没有最后完成。地道博物馆里展出的老照片记录着战时泽西岛女孩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故事,令人惆怅。
泽西岛与英国的很多小渔村相似:一边见证历史风云,一边保持着生活的宁静。
在泽西岛中心圣赫利尔,有一座300多年的堡垒——伊丽莎白堡。英国内战期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曾在此避难。
在岛上4日多,来回经过伊丽莎白堡无数次。潮涨时,它在满溢的大海中央像个孤岛,进出岛屿需要靠“海上拖拉机”代步;潮落时,浅滩湿地纵横,可以徒步沿一条爬满海草和蜗牛的道路直通城堡。
途中还会见到涨潮时完全被覆盖的“海水泳池”。有人用水泥围起了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泳池,还安装了扶梯,潮退后,周围变干了,人们还可以跳下池里耍。真是神来之笔。
起雾那日傍晚,白气从西边飘来,迅速弥漫到整个海域,伊丽莎白堡也被笼罩在雾中。浅滩上,海草、青苔浮动。夕阳正美,此情极妙。
这些天只要在欧洲旅行,都无法避开英国脱欧的话题。“现在后悔?太晚!我们才不要他们了。”奥地利的朋友表情复杂地说。
英国公投,让世人再度将目光投向英国与欧洲大陆前世今生的纠葛。其实,英吉利海峡中最大的岛屿、地处英法之间的泽西岛,无论是昔日抑或今天,都一直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守恒定律的见证者。
泽西岛是英国皇家属地,但离法国诺曼底海岸不过20公里。“泽西”之名起源于北欧古文“大地”。千年来英法两国的拉锯战,形成了泽西今日迷离复杂的身份。
从伦敦飞行40分钟,便到了泽西岛。一下飞机,就感觉从暮春直接进入了夏天。沿街的小棕榈树令人难以相信时空转换如此之快。
从机场开始,到海岛旺区,街道、门牌大部分是法文。不过仔细看,你会发现这些文字与法文又有点差别。查资料才了解,泽西岛民自有建立在诺曼语基础上的泽西方言Jèrriais。由于英语的普及,这种别称为“泽西法语”的方言近几十年来日渐式微。
原本我们只计划在泽西岛上逗留两天。离开那天忽然起雾,航班临时取消,于是无端多了两日岛上假期,得以细细地打量这座岛屿。
西南部的St.Brélade湾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海湾的名字取自6世纪时凯尔特语或威尔士语“行走的圣人”,实在贴切。我们去时,整片海被雾笼罩,海天之间一片白茫茫,如鬼影憧憧。一身比基尼的游客躺在沙滩椅上,享用“雾光浴”。三三两两的人们朝海走去,几步后就消失在视野之外。海浪声近在咫尺,却什么也看不见。偶尔从白雾中冲出来一两只海鸥,光影交错,恍若出世。
朝海的方向走了约30米后,天蓝色终于隐现,浪花明灭。几只海鸥在浅水区走走停停,有一只忽然叼起了一只螃蟹,在其他海鸥闻声赶来之前飞走了。
此时是低潮,层层叠叠的礁石露出海面,无数贝壳附在其上,鲜绿的海草在浅滩上游摆。这些常年藏在海面之下的岩石静静裸露着,发出一种罕见的色泽,我想即便有恐龙出没我也不会惊讶。
公元前16000年前,最后一个冰河世纪走到了尽头。那时的泽西岛还是矗立于广袤平原上的山丘,与今天的欧洲大陆和英国连在一起。在它西边150公里以外,才是大西洋。公元前6000到前3000年间,泽西成为海岛。新石器时代的殖民者在欧洲大陆上扩张,到达了最西边,在泽西岛上安居下来。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元年,罗马帝国扩张,生活在今天的布列塔尼地区的凯尔特难民纷纷逃往泽西岛。
公元933年,泽西岛被诺曼底公爵“长剑”威廉(William Longsword)吞并,归入诺曼底公国的领土。从1066年开始,“长剑”公爵的后裔征服了英格兰,成为国王。13世纪的英法战争中,法国收复了诺曼底地区,但并没有同时将海峡群岛收回。
今天的泽西岛是英国三大皇家属地之一,属于英国的海外领土而非本土。它在国防和外交上受英国管辖,但有独立的众议院,在立法和税务上高度自治。因为税率比英国本土低,加上气候和煦,很多英国人选择搬到岛上来住,如今常住人口约8.5万。
第二天,我们去看二战期间留下来的地道博物馆。博物馆在地下30米,有点压抑的一小时徒步中,泽西岛向我展现了历史黑暗的一页。
1940年6月,英国皇家海军从英吉利海峡中的泽西岛和根西岛上向意大利都灵和热那亚发射了36枚长距离炸弹,但只有10枚炸弹成功引爆。英法盟军在法兰西战役中失利,英国政府认为英吉利海峡群岛已失去军事战略意义。尽管首相丘吉尔对此很犹豫,但英国还是决定不再将群岛纳入军事防御范围。
离纳粹德国最近的泽西岛民只有一日时间决定自己的去留。约一半的岛民选择了离乡背井。2.5万人挤上船,迁居英格兰南部的沿海小镇韦茅斯。这些人成为当地人眼中的“怪难民”:很多岛民以前从没出过门,连火车都没见过。这样的难民生涯,持续了5年。
几日后,德军占领了英吉利群岛。这些海岛成为二战期间唯一被纳粹控制的英国领土。5年间,泽西岛驻扎过上万名德国士兵。德国人在海湾旁兴建了地道等防御工事。如今向公众开放的百米战时地道(War Tunnels),当年就是德军医院。医院开凿山岩而建,但一直到1945年德军投降都没有最后完成。地道博物馆里展出的老照片记录着战时泽西岛女孩与德国士兵的爱情悲剧故事,令人惆怅。
泽西岛与英国的很多小渔村相似:一边见证历史风云,一边保持着生活的宁静。
在泽西岛中心圣赫利尔,有一座300多年的堡垒——伊丽莎白堡。英国内战期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曾在此避难。
在岛上4日多,来回经过伊丽莎白堡无数次。潮涨时,它在满溢的大海中央像个孤岛,进出岛屿需要靠“海上拖拉机”代步;潮落时,浅滩湿地纵横,可以徒步沿一条爬满海草和蜗牛的道路直通城堡。
途中还会见到涨潮时完全被覆盖的“海水泳池”。有人用水泥围起了一个不规则形状的泳池,还安装了扶梯,潮退后,周围变干了,人们还可以跳下池里耍。真是神来之笔。
起雾那日傍晚,白气从西边飘来,迅速弥漫到整个海域,伊丽莎白堡也被笼罩在雾中。浅滩上,海草、青苔浮动。夕阳正美,此情极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