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回顾及意义阐释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de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2014年中央首度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入。近些年,学者们主要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培育路径等问题展开了积极研究,并取得了丰富而有益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我们需从推动各民族大学生进一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等方面,充分认识培育新时代大學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为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大学生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回顾
  2014年以来,国内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较为丰富。截止2021年6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从CNKI检索得到的论文共2097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817篇。从其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解析,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
  关于“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问题,沈桂萍分别从内涵与外延两个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进行了阐释,她认为“在内涵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有3层涵义,一是指全体拥有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共同体;二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有56个民族成员;三是56个民族之间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在外延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应该是56个民族交错杂居的地域共同体,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体,经济相互依存的经济共同体,情感相互亲近的心理共同体,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孔亭、毛大龙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当下是指新中国建立后识别的56个民族共同构成的民族共同体,它是中国的国家民族——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由“中华民族”和“共同体”组成的复合概念。”[2]周超、刘虹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是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又是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还是社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3]
  2.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内学者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所做的解释也有所不同。但归结起来,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民族或国家的角度解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陆卫明、张敏娜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代表着全民族根本诉求的一种理想的民族观。”[4]王桂胜、刘培勇、娄红乐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实现稳定统一的意识形态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各民族共同理念。”[5]宋才发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上是一种群体共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实质上是民族精神共同体的构建。”[6]
  第二类观点,是从心理和意识形成的角度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觉、赵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实体在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是人们在社会化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态度、评价和认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7]周平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多个面向并涉及若干具体内容,如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分界意识、命运意识、团结意识、奋进意识、发展意识等等,但从本质上看无非是中华民族的成员对这个共同体的认知、信念、情感,核心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进一步的想象。”[8]
  3. 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的研究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是近些年学界重点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学者们从多方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加以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邓玉函将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根本归结于文化自信,并指出:“民族人才由于在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民族沟通、工作习惯等方面,与民族群众有着天然联系,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现。因此,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我们既要调动每一个成员的能动性,也要注重对民族人才的培养与使用。”[9]吴春宝认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增强文化自信,就必须立足我国传统民族历史文化,从历史与现实的比较联系中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向全国各族人民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共进的生动事例,展现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10]
  李俊清、刘维涛提出:“要积极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多措并举,消除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在地域分布、语言文化、职业结构、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存在的疏离和隔阂。不断创新公共治理的政策措施,消除族际交往障碍,拓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11]张全省、刘晓勇强调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必要性,认为“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又是民族工作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路径在于秉持法治思维,处理民族事务。”[12]张伦阳、王伟从经济建设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建设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保障: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发展差距、增进民族间的共性,减少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中的被剥夺感与被抛弃感,从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国家的繁荣发展。”[13]
  二、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阐释
  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巩固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多次向广大青年学生提出寄语。培育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意义,体现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推动各民族大学生进一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以及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等方面。
  首先,有利于各民族大学生进一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开展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我国在新阶段更好发展的现实需要,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从行动上自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通过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长期坚持和不断优化,有助于不同民族大学生增进对彼此文化传统的了解,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历史血脉与现实意义。从而推动各民族大学生增进交流与交往,消除偏见与隔阂,增强合作与互助意识,更好地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建立平等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   其次,有利于广大青年学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新局面。”[14]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養,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的重要体现。必须始终坚持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培育其良好的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质,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自觉担当社会责任、肩负历史使命,进而在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里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最后,有利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广大青年是实现这一梦想的主力军。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能够引导大学生从内心产生并深化中华民族归属感,强化“五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地将个人命运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增强鉴别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他们的归属意识、认同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共建共享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之力。
  参考文献
  [1]沈桂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N].中国民族报,2018-06-15(005).
  [2]孔亭,毛大龙.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J].社会主义研究,2019(06):51-57.
  [3]周超,刘虹.共生理论视阈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五维向度[J].民族学刊,2021,12(01):19-25+85.
  [4]陆卫明,张敏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39(03):1-6.
  [5]王桂胜,刘培勇,娄红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及措施研究[J].新视野,2020(03):13-17.
  [6]宋才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维体系构建及路径选择[J/OL].党政研究,2021(03):1-10[2021-03-21].https://doi.org/10.13903/j.cnki.cn51-1575/d.20210222.001.
  [7]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4):5-13.
  [8]周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进路[J].学术界,2020(08):5-16.
  [9]李俊清,刘维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N].人民日报,2019-12-05(011).
  [10]邓玉函.文化自信与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重逻辑[J].思想战线,2019,45(04):104-110.
  [11]吴春宝.文化自信视域下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意义、内容及路径选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9(02):13-18.
  [12]张全省,刘晓勇.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伟大实践及其推进方略[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4):15-22.
  [13]张伦阳,王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逻辑、现实基础和实践路径[J].民族学刊,2021,12(01):10-18+84.
  [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作者简介:肖安俊(1995—),男,汉族,甘肃兰州,硕士研究生,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相应的身体机能都已经达标。故而,其自身的乐感以及音律都是可以进行一定的塑造的。声乐本身就是集结声音以及听觉的因素。现如今社会支持艺术技能的普及,几乎大多数学生的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技之长,因而,学校针对初中生进行歌唱中音准训练相关课程安排也是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的。但是要想在歌唱的领域之中达到不一样的效果,这也就需要帮助学生搭建一定的音准基础。本文就对于初中生歌唱之中
期刊
摘要:职业学校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是学校办学的生命力所在。本文提出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纳入其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之中,完成对学生成为职业人的角色准备,是学校贴近企业、拓展学生就业能力的职教使命。  关键词:职业素养 养成教育 就业能力 职教使命  在職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的课程开发中,职业素养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因为现行的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不仅看他与职业岗位的匹配度,更重要的是看他的职业素养。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手机得以出现,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也应运而生,微信、微博、抖音等等,这一类新媒体,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于知识的获取方式,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方面,新媒体所产生的影响也十分重大,下面将对新媒體给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优势及挑战一一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利用新媒体改善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进行讨论,
期刊
摘要:隨着国家逐步实行新课改,高中物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当今促进学生在高中物理中的全面发展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同时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如何针对问题进行探究是每个高中物理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来探究PBL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希望以此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物理;PBL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PBL教学模式已在国内外教育界获
期刊
摘要: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数字文化馆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文化馆属于较为重要的职能部门之一,是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主要机构,数字文化馆在我国的建设时间虽然不长,但其已经在与文化相关的各方面显示出了优势。相较于优秀传统文化馆,数字文化馆体现出了开放性,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讨数字文化馆在文化领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如何更好的建设数字文化馆。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
期刊
摘要:对于数学的教学,合理的策略应当完备并被有效运用到课堂中去。在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之下,教育模式在不断改革,小学阶段数学科目的教学也应尝试创新式的信息化方法。本文所阐述的包括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演示文档、绘制思维导图、利用画板或画图软件、放映动画或电影、开展乐趣教学活动、拓展教育资源等在内的多样途径都能够优化数学教学,提高小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本领。  关键词:信息化;多媒体;小学数学;教学策
期刊
摘要: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舞蹈行业的发展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不仅包括民族舞蹈、现代舞等,还包括一些外来舞种。我国的舞蹈行业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舞蹈的内涵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舞蹈展示的艺术性和内涵性。为此,在当下的舞蹈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提倡利用传统文化来深化舞蹈教学,使学生在掌握舞蹈表演技巧的同时,还能够对舞蹈的历史来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当下的舞蹈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
期刊
摘要:高校职业规划教师应能注重理论引导与职业规划实践的结合,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涵养。在近代史上,曾国藩所制定的“日课计划”,是职业规划的重要实践者,其日课计划对新时代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曾国藩;日课计划  考入大学,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是广大有志青年成才的必经之路。结束紧张忙碌的高中生活,进入崭新的大学生活,也是广大有志青年努力奋斗的重大成就
期刊
【摘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是当下时代对英语学习者全面发展提出的新诉求,因此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学生英语小问题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探讨如何从四个维度培养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英语小问题;核心素养;自主研究  一、英语小问题核心概念  英语小问题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思维点或一个方法点。小问题可以是关键核心词的功能,中西文化的差异,单词的词源或构成,阅读中的阅读技巧,书面表达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建筑行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社会对现代化专业性建筑人才的需求增加,带动了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发展。教师要基于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尝试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土木工程建设培养更多专业人才,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如今,高校教育应在创新背景下,不断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土木工程专业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专业,教师需参照我国
期刊